2005年7月,位於屯門新福路的悅和居正式開始運作,目的是為離開過渡期宿舍的舍友,提供另一個可以獲得持續照顧與支援的長期住宿選擇。 接受服務初期,文豪對兒時的不快經歷、惡劣的父子關係等問題一直耿耿於懷,不滿的情緒隨時在生活小事上,一觸即發。 後來,透過不同的介入手法,文豪慢慢學習認識自我、管理情緒及承擔責任,並重新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與此同時,透過家訪及個案輔導,文豪與父母建立了理想的溝通渠道,達致互相體諒及瞭解,大大改善了父子關係。

回顧2021年,受著疫情反覆的影響,新生會縱然面對不少挑戰與考驗,但卻未有停下腳步,仍然作出了不少嶄新嘗試,為大眾及復元人士開拓更多元化的服務。 有賴新生會的各方友好及企業夥伴的無限支持,讓我們在充滿挑戰的一年中繼續前行。 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病房一名75歲男病人,於本月6日確診帶有耐萬古黴素腸球菌。 院方追蹤篩查後,再發現多兩名年齡79歲及84歲的男病人,確診帶有耐萬古黴素腸球菌。 在2022至23年度,醫院管理局和衞生署分別錄得2,940宗和163宗護士流失個案,流失率為10.9%和11.4%,當中分別有2,455宗和89宗屬於非退休流失。

屯門長期護理院: 新生便利店

香港聖公會湖景綜合復康服務—展能中心及宿舍與香港聖公會迎康園—展能中心及宿舍為中度至嚴重智障人士提供家居式住宿照顧、專業訓練、護理和社交康樂活動,提升會員自我照顧能力、社交技巧及發展個人潛能,使他們過著有自主及有尊嚴的生活。 湖景綜合復康服務現時提供53個住宿名額及48個日間展能訓練名額予中至嚴重智障人士,服務團隊秉承福利協會「個別關懷 全面照顧」理念,因應會員之差異,推動他們積極參與及發展所長,致力提供優質的照顧服務。 此外,服務團隊關顧「延展服務」年長會員的身心需要,為他們制定個別照顧計劃。 透過復康訓練、興趣發展、社區參與活動,讓他們擁有豐盛及喜樂之晚年生活。 新生精神康復會開設不牟利宿舍、庇護工場、農場、會所等,讓出院後之精神病康復者及智障人士能獲得免費或低廉費用之臨時居處、職業訓練、庇護工作、消遣及活動,以直接或間接輔助康復進程。 2019年4月馮丹媚女士上任為行政總裁,並且翌年因為私人理由辭去行政總裁職務;且該空缺有原專業服務經理(綜合職業康復服務)於2021年6月15日起,經過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裁決,升任新生精神康復會行政總裁。

單位以「設計思維」及「參與式設計」理念,與福利協會的設計團隊、資訊科技部及服務使用者共同參與服務單位之設計,使環境設備更能滿足會員的需要,如引入由資訊科技部研發的點餐機,讓會員可自行揀選獎勵品,體驗自主。 另外又因應自閉症智障人士獨特的需要,提供特色訓練設置,讓他們可更專注參與訓練。 新生精神康復會分別於思悅園(沙田區)及新生銀禧宿舍(屯門區),為精神病康復者及中度智障人士提供短期住宿照顧服務,以讓他們的家人或照顧者暫時卸下照顧的責任,減壓調息。 社會福利署屯門區康復服務協調委員會「康復服務推廣工作小組」轄下的「傷健共融事務小組」在本年度透過短片拍攝模式,以「分享快樂」為目標,讓公眾認識殘疾人士的能力,宣揚傷健共融訊息及推廣康復服務。

屯門長期護理院: 殘疾人士在職培訓計劃

本會兩名服務使用者獲邀於系列二「互關懷.愛共融」的兩段短片中分享他們的復元故事。 迎康園現時提供30個住宿名額及60個日間展能訓練名額予中度至嚴重智障人士,單位以「多元介入」、「善用科技」及「自主自決」三大理念,為會員提供優質的住宿、日常護理照顧及訓練服務等。 屯門長期護理院2025 頤悅軒位於屯門青龍路青麟山莊,於2005年9月啟用,為已接受長期護理院基本社區生活技能訓練,但未能獨立生活的舍友,提供低支援的長期住宿服務,宿舍共有3座,每座樓高兩層,設有17間單人房、雙人房及三人房,共容納35位舍友。 展望新一年,新生會將繼續關注精神健康界別的發展,以精神病康復者及大眾的需要為首要,發揮創意拓展不同範疇的服務。

香港聖公會屯門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提倡身、心、靈整全健康,致力為區內居民、精神病康復者、有情緒及精神困擾人士及他們的家人/照顧者,提供由及早預防以至危機管理的一站式、地區為本和便捷的社區支援及康復服務,致力推廣精神健康。 屯門長期護理院 單位有不同專業人士,包括社工、護士、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等,為會員提供個人起居照顧、健康護理、復康訓練、社交康樂等服務,提升智障人士獨立生活能力。 香港聖公會屯門地區支援中心 — 樂屯聚透過一系列的支援服務,強化在社區中的殘疾人士之家居及社區生活技能,協助他們融入社區;並為殘疾人士的家人 / 照顧者提供訓練及支援,提昇他們照顧殘疾人士的能力,從而紓緩他們的壓力。 我們以「復元為本」的概念,透過多元化及不同層面的介入,為有短暫住宿服務需要,並具備基本自我照顧能力的精神病康復者或智障人士,提供暫顧服務,以延續照顧及舒緩家人或照顧者的壓力。 我們於80年代初開始規劃,經過10年的籌辦,終於在1990年1月,在屯門開設了全港第一間長期護理院。

屯門長期護理院: 服務簡介

此外,新生會於去年已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屯門長期護理院 (賽馬會)撥款,於竹園綜合培訓中心開展裝修工程以試行新庇護工場模式,裝修工程已完成,服務使用者亦已開始於新工場內繼續接受訓練。 此外,由賽馬會資助為期3年的心理e療室項目亦已完成籌備工作,並將於2022年正式推出。 透過 gift330 項目將復元人士的藝術創作帶進社區,以食、行、住為主題,設計一系列生活產品包括餐具,讓他們的創意與社會和我們的生活連結起來。

  • 社會福利署屯門區康復服務協調委員會「康復服務推廣工作小組」轄下的「傷健共融事務小組」在本年度透過短片拍攝模式,以「分享快樂」為目標,讓公眾認識殘疾人士的能力,宣揚傷健共融訊息及推廣康復服務。
  • 住宿期間,負責個案工作員會定期與服務使用者及家人商議進度;並因應情況及需要一同商議離舍計劃。
  • 情緒GPS早前獲香港電臺32臺的「防疫速遞」採訪,於節目中介紹情緒GPS服務及由臨牀心理學家示範「安定心神 (Grounding)」練習。
  • 康恩園著重全面性復康概念,揉合不同的創新性工作手法,倡導身心靈的健康發展,透過創意藝術表達的身心靈整合模式,本著關愛和服侍的核心信念,為會員帶來欣悅及康泰的生活。
  • 本會執行委員會主席譚贛蘭女士, GBS, JP連同三位專業顧問區載佳先生, SBS, 餘惠偉先生, JP及楊啟裕先生以及本會行政總裁朱世明先生於3月24日前往視察屯門小欖長期護理院工地,並由設施管理部同事介紹施工情況及進度。
  • 另一方面,局方建議要求所有本地及海外來港執業護士,接受持續護理教育。
  • 第五波疫情自爆發以來,新生會各服務單位職員繼續堅守崗位,一方面繼續為服務使用者提供適切的照顧,另一方面亦要確保員工及服務使用者免受新冠病毒所感染。
  • 我們相信會員在被關懷及被接納的生活及訓練中,能過獨立自主的生活,並呈現結出葡萄滿枝、碩果豐盈的景象。

1996年,我們位於石硤尾新生會大樓的另一間長期護理院亦正式投入服務。 自2015年起,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屯門長期護理院啟動了設施提升計劃,以至能更佳回應服務使用者的需要轉變。 為切合康復者不同的住宿需要,我們於1988年於香港堅尼地道開設首間自負盈虧的「輔助房屋」 ﹣賽馬會新生宿舍,為康復者提供低廉的居所及輔導服務,協助康復者培養良好社交及生活技能,提昇社區獨立生活的能力。 本會於2018年推出駐機構言語治療服務,為轄下之長期護理院、中度智障人士宿舍及輔助宿舍的老齡化服務使用者提供言語治療服務,並就個別服務使用者之訓練計劃及治療,向相關服務之職員及服務使用者家屬/照顧者提供訓練示範及諮詢服務。

屯門長期護理院: 社會企業

So330結合健康咖啡店、身心靈空間及共融咖啡師學院三合一的新概念,打造成為繁忙鬧市中的一個給心靈休息的空間,餐廳於9月舉行開幕典禮,與好友見證這個特別的時刻。 第五波疫情自爆發以來,新生會各服務單位職員繼續堅守崗位,一方面繼續為服務使用者提供適切的照顧,另一方面亦要確保員工及服務使用者免受新冠病毒所感染。 本會十分感謝不同機構慷慨捐贈不同的防疫物資予本會,以解本會的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局方建議要求所有本地及海外來港執業護士,接受持續護理教育。 不符規定者不會獲發執業證明書,不得從事護士專業,將由護士管理局決定強制持續護理教育計劃的執行方式和主要內容。 除上述的兩個途徑外,局方也建議引入暫時註冊/登記安排,讓海外護士在香港進行學術交流和臨牀示範,為期可達14天,以方便短期的學術或專業交流。

屯門長期護理院: 護理安老宿位買位計劃(改善買位計劃)

去年11月,新生會於旺角上海街618號舉辦一連9天的「gift330 – 『當下』是最好的禮物 – 復元人士藝術作品展」,鼓勵大眾增加對復元人士的理解,進一步認識他們的藝術才能。 所有轉介個案須經由社會福利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辦理申請手續。 住宿期間,負責個案工作員會定期與服務使用者及家人商議進度;並因應情況及需要一同商議離舍計劃。 有見及此,本會透過dayday330行動於去年3月特別推出「330 Happy Break」活動,鼓勵大家將「330小休息」融入生活當中,以「細味食物」、「細味生活中的藝術」、「細味每一個愉快的時刻」等,幫助每個人累積正面的情緒。 活動內容包括與不同餐廳及商店策劃聯乘推廣活動,推出期間限定美食,同時讓更多人透過一系列的330產品如閱讀書籍或細味咖啡花茶,作一個「330小休息」。

屯門長期護理院: 精神科醫療資助及社區支援計劃

因應疫情,情緒GPS於本年3月初特別推出「疫」境同行計劃,希望在第五波疫情下加強對受疫情影響人士的情緒支援。 屯門長期護理院2025 康恩園十分重視正常化的概念,透過充權模式,強調接受服務的康復人士以「會員」的身份作稱號,意謂其享有權利及義務,並致力協助會員建立自主及獨立的生活。 康恩園以身、心、靈全人健康模式,開展復康服務工作,揉合綜合化與正常化概念,強調會員享有權利及義務,致力協助會員發展潛能及所長,建立自主生活,並透過創意藝術治療的過程,重建、維持及促進身、心、靈健康和諧。 屯門長期護理院2025 屯門長期護理院2025 康恩園乃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屬下之綜合復康服務單位,為全港最大規模綜合復康大樓之一。 服務大樓以「康恩園」命名,不強調復康大樓稱號,以社區化為本,冀盼為服務對象建立一個充滿康泰和恩典的生活樂園。 我們相信會員在被關懷及被接納的生活及訓練中,能過獨立自主的生活,並呈現結出葡萄滿枝、碩果豐盈的景象。

屯門長期護理院: 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

雖然公私營機構均有資格提出申請,護士管理局將獲賦權發布合資格機構名單,並決定所涉工作的性質是否屬於學術交流和臨牀示範。 為解決護士人手不足問題,醫務衞生局建議參照在《醫生註冊條例》下另闢途徑以引入海外醫生的經驗,現建議在《護士註冊條例》下增設新途徑,以引入海外護士,分別是有限度註冊/登記護士,以及特別註冊/登記護士在香港執業。 樂屯聚提供的服務關顧會員身、心、靈之全人健康發展;工作的方針將致力發掘及發展會員的個人體藝潛能,讓他們有更豐盛的人生。

屯門長期護理院: 服務回饋

但基於以下原因,本網站暫時未能提供所有符合AA級別標準的無障礙網頁功能。 37歲的子康是自閉和中度智障人士,因為行為表現與一般人有別,經常不被理解,他的成長亦荊棘滿途。 思悅園設有自資及輔助宿舍服務,提供單人房、雙人房及共住房,合共92個男女住宿名額。

屯門長期護理院: 林超榮病逝終年61歲 香港電臺表達深切懷念

當局又建議強制護士持續接受護理教育,由護士管理局決定執行方式和內容。 與此同時,新生會亦成功獲批於屯門小欖營辦本會旗下第三間長期護理院。 新生會已營運屯門長期護理院及新生會大樓長期護理院多年,未來開展第三所長期護理院,有望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更多適切而優質的住宿服務。 屯門長期護理院 單位引進及應用不同的科技,讓會員有充實的生活體驗,並按個別會員之需要提供合適的設置,提升會員的生活質素。 屯門長期護理院 院舍著重會員參與,協助他們建立自主及獨立生活,尊重會員的獨特性,重視個人表達及選擇權,推動及鼓勵會員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促進社會共融。 康恩園著重全面性復康概念,揉合不同的創新性工作手法,倡導身心靈的健康發展,透過創意藝術表達的身心靈整合模式,本著關愛和服侍的核心信念,為會員帶來欣悅及康泰的生活。

屯門長期護理院: 新生精神康復會

我們期望繼續得到一眾友好及企業夥伴的鼎力支持,共同建立身心靈整全健康的社會。 由於護理院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留院多年的慢性精神病康復者,因此我們會協助他們重新建立自我照顧能力、工作習慣、信心和社交技巧等,並鼓勵他們培養興趣和善用餘暇。 屯門長期護理院 新生會於去年成功獲社會福利署審批於屯門小欖營辦本會旗下第三間長期護理院。 屯門長期護理院2025 本會執行委員會主席譚贛蘭女士, GBS, 屯門長期護理院2025 JP連同三位專業顧問區載佳先生, SBS, 餘惠偉先生, JP及楊啟裕先生以及本會行政總裁朱世明先生於3月24日前往視察屯門小欖長期護理院工地,並由設施管理部同事介紹施工情況及進度。 工程預計於2023年第一季完成,並可為400名復元人士提供宿位。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新生會自2020年9月1日起推行「賽馬會情緒GPS心理支援計劃」(情緒GPS) 為受輕中度抑鬱或焦慮困擾人士提供評估及早期介入服務。

屯門長期護理院: 服務單位及項目

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發展障礙,患者在社交溝通以至認知、情緒、行為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和發展差異。 舊症病人於下一次覆診日期前,如須更改覆診日期,敬請先致電、傳真或電郵有關專科門診診所與中心職員瞭解詳情。 本中心設有電話留言服務,如閣下致電時未能即時聯絡上本中心職員,可於留言系統中留下姓名及聯絡電話,職員將會盡快回覆。

此外,因應《2023年院舍法例(雜項修訂)條例》,以提升院舍的最低護士人手要求,預計現存院舍須自2028年起額外僱用約200名護士,並在勞工及褔利局局長日後指定的日期起額外僱用約280名護士。 宿舍位於粉嶺,為樓高5層的單幢式住宅大廈,合共提供38個住宿名額。 屯門長期護理院2025 申請人可由其家屬/照顧者為其提出服務申請或經社工或個案經理作出轉介,填妥及遞交申請表格及相關文件後,並經過面見及接受收納前評估。 情緒GPS早前獲香港電臺32臺的「防疫速遞」採訪,於節目中介紹情緒GPS服務及由臨牀心理學家示範「安定心神 (Grounding)」練習。 每年4月是世界自閉症月,而4月2日是聯合國定下的「世界自閉症關懷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

鄔維庸醫生自1966年至2006年擔任新生精神康復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於2006年10月3日因病辭世後,康復會特別成立「鄔維庸醫生基金」,所得款項將用作發展康復會與內地的社區精神康復服務交流計劃[1]。 新生會於2022年除了發展這些新項目,亦預計在第二季度前出版dayday330 全新書籍,希望與讀者分享不同人士的330小休息心得。 而在2022年10月,本會亦會舉辦以復元為主題的會議,希望與業界一同分享新生會多年來在復元工作上的經驗。 提供治療、意見和協助,以幫助老齡化服務使用者克服日常生活遇到的困難,使他們盡可能不受殘疾的影響。

新生精神康復會設有兩間長期護理院,包括屯門長期護理院及新生會大樓長期護理院。 屯門長期護理院2025 長期護理院為患有慢性精神病康復者提供長期住宿照顧、生活技能訓練及精神康復服務,並持續發展他們各方面的優勢和能力,讓他們逐漸融入社區生活。 兩間長期護理院分別可容納210及200位康復者,由不同專業人員,包括社會工作員、護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保健員、舍監等提供廿四小時住宿照顧服務。 由於護理院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留院多年的慢性精神病康復者,因此我們會協助他們重新建立自我照顧能力、工作習慣、信心和社交技巧等。 現有約400名員工,包括:護士、藥劑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師、藝術治療師、社會工作員等。

屯門長期護理院: 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

屯門醫院產科專科門診與衛生署於屯門、元朗、天水圍三間母嬰健康院共同提供產前服務給本區孕婦。 屯門醫院主要接受轉介高危孕婦,一般孕婦應先前往屯門、元朗或天水圍母嬰健康院作產前檢查。 政府向立法會提交草案,計劃新設有限度註冊或登記,以及特別註冊或登記的方式,引入海外護士,他們來港執業無須通過任何考試,但需在海外取得相關資格。

服務的最終目的,是幫助老齡化服務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上發揮最大程度的功能。 當局指本港護士人手短缺的問題日益嚴重,截至2022年年底,全港有50,650 屯門長期護理院2025 名註冊護士及15,842名登記護士(合共66,492名護士)。 香港每千名人口有9.1 名護士,護士與人口比例落後於一些已發展國家,例如加拿大(截至2020年,每千名人口有10.1名護士)、法國(截至2020年,每千名人口有11.3名護士)和日本(截至2020年,每千名人口有12.1名護士)。 文豪在28歲時,被重新診斷為亞氏保加症患者,並經轉介接受住宿服務,嘗試以生活體驗,學習控制情緒及與人相處的態度。 我們承諾盡力確保本網站符合萬維網聯盟(W3C)《無障礙網頁內容指引》(WCAG)2.0 AA級別標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