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就你或你配偶的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獲扣除長者住宿照顧開支,則你不得在同一課稅年度就同一名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獲給予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 就考慮納稅人是否有資格申請供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而言,「通常在香港居住」的受養人,是指該受養人必須慣常地在香港生活。 假如你與其他人士在同一課稅年度有資格就同一子女申索子女免稅額,你們必須互相議定由誰人提出申索或如何分攤該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否則,稅務局局長會根據你們對該名子女的供養及教育所作的貢獻來決定分攤這子女免稅額的基準。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如你們沒有協議,又未能提供供養該名子女的資料,有關申索將不被考慮。 假如你在有關年度已婚並已獲給予已婚人士免稅額則不能同時享有基本免稅額。

  • 一般來說,賺取較高入息的一方申索子女免稅額,會較為有利。
  • 但是,大家亦要注意未滿25歲成年子女修讀兼讀、單元培訓課程如展翅計劃,是不符合全日制學生的定義,即父母亦不能申領子女免稅額。
  • 你亦無須在提交報稅表時附上證明文件,但須保留有關文件 6 年(由有關課稅年度完結起計),以便稅務局日後抽查時可提交查驗。
  • 香港政府為了減輕納稅人負擔,會提供不同的免稅額,只要符合特定條件,就能夠扣除相應款項。
  • 如你或你配偶支付你們的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院舍的開支,你便可就有關開支申索稅項扣除。
  • 再者,獨力、主力照顧子女,並非視乎所付出幾多「家用」的金額,而是視乎誰享有子女的監護管養權。

但如囷你的父母只是間中短暫逗留內地或海外,他們仍在香港居住,以香港作為他們日常生活的地方,並以香港社會一般成員身分在這裏生活,他們是通常居住於香港,你可以就他們申索供養父母免稅額。 就考慮納稅人是否有資格申請供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而言,「通常在香港居住」的受養人,是指該受養人必須慣常地在香港生活。 物業稅是根據每個物業該課稅年度的淨租金收入來計算,即全年租金扣除差餉和不能追回的租金再打八折(修葺費等支出),餘額劃一抽取15%作為稅項。 業主可以選擇物業稅或個人入息課稅評定稅報,但建議選後者,因為個人入息課稅能提供供樓利息支出的扣減。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父母免稅額,可和兄弟姊妹攤分嗎?

如納稅人、其分居或已離婚的配偶及其他人士就同一未婚子女均有資格申領子女免稅額,稅務局局長會請所有申索人自行協議他們之間應由誰享有該免稅額或協議如何分攤該免稅額。 如未有作出協議,稅務局局長會根據各申索人對該名子女的供養及教育作出的貢獻來決定分攤這子女免稅額的基準。 若申索人沒有提供上述供養該名子女的資料,稅務局局長將不會考慮該免稅額的申索及會撤銷之前已給予的免稅額。

可獲扣除的款額只包括提供照顧的費用(例如住宿、飲食、護理及雜項開支)。 醫藥費、由院舍代支付並獲得付還的私人費用(例如一些按個別人士的需要而支付的費用),均不獲扣除。 指明的扣除額上限在該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年屆60歲的該個課稅年度照常適用。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換言之,可容許扣除額無須按該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60歲生日之前和以後的日數作出攤分。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免稅額

據稅務局指,父母在這情況下並不算是與子女同住,所以並不合資格供養父母額外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即是說,無論父母在日間逗留在子女的家多久,只要不是長期在那裏過夜休息,便不可算是與子女同住。 不過,這不代表個人入息課稅一定比物業稅更划算,因為個人入息課稅根據累進稅稅階計算,其最高邊際稅率比一般標準稅率高,這要視乎業主的收入多寡而定。 只要填報稅表,稅務局會自動計算哪一項較划算,這算是一個貼心方便的服務。

稅例又規定受供養的父母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必須通常居住於香港。 因此若果父母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已移居內地,即使他們仍然持有香港身份證,納稅人是不可以申請其免稅額。 不同的證件簽發機構會採納不同的準則來界定傷殘,而這些準則與政府的傷殘津貼計劃所採納的未必相符。 經由社會福利署管理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或公共福利金計劃發放傷殘津貼的必要條件是要經由衛生署署長或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或特殊情況下由私家醫院的註冊醫生)證明申請人的情況符合有關計劃定義的殘疾情況。 因此,我們不能接受其他機構發出的證件作為受養人符合資格申領政府的傷殘津貼的證明,以取代註冊醫生根據政府的傷殘津貼計劃簽發的醫療報告。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免稅額計算實戰:連同扣稅項目,年薪近百萬都不用交稅?

不過,不過,如為已婚人士並已使用了已婚人士免稅額,便不可以同時享有基本免稅額。 報稅表要填寫起來說易不易說難不難,單是填寫個人資料及全年入息金額當然容易,但在計算各種免稅額及扣稅項目時,往往就要多花時間去研究。 同一受養人的免稅額只可被同一納稅人申索,不能由多人攤分:如果各申索人未能商定由誰人作出申索,則稅務局不會考慮該申索。 基於累進稅率制度,若由收入最高的人申請,一般可以盡享免稅額,建議家人先商量。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香港分會稅務委員會聯席主席殷國煒列出多個報稅重點,提醒大家有關父母/祖父母免稅額的申索要求。 近年本港發生數宗納稅人因虛假陳述以申請父母/祖父母免稅額而被判入獄案件。

  • 「父母」的定義不限於血緣關係,除了個人或配偶的親生父母,亦可以是領養父母/繼父母,或已故配偶的父母,「祖父母或外袓父母」的定義亦是如此。
  • 若申索人沒有提供上述供養該名子女的資料,稅務局局長將不會考慮該免稅額的申索及會撤銷之前已給予的免稅額。
  • 根據《稅務條例》,「單親」的意思是指納稅人全年屬單身、喪偶或分居,並且在該年度內曾獨力或主力撫養子女,纔可獲得「單親免稅額」。
  • 如你或你配偶在有關課稅年度內獨力或主力撫養兄弟姊妹,則該兄弟姊妹方被視爲由你或你配偶供養。
  • 物業稅是根據每個物業該課稅年度的淨租金收入來計算,即全年租金扣除差餉和不能追回的租金再打八折(修葺費等支出),餘額劃一抽取15%作為稅項。
  • 申報支付生活費以供養父母的納稅人,可陳述給予父母生活費的詳情,如透過自動轉帳或定期提取現金給予父母生活費,可提交銀行月結單作證明文件。

若果其年齡為60歲或以上,又或者未滿 60 歲但有資格根據政府傷殘津貼計劃申索津貼的話,金額則為 HKD 50,000。 另外要留意,任何一名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只可由一名人士申索免稅額,如有兄弟姊妹一起供養他們,大家就要「傾掂數」協商好由誰提出申索。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已婚人士不可以各自申領他們子女的免稅額,必須由其中一人申索所有子女的免稅額。 一般來說,賺取較高入息的一方申索子女免稅額,會較為有利。 不過,如果其中一方是以標準稅率評稅,則由另一方申請申索子女免稅額會較為有利。 供養父母免稅額是不可以攤分的,因此如有多於1位人士就同一父母申索免稅額,稅務局便不會處理相關申索,因此兄弟姊妹應在報稅前達成協議,決定由誰申索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業主選「物業稅」還是「個人入息課稅」最慳稅?

贈與子女後再出售,出售所得稅舊制變新制,房屋和土地實際獲利皆須申報「房地合一所得稅」,需繳的稅金大幅提高。 時序進入11月即將年底,辦理財產贈與之旺季即將來臨。 懂得財稅規劃的父母,會善用每年贈與免稅額244萬。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最後,打工仔記得善用不同免額稅及扣稅項目,減輕稅款負擔,也記得在收到報稅表後在指定日期交回,以免被罰。 「智尊守慧」是一個自願醫保靈活計劃,除涵蓋自願醫保標準計劃保障外,更為您提供多項升級保障,包括全額支付住院及手術費用、訂明非手術癌症治療及門診洗腎、並保障未知的已有病症而無需等候期。 與其搞盡腦汁鑽空子扣減免稅額,不如從一些雙贏的方法入手吧!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免稅額

如你符合指定條件,便可享有基本免稅額或申請其他免稅額。 本文介紹有關各類免稅額的資料,以及這些免稅額如何減少你的稅款。 你亦可參考免稅額、扣除及稅率表,以及關於免稅額的常見問題以瞭解詳情。 保留佐證文件以備個案抽查,如銀行月結單要精明申索父母/祖父母免稅額,一定要遵守法律,各位讀者要多留意有關規定,避免不必要的官非,做個精明的納稅人。 父母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但長居國外或內地,只是偶爾回港探親,並不符合申索條件一受養人配對一納稅人。 因此,你應首先向你父母查詢,憑他們所持有的資料及記憶,確定他們的出生月份。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免稅額填錯/填漏有沒有補救方法?

欲申索傷殘人士免稅額的納稅人祇須在填寫個別人士報稅表時, 在第 11.1 部第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4)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項的欄內加上剔號,聲明納稅人在有關年度內有資格申領政府傷殘津貼,及擬申索傷殘人士免稅額便可。 你已經就你的祖父母享有供養祖父母免稅額,所以你的父母並不能就同一受養人申索供養或額外供養父母免稅額。 不可以,你只可申索就正妻的父母 / 祖父母 /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外祖父母的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父母免稅額可以多人攤分嗎?

自僱人士/ 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和斜槓族(Slasher)可把支付給強積金計劃的強制性供款當作營業開支,申請扣除香港利得稅。 但自僱人士作出的一般自願性供款不可扣稅;如在強積金計劃開立可扣稅自願性供款帳戶則可申請扣稅。 納稅人的香港自住居所可透過「居所貸款利息扣稅」扣稅項目,將按揭利息作扣稅之用,每課稅年度扣稅額上限為HK$10萬,最長只可扣除20個課稅年度。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如符合資格,第1名-第9名子女,每名可獲HK$12萬免稅額;在每名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子女免稅額便可額外獲HK$12萬。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父母免稅額是什麼?

這是稅務制度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旨在幫助納稅人減輕稅務負擔,同時鼓勵消費和投資。 假如你是單身人士,沒有子女免稅額及供養父母免稅額,但仍可享基本免稅額(亦可稱為個人或單人免稅額),2022/23年度的薪俸稅或個人入息課稅的額度為$132,000。 如納稅人在任何課稅年度已就他 / 她或其配偶的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獲得扣除「長者住宿照顧開支」,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則該納稅人不得在同一課稅年度就同一名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獲得「供養父母 / 祖父母 / 外祖父母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傷殘人士免稅額

另外,並非子女仍然在學父母就自動享有子女免稅額,若然他們就讀展翅、短期/兼讀課程、學徒訓練計劃等不屬於全日制學生,父母就不能申領子女免稅額。 子女免稅額於稅務制度中,是指納稅人可以因為有子女而享受的稅務優惠,這是稅務制度中的一個基本元素,旨在鼓勵生育和支持家庭。 因此即使有指養大一個小朋友要400萬,但其實供養子女在報稅時能發揮重要扣稅作用,讓父母藉助子女免稅額減輕稅項,或可減少要交的稅款。 你是已婚人士,即使獨力支付子女的生活費,亦不可享有「單親免稅額」。 根據《稅務條例》,「單親」的意思是指納稅人全年屬單身、喪偶或分居,並且在該年度內曾獨力或主力撫養子女,纔可獲得「單親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子女免稅額到幾歲?

但如果父母離婚後合力支付照顧子女開支,甚至是繼父、繼母都有份資助,這時父母及繼父母都可得部分子女免稅額。 假如一直不能達成共識,稅局會按父母、繼父母各自支付照顧子女金額比例分配子女免稅額。 只要受養的父母符合上述三個資格,即使父母仍然在職,並已申索其個人免稅額,納稅人仍可申索供養父母免稅額。 如果家中有兄弟姊妹,建議事先商量由哪一位申報供養父母的免稅額,原則上建議由稅額較高的一方申報。 申報免稅額的一方應在其報稅表的第11.2部填寫子女的詳細資料,提名配偶申報子女免稅額的一方無需進行任何手續。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4. 供養兄弟姊妹免稅額

申報支付生活費以供養父母的納稅人,可陳述給予父母生活費的詳情,如透過自動轉帳或定期提取現金給予父母生活費,可提交銀行月結單作證明文件。 假若納稅人有保留一些開支的單據,例如受養父母居所的租金收據、水電費單及醫療費用單據,亦可在個案被抽查時提交稅務局作查驗。 若納稅人提供的資料與稅務局所有的不符,稅務局會作更深入查詢,並因應個別個案的情況,要求納稅人提供其他資料及證明文件。 勞工處展翅計劃是讓參加的年青人為將來投身社會工作做好準備,提供的是短期單元培訓課程和工作實習訓練,不屬於類似大學或學院的全日制教育課程或訓練。 由於你的兒子已年滿 18 歲,而並非接受全日制教育,你不能申領他的子女免稅額。

每年報稅時,看著報稅表上林林總總的免稅項目,總有種令人心動的想法。 可是錯誤申報使用免稅額,輕則多交了稅,重則會因逃稅而誤墮法網! 報稅之前,還是建議你看看下文,特別是父母和子女這兩項最常用免稅額的竅門。 只要你在課稅年度中有以金錢供養過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就能夠申請俗稱「供養父母免稅額」的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 一般而言,將人工的一部份交予父母作家用,就是以金錢供養父母的一種形式。 個人免稅額,其實是基本免稅額,即是每位香港打工仔都能夠享有的 HKD 132,000 免稅額。

基本免稅額是所有納稅人都可以享受的免稅額,而個別免稅額則是根據納稅人的個人情況而定,例如子女數目、供養親屬等因素,香港政府亦會提供各種免稅額及稅項扣減,減輕大家的稅款負擔。 今個課稅年度,納稅人已自動享有$132,000的基本免稅額。 2019/20課稅年度的報稅截止日子臨近,除要計算年度入息及扣稅額外,不少人亦煩惱於申請免稅額的事情,例如是夫妻合併稅、子女免稅額、供養父母免稅額等。 不少人對如何界定「父母是否同住」或「離婚後申請單親免稅額」等抱有疑問,本文會按稅務局網頁提供的資料,整合8大報稅時常見狀況的解說,方便大家參考。 就算已申索了已婚人士免稅額、子女免稅額、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長者住宿照顧開支扣除或供養兄弟姊妹免稅額等免稅項目,大家仍可另行享受這項傷殘受養人免稅額的。

貸款產品比較頁面顯示的實際年利率及每月還款額是根據閣下所輸入的資料而作出之估算。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2025 考慮申請產品前,我們建議你查閱產品之官方條款及細則。 現時不少人都會將正在做按揭的物業,租出去,讓租客為自己供樓。 根據法例,如果物業並非自住,而是出租樓,按揭利息開支一樣可申請扣稅;計法是:將物業的租金收入,減以供樓利息。 但有一點須留意,這只限於物業在出租期,纔可扣稅,空租期,即無租客的日子,按揭利息是不能扣稅的。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另外,可扣除的利息款額,不得超過出租物業的應評稅淨值。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供養父母有多少免稅額?

香港政府為了減輕納稅人負擔,會提供不同的免稅額,只要符合特定條件,就能夠扣除相應款項。 如你須繳納薪俸稅或已申請個人入息課稅,則可享有基本免稅額。 同時,你亦可根據《稅務條例》所訂明的條文申索以下免稅額,以減少應課稅的入息總額。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普遍而言,香港受薪打工仔均須繳納薪俸稅,在稅務體系中,免稅額通常分為基本免稅額和個別免稅額兩種。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供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慳稅貼士

子女已畢業但尚未找到工作,就不可以申索子女免稅額。 子女正在讀短期課程,或是正在外國進行工作假期,也同樣不符申索條件。 免稅額方面,第 1 名至第 9 名子女,每名可獲 HKD 120,000 免稅額。 而在每名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中,父母還可以在這 HKD 120,000 之上,額外再多獲 HKD 120,000 的子女免稅額,合共 HKD $240,000。 留意,父母如以曾支付子女生活和教育費用為由申索單親免稅額,是不會受理的,父母亦不會因照顧和監護第二名或其他子女的起居生活而得到更多的單親免稅額。 除多了「額外」兩個字外,不少人不懂分辨「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額外免稅額」與」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的分別。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免稅額項目一覽

免稅額和扣稅額旨在減輕納稅人交稅的負擔,納稅人只要符合資格就可以獲取免稅額,但扣稅項目是一種實報實銷的免稅安排如合認可慈善捐款、個人進修開支等就是屬於扣稅項目。 如子女大學畢業後選擇到外國Working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父母免稅額不同住 Holiday,就不符合上述資格,父母便不能就該名子女申索免子女免稅額。 模擬實況:假設一對姐妹,需要供養兩名已年滿六十歲、並全年同住的父母,每年可使用的免稅額合共為200,000元。

如你有曾經填交報稅表,也許會有留意到申索父親免稅額時須填報父母的出物年份和月份。 稅務局要求除左年份,月份都須要填上就當然和申索有所關係。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幫助你減少應繳稅項,但《稅務條例》已有嚴格的反逃稅準則,成立公司提供服務必須要有商業理由,而非單純為慳稅,否則可能會被稅務局審查其開設公司的動機,調查有否涉逃稅行為,後果可以很嚴重。 子女免稅額和父母免稅額一樣不限於血緣關係,你的領養子女、繼子女,或你配偶或前配偶的親生子女、領養子女或繼子女,亦可納入「子女」的範圍。 扣稅三寶是指「自願醫保計劃」、「合資格延期年金」及「強積金可扣稅自願性供款」,香港市民自 2019 年起可透過購買相關產品或參與供款以申請扣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