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火災危險警告表示火災危險性頗高,而紅色火災危險警告則表示火災危險性極高。 天文臺臺長2025 寒冷天氣警告及酷熱天氣警告分別在1999年冬季及2000年夏季推出。 天文臺綜合氣溫、濕度及風速資料,在寒冷(以預測或實況最低氣溫在攝氏12度或以下作為參考值)及酷熱(以預測或實況最高攝氏33度或以上作為參考值)的情況下發出有關警告。 天文臺臺長2025 不論雷暴的影響範圍廣泛,還是隻涉及香港的某一地區,天文臺便會發出雷暴警告。

於1910年代,在對出草坪地底加建地震監測室,由樓梯連接1883大樓的地下外廊。 到今時今日,1883大樓設有臺長級辦事處、行政部門辦公室、臺長會議室和歷史展覽室。 而今日大樓外的草地則設有空氣溫度濕度計、地面和地底溫度計、雨量計、微氣候監測站、暑熱壓力計、風速計等儀器。 草坪旁邊亦掛有許多當年在鐵塔上懸掛的風球,以警告市民大眾和維港船隻颱風的來臨,但於 天文臺臺長 年代,隨着電臺電視普及化,掛風球制度陸續取消,而天文臺亦開始被重重大廈徹底包圍,外面難以窺探。

天文臺臺長: 警告信號概況

當香港天文臺參照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意見,認為持續大雨極有可能引起山泥傾瀉時,天文臺便會發出山泥傾瀉警告。 1931年更改為1至10號,其中2號及3號分別表示強風由西南及東南方向吹襲香港,4號為非本地信號,5號至8號分別代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之烈風,9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10號代表颶風吹襲。 此後2、3、4號信號時有時無,到1930年代後期被刪除。

  • 天文臺1883年建成時是尖沙咀位置最高的建築物,在32米高的伊利近山,東南西北視野無擋,維港、香港島、九龍一帶高山、大嶼山亦可見到,是觀測氣象的良好位置。
  • 隨著望遠鏡技術的進步,及大型天文望遠鏡的普及,小行星的發現數量呈現了爆炸性的成長,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發現超過百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其中有編號的約50萬顆左右,有真正名字的小行星僅2萬顆左右。
  • 而天文臺近年數次的預測及發出的警告決定間中備受質疑。
  • 天文臺早期的工作包括氣象觀測、觀象授時服務、地磁觀測和發出熱帶氣旋警告。
  • 每年寒暑假期間,錄取的學員到墾丁天文臺接受專業的天文觀測培訓,實際進行天體觀測和數據處理,結合海生館豐富的海洋生物環境使學習內容更加多元化,20多年來已培訓超過兩千名學子,在教育和推廣上有了明顯的定位。

達華南沿岸,該區氣溫顯著下降及有幾陣雨,隨後 的強烈東北季候風將於下週初為廣東沿岸地區帶來 相當清涼及乾燥的天氣。

天文臺臺長: 科學主任 (Scientific Officer)

1999年颱風利奧(Typhoon Leo)吹襲香港,香港普遍風勢不大,只有部分離岸及高地風力達強風程度。 當日天文臺卻懸掛了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而風勢在信號懸掛期間持續減弱,令市民質疑香港天文臺的做法是否正確。 類似的情況在2001年颱風玉兔(Typhoon Yutu)襲港時再次出現。 天文臺事後解釋在決定是否更改信號時,會考慮所有相關因素,但公眾安全是首要顧及的,當時天文臺預測的移動路徑及熱帶氣旋強度,是有需要懸掛8號風球。

1906年9月18日,早上8時前,香港一片風平浪靜。 8時正,氣壓計讀數驟降,天文臺掛出黑色信號,顯示颱風自香港以東30海里陸續迫近。 風勢突然轉強,颱風直接衝擊本港,僅逗留3小時卻造成近3千艘漁船和7百艘輪船沉沒,超過一萬人死亡。 天文臺臺長2025 颱風過後數天,仍有屍體沖上岸,九龍倉位於尖沙咀的數個碼頭全「消失」。 天文臺於1990年代開始租用於美麗華大廈內的一個達1.1萬平方呎的單位,供70多名職員使用、另外京士柏氣象站和機場氣象所亦有同事駐守。

天文臺臺長: 香港天文臺的歷史

「颱風來得很突然又毫無徵兆。」岑智明指該颱風又小又快,天文臺未能預計破壞力如此驚人。 由於死者90%為漁民,90年代前,仍有不少人以海邊為家,故民間要求加建避風港,但當時不少資源都用作重整公共設施,新的油麻地避風塘要到1915年才建成。 現代人往往輕視颱風帶來的傷亡,天文文臺長岑智明說,只因他們未見識過香港於二十世紀最大的自然災害—「丙午風災」,造成過萬人死亡,並促使政府加建避風港以抵擋颱風。 為了避免引起公眾之混淆,由1973年1月1日開始,5號至8號信號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4個信號代替。 現任臺長鄭楚明2020年2月15日履新,由助理臺長升任臺長,接替同日從公務員行列提早退休的原臺長岑智明。

諷刺的是,香港政府在二三十年代時並不鼓勵市民在惡劣天氣的情況下打電話給天文臺詢問天氣,以免令天文臺電話線路繁忙,更至少三次刊憲呼籲市民切勿在熱帶氣旋襲港時打電話給天文臺[7][8][9]。 天文臺六、七十年代亦在熱帶氣旋警告寫上「請勿打電話詢問天文臺有關熱帶氣旋消息」等字眼,以免令電話線路繁忙[10],並向公眾在特定時間(如每小時30分及58分等)留意最新消息。 天文臺臺長 及後天文臺在1985年開始設立播放錄音的「打電話問天氣」服務,分擔職員以往在熱帶氣旋來襲時忙於聽電話的工作,因此再沒有呼籲公眾在熱帶氣旋吹襲期間不要打電話予天文臺的相關公佈。

天文臺臺長: 科學主任職系

天文臺早期的工作包括氣象觀測、觀象授時服務、地磁觀測和發出熱帶氣旋警告。 特別天氣提示為香港天文臺在2011年起推出的服務,旨在當相關天氣警告未發出前,能儘早提醒市民重要天氣有機會影響香港,例如大雨、熱帶氣旋、轉涼或炎熱天氣等。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臺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號。 1992年,香港天文臺建立以綠色 ,黃色 ,紅色及黑色為主的四個級別暴雨警告系統。 1998年暴雨警告系統修訂為黃、紅、黑色三個級別。 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表示在本港境內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方,冬季或夏季季候風之平均風速現已或將會超過每小時40公里。

天文臺臺長: 時間標準及地球物理服務

由於當時風暴消息源自馬尼拉天文臺,是次風災促使港英政府於1883年成立天文臺,預測天氣變化,以提早疏散沿海漁民。 大樓旁的別墅為天文臺臺長住所,再向西走進入樹林亦有多一棟獨立屋,供助理臺長和高級科學主任入住。 7層高的百週年紀念大樓內則設有天文臺各主要技術部組辦公室及天氣預測總部。

天文臺臺長: 天文臺助理臺長

香港天文臺現時透過時間伺服器、自動資料查詢系統及公營香港電臺報時信號廣播提供對時服務。 天文臺臺徽的基本構思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每當颱風襲港的時候,所有市民都會想起天文臺,因此以颱風形狀作為天文臺的臺徽。 正中的十字坐標,代表從雷達監測颱風雨帶,代表天文臺時時刻刻都觀察著天氣的變化,並以準確預測天氣為目標。 把颱風形狀左右兩邊拉闊,套在像地球般圓中帶扁的外框中,取其平穩慎重形象,同時也代表天文臺的工作範疇包含氣象及地球物理等方面。 此外臺徽中有兩個「S」,一個是白色的「S」,內有另一藍色的「S」,這兩個「S」代表了科學(Science)及服務(Service)代表天文臺「以科學為基礎,以服務為目的」(Service based 天文臺臺長 on Science)之宗旨。 天文臺推出為世界氣象組織開發及運行的「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

天文臺臺長: 天文青 AstroChing

另外還有一些教學天文臺以及大眾天文臺,教學天文臺一般設置在一些大學學院,用於教學研究,而大眾型天文臺主要起到普及天文的作用,對大眾開放。 15-16世紀,歐洲的一些天文學家開始建立自己的天文臺,其中很著名的就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1576年在哥本哈根建立的天文臺,它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儀器。 天文臺觀測天文現象時,為了能更加精確地作出觀測結果,天文臺的觀測站都會建於山上,因為地面上的城市燈光過亮,會影響天文望遠鏡觀測的準確性。

天文臺臺長: 天氣雷達站

經「我的天文臺」應用程式、天文臺網站及天文臺Facebook專頁推出試驗版「度天隊長」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服務。 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右)及國泰航空航務總經理Mark 天文臺臺長 Hoey 機長(左)在模擬駕駛艙內示範使用「我的航班天氣」應用程式。 天文臺添置一部超級電腦,用作運行一套高分辨率天氣預報數值模式﹝業務區域譜模式﹞,以加強預測暴雨的能力。 天文臺於一九七八年七月二十六日所接收的地球同步氣象衛星低分辨率衛星圖像。 圖上顯示(自左至右) 強烈熱帶風暴愛娜斯、颱風芸蒂及颱風維珍妮亞。

天文臺臺長: 天文儀器

冬季季候風一般從北面或東面吹來,而夏季季候風則主要是西南風。 在十分空曠的地方,季候風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70公里(烈風程度)。 強烈季候風信號初時跟熱帶氣旋警告一樣,以懸掛方式發出,由於懸掛信號是一個黑色的球體,因此又稱為「黑球」。 天文臺臺長 但在2002年起已跟隨熱帶氣旋警告改為「發出信號」。 楊何蓓茵也祝願鄭楚明退休生活充實愉快,並讚揚他服務政府34年來秉持專業精神,盡心竭力服務香港,任內帶領團隊提升天氣預測和預警服務,又積極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的工作,以建立及維持香港在區域和國際氣象界的地位。

天文臺臺長: 【颱風山竹】1906年香港打風萬人死亡 天文臺長掛錯風球自殺?

20世紀,天體物理學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天文臺的發展,許多天文臺裝備了大口徑的反射望遠鏡。

當因天氣寒冷或嚴寒而有出現結霜的可能性時,天文臺便會發出霜凍警告。 天文臺臺長 1917年,香港初次使用1至7號信號代表風暴情況。 天文臺臺長2025 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吹襲香港。 陳栢緯去年11月29日出席天文臺與長者安居協會每年舉辦的入冬記者會,提醒市民氣溫受東北季候風影響會驟降。

天文臺臺長: 天文現象及活動月曆

由於惡劣天氣下,香港政府及私人機構的上班,以及學校停課的準則多與天文臺所發出的警告信號(專業及科技)掛勾,香港天文臺在發出熱帶氣旋及暴雨警告信號時經常受到來自各界的壓力。 近年不少市民亦在熱帶氣旋及暴雨情況下,直接致電天文臺質問(即使合理)發出警告信號的理據[15]。 而天文臺近年數次的預測及發出的警告決定間中備受質疑。 香港天文臺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擔任網頁開發和操作之總負責氣象部門,以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航空氣象委員,撰寫航空氣象文章之牽頭氣象部門。

天文臺臺長: 天文臺電腦運算系統

由於天文臺在2022年7月前仍隸屬於香港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一些市民質疑天文臺此舉是否想避免得罪商界。 1873年,首屆國際氣象會議在維也納舉行,成立國際氣象組織,提出氣象是國際關注事宜。 天文臺臺長 翌年1874年九月,香港遭受颱風蹂躪,史稱甲戌風災。 甲戌風災為香港帶來巨大破壞,奪去超過 2,000 人的性命,是當時香港人口近 8%。 時任總督軒尼詩及其副官龐馬少校(Major Henry 天文臺臺長 S Palmer)後來修訂計劃,勾勒出天文臺早年三大工作方向:一、進行氣象觀測;二、提供觀象授時服務;三、進行地磁觀測。 [2]1879年,第二屆國際氣象會議在羅馬舉行,推動國際氣象合作。

他掌握深厚科學知識及專業技術,領導才能出色,定能帶領天文臺迎接未來挑戰,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 科學主任可能須在本地接受專業培訓,亦可能被送往海外進修氣象學及/或其他有關課程。 天文臺臺長 天文臺臺長 他/她也可能須「隨時候召」工作及執行戶外職務、輪班、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及惡劣天氣情況下工作。 天文臺、機管局及中電合作的節能項目「香港國際機場能源管理大數據分析」獲能源工程師協會頒發「亞太地區能源項目獎」。

天文臺臺長: 總部

[13]香港所處不屬活躍地震帶,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低,但香港天文臺仍有監測地震。 香港發生的地震大部分都是低強度的無感地震,但香港天文臺平均每年仍錄得約兩次在香港本地的有感地震,同時也會量得發生在華南及東南亞等地的強震。 天文臺還會監察由海底地震所引發之海嘯,一旦預測發生可能影響香港的海嘯,有需要時便會向公眾發出海嘯警告及報告。 香港天文臺負責管理的香港時間(縮寫HKT)是香港所採用的時間標準。 香港時間全年比協調世界時快8小時,與位於UTC+8時區的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澳門、臺灣、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致。

墾丁天文臺全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墾丁天文臺」,簡稱KTO(KenTing Observatory),座落於屏東縣車城鄉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研究區內,為臺灣天文教育的創始基地。 每年寒暑假期間,錄取的學員到墾丁天文臺接受專業的天文觀測培訓,實際進行天體觀測和數據處理,結合海生館豐富的海洋生物環境使學習內容更加多元化,20多年來已培訓超過兩千名學子,在教育和推廣上有了明顯的定位。 天文臺臺長2025 天文臺臺長 天文臺臺長 從今而後,當仰望這顆馬學輝小行星高掛在天空中,讓大家看見墾丁天文臺對培育科學與天文人才的貢獻,拓寬我們的宇宙眼界。

天文臺臺長: 天文臺換臺長|鄭楚明即將退休 助理臺長陳栢緯接任呼聲高

現時四位助理臺長中,以目前負責天氣預測及警告服務科的陳栢緯較資深,較大機會接任臺長一職。 他在去年5月曾以署理臺長身份出席記者會,解釋連場暴雨成因,以及預測出現暴雨的困難。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表示,陳栢緯能幹而敬業,在氣象和科學研究的實力非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