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公神化氣,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又稱玄妙玉女)腹中,於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所以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為道教重大節日,乃道祖太上老君「聖誕」。 道德天尊,乃道教天神,傳說中的道教教主。 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 東漢明帝、章帝之際(公元 58~88 年),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
- 這在莊子的齊物論,已經闡述得非常清楚。
- 所以玉皇大帝就是三界至高無上的存在,如來都以“大天尊”稱之。
- 在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地位與觀音是差不多的,參見第六回。
- 至商十八世王陽甲踐祚之十七年,公神化氣,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又稱玄妙玉女)腹中,於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所以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為道教重大節日,乃道祖太上老君「聖誕」。
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化身為老子,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僕徐甲,授以《道德經》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爲開山祖師。 道教認為,在殷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 太上老君像2025 至殷商十八世天子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於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 老子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道教甚至將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神化爲太上老君,發揚老子的思想學說。 以此奠定了以佛道儒三教爲代表的傳統文化,在古代社會中,佛道儒三家對我們的行爲、思想,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太上老君像: 孔子問道
《道德經》論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闡述自然無為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對立轉化的樸素辯證觀點。 在形式上,此書是語錄體韻文,語言精練,多排比對偶之句。 修辭凝練,音節鏗鏘,理雖玄遠,文實多姿。 其修辭比況,多以政治為旨歸,被後世文士取法,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作品,又是早期中國哲學史上非常罕見的一部關於宇宙本體論的思辯書卷,被尊為「內聖外王」的必學之書,以及「萬經之王」。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都是從漢以來經每個朝代的文人墨客撰寫流傳而來。 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 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 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據舊《沙河縣誌》、《順德府志》和廣陽山古碑記載,以及中國老子研究會專家經過多次的實地考察、論證,認定廣陽山就是老子昔年講學、隱居修行的處所,並且邢臺沙河市是老子在中國開壇講經的第一道場。
太上老君像: 道家思想
繼唐玄宗以二月十五日為老子誕辰,宋徽宗重和元年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為貞元節,至今為道教重大節日。 金大定二十四、二十六年,先後建三清、玉帝等大小殿宇數十,後因兵亂兼渦水改道,均蕩然無存。 正殿內原有老子銅像一尊,高兩米許,鑄工精巧。 太上老君像2025 太上老君像2025 太上老君像2025 殿門檐下東西各嵌一碑,上書「道德真源」、「猶龍遺蹟」。
- 《道德經》虛用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文》:「芻,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段註:「謂可飤牛馬者。」芻為把草包成束,用以餵牛馬。
- 老子這樣一個人物歷經幾千年的神化和傳說,已經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
- 此段為《道德經》爭議最大之處,多是從儒家的眼光窺之;實則,不仁,意指不偏私。
- 謂其生於無始之時,無因而起,是萬物之先,元氣之先。
- 在老子眼中,人類並無高於動物,狗,與人一般,是有形之一。
- 也是因爲三教對我們的影響深遠,所以太上老君成爲了民間很重要的一位神靈,很多地方都在供奉太上老君,大多數供奉老君的廟宇,都稱之爲太清宮或者是老君廟。
全書形成於東週末期至春秋戰國時期,分上下兩篇,原文順序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篇文不分章,相傳是老子留下約五千言的著作。 近幾年考古工作後,與原通傳於世的西漢河上公本作比對,人們發現一些重要內容有明顯差別[註 8],因而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漢初年這本書還沒有統一得到定本,帝王和儒家為鞏固自身華夏正統地位,而故意密謀篡改此書[註 9]。 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化身爲老子,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僕徐甲,授以《道德經》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爲開山祖師。 道教認爲,在殷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道教始祖)
現僅存一座高達數丈的臺觀,上有一座正殿兩間配殿,正殿內供奉有老子銅像。 鼎盛時期,臺前有房宇百數,曾設有「鳴鹿書院」,現為老君臺中學所在地。 傳說老子修道成仙,且於此處飛升,故得今之地名。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臺。
觀音請玉帝,道祖到南天門,太上老君請玉帝同觀音回凌霄殿。 老子這樣一個人物歷經幾千年的神化和傳說,已經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 2014年11月11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批准將河南「老子傳說」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42],並由安徽省渦陽縣[43]和河南省靈寶市申辦的《老子傳說》上榜。 鹿邑的太清宮是老子的出生地,明道宮是老子的講道昇仙地,已入批為國家級AAAA級旅遊景區。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 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太上老君像: 老君殿
道教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中國人祭天的活動,後來逐漸產生了方仙道、黃老道等思想,於是,老子就被人們尊為道祖。 所以,道教門徒認為:老子是太清神之下[26]。 又稱老子為「太上混元老君、梵形神寶玄真降生道德天尊」,通稱「太上老君」,簡稱「老君」。 尤其是在商以前,認為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在西遊記裏地位有多高,和玉帝,如來,菩提老祖相比,太上老君是一個級別的嗎?
太上老君來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固然要出門迎接以示尊敬,但老君進了殿仍須向玉帝“朝禮”。 《道德經》,又被人們廣泛稱為《道德真經》、《老子》。 太上老君像2025 書名是後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或可能始於韓非子「解老」、「喻老」兩篇更前之先。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與老子
據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哲學類」經典作品。 後因為東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實際上名存實亡,多地發生叛亂,諸侯爭相稱霸稱王,禮崩樂壞持續了二百多年。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就發生「子帶之亂」,遂為伯而得河內地,大量典籍被掠奪到楚國的國都(郢),老子因而被免職。 踐土會盟後,孔丘曾經適周問禮從魯國國都(今山東曲阜)千里迢迢趕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問向老聃禮樂。 此碑榜題中出現了一些圖像的名稱,有老君、立侍、飛仙、金剛、香爐、師(獅)子、天宮、坎(或堪,即龕)、鐘,這在北魏道教造像中是不常見的。 老君即發願文所稱太上老君,造像之主尊。
太上老君像: 道教神話中的形象
老子(前571年—前471年),李氏,一說姓老,一說姓利,名耳或貞,字聃。 太上老君像 世人尊稱為「老子」[註 1],生於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原屬陳國,今河南省鹿邑縣[2]),師從商容[3],於東周春秋時周朝守藏室[註 2]任柱下史[註 3]。 其著作被人們廣泛稱為《道德經》,為道家和道教的經典。 《魏書.釋老志》稱太上老君“上處玉京,爲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爲飛仙之主”。 《雲笈七籤》稱太上老君“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其化身衆多,有老子八十一化之說,據《太平廣記.神仙一》記載,金闕帝君、廣成子、赤精子、務成子等皆爲老君降生的化身。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
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化身為老子,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僕徐甲,授以《道德經》五千言,此後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道教認為,在殷商以前,老君即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 至殷商十八世天子陽甲踐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於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
太上老君像: 道德經研習社
唐玄宗在天寶二年(743年),追尊廟號聖祖,諡號玄元皇帝;在天寶八載(749年),追尊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在天寶十三載(754年),上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道德經》虛用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文》:「芻,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段註:「謂可飤牛馬者。」芻為把草包成束,用以餵牛馬。 太上老君像2025 此段為《道德經》爭議最大之處,多是從儒家的眼光窺之;實則,不仁,意指不偏私。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分別是哪些?
至於菩提老祖,就相當於在野的高人如張三豐,他的地位顯然不及老君。 在齊雲山上(今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清源山西峯羅山山麓上)有一塊形似人像的巨大天然花崗巖雕琢而成的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的坐像,名叫老君巖。 雕像高5.1米,寬7.3米,厚7.2米,細部雕刻非常生動,面部和前額飽滿,雙目深邃平視前方,鬍鬚呈飄動狀,右臂倚琴桌、左手平放膝上,周身衣服的褶皺也被表現出來,這座造像的雕刻年代最遲不晚於宋。 老君造像附近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羣,現已不存。 唐太宗貞觀元年修老子廟;乾封中,高宗親詣道宮,追加老子「玄元皇帝」尊號,並修建「紫微宮」。 開元三年玄宗親書《道德經》刻石立於宮內;天寶二年,將「紫微宮」換作「太清宮」。
關中地區的太上老君造像,其身分標誌主要體現於手持麈尾、戴道冠、束腰帶及蓄鬍鬚。 太上老君像2025 憑幾本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及士大夫常用的傢俱,至北魏後期進入佛教圖像系統,作為維摩詰身分的道具出現。 此像捨去了關中老君造像的麈尾,而把洛陽維摩詰造像的憑幾移到了老君身上。 此後憑幾成為老君的標準道具,一直延續到明清。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像
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裏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 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他於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 當老子駕牛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就挽留老子留下,希望老子在隱世前能給他們講經說道,給後世留下著作。 老子盛情難卻,就給尹喜留下了史上有名的老子五千文,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道德經》,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爲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
太上老君像: 老君造像和憑幾的關係
宋朝時期也推崇道教,甚至宋徽宗還說自己夢到了被太上老君召見,老君對他說“汝以宿命,當興吾教”。 並且在之後還下詔,將老君誕辰定爲“貞元節”。 至於太上老君與如來的地位,兩人都是宗教領袖,本無高低之分,但《西遊記》裏有老君“化胡爲佛”的設定,那麼從輩分來講,老君就高了一截。 在《西遊記》中,太上老君被稱爲“太上道祖”,而且還被設定爲“開天闢地之祖”“補天之神”,地位非常高,至少與“佛祖”齊平。 在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地位與觀音是差不多的,參見第六回。
山門內東側原有鐵柱一根,高七尺,徑七寸,山門下青石臺階三十二級,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三十三層,正合老子升三十三層天之說。 太上老君像2025 進入山門,是正殿,面闊3間,硬山式建築,東西偏殿各一間。 臺上13棵檜柏青翠蔥鬱,常年涼風習習,百鳥飛鳴。
《莊子》文中有提到老聃,如內篇、徳充符篇[18]及外雜篇。 《荀子》天論編中也有接觸老子的思想,「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19]。 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中也提到「老耽貴柔」[20]。 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太上老君像 這部流傳兩千多年的《道德經》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
上篇起首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 下篇起首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爲《德經》,合稱《道德經》。 《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 蔡洪造太上老君像碑,造於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年),原在山西省芮城縣西南15公里鄭家村東老子祠門前,祠毀後仍豎立於道旁,現藏山西芮城永樂宮。 此碑是現存陝西境外最大的一件北朝道教造像碑。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像
山門向南約裏許的中邊軸線上,依次有望仙橋、明道宮、文昌宮、八角亭、遊龍堤坊、萬教之祖牌坊等。 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問禮處」兩塊碑碣。 太上老君像 牌坊上聯為「地古永傳曲仁裏」,下聯是「天高近接太清宮」,橫幅為「萬教之祖」。 唐高祖李淵、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宋真宋趙桓,以及大文學家蘇東坡、歐陽修等曾來此或祭祀朝祖,或觀瞻遊覽,留下了不朽華章。
《雲笈七籤》稱太上老君“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太上老君像2025 其化身衆多,有老子八十一化之說,據《太平廣記.神仙一》記載,金闕帝君、廣成子、赤精子、務成子等皆爲老君降生的化身。 勞思光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曾指出,老子在世年份應後於孔子、向孔子授禮的老子應不是《五千言》的作者、老子受關令尹喜之邀著書然後出關的故事應為杜撰。 易中天在其講座中也曾表示,認為孔子向其問禮的那個「老聃」,應該不是撰寫《五千言》的作者。 民國初年學者馮友蘭則認為《道德經》是在戰國後期著作[24];學者胡適則認為這是春秋時期的作品[25]。 太上老君即老子,道教奉爲祖師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也有稱呼重耳,號老聃(dān),是春秋時候楚國苦縣曲仁里人(今天的河南鹿邑附近),曾經當過周朝的守藏史,著有《道德經》,他的“無爲”哲學思想可以說深刻影響了中國後世。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分別是哪些?
昨天我們講了歷史上的老子,是老君爺的化身之一。 而根據道教的說法,老君爺有八十一化身,今天就爲大家列舉出來。 道書中最早稱老子爲太上老君的是張道陵所寫的《老子想爾注》,張道陵說“一散形爲氣,聚形爲太上老君,常治崑崙”。
太清宮鎮舊名厲鄉曲仁裏,太清宮就位於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城東約5-10公里的太清宮鎮東北隅上,民間俗稱「前宮」。 傳說這裡是老子的,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廟。 據《後漢書》記載,太清宮最早建於東漢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最開始的名字叫「老子廟」,是由漢桓帝劉志派兩次派中常侍管霸到鹿邑創建這座老子祠建築,並在這個建築內立一座老子祠碑作為紀念。 後來爲要開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老子騎一青牛,從洛陽向函谷關而來。
天宮和龕,是對整個碑首造像的不同叫法,天宮指性質,龕是形式。 但是,飛仙、香爐、金剛和獅子則不見圖像,可知刻文並不與造像實際一致,當是套用了流行俗語。 山神廟―峽谷木屋―雙龍池―太上老君像―聖人塔(公子石彫像)―隱身洞(劉秀隱身洞)―사다리가 놓인 길다란 絶壁를 거쳐 내려오는 코스인데 1,300계단이다. 其實,在一開始,人們描述太上老君的時候,只是說他是個耳大有長壽相的人,至於其相貌形象,是一種恍惚不定,捉摸不定的樣子。
居金樓玉堂,穿五彩雲衣,有十二條青龍、二十六隻白虎、二十四隻朱雀、七十二隻玄武、十二隻窮奇、三十六隻辟邪護衛在身旁[6]。 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玄宗皇帝將老子誕辰定爲“玄元節”;天寶年間,有人說老子誕辰是吉日,所以要求唐玄宗應該將這天定爲法定節假日,所以二月十五便成爲了全國性的假期。 老子的神化,從後漢時代就已經開始被尊爲神靈了。 東漢桓帝親自祭祀老子,並且在宮中設立了黃老、浮屠之祠,將道教教主黃老和佛教教主浮屠並列,可見,在這個時候,老子就已經被神化爲神靈了。 用世俗中明朝的情形來來比擬的話,玉帝就是嘉靖皇帝,太上老君就相當於當時的國師陶仲文,邵元節。
《魏書.釋老志》稱太上老君「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 太上老君像2025 《雲笈七籤》稱太上老君「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其化身眾多,有老子八十一化之說,據《太平廣記.神仙一》記載,金闕帝君、廣成子、赤精子、務成子等皆為老君降生的化身。 到了唐代,李淵出於統治的需要,極力推廣、神化老子。 到了唐高宗的時候,甚至追封老子爲“太上玄元皇帝”。
太上老君像: 太上老君的神仙形象及歷史演變
在老子眼中,人類並無高於動物,狗,與人一般,是有形之一。 這在莊子的齊物論,已經闡述得非常清楚。 從老子本書的意涵,亦可以看出,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不言,實則是大自然運行的法則,而聖人效法而已。 相傳,當時身為柱下史[註 4]的老子[註 5]不忍見周朝衰落,同時也為避禍而西出函谷關之前,被時任守關要職的「關令」(官名)尹喜[註 6][16](「關令尹喜曰」一說為守關的令尹感到高興)攔住,並邀請作客,向他請教周禮。 據記載,太上老君的形象是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足有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