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下重建進度一拖再拖,餘下二區所有居民最後於2009年11月25日全部遷出[2],大多遷居到牛頭角上邨第二、三期[3]。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政府在1961年推出「長遠廉租屋計劃」,「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於1967年1月至1968年6月間落成,1973年易名牛頭角上邨;而牛頭角下邨舊稱「牛頭角徙置區」,房屋委員會1973年成立後,把一至七座劃為一區,八至十四座劃為二區;二區於1967年年中入夥,共有七座第五型徙置大廈約5,400個單位。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2025 牛頭角下邨是首批設有升降機的徙置屋邨,以及首批徙置大廈單位內設有獨立浴室和廚房。 牛頭角(Ngau Tau Kok),位於九龍觀塘區西北部,接鄰佐敦谷、九龍灣及觀塘市中心,亦即介乎觀塘道以東、彩霞道與振華道以南、康寧道以西、牛頭角道與功樂道沿線住宅區。
本網站的所有資料均由有關決策局/部門及有關機構提供和更新。 政府早於2005年11月就重建牛頭角下邨進行諮詢,其間觀塘區議會要求興建一所融合多種設施和文娛休憩用地的地區中心[4]。 當局於2008年10月落實在原有一區與二區之間,興建一條長約160米的新道路連接牛頭角道與觀塘道,取代較為曲折的牛頭角第四街和第五街,其後新道路獲命名為「福淘街」。 由於居民要求原區安置,加上東南九龍發展區接收屋邨延遲落成,房委會2001年決定把牛下二區共七座大廈的清拆日期,由2003/2004延至2005/2006年度[1]。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服務及設施
2020年7月4日,由於港區國安法的頒佈和實施,加上親中媒體《點新聞》和《文滙報》又在6月發表報道指控公共圖書館出現「煽暴港獨」的書籍,圖書館覆檢部分政治人物的書籍,並將部分書籍下架。 當中包括前香港眾志祕書長黃之鋒和立法會議員陳淑莊的書籍,亦包括《香港城邦論》等陳雲的著作,《立場新聞》以「禁書時代」的標題形容。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2025 [27]而黃之鋒在社交媒體批評《港區國安法》實施白色恐怖,是以言入罪的工具[28]。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2025 特別自2012年智能手機普及化後,圖書館內各層多個位置,包括入口、兒童圖書館、樓梯、以至自修室均貼上多張「勿在館內拍攝」告示及派遣保安作為監視,以提防有人拍攝及錄影。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其中有媒體報道在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僅拿出手機即被制止,而登上圖書館天台拍攝街外風景亦被保安阻止。
- 圖書館亦有與第三方知名科技公司合作,提供公眾通過手機便利訪問電子圖書的途徑[17]。
- [1][2]香港開埠初期,市區需要大量建築石材,牛頭角一帶曾盛行採石業,有客家人士聚居,與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合稱為九龍四山。
- 2000年政府全線解散康體發展局、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及兩市政總署,兩個市政局、總署、康體發展局及民政事務局原來的古物古蹟、康樂和文化職能由新成立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接替,兩個市政局和總署轄下的圖書館系統因此合而為一。
- 9月29日, 31間小型圖書館及流動圖書館重開並恢復正常服務時間。
- 大部份高低不平的地方設有斜道,而斜道較為平坦,輪椅人士可輕易上落。
- 牛頭角(Ngau Tau Kok),位於九龍觀塘區西北部,接鄰佐敦谷、九龍灣及觀塘市中心,亦即介乎觀塘道以東、彩霞道與振華道以南、康寧道以西、牛頭角道與功樂道沿線住宅區。
- 原有牛頭角對出的海皮已經成為觀塘和九龍灣商貿區 (由昔日的工業區轉化而成)。
由於有兩部車是共用館藏,因此實際上只有10部車行走全港18區。 根據於2011年修訂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每區達20萬人口獲得提供一間分區圖書館、每達40萬人口則獲得提供一間主要圖書館。 於香港日佔時期,港日政府曾以香港大學圖書館的部份館藏為基礎,加上部份從日本購入的圖書,成立了香港市民圖書館。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牛頭角街市
街市內設有多個無障礙設施,包括斜道出入口、通道、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等,但街市環境污穢及人流太多,輪椅/行動不便人士要特別小心。 牛頭角街市主要服務地區居民,共分上下兩層,地下的擋鋪主要提供新鮮食材,如蔬果、家禽及海鮮;而一樓的店舖層面則很廣泛:不單只乾貨、衣物及紙紮舖等,還有提供「跌打服務」的中醫館及一間美容店提供幾乎沒落的手藝–「線面服務」。 2003年牛頭角下邨開始重建,分為第一期和第二期,北面用作興建東九文化中心,而南面則重建為第二代牛頭角下邨,現今牛頭角大部份用地已經主要是作住宅區。 1970年代觀塘及九龍灣填海工程陸續完成,將原本天然曲折的海岸線拉直,牛頭角自此成為內陸地區。 1979年啟用的牛頭角站就興建在在原有的海岸線觀塘道上,既服務新填土地上。 原有牛頭角對出的海皮已經成為觀塘和九龍灣商貿區 (由昔日的工業區轉化而成)。
2021年2月19日,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2025 7間主要圖書館及31間分區圖書館恢復有限度服務,實施特別開放時間。 4月3日, 32間小型圖書館以特別開放時間恢復服務,所有重開圖書館重新提供報刊閱覽、參考圖書館及電腦服務。 數碼圖書館是香港中央圖書館廣泛使用電腦及科技應用的一個例子。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香港中央圖書館亦會跟轄下的圖書館分館、香港電影資料館、衛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食物環境衛生署),藝團圖書館、康文署轄下博物館、香港文物探知館及香港政府檔案處等連接。 此舉亦有利於遠程使用者查看數碼化資料及自選影音資料。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電話
荃灣公共圖書館,屬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管理的「主要圖書館」,也是新界西區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圖書館,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以…荃灣公共圖書館,屬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管理的「主要圖書館」,也是新界西區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圖書館,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同年5月6日, 其中7間主要公共圖書館恢復有限服務, 同日, 所有自助圖書站及還書箱恢復服務。
主要圖書館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未成立前稱為中央圖書館。 根據規劃建議,主要圖書館可供40萬名市民使用,平均面積約3,310平方米[4]。 2001年位於香港島銅鑼灣,毗鄰維多利亞公園的香港中央圖書館落成,取代大會堂公共圖書館的「總館」角色。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香港公共圖書館總辦事處亦已遷往香港中央圖書館。 香港最早的公共圖書館成立於1869年,設在當時剛落成的舊香港大會堂。 當時的公共圖書館主要為英文藏書,中文藏書較少。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主要交通幹道
根據規劃建議,當一個人口稠密的地區附近沒有分區圖書館,並且短期內未有計劃設立,會考慮設立小型圖書館。 牛頭角道是牛頭角對外交通要道,接駁觀塘道往返港九各地。 地處振華道、彩霞道、佐敦谷北道與牛頭角道的牛頭角巴士總站是區內專營巴士與專綫小巴服務總匯;至於紅色小巴,主要停泊在福淘街等候乘客。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1974年首間位於新界西的公共圖書館於荃灣福來邨落成,1974年首部流動圖書館投入服務。 1985年9月九龍中央圖書館(即現時的九龍公共圖書館)開幕,是首座專用圖書館大樓。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2025 牛頭角下邨重建後加建行人天橋,連接牛頭角下邨的行人天橋網絡,可到達港鐵九龍灣站和牛頭角上邨。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牛頭角
2022年1月,政府為防範COVID-19疫情及避免市民聚集,各圖書館於2022年1月7日起再度全面暫停開放。 1954年,淘大在牛頭角近佐敦谷興建工廠,設立「淘大工業村」,除食品製造工廠外還設有託兒所和員工宿舍等設施。 另一邊廂,政府銳意發展牛頭角為新市鎮及工業區,位於牛頭角海濱(即今偉業街、勵業街與海濱道之間,綠景NEO附近)的牛頭角碼頭於1953落成啟用,提供來往灣仔及北角的兩條航線。 牛頭角(英語:Ngau Tau Kok)位於香港觀塘區中部,位置為佐敦谷以南,九龍灣以東,龍山及鱷魚山以西,觀塘市中心之西北,東南方由觀塘道所包圍,主要為住宅區。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地點 : 牛頭角街市 無障礙分類 : 街市 無障礙資訊 : 牛頭角街市設有多個無障礙設施,包括斜道出入口、通道、升降機及暢通易達洗手間等,但街市環境污穢及人流太多,輪椅/行動不便人士要特別小心。
9月17日, 38間主要及分區公共圖書館恢復有限服務。 9月29日, 31間小型圖書館及流動圖書館重開並恢復正常服務時間。 12月2日, 31間小型圖書館及流動圖書館再度全面暫停開放, 而另外38間主要及分區公共圖書館再度實施特別開放時間, 並暫停提供報刊閱覽及電腦服務。 及後該38間公共圖書館於同年12月10日起再度全面暫停開放。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英文:Ngau Tau Kok Public Library)係一間喺香港牛頭角嘅公共圖書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喺九龍牛頭角道183號牛頭角市政大廈2至3樓。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主要建築物
圖書館亦有與第三方知名科技公司合作,提供公眾通過手機便利訪問電子圖書的途徑[17]。 香港公共圖書館設有電話或網上續借服務,讀者無須親身到圖書館續借資料。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2025 此外,圖書館亦提供網上預約圖書館資料的服務,每項預約費用為3.3元。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圖書館通告
5月21日, 12間分區圖書館恢復有限度服務。 6月15日, 19間分區圖書館恢復有限度服務。 6月22日, 31間小型圖書館恢復有限度服務。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自助圖書站
在九龍灣填海前,牛頭角因海灣的海岸線與牛角相似而得名,並對望隔岸的馬頭角。 [1][2]香港開埠初期,市區需要大量建築石材,牛頭角一帶曾盛行採石業,有客家人士聚居,與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合稱為九龍四山。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百多年前的客家瀝源九約竹枝詞中,便描述到四山中的牛頭角:「清遊忽到蘇茅坪,瞥見牛頭角又生。茜草灣前多石匠,仙歌嘹亮一聲聲」,大意是指現今牛頭角上邨、花園大廈及玉蓮臺一帶當時為採石場。 如果在香港以外地方致電的話,請在電話號碼之前加撥地區號碼「852」(不適用於駐海外辦事處)。 如果想查看更多資料,請在該職員名字/詢問處上點擊。
新南威爾士大學的主校區位於Kensington,佔地38公頃,距離悉尼市中心7公里。 其他主要校區包括位於帕丁頓的藝術與設計學院和位於澳大利亞國防軍學院的UNSW堪培拉校區。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牛頭角徙置區改稱牛頭角下邨,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則改名為牛頭角上邨。 「東九文化中心」工程項目已於2015年7月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7],翌年12月8日舉行奠基典禮。 佔地兩公頃的文化中心預計2020年落成,並於2021年啓用。
為改善舊式屋邨居民的居住環境,房屋委員會自1988年開始推行「整體重建計劃」,牛頭角下邨是計劃下最後一個項目,原建議興建約6000個公屋租住單位及社區設施,包括小學、消防局及地區休憩用地。 找好座位,不要急着找喫的,可以全局走一走,熟悉各種美食的區域劃分。 一般說來,任何自助餐爲了誘惑消費者,都會有幾樣主打菜餚,這些菜餚是自助餐的精華,決定了該餐廳的檔次和定價基礎。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2025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自助餐通常都有很多很多特別豐富的食材,就算是同一家、同一種菜系的自助餐,你也可以每種都喫一點,不至於喫了一碗麪就飽了。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圖書館以《港區國安法》為由下架百多本著作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位於九龍牛頭角道183號牛頭角市政大廈2至3樓。 設有多個無障礙設施,包括出入…牛頭角公共圖書館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位於九龍牛頭角道183號牛頭角市政大廈2至3樓。 1962年新的香港大會堂落成,於其中成立了這間公共圖書館,為現今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之始。 1965年首間位於九龍西的圖書館於窩打老道落成。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分區圖書館
1986年區域市政局成立後,香港逐漸形成了兩個公共圖書館系統,一個是由市政局管理的香港島和九龍區圖書館系統,另一個是由區域市政局管理的新界區圖書館系統。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2025 兩個圖書館系統於很長的時間內互不兼容,例如兩個系統分別簽發借書證,各自有獨立的檢索系統。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2025 又如當公共圖書館開始提供跨館還書服務時,只在同系統內的圖書館中有效。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圖書館規則過時過嚴
1993/94年度正式落實電腦化計劃,將圖書檢索目錄系統轉為電腦貯存,設置中英兼容系統,荔枝角圖書館是首間電腦化運作的圖書館,到翌年市政局轄下31間圖書館及區域市政局轄下25間圖書館全部完成電腦化程序。 1995年7月1日起,持有市政局或區域市政局圖書證的讀者,可以在兩局借閱圖書資料而不需要重新辦證,但兩者的系統仍然維持獨立運作。 2000年政府全線解散康體發展局、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及兩市政總署,兩個市政局、總署、康體發展局及民政事務局原來的古物古蹟、康樂和文化職能由新成立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接替,兩個市政局和總署轄下的圖書館系統因此合而為一。
「便利圖書站-社區圖書館夥伴計劃」是香港公共圖書館與非牟利社區組織合力發展的社區為本圖書館服務。 公共圖書館為非牟利組織提供整批外借書籍,並給予專業意見,協助建立切合其服務對象所需的社區圖書館,讓區內居民,特別是兒童、青少年、家庭主婦、長者和無法使用一般圖書館設施的人士享用更快捷方便的圖書館服務。 屯門公共圖書館位於香港新界屯門市中心,屬於主要圖書館規模,以面積計算是香港第七大的公共圖書館。 龍興公共圖書館是一個小型公共圖書館,只設有基本無障礙設施包括自動門及暢通易達詢問處。 荔枝角圖書館位於荔灣道,是一間分區圖書館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日本投降後該館解散,館藏全由香港大學圖書館所繼承。 設有多個無障礙設施,包括出入口,通道、電梯、視障人士而設的公用電腦等,設計充份考慮輪椅/傷殘人士的需要。 大部份高低不平的地方設有斜道,而斜道較為平坦,輪椅人士可輕易上落。 #香港公共圖書館可因應公共衞生考慮或其他特殊情況,在有需要時更改和修訂學生自修室的開放時間或入座安排,請留意公共圖書館的最新公佈。 牛頭角作為地名早於1866年出版的《新安縣全圖》已有標示。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 牛頭角公共圖書館Ngau Tau Kok Public Library
政府在2012年推動起動九龍東,多座舊工廈和商業大廈陸續重建為甲級寫字樓。 市民可經牛頭角站前往,而實際位處觀塘商貿區及九龍灣商貿區之間(與早年的淘大工業村無關)。 元州街公共圖書館位於元州街59-63號元州街市政大廈一樓,屬於小型圖書館。 流動圖書館於1976開始為人口密集但附近沒有圖書館的地區或偏遠地區提供服務,第一個開始服務地點是深水埗,直到2015年,全香港總共有12間流動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