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爲八脈交會穴與八脈相交會,也就決定了此八穴治療範圍廣,作用顯著。 指十二經脈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五個特定穴位,簡稱五腧。 《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爲井,所溜爲滎,所注爲輸,所行爲經,所入爲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 ”用水的源流來比喻各經脈運行從小到大,由淺入深,自遠而近的特點。
- “原”含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爲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 (2)經穴電測定法:近代從皮膚電現象的研究中,發現穴位部的皮膚電阻一般較低。
- Adobe Premiere是一款領先的非線性視頻編輯軟件,廣泛應用於電影製作、電視節目製作和在線視頻創作中。
- 募穴是臟腑經氣結聚於胸腹部的腧穴,各臟腑也均有1個,共12個。
諸條絡脈的病候雖只舉述了二三種症狀,但從絡脈溝通表裏經脈關係的作用來分析,它的病候不僅同十二經中的本經病候相同,還與其互爲表裏的經脈相關聯。 五腧穴位置2025 (2)俞募配穴法:背俞穴與募穴相配即俞募配,用於治療臟腑病症療效甚著,臨牀應用十分廣泛,還可以治療與本臟腑有關的組織器官的病症。 (1)單取俞穴或募穴:單取俞穴或募穴不僅可以治療本臟腑的疾病,還可以用於治療表裏臟腑的病症。 如脾與胃相表裏,脾俞或章門不僅可以用來治療脾的病症,而且還可以用來治療胃的疾患。
五腧穴位置: 治療病症
其臨牀應用,《難經.六十八難》曰:“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五腧穴位置 郄穴的穴名和位置,首載於《鍼灸甲乙經》,共16穴。 包括十二經脈各有1個郄穴,都位於本經上;陰、陽蹺脈及陰、陽維脈也各有1個郄穴,分別位於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上。 從郄穴的分佈來看,大多分佈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只有胃經郄穴梁丘位於膝上。
中醫學認爲:“背爲陽”,“頭者,諸陽之會也”,說明在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中,頭及脊背起着主導作用,能影響機體及內臟,而內臟疾病又能反應到背部。 從經脈的循行來看,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問的關係是密切相關的,兩者一居脊柱正中,一居脊柱兩旁,兩者經氣相互交會。 督脈爲“陽脈之海”,足太陽膀胱經爲“諸陽之屬”,王冰更認爲督脈能“督領經脈之海”。
五腧穴位置: 腧穴相關電子書
八脈交會穴的重要性,正如李梃在《醫學入門》中所日:“周身三百六十五穴,統於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於八穴”,意在說明八脈交會穴可以主治全身疾病,說明此八穴主治範圍廣泛。 明代醫家吳岜雲:“以八穴交會奇經八脈,而分主乎表,主乎裏,主乎表裏之間也。 仲景妙於傷寒,以其有六經之辨,予今以八法爲妙者,以其分主八脈,而該乎十二經也,創爲鍼灸一大法門……”,其論也謂精闢。 絡穴是絡脈別出經脈的部位,從絡穴處別出的十五絡脈爲絡脈的主絡,有明確的循行通路,然後絡脈繼續分支,越分越細,最後如網絡般遍佈全身。 因此,絡脈溝通表裏兩經外,還與其他經脈有密切聯繫。 此外,絡脈還有輸送營衛氣血以滲灌濡養周身組織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是通過孫絡來完成的。
病邪侵人臟腑,相應的俞、募穴會出現特殊反應,可據此診察疾病。 五腧穴位置 五腧穴位置 《內經》中就有許多用俞穴來診斷疾病的記載,如:“按之快然”、“按之熱氣甚”、“應手如痛”、“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陷”等等,都是診察臟腑疾病的客觀依據。 這種捫察背俞診斷疾病的“經穴觸診法”被歷代醫家沿用至今。
五腧穴位置: 大腸經
譩譆穴位於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鍼灸甲乙經》);一說“除脊各三寸取穴(《鍼灸資生經》)。 五腧穴位置 在具體運用時,分本經子母補瀉和他經子母補瀉兩種方法。 作用爲滋陰降噪,二者母子相配,金水相生,使陰陽協調,主治陰虛燥熱之乾咳、咽乾少痰、痰中帶血、潮熱盜汗等症。 ② 宣痹開結:凡是經脈中氣血失暢、氣機閉結(卒中、昏厥)或血少失榮、氣虛失煦(肢麻、失用、乳汁不通、經水過多)施以放血、針刺、艾灸均由一定效果。
- (2)俞募配穴法:背俞穴與募穴相配即俞募配,用於治療臟腑病症療效甚著,臨牀應用十分廣泛,還可以治療與本臟腑有關的組織器官的病症。
- 例如:臨牀上治療肺熱病(急性支氣管發炎或肺炎)咳喘右頰先赤之初發病期,刺手太陰經之滎穴魚際和手陽明經之滎穴二間,有退熱鎮咳平喘之效。
- 應用經穴治療既有針對病所的作用,又有鼓動經脈之氣逐邪外出的作用。
- “所出爲井”:指水之初流,形容經脈之氣血開始流注時的狀態,脈氣初發淺而小,爲經脈原氣所出的根本。
- 尺澤、委中、足三里刺血能治飲食不節,急性腸胃病,又“經滿而血者”取之於合,委中、足三里、曲澤、尺澤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的穴位。
- 頭、胸、腹、背是經氣集中與流注的部位,這些部位隸屬於標本根結中標、結的範圍,也就是說經絡學說中所稱的氣街。
五輸穴配屬於陰陽五行,就與中醫學的生理、病理、以及辨證論治規律發生了特定關係,構成一個統一的系統。 五腧穴位置 按照陰陽變化五行生剋的法則,就能演繹出許多錯綜複雜的變化,而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五輸穴也就能發揮其特殊作用。 按五行生剋關係選用:五輸穴具有五行屬性,根據《難經.六十九難》提出“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觀點,將五輸穴配屬五行使用,然後按“生我者爲母,我生者爲子”的原則,虛證用母穴,實證用子穴。 五腧穴位置 五腧穴位置 指十二經脈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五個特定穴位,簡稱五腧。
五腧穴位置: 臨牀意義
《鍼灸甲乙經》中載:“……腹中痛,積聚,默然嗜臥,怠惰不欲動,身常溼溼,心痛無可搖者,脾俞主之”,此處之“心痛”實際是胃脘部疼痛。 “所出爲井”:指水之初流,形容經脈之氣血開始流注時的狀態,脈氣初發淺而小,爲經脈原氣所出的根本。 “所溜爲滎”:指水出於井泉之後,形成微流之狀,形容經脈之氣血流注開始,脈氣稍大。 五腧穴位置2025 “所注爲腧(輸)”;指小水流逐漸成爲較大的水流,形如灌入之狀,又似轉輸、運送,形容經脈之氣流注漸盛的狀態,脈氣較大。 “所行爲經”:指水之通暢流行,形容經脈氣血流注大盛之狀態,脈氣較盛。 五腧穴位置 五腧穴位置 “所人爲合”:指百川人海,形容經脈之氣血越行越深越盛,匯合於臟腑,脈氣充盛,作用於內臟和軀幹部位。
五腧穴位置: 腧穴
可見,十五絡穴作爲經脈之氣與絡脈之氣交會的部位和絡脈的起始部位,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井穴是陰陽交會、轉換的部位,是氣血運行的終點或起點(陰血是終點,陽氣是生髮之處),可直接影響本經氣血的轉化、流通。 因此刺激該穴具有宣通陰陽、促進行氣化血的作用。 臨牀上,遇到某經氣血的壅盛或閉結都可以通過刺激該經的井穴達到瀉實祛瘀、宣痹開結的作用。 偏頭痛,而且伴有頭部一側發涼的,治療時可以先取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再取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的腧穴進行鍼刺治療。
五腧穴位置: 作用
在治療上,通過針、灸俞、募穴可達到治療臟腑病證的目的(治療病證)。 滑伯仁《難經本義》說:“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說明瞭臟腑之氣與俞募穴是相互貫通的。 (1)交會穴具有主治範圍廣泛的特點——交會穴不但能治本經的疾病,還能兼治所交會經脈的疾病。 由於交會穴是兩經或數經相互溝通的聯絡點,是數條經脈之氣共注一處的部位,所以交會穴不但能治本經的疾病,還能兼治所交會經脈的疾病,而且交會的經脈越多,主治範圍越廣。
五腧穴位置: 腧穴相關電子書
這些穴位除了可治療所在部位的病症之外,還常用於五臟六腑和頭面五官病。 此外,根據五行相生規律,提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五輸穴選穴」及「針刺補瀉」原則,為臨牀常用方式。 中醫認為經絡系統中的經氣,會集中及輸注於某些體表部位,這些面積細小如點的部位稱為腧穴,又名穴位。 腧穴雖然處於體表,但具有溝通上下內外的作用。 腧穴是針灸施術的部位,刺激這些穴位可以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增進體質。 學習針灸時,不單要熟記每條經的循行路線以及主治概要等,還須掌握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尤其是特定穴。
五腧穴位置: 小腸經
清代醫家有“初病在經,久病人絡”之說,認爲血、氣、痰、溼等邪氣積聚,常常由經至絡,故由內傷引起的諸種慢性疾病均可取絡穴。 當機體發生病變時,內臟或陰經的病邪,常可由陰而入於陽分的俞穴——“陰病行陽”,在俞穴出現壓痛敏感結節等陽性反應;內腑或陽經的病邪,常可由陽而人於陰分的募穴——“陽病行陰”,在募穴出現陽性反應。 《鍼灸甲乙經》:喘逆、鼽衄、肩胛內廉痛、不可俯仰、胗季脅引少腹而痛脹,譩譆主之。 作用爲疏木和土、調理脾胃、疏氣通經、舒筋利節,主治中州失運、口苦吞酸、翻胃呃逆、腹瀉嘔吐等症,因三里調氣活血,陽陵泉爲筋會,又可用於痹證、半身不遂等症。 五腧穴位置 所謂“輸主體重節病”是指經氣不足,溼邪留滯引起的倦怠、腫滿、咳喘、肢體關節疼痛的一類證候。 五腧穴位置 腎經有熱,出現尿頻、溲赤、腰痛等症狀時,可取滎穴然谷、輸穴太溪治療。
五腧穴位置: 大腸經
對於各經病變累及某一器官,功能失調者也適用。 以下內容是《內經》中關於五腧穴的應用,對於初學的小白來說,不要犯難,可以當做字典來用,哪裏有問題了對照病症和五腧穴的表去查閱。 不能僅用針刺的方法治療的頭痛,是由嚴重的痹症造成的,如果是每天都發作,針刺之後可以暫時緩解症狀,但是不能根治。 邪氣上逆而引發頭痛,表現爲頭痛得很厲害,耳朵前後的脈絡都怒脹發熱的,治療時應先刺破脈絡以放出血,然後取足少陽經的腧穴調治。 邪氣上逆而引發頭痛,如果表現爲頭部血絡脹痛,心情悲傷,常常哭泣,診察其頭部絡脈而感覺搏動明顯,絡脈充盛,應當針刺放血,然後調治足厥陰肝經的腧穴。 下合穴在輔助診斷方面臨牀應用頗廣,如腸癰患者按壓上巨虛穴處常有壓痛,膽道疾患則在陽陵泉有明顯的壓痛。
五腧穴位置: 腧穴
詳見前文(和於大夫從零學中醫——鍼灸篇(第八篇:原穴))。 五腧穴位置2025 《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所出爲井,所溜爲滎,所注爲輸,所行爲經,所入爲合。 (3)郄、會配穴:郄穴是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臨牀用於治急;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經氣會聚的部位,可治療與此八者有關的病症及急性病,兩者相配有較好的治療急性病症的作用。 如梁丘配中脘治療急性胃痛,孔最配膻中治療氣逆咳血等。 奇經八脈有一定的循行路線和病候,有溝通十二經脈之間聯繫,對十二經氣血起着蓄積和滲灌的作用,由於除任、督二脈外,其餘六經本身沒有所屬腧穴,當奇經發生病變時,即可選用八脈交會穴治療。 背俞穴在背部膀胱經第一側線上的分佈,大體依臟腑位置上下排列,分別冠以臟腑之名。
□ “滎”穴多位於掌指或蹠趾關節之前,喻作水流尚微,縈迂未成大流,是經氣流行的部位,即“所溜爲滎”。 滎指小水成流,《說文解字》:“滎,絕小水也。 ”楊上善《明堂》注:“水溢爲滎,謂十二經脈從指出已,流溢此處,故名爲滎。 全身腧穴在分經分部的基礎上,還有一些具有特定名稱和特殊作用的穴位。 這些穴位是按照它們位置和功能特點而分為不同類別,在四肢部有五輸穴、原穴、合穴、郄穴、下合穴、八脈交會穴;在軀幹部有背腧和腹募穴。
其後《外臺祕要》、《素問》王冰注、《銅人腧穴鍼灸圖經》、《鍼灸聚英》、《奇經八脈考》、《鍼灸大成》、《類經圖翼》等書又有增補,充分反映了古代醫家對會穴的重視。 (2)郄、募配穴:郄穴治急,募穴治實,兩者相配局遠呼應,緩急疏通,對臟腑經絡之氣突然阻滯所發生的病症可獲緩急止痛之效。 八會穴是根據人體生理情況和穴位的主治特點命名的,其中髓會、脈會、骨會與奇恆之腑有關。 五腧穴位置2025 這些穴是氣血生化和集中會聚的處所,大多分佈在軀幹部。 從對絡穴理論基礎的分析可知,絡脈由絡穴別出,絡脈的作用正是絡穴的作用,其臨牀應用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五腧穴位置: 腧穴相關電子書
交會穴分佈範圍較廣,但很具特點,上述108個交會穴中,在頭面、軀幹的就有92穴,佔有絕大多數。 這一分佈特點,與十二經脈的標本、根結及氣街理論有密切關係。 頭、胸、腹、背是經氣集中與流注的部位,這些部位隸屬於標本根結中標、結的範圍,也就是說經絡學說中所稱的氣街。 從經脈的分佈來看,四肢部都較簡單,頭面軀幹部則較複雜,具有比四肢部更多的迂迴曲折和交叉相會的情況,當兩經以上的經脈交叉相會時,同某個穴位相聯繫,就形成了交會穴。
明代劉純《醫經小學卷之三》首載“經脈交會八穴”一首;“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徐鳳在八穴的臨牀應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在《鍼灸大全》中首次提出了“八脈交會八穴”的名稱,並明確說明瞭”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兩種“按時配穴法”在鍼灸臨牀上的具體使用方法。 後世醫家對八脈交會穴的理論及臨牀應用有所發展,不斷充實和豐富了這一內容。 十五絡穴中的列缺、公孫、內關、外關4個穴位,還屬於特定穴中的另一類一八脈交會穴。 五腧穴位置2025 列缺通任脈,公孫通衝脈,內關通陰維,外關通陽維。
此處取滎輸主要是指陰經之滎輸,與前述滎輸主外經,多系取陽經之滎輸有別。 臨泣善治偏頭痛,腰側痛等少陽經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內庭,下牙痛取二間、三間;耳鳴耳聾取液門、中渚、束骨等有效,這就都是“滎輸治外經”的具體實踐。 五腧穴位置2025 此外《靈樞•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取之行間(肝經之滎穴),以肝經行肋下,臨牀上治療肋間神經痛刺行間,有鎮痛療效”。 可用於發現神志突變之急救或炎性證初發期之暴痛。
五腧穴位置: 作用
如脾胃虛寒致胃脘脹滿、疼痛、嘔惡時,可取井穴厲兌配取合土穴足三里或改取足三里。 肺之虛證取本經的輸穴太淵,是因爲肺屬金,太淵屬土,土爲金之母,施以針刺補法,即虛則補其母。 反之肺之實證,取本經的合穴尺澤,即實則瀉其子。 同樣,脾之虛證取本經的輸穴大都,因爲脾屬土,大都屬火,火爲土之母,施以針刺補法,即虛則補其母。 而脾之實證取本經經穴商丘,因爲商丘屬金,金爲土之子,施以針刺瀉法,即實則瀉其子。 4)某些五輸穴具有明顯的相對特異性,爲臨牀所常用:如至陰轉胎,少商治喉痹,少澤通乳,隱白止崩漏,太淵治無脈症,間使治瘧疾,復溜治汗症,支溝治便祕,委中治腰痛等。
五腧穴位置: 腧穴
所以交會穴分佈的規律與經脈的“標…‘結”及氣街理論有密切的聯繫,經脈分佈複雜的部位,也就是交會穴集中的地方。 募穴之所以能反映臟腑的功能變化以及被應用於治療臟腑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募穴在解剖位置上與五臟六腑有着密切的關係。 根據祖國醫學的解剖知識,認爲胸腹部是五臟六腑等重要臟器所在之處。 張介賓認爲募穴“爲髒氣結聚之所”,汪機認爲募穴是“經氣聚於此也”。
五腧穴位置: 小腸經
交會穴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反映了經脈之間相互交會的直接聯繫,進一步說明瞭經脈聯繫的系統性和分佈的複雜性。 任脈從鳩尾別出散佈腹部;督脈從長強別出,散佈頭部,並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從大包別出散佈胸脅,加強了人體前、後、側的統一聯繫。 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多位於腕、踝關節附近,十二經脈各有1個原穴,故也稱十二原。 五輸穴是指十二經脈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穴,簡稱“五輸”,每經5穴,共60穴。 因五輸穴對內臟疾病、五官病等有獨特的治療作用,是臨牀上應用非常廣泛的一類特定穴。
五腧穴位置: 治療病症
用位於腕踝部的原穴與位於胸腹部的募穴相配,局遠配合,用於治療臟腑病。 如合谷配天樞,主治頭痛發熱,腹痛泄瀉;神門配巨闕,主治心悸不寐,心痛昏厥。 臨牀應用有多種形式,如表裏經原合相配,同經或異經原合相配等。
經:肺經經渠,大腸經陽溪,胃經解溪,脾經商丘,心經靈道,小腸經陽穀,三焦經支溝,心包經間使,腎經復溜,膀胱經崑崙,膽經陽輔,肝經中封。 俞:肺俞太淵,大腸俞三間,胃俞陷谷,脾俞太白,心俞神門,小腸俞後溪,三焦俞中渚,心包俞大陵,腎俞太溪,膀胱俞束骨,膽俞臨泣,肝俞太沖。 榮:肺榮魚際,大腸榮二間,胃榮內庭,脾榮大都,心榮少府,小腸榮前谷,三焦榮液門,心包榮勞宮,腎榮然谷,膀胱榮通谷,膽榮俠溪,肝榮行間。 井:肺井少商,大腸井商陽,胃井厲兌,脾井隱白,心井少衝,小腸井少澤,三焦井關衝,心包井中衝,腎井湧泉,膀胱井至陰,膽井足竅陰,肝井大敦。 陰經之輸穴屬土,針之有健脾固後天之本的作用,而且陰經之輸穴與原穴同穴,《靈樞•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患當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針輸穴有調臟腑原氣之作用。 例如:臨牀上治療肺熱病(急性支氣管發炎或肺炎)咳喘右頰先赤之初發病期,刺手太陰經之滎穴魚際和手陽明經之滎穴二間,有退熱鎮咳平喘之效。
另可見俞、募穴處皮膚變色、凹陷、突起、按壓有異物感等。 (3)子午流注針法:將五輸穴的五行屬性與天干地支配合,結合臟腑氣血流注時間,根據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理論形成了獨特的時間治療醫學一子午流注針法。 應用時,首先要辨明病在何經何髒何腑,病性屬虛屬實,然後根據“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法則取穴。 2)古人根據天人合一的觀點,將五輸穴氣血流注的特點,結合四時氣候變化對五臟生理功能的影響作爲五輸穴分類主治的準則。 作用爲協調胃腸氣機、通達上下,二者相配可用於表邪襲衛所至之寒熱頭痛等症,及外邪直中腸胃所至之噁心、嘔吐、腹痛、腹瀉。 凡因臟腑失調出現脹滿、逆氣、結滯、泄瀉等症,使用合穴大多有一定效果。
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稱爲原穴,又稱“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爲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陰經之原穴與五腧穴中的輸穴同穴同名,同部位,實爲一穴,即所謂“陰經以輸出爲原”,“陰經之輸並於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