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剝離可分為急性或慢性,從發作後最先臨牀表徵開始算起-兩星期內稱為急性主動脈剝離,以後稱慢性主動脈剝離。 因預後及治療方向不同,本文只針對急性主動脈剝離做一描述。 主動脈剝離一般表現為高血壓急症,因此內科治療首要考慮的因素是要嚴格控制血壓。 血壓控制的目標是平均動脈壓控制在60至75毫米汞柱,或是病人能耐受的最低血壓。
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是主動脈內膜破裂後,導致血液進入主動脈壁的內、中層間,逐漸形成膜內血腫。 此位於主動脈壁內的血腫, 壓迫主動脈及其血管分枝的管腔,進一步影響重要器官之血流供應。 好發 於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麻煩症候羣(Marfan syndrome)等患者。 臨牀上最常採用Stanford分類法:A型-侵犯到上升主動脈、B 型-沒有侵犯到上升主動脈。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主動脈剝離症狀前兆有哪些?從主動脈剝離原因到自我檢測量表,自救5點提高存活率
以上結果可能與人體的血壓調節模式相關,此外,也與年輕患者在白天有較多體力活動有關(11)(12)。 李永在說,主動脈手術牽涉大血管重建,是非常複雜的手術,很多患者本來「活潑亂跳」,一但主動脈剝離卻可能很嚴重,家屬都會期望手術可以患者恢復原貌,但有時仍會有併發症甚至是恢復時間過長的問題。 至於傳統開胸與支架手術的優缺點,李永在指出,患者往往害怕開胸,不敢採取手術方式,不過醫師可以看見需要修復的血管,可以完整更換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到降主動脈,後續復發機率比較低。 正因如此,在 1960 及 1970 年代針對升主動脈侵犯與否發展出 DeBakey 及 Stanford 分類。 這樣的分類除用以幫忙預測預後外,對於治療方向(手術或藥物治療)具有決定性之影響。 一般而言,分類之根據是以主動脈被侵犯之範圍,而非以內膜撕裂處所在之地點而決定。
胸部X光平片見上縱隔影擴大,對診斷主動脈剝離具有中等程度的敏感性(67%)[13],但特異性較低,很多其他情況都可以在胸部X光檢查看到縱隔擴大的徵象。 5-9%的主動脈剝離患者是馬凡氏症候羣病人,這些人更容易在年輕時發病。 馬凡氏症候羣的患者更容易出現主動脈瘤和主動脈近端剝離。 有一半到三分之二的升主動脈剝離患者會出現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急性主動脈剝離
血管壁內血腫導致主動脈剝離應該和內膜剝離導致主動脈剝離同等對待。 主動脈剝離相對罕見,發生率約為每年10萬人有3人[1][3],其中男性比女性更常見[1]。 典型的診斷年齡是63歲,約有10%的病例發生在40歲以前[1][3]。 如果不進行治療,約一半的Stanford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A型病人會在三天內死亡,約10%的Stanford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B型病人會在一個月內死亡[3]。
手術可以用胸腔手術來進行,也可以用血管內進行的血管腔內主動脈瘤修復來治療[1]。 Type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A主動脈剝離較常因上昇主動脈剝離影響心臟(如心包塡塞或急性主動脈瓣功能不全或逆流)而發生低血壓,嚴重甚至會發生昏厥或休克;type B主動脈剝離則以高血壓較常見(14)。 主動脈剝離的典型症狀為劇烈胸痛,依據剝離範圍與影響器官不同,還可能出現其他病症,若未及時治療,有很高的致死機率。 如果個別頑固性高血壓(使用三種不同類別最大劑量的降壓藥進行治療後依然存在持續性高血壓),必須考慮主動脈剝離累及腎動脈導致腎性高血壓的問題。 據認為,這些情況下是由中間層出血導致血管壁內血腫引起的。 這些病例真腔和假腔沒有直接聯繫,如果病因是壁內血腫,很難通過主動脈造影來對主動脈剝離進行診斷。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心臟血管外科
林主任建議,有高血壓病史的病患最好能夠每日監測自己的血壓狀況,定時量血壓並做好完整記錄;飲食以清淡少鹽為主;在作息方面注意不要熬夜,要有充足的睡眠和規律的運動;體型較胖的人要控制體重以減輕心臟負擔。 主動脈剝離一旦發生,即使接受手術治療仍有相當高的風險,因此,預防重於治療,平時的預防保健纔是最重要的。 李永在比喻,主動脈將血運送至全身,猶如「高速公路」,影響各大器官血流,包含腦部、肝臟、腎臟和腸等。 因此主動脈剝離的位置影響危急程度,症狀多元,包含猝死、心肌梗塞、中風、腸肝問題,及手腳缺血等重大問題,大部分的患者,平常並無任何徵兆,突然主動脈剝離時,因為牽涉到不同的發生部位,症狀往往會不同,有時會拖延診斷及治療時機。 Β受體阻滯劑是治療急性和慢性主動脈剝離的一線藥物。 急性主動脈剝離的病人,迅速給予靜脈藥物(如艾司洛爾,普萘洛爾,拉貝洛爾等)是首選。
- 主動脈剝離住院時間平均術後約『1-3天』在加護病房觀察,術後『4-9天』轉移至普通病房,約【10-14天】可出院。
- 向髂總動脈分叉處 方向(和血流方向相同)的剝離稱為順行性剝離,向主動脈根部方向(和血流方向相反)的剝離稱為逆行性剝離。
- 小於40歲的女性主動脈剝離患者中有一半是發生在懷孕期間(通常是在第三孕期或產後早期)。
- 此病好發於50歲以上的男性,疾病發生前毫無症狀,所以當個人與家庭成員,面臨此突發疾病需接受重大手術時,身心均面臨巨大的衝擊。
- 可惜被送到竹東榮民醫院的姜運䄊好像被老天爺開了個玩笑,該院急診醫師及設備,都無法處理像他那樣棘手的病例,於是他被轉至規模較大的竹北東元醫院。
- 手術的方法最主要的方式是以置換升主動脈(或至主動脈弓)及去除內膜撕裂處為主要目的,以避免病患發生升主動脈破裂及改善各器官缺血情況。
- 李永在說明,傳統開胸手術是將胸腔打開,將剝離處置換人工血管,手術時間較長,主動脈剝離後血管會變脆、如薄餅一樣脆,縫合在這些血管時,血管會一段一段的脆裂,要費時止血、甚至血管縫合不起來。
⭐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除了先天性或體質變化的不可逆影響,長期的生活不規律 &不當嗜好都是造成疾病產生的最主要因素。 臨牀上,多數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患者,高達6成有高血壓問題,且當氣溫驟降時,最容易引發急性症狀產生。 曾有藝人因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而不幸離世,主動脈剝離屬於急性心血管疾病,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更是奪走國人性命的第二號殺手(1)。 李永在提醒,主動脈剝離有兩類患者,一種是先天性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羣,40前會發病,往往有家族病史,20幾歲就要監控血壓和主動脈大小,過大時應手術治療;另一類是50多歲後患者,通常與高血壓有關,天氣變化時要更積極控制血壓。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主動脈剝離自救?
另一個因素是減少左心室dp/dt的剪切力(左心室向升主動脈射血的力量)。 血液D-二聚體水平低於500ng/mL的可能可以排除主動脈剝離的診斷,減少進一步影像學檢查的需要[12]。 7-14%的主動脈剝離患者可以發現存在先天性主動脈瓣二葉畸形,剝離主要發生於升主動脈段。 先天性主動脈瓣二葉畸形的人發生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和動脈瓣的狹窄程度不相關。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主動脈剝離如何預防?
而在近端剝離患者中,32%可以在聽診時聽到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的雜音。 雜音的強度(即響度)依賴於患者血壓的高低,在低血壓時可能為無聲。 DeBakey分型以美國外科醫生、主動脈剝離患者Michael E. DeBakey(英語:Michael E. DeBakey)命名。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破裂、主動脈瘤不一樣! 完整解析三者區別
如果得到及時恰當的手術治療,手術後的預期壽命均能達到或接近於正常人的預期壽命。 主動脈剝離是一種災難性的疾病,如果沒有經過治療的A型主脈夾層,累及升主動脈的主動脈剝離,這種主動脈剝離因為距離心臟比較近,壓力比較高,可較快出現主動脈破裂。 累及冠狀動脈時,引起心肌梗塞以及心包內出血,導致心包填塞或者累及主動脈弓部,引起腦部的併發症。 急性主動脈剝離為急診處所遇到之臨牀病症中,可快速致命者。 其主要發病機制為主動脈內膜層破裂或主動脈壁內出血,導致主動脈壁膜層剝離。 藉由身體檢查與非侵入性造影及時進行診斷,隨後盡速給予醫藥與手術治療,纔能有效改善急性主動脈剝離病人之存活率。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高血壓比主動脈剝離更可怕!日常「致命飲食習慣」曝光…超多人每天都喫
主動脈剝離較常出現在有高血壓及主動脈瓣二葉畸形(英語:Bicuspid aortic valve)患者。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或是患有馬凡氏症候羣等會影響血管強度的疾病,以及曾接受過心臟手術的人[2][3]。 重傷、吸菸、使用古柯鹼、懷孕、主動脈瘤、動脈炎(英語:Arteritis)、血脂異常也會提高高動脈剝離的風險[1][2]。 初始的診斷會以X射線計算機斷層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等醫學影像為基礎,之後再進一步的評估主動脈剝離的情形[1]。 主動脈剝離可根據是否影響升主動脈而分為Stanford A型(影響升主動脈)及Stanford B型(不影響升主動脈)[1]。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主動脈剝離症狀
臨牀檢查可用心電圖、胸部X光、主動脈血管造影、電腦斷層(CT)檢查、經食道超音波等。 患者如果沒有即時治療,在2星期內的死亡率高達75%。 在心臟內科或心臟外科治療穩定後,均需要長期控制血壓以減少剝離復發的危險,因為,經治療後的患者,長期的存活率5年約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60%,10年約40%。 一、主動脈剝離定義與治療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主動脈剝離治療方式
而過去她也曾在書中分享,四種常見於心中的「窮鬼」容易阻礙財富,像是「畏首畏尾型」害怕投資、「不想動腦型」只喜歡無腦跟進、「莫名花錢型」慾望太大,還有「為人做嫁型」輕易借錢給人,都是讓人無法變有錢的原因。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攝護腺癌已成為全球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攝護腺癌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 …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2025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糖尿病分為兩種主要類型:第一型糖尿病和第二型糖尿病,高血糖是共同的特點。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主動脈剝離住院多久?
醫師也分享1招按摩肚子,就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加便意,但要留意2個關鍵,包括方向和力量,若壓得不夠深,可以說只是在「摸肚子」而已。 磁共振造影:與電腦斷層具有相近的靈敏度與專一性,其優點為病人無須暴露於電離輻射。 不過,進行磁共振造影時,病人必須在相對未進行監測的環境長時間保持不動,因此通常不是首選的程序(圖4)。 蘇上豪說,大家大概猜到姜運䄊應該是突發性「急性心肌梗塞」,但他為什麼還能撐到下山呢? 原來姜運䄊的好運氣不是隻有橫山分局的林分局長,當晚雪霸公園的山屋遊客中, 裡面有一位護理師,竟隨身帶著治療心絞痛的「硝化甘油(即舌下含片)」,暫時穩住了他病情,纔能有後續的動作。 可惜被送到竹東榮民醫院的姜運䄊好像被老天爺開了個玩笑,該院急診醫師及設備,都無法處理像他那樣棘手的病例,於是他被轉至規模較大的竹北東元醫院。
手術的方法最主要的方式是以置換升主動脈(或至主動脈弓)及去除內膜撕裂處為主要目的,以避免病患發生升主動脈破裂及改善各器官缺血情況。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2025 主動脈剝離治療分成手術和藥物,手術的標準取決於有無影響到重大器官,或者手術風險過大,可能只能靠藥物治療。 李永在說明,手術主要目標是避免急性併發症,或預防剝離繼續擴大產生夾層瘤、急性或慢性破裂。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2025 手術的方法是使用人工血管取代剝離處的血管;不過若在腹腔處範圍較大,有殘存的剝離處,很難完全部置換,殘存的夾層瘤則需要靠藥物治療達成血壓的目標,避免進一步擴大,這些殘存的剝離處可先採取藥物治療方式。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2025 約有96%主動脈剝離患者有突然發作的劇烈剝離性疼痛,這是為本病最突出且有特徵性的症狀。
Stanford分型在臨牀實踐中比較實用,其中A型剝離一般主張進行手術修復,而B型剝離以初步支持治療為主,外科手術僅是作為併發症發生時才予使用的手段[8]。 主動脈造影:主動脈造影需要在進行胸部X光照影時在主動脈安置導管並注射造影劑。 但由於這種檢查有侵入性,現在已經被其他影像學檢查所取代(圖5)。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2025 主動脈剝離術後存活率 他強調,復原程度牽涉到最初剝離的位置,若剝離位置影響腦部或脊椎血管,治療後癱瘓及中風的機率仍相對較高,又如侵犯腸胃道血管,也可能造成肝臟等器官缺血。
它的缺點包括需要碘造影劑,不能確診內膜剝離的部位等。 雖然目前對內膜剝離的發生機理暫時不確定,但往往涉及到組成中間層的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變性,這被稱為囊性中層壞死。 囊性中層壞死和馬凡氏症候羣有密切的關聯,也和Ehlers – Danlos症候羣密切相關。 主動脈剝離住院時間平均術後約『1-3天』在加護病房觀察,術後『4-9天』轉移至普通病房,約【10-14天】可出院。 然而實際住院天數應視有無中大合併症而決定,長可能至數月。 主動脈剝離前兆為【強烈胸痛】,疼痛感可能會從前胸轉移至上背、頸部、肩部,『心跳明顯異常、臉色蒼白、呼吸困難、頭暈、聲音沙啞』等也是全身性的合併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