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於1984年接管王屋民宅,在相鄰興建了王屋花園,更於1989年12月22日將王屋民宅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王屋村古屋2025 王屋村古屋 現存的民宅是由王氏第十九代族人王清和於1911年興建。 至今已超過百年,早於1989年政府已將王屋村古屋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王祥棟表示,現存的王屋村古屋是第十九世王清和(又名容嬌)所建,相傳是屋主中彩票後建屋。
- 現時剩下來的只有這間民宅古屋,亦曾一度售給村外人作住宅及工廠用途,現時成為圓洲角歷史唯一的印記。
- 王屋村現時約150人,其中王氏後人約60人,其他為遷入的外姓人。
- 正面牆身及山牆的簷壁可以見到灰塑裝飾,古屋正面、前後進明間的牆身,均繪畫有吉祥圖案的壁畫,而前後進的繫樑則分別雕刻了「百子千孫」和「長命富貴」等吉祥語句。
- 現存的民宅是由王氏第19代族人王清和約於1911年興建。
- 王屋村位於圓洲角西南,約二百多年前由一對來自廣東興寧的王姓夫婦所建。
- 他解釋,當時由於治安欠佳,山賊橫行,商旅有需要投宿,由此亦可以看到先祖具備商業眼光。
十九世紀時,從廣東南下九龍的旅客和貨物均以圓洲角爲交通樞紐,王屋村遂成爲商旅的貿易站,直至十九世紀末葉纔開始式微。 隨着沙田海不斷填土以發展沙田新市鎮,王屋村很多古老建築已荒廢及拆卸。 這間百年古屋樓高兩層,以青磚砌成,內有精美的壁畫和傳統裝飾。 王屋村古屋2025 王屋村古屋 位於圓洲角西南端的王屋村於清幹隆年間(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由原籍廣東省興寧縣的王氏族人建立。
王屋村古屋: 歷史
僅存的這間古屋約於一九一一年由王氏第十九代祖先王清和興建,古屋樓高兩層,以青磚砌成,內有精美的壁畫和傳統裝飾,是圓洲角的歷史標記。 王屋村民宅,亦稱王屋村古屋(英語:)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圓洲角的東南面舊王屋村內,王屋村由一對來自廣東興寧王姓夫婦在約20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間建立。 香港政府於1984年接管王屋民宅,在相鄰興建了王屋花園,更於1989年12月22日將王屋民宅列爲香港法定古蹟。 現存的民宅是由王氏第19代族人王清和約於1911年興建。
之後因經濟蕭條,有族人先後離鄉別往,向外遷徙,以謀生計。 王屋村古屋2025 王屋村古屋2025 鴉片戰爭前,香港、九龍仍為清廷管轄,設官衙於九龍城寨內,當時交通,只有靠水運由沙魚湧乘橫水渡至元洲王屋,再循陸路經沙田圍、九龍坳(今稱沙田坳),下慈雲山至九龍城。 這間百年古屋樓高兩層,是傳統民宅,屬兩進、一天井、三開間式建築,主要以花岡石及青磚砌成,以木橡及檁條支撐牆身,配以瓦片構成金字屋頂。
王屋村古屋: 沙田王屋村古屋
沙田海的變化很大,以往義利客棧外面已經是碼頭,商旅頻繁。 王屋村古屋 王屋村古屋2025 經三、四代人勤墾耕耘,人丁繁衍,當時正是王屋村王氏的盛世。 經英人開發,廣九鐵路及大埔公路先後建成,王屋的交通要衝地位頓失,客旅生意亦成江河日下!
這間百年古屋樓高兩層,是典型的傳統客家民宅,屬兩進一天井三開間式建築,牆基以當時相當昂貴的花崗石建造,正門入口以細琢花崗石作爲門框,再加裝木柵“趟櫳”拉門,前院由一道花崗石矮牆包圍。 民宅內地面鋪設菱形圖案廣東大階磚,內外有精美的壁畫和傳統裝飾,正面牆身有精緻的灰塑、壁畫及巧手雕刻的檐板,山牆的檐壁以草尾灰塑裝飾。 前後進的明間牆身繪吉祥圖案壁畫,系梁分別雕刻“百子千孫”及“長命富貴”等吉祥語句。 王屋村古屋 位於圓洲角西南端的王屋村於清乾隆年間(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由原籍廣東省興寧縣的王氏族人建立。
王屋村古屋: 王屋村古屋
興建於1960年的前粉嶺裁判法院,是在新界建立的第一個裁判法院,並在1961年正式啓用,爲新界提供服務。 當局於1983年在大樓旁加建兩個法庭、支援法庭的辦事處和當值律師辦事處。 自新的粉嶺法院大樓於2002年落成後,前粉嶺裁判法院便隨即關閉,並一直空置。 王屋村古屋2025 王屋村古屋 該址共有六幢建築物,包括法院大樓、兩幢政府員工宿舍大樓、倉庫,以及裁判法院後期擴建的法院建築和法院祕書處辦事處。
十九世紀時,從廣東南下九龍的旅客和貨物均以圓洲角為交通樞紐,王屋村遂成為商旅的貿易站,直至十九世紀末葉才開始式微。 隨著沙田海不斷填土以發展沙田新市鎮,王屋村很多古老建築已荒廢及拆卸。 僅存的這間古屋約於一九一一年由王氏第十九代祖先王清和興建,古屋樓高兩層,以青磚砌成,內有精美的壁畫和傳統裝飾,是圓洲角的歷史標記。 王屋村位於圓洲角西南,約二百多年前由一對來自廣東興寧的王姓夫婦所建。 這間百年古屋樓高兩層,以青磚砌成,內有精美的壁畫和傳統裝飾。 王屋村位於圓洲角西南,約二百多年前由一對來自廣東興寧的王姓夫婦所建。
王屋村古屋: 沙田王屋村古屋
再過一點就是王氏的祠堂,過去曾可清楚堂內神位,但現時則被遮蓋,僅可見祠堂三角頂。 看完祠堂後,可移玉步至王屋的左邊,近山邊有一個不顯眼的四方圍欄,是一井古井,現時已遮蓋井身,可見整個王屋附近的生活機能。 圓洲角和沿岸地區的填海工程於1970年代因應發展沙田新市鎮而展開,沙田海急速填土,圓洲角的島狀外貌亦因而改變,成爲城門河河岸的一部分。
王屋村古屋: 王屋村古屋
他說英國於1898年向清廷租借新界,條約訂明不會干涉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及風俗習慣。 但他慨嘆回歸以來,現在的新界人好慘,特區政府對新界人有偏見,市區人不明白,以為新界人有特權,例如丁權,其實不是「畀」,只是安撫新界人。 王屋村古屋 入表申請丁屋,不一定可以起得成,首先要有地,至於轉賣亦是按市值補地價,至於入申請表後,就不可以申請公屋、居屋,首次置業優惠都無資格。 王氏先祖除農耕與牧羊外,更經營一所義利客棧,意為「君子好財,取之有道」。 他解釋,當時由於治安欠佳,山賊橫行,商旅有需要投宿,由此亦可以看到先祖具備商業眼光。
王屋村古屋: 歷史
王屋村古屋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圓洲角的東南面舊王屋村內,王屋村由一對來自廣東興寧的王姓夫婦在20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間建立。 現存的民宅是由王氏第19代族人王清和約於1911年興建。 政府部門於1984年接管王屋民宅,在相鄰興建了王屋花園,1989年12月22日將王屋民宅列爲香港法定古蹟。
王屋村古屋: 沙田王屋村古屋
2009年香港政府首次將王屋村古屋納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並容許在旁加建建築物,但經非牟利組織到場考察後,發現古蹟內部及新加建築的限制條件太多,因此,對活化計劃持保留態度[3]。 門廳後是天井,天井右邊是浴室,左邊則是廚房,廚房內設有連煙竈的磚砌煙囪。 王屋村古屋 兩進的次間有睡房及儲物間,並加建有閣樓,以木託樑和板條支撐。
王屋村古屋: 王屋村古屋
前後進的明間牆身繪畫吉祥圖案壁畫,系梁分別雕刻“百子千孫”及“長命富貴”等吉祥語句[2]。 王屋村古屋 民宅內地面鋪設菱形圖案廣東大階磚,內外有精美的壁畫和傳統裝飾,正面牆身有精緻的灰塑、壁畫及巧手雕刻的簷板,山牆的簷壁以草尾灰塑裝飾。 客廳與天井之間有三道西式拱門分隔,通過前方門廳後是天井,右邊是浴室,左邊是廚房,內有連煙竈的磚囪,兩進的次間為睡房,建有木構閣樓。 前後進的明間牆身繪畫吉祥圖案壁畫,繫樑分別雕刻「百子千孫」及「長命富貴」等吉祥語句[2]。 房屋的建築堅固,結構都保持完好,更有天井式設計,原屋設計更可上樓到達平臺,唯上層不作開放,僅能透過古蹟辨事處的文件查閱。 參觀完王屋後,別急著離開,不妨也觀賞一下王屋側面的牆身,以草尾灰塑為裝飾,非常雅緻。
王屋村古屋: 歷史
回憶起童年往事,他說不時會到現存的古蹟王屋與友人玩耍,愉快時光至今仍令他回味,「有時候在屋內走來走去,走上天台濐」! 以前仍是農業社會,威爾斯醫院的現址仍是田地,麗豪酒店對面仍是海。 康文署於6月24日在沙田王屋村古屋舉辦「邂逅!村長」分享會,邀請沙田王屋村村長及父老作公眾講座,沙田王屋村父老王祥棟介紹了王屋村的歷史,以及表達新界原居民的心聲。
王屋村古屋: 歷史
這間百年古屋樓高兩層,是傳統民宅,屬兩進、一天井、三開間式建築,主要以花岡石及青磚砌成,以木橡及檁條支撐牆身,配以瓦片構成金字屋頂。 王屋村古屋 民宅的牆基以當時相當昂貴的花岡石建造,正門入口以細琢花岡石作為門框,再加裝木柵「趟櫳」拉門,前院由一道花岡石矮牆包圍。 至於內牆方面,下半部為砌體石牆,上半部為含稻草的土牆[1]。 王祥棟於1967年因香港暴動,移居至英國,直至香港回歸祖國後的1998年迴流香港。
但隨着沙田發展為沙田新市鎮,沙田海要不斷的填土,王屋村亦被政府收回加以發展,另闢地方給村民重建王屋村。 政府宣佈王屋古屋為文物保留後,舊村及義利客棧則被清拆。 1993年底政府清拆舊村,於1994年1月村民遷入現時靠近沙田路的王屋村。 王屋村現時約150人,其中王氏後人約60人,其他為遷入的外姓人。 實行雙村長制後,現時王屋村原居民村長是王育文,亦是他的堂兄弟。 客廳與天井之間有三道西式拱門分隔,通過前方門廳後是天井,右邊是浴室,左邊是廚房,內有連煙竈的磚囪,兩進的次間爲睡房,建有木構閣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