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破損處,可用血竭,爲極細末摻之,韭葉散亦良。 餘用天下第一金瘡藥最佳,可保無虞。 疔瘡初起如芥,形如粉刺,或小泡堅硬如疔,故名曰疔。 大抵肉色紅腫,根腳不散者吉;若平塌漫腫,四圍灰白者兇。 其狀不一,其色不同,有紅、紫、黃、白、黑之五種,以應五臟。

  • 産後遍身疼痛,良由生産時百節開張,血脈空虛,不能榮養,或敗血乘虛而注於經絡,皆令作痛。
  • 太陽腑者,足太陽膀胱是也。
  • 有熱加黑山梔七錢;又疝氣症,表寒束其內熱,丹溪以黑山梔、吳茱萸幷用。
  • 若因怒動肝火,用加味逍遙散。
  • 若寒熱相間,便是往來寒熱矣。

動,如豆粒動搖之象也,爲氣血不續。 五味異功散 伏,脈不出也,爲寒氣凝結,又或因痛極而致。 代,動而中止,有至數也,亦爲氣血不續,又爲跌打悶亂,以及有娠數月之兆。 革,浮而堅急也,爲精血少。 牢,沉而堅硬也,爲胃氣不足。

五味異功散: 五味異功散 的注意事項和禁忌

答曰:邪氣將入裏,裏氣上衝,邪正分爭,故嘔吐。 仲景雲:傷寒三日,三陽爲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爲三陰不受邪也。 由此觀之,是知嘔吐者,邪氣入陰之機,然猶在將入未入之間,故和解可愈也。 然亦有胃熱而嘔者,有胃寒而嘔者,有停飮而嘔者,有食積而嘔者。 問曰:脇痛何以是半表半里證? 答曰:足少陽膽經,布之脇下,故有脇痛。

常用於小兒消化不良,屬脾虛氣滯者。 懸癰,生於腎囊之後,肛門之前,又名海底漏,最難收功。 五味異功散 初時腫痛,總由濕熱相火,內灼庚金而然者,宜服國老散、加減地黃丸,幷敷海浮散,貼膏藥,此一定之治法也。 內痔外痔,亦幷可服前藥,洗以忍冬藤、菖蒲草,兼用田螺水搽之,可以立消。 亦有血虛火旺者,四物湯加升麻。

五味異功散: 五味異功散的藥方

今汗睡而出,覺而收,是邪將盛於陰,而未深入於陰,故曰半表半里也。 五味異功散 答曰:雜症盜汗,乃陰虛之證。 傷寒盜汗,乃外感之邪,自不同類。 問曰:嘔吐何以是半表半里證?

腫有三證,太陽風濕相搏,身微腫者,宜疏風去濕。 陽明風熱,耳前後腫者,宜刺。 大病瘥後,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

五味異功散: 香附 :一個古老…

若病勢雖盛,而元氣漸虛者,則淸藥中,須兼託補之劑,透膿散主之。 若膿水已潰,必須託補元氣爲主,參耆內託散主之。 如或元氣虛寒,則補託藥中,須用辛熱以佐之。

此或以謀為失志,或以思慮鬱結,屈無所伸,怒無所泄,以致肝膽氣逆,木火合邪,是誠東方實證也。 五味異功散2025 此其邪乘於心,則為神魂不守;邪乘於胃,則為暴橫剛強。 故治此者,當以治火為先,而或痰或氣,察其甚而兼治之。 若止因火邪,而無脹閉熱結者,但當清火,宜抽薪飲、黃連解毒湯、三補丸之類主之。 若水不制火,而兼心腎微虛者,宜硃砂安神丸,或服蠻煎、二陰煎主之。

五味異功散: 五味異功散 :中醫古方的神奇力量

醫家誤,藥姑息,症屬外邪須克治,痞滿燥實病堅牢,茶果湯丸何所濟。 五味異功散2025 醫家誤,藥輕試,攻病不知顧元氣,病若祛時元氣傷,似此何勞君算計(輕劑誤事,峻劑僨事,二者交譏)。 醫家誤,不知幾,脈動症變只幾希,病在未形先着力,明察秋毫乃得之(病至思治,末也,見微知著,彌患於未萌,是爲上工)。 醫家誤,強識病,病不識時莫強認,謙躬退位讓賢能,務俾他人全性命(不知爲不知,亦良醫也)。

五味異功散: 黃連解毒湯

兩脛逆冷,胸滿,頭目痛,妄言,多汗,其脈陽浮而陰小,切忌發汗,汗之名重暍,爲難治,蒼術白虎湯主之。 竊謂身熱,反欲得近衣者,傷寒外感之屬也;身寒,反不欲近衣者,熱邪內鬱之候也。 然亦有欲得近衣而爲內熱者,火極似水也;亦有不欲近衣而爲裏寒者,水極似火也。 因汗下而小便不利者,津液不足也。 黃疸熱病,小便不利者,鬱熱內蓄也。 風濕相搏,與夫陽明中風而小便不利者,寒氣所乘也。

五味異功散: 五味異功散 的成分和作用

內消者,腫毒初起,隨用藥消散也。 凡病癰疽、發背、對口、疔毒,其初起憎寒壯熱,有似傷寒,而痛偏一處,飮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當初起時,膿尙未成,不過氣血乖違,逆於肉里耳。 外敷以遠志膏,或貼普救萬全膏,內服銀花甘草湯,卽時消散。 若系疔瘡,急宜刺破,或艾灸腫處,塗上蟾蜍餅,貼以萬全膏,內服菊花甘草湯,隨卽平伏。

五味異功散: 茯苓飲

向裏者陰也,向外者陽也,仰者多熱,復者多寒,伸腳者爲熱,蜷腳者爲寒。 其人衣被全覆,手腳不露,身必惡寒,旣惡寒,非表證卽直中矣。 若揭去衣被,揚手露腳,身必惡熱,旣惡熱,邪必入腑矣。 此以身體動靜幷佔其寒熱也。 然又有陽極似陰,其人衣被全覆,昏昏而睡;復有陰極似陽,假渴煩躁,欲坐臥泥水中。 此乃眞熱假寒、眞寒假熱之象,尤不可以不辨。

五味異功散: 五味異功散

少陽陽明,脈純弦者,名曰負。 若少陽證多者,必從少陽和解爲先,小柴胡湯。 若腹滿硬痛,便閉譫語者,下之,大柴胡湯。 正陽陽明,在表者,葛根湯。

五味異功散: 五味異功散的功效

若因陽氣虛弱,用四君、當歸、炮姜。 若因脾虛血弱,用六君、當歸、炮姜。 4.小兒尿自症 用本方加味:黨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陳皮6克,甘草5克,木防己10克。 1.小兒厭食 五味異功散 用本方加味:黨參6克,白朮6克,茯苓6克,陳皮5克,甘草5克,焦山植6克,炒谷芽6克,神曲6克。 【功用】補氣健脾,行氣化滯。 主治脾胃氣虛兼有氣滯的病證,見面色蒼白,四肢無力,胸脘脹悶不舒,飲食減少,腸鳴泄瀉,或兼有噯氣、嘔吐等表現。

五味異功散: 五味異功散

東垣以此三者,皆因脾胃虛弱,或寒氣所客,或飮食所傷,以致氣逆而食不得下也。 然嘔吐多有屬火者,經雲:食不得入。 五味異功散 五味異功散2025 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有寒也。 若拒格飮食,點滴不入者,必用姜水炒黃連以開之,累用累效。 至於食入反出,固爲有寒,若大便閉結。

五味異功散: 茯苓飲

若論其證,寒之重者,微熱不除,寒之輕者,過熱則亢,且溫之與補,有相兼者,有不必相兼者。 若寒而不虛,卽專以溫藥主之。 五味異功散 丹溪雲:客寒暴痛,兼有積食者,可用桂、附,不可遽用人參。 蓋溫卽是補,予遵其法,先用姜、桂溫之,審其果虛,然後以參、術輔之,是以屢用屢驗,無有差忒,此溫之貴量其證也。 有如勞力辛苦之人,中氣大虛,發熱倦怠,心煩溺赤,名曰虛火,蓋春生之令不行,無陽以護其榮衛,與外感熱證,相隔霄壤。 又有陰虛勞瘵之證,日晡潮熱,與夫産後血虛,發熱煩躁,證象白虎,誤服白虎者難救。

五味異功散: 五味異功散的藥方

若按之痛止者,積已去而中氣虛也,五味異功散補之。 若消導攻下之後,漸變寒中,遂至惡冷喜熱,須易溫中之劑。 若腹痛綿綿不減,脈遲無力者,寒也,香砂理中湯溫之。 若兼飽悶脹痛,是有食積,不便驟補,香砂二陳湯,加姜、桂、楂、芽、厚朴,溫而消之。

有攻、補幷行者,瀉心湯、硝石丸是也。 有溫、補幷行者,治中湯、參附湯是也。 有淸、補幷行者,參連飮、人參白虎湯是也。 更有當峻補者,有當緩補者,有當平補者。 五味異功散 五味異功散 如極虛之人,垂危之病,非大劑湯液,不能挽回。 予嘗用參、附煎膏,日服數兩,而救陽微將脫之證。

直中者,初起不由陽經傳入,而徑中三陰者也。 中太陰,宜用理中湯;中少陰,宜用四逆湯;中厥陰,宜用白通加豬膽汁湯。 大抵臟受寒侵,不溫則殆,急投辛熱,不可遲緩。 問曰:轉矢氣,何以屬陽明腑證? 答曰:矢氣者,氣下泄也,病人內有燥糞,結而不通,則氣常下失。

答曰:旣無表證,裏必有熱,熱則能消水,漱當咽下,若不咽者,是內有瘀血也。 外無表證,小腹硬滿而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是也,當用桃仁承氣湯攻之。 總之腹滿而痛,小便不利,是燥糞也;大便自如,小便不利,此溺澀也。 今小便自利,腹中硬痛,其爲瘀血明矣。

若直中多眠,則見下利淸谷,手足厥冷諸證,與表邪自是不同。 至於傳經裏證,則心煩惡熱,揭去衣被,甚則譫語發狂,安得多眠? 又問曰:熱證亦有昏昏而睡者,何也? 答曰:此熱邪傳入心胞,令人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與之以水則咽,不與則不思,此乃熱甚神昏,非欲寐也。 又風溫證,風熱相搏,亦令神氣昏憒,其證鼻鼾,語言難出,與直中寒邪,厥逆淸谷諸證,逈然大異矣。 或問:經曰:有太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有正陽陽明,何也?

若大便結燥,加當歸、黃芩、知母。 凡病未有不發熱,不生痰者。 是痰與熱,乃雜病兼見之症,似無容專立法門矣。 然而有雜病輕而痰飮重,則專以痰飮爲主治。

至於大病中見呃逆者,是謂土敗木賊,爲胃絶,多難治也。 咳嗽瘧疾,貼背脊心第七椎。 五味異功散2025 五味異功散 倘貼後起泡出水,此病氣本深,盡爲藥力拔出,吉兆也,不必疑懼,記之、記之。 風氣勝者,更加秦艽、防風;寒氣勝者,加附子;濕氣勝者,加防己、萆薢、苡仁。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爲痺也。 其風氣勝者爲行痺,遊走不定也。

五味異功散: 五味異功散

若鬱結傷肝,中脘不快,痛連兩脅,或多痰者,宜香橘湯。 若暴怒傷肝,氣逆脹滿,胸脅疼痛者,宜解肝煎。 若怒氣傷肝,因而動火,脅痛、脹滿、煩熱,或動血者,宜化肝煎。 若氣滯胸脅,痛而兼喘者,宜分氣紫蘇飲。

五味異功散: 五味異功散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薑5片、大棗2個,同煎至100毫升,空腹時溫服。 【主治】脾胃虛弱,中焦氣滯,飲食減少,大便溏薄,胸脘痞悶不舒,或嘔吐泄瀉。 現用於小兒消化不良屬脾虛氣滯者。 五疳是中醫古代疾病,又稱為疳積、疳病、疳疾等,是小兒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 五味異功散2025 五疳的病因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常見的症狀包括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瀉、腹痛、嘔吐、發熱、煩躁不安等。 4.小兒尿自症 用本方加味:黨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陳皮6克,甘草5克,木防己10克。

五味異功散: 五味異功散的藥方

中惡不醒者,以前項橘、半、薑汁,灌如前法。 魘夢不醒者,以蓮須、蔥白煎酒,灌如前法。 自縊不醒者,以肉桂三錢煎水,灌如前法。 喉閉喉風,以杜牛膝搗汁,雄黃丸等,灌如前法,俱獲全安,如此者又衆。

三陰中寒,胃氣欲絶而呃者,其證厥冷惡寒,下利淸谷,附子理中湯,合丁香散溫之。 問曰:便閉何以屬陽明腑證? 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傷寒三陽、三陰之邪,皆得傳入,以作胃實不大便之證,法當下之。 然經有八禁,詳例於前,不可不辨。 問曰:下利淸水,何以是傳經少陰證? 五味異功散 答曰:邪傳少陰,熱氣燻灼,結糞如磊石在內。

醫中之誤有百端,漫說肘後盡金丹,先將醫誤從頭數,指點分明見一斑。 五味異功散 醫家誤,不明經,十二經中好問因,經中不辯循環理,管敎陽證入三陰(六淫之邪,善治三陽,則無傳陰之患)。 醫家誤,藥不中,攻補寒溫不對證,實實虛虛誤非輕,擧手須知嚴且愼(用藥相反,厥禍最大)。 醫家誤,藥不稱,重病藥輕輕反重,輕重不均皆誤人,此道微乎危亦甚(藥雖對症,而輕重之間,與病不相稱,猶難驟效)。 醫家誤,失標本,緩急得宜方是穩,先病爲本後爲標,纖悉幾微要中肯(病症錯亂,當分標本,相其緩急而施治法)。 醫家誤,昧陰陽,陰陽極處沒抓拿,亢則害兮承乃制,靈蘭祕旨最神良(亢則害其物,承乃制其極,此五行四時迭相爲制之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