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嶺一帶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除了二戰時期的防衛設施外,有兩座麥景陶碉堡(MacIntosh Forts)。 1940年代末期,國共兩黨發生內戰,大量難民逃避戰亂紛紛由大陸湧入香港;在邊境亦不時發生持械匪徒與港警槍戰的事件。 為加強邊防設施阻止難民繼續湧港,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Duncan MacIntosh)於1949年至1953年間下令在深圳河邊境的山嶺上築建七座觀察哨站(observation posts)。 由東至西,七座碉堡及其位置分別為:伯公坳(沙頭角)、礦山(蓮麻坑)、白虎山(香園圍)、瓦窰(打鼓嶺)、南坑(文錦渡)、馬草壟(落馬洲)及擔竿洲(米埔)。 紅花嶺一帶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除了二戰時期的防衛設施外,也有兩座麥景陶碉堡(MacIntosh Forts)。

開放的地區包括沙頭角、米埔,以及得月樓村、料壆村、信義新村、馬草壟村、落馬洲村、下灣村和蓮麻坑村等地。 雖然整體的路程不長,但所行走的路線跟預訂的略有不同,比預算還是走得慢很多。 二戰的軍事遺跡、麥景陶碉堡與大型的蓮麻坑礦洞,這些不同年代的遺跡在這條路線中共冶一爐。 縱然從山嶺上的角度遠眺大陸的梧桐山、八仙嶺與鹿頸,予人耳目一新之感;但相比路上的遺跡及建築物,山嶺上的風光也給比了下去。

紅花嶺行山: 香港與大馬簽11份合作備忘錄 李家超:兩地在娛樂商業等有共同語言

轉往西南方向,行走清晰的山徑,先後跨越兩座山峯(山友稱此二峯為二峒和三峒)。 至紅花寨前的分岔口,先取右方山徑急升紅花寨(左方山徑可繞峯而行),輕降後再續循右方山徑(左方通往沙頭角公路禾坑段)上行至一十字路口,再直走(右方山徑通往礦山麥景陶碉堡;左方山徑可繞峯而行)攀上紅花嶺。 紅花嶺行山 從西南方的山徑下山,隨即便可接上寬闊的水泥軍車路。

  • 根據漁護署的文件,建議的遠足徑會以紅花嶺及紅花寨兩座高山為中心,接駁4個主要出入口,分別是蓮麻坑、禾徑山路、塘肚坪村及山咀。
  • 鄰近沙頭角邊境的蓮麻坑礦洞已有百年歷史,曾經是禁區範圍而不得進入,幾年前對外開放後,有不少人經紅花嶺到礦洞探險。
  • 麻雀嶺墩臺(位處沙頭角與粉嶺之間)為其中之一,此墩臺後改為汛(明清時期的軍事駐地)。
  • 現時當局正進行籌劃工作,冀與八仙嶺及梧桐山連接,形成生態走廊。
  • 當地有礦山,主要是鉛,廢棄的鉛礦山上有一個蝙蝠洞,為香港重要蝙蝠棲息地之一,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 站在紅花嶺上除沙頭角市外;向北可眺望深圳最高山的梧桐山 (944米);向西更可附視山下坪洋及打鼓嶺的農村,還有黃芽山下的東北堆填區,後面襯託著深圳蓮塘現代化的住宅區。
  • 由於禾徑山出入口附近以前是軍事專用路線,所以有完整鋪好的道路,可以經該道路登上紅花嶺。

蓮麻坑村外的部分車路仍屬於邊境禁區範圍,故必須繞道隱蔽的山徑離開,以免誤闖禁區。 接回禁區外的車路(建議步行至12號警崗的檢查後),可乘坐59K小巴離開。 香港的大自然風光與繁華鬧市其實只是咫尺之隔,一直深受廣大遊客歡迎。 除了守護好本港環境生態之外,政府亦持續優化郊野公園的熱門行山徑旅遊配套等,並提升香港濕地公園的設施,為遊人帶來更好的體驗。

紅花嶺行山: 紅花嶺 蓮麻坑礦洞

漁護署署長梁肇輝表示,希望最快在2020年內完成紅花嶺郊野公園的立法工作。 還有一條路程較遠的上山路,由沙頭角的山咀起步,沿邊境旁的山嶺走,上亞公角,再行經二峒及三峒,匯合由塘肚坪村上山的路往紅花嶺。 此路會經過多項軍事遺蹟,包括山咀的戰壕、機槍堡以及在亞公角上的英軍營房及瞭望亭。 紅花嶺行山2025 在漁護署致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的《擬議紅花嶺郊野公園的顧問研究—研究總結及建議》文件中,漁護署表示已經為擬議中的紅花嶺郊野公園物色了出入口以及主要行山徑。 紅花寨的英名曾作「Ben Nevis」;其東向一帶山嶺則曾作「Wolfe Mountain」。 相傳在明末清初年間,一羣反抗清廷的明朝官兵避走沙頭角,其後淪為山賊,並在此築建山寨。

難度方面,蓮麻坑暫時都沒有官方路線,還好蓮麻坑人氣鼎盛,路徑都鋪設不俗,但沿路支路不少,需注意方向以免走錯迷路,而麻雀嶺及紅花嶺斜度頗高,體力消耗不少,整體而言屬高難度路線。 紅花嶺是新界北部的第一高峯,西面是打鼓嶺、東邊是沙頭角、南面一帶就是八仙嶺郊野公園,北邊就已經是深圳市內的梧桐山國家公園。 從前紅花嶺的北麓、西麓一帶都是邊境禁區,政府曾經設置崗哨與及軍事設施。 時移世易,當中大部分設施已經廢棄,而當年用作監視中港邊境及非法入境者的麥景陶碉堡亦都成為了受保護的歷史古建築。 紅花嶺附近以前屬邊境禁區腹地,遺留不少歷史文物,包括始建於1940年代末的多座、外牆以墨綠為主色調的「麥景陶碉堡」(Macintosh Forts)。 加上蓮麻坑村附近的大型礦山,紅花嶺一帶絕對是神祕又美麗。

紅花嶺行山: 香港「動物山」大集合:

官方介紹,相傳山中草坡常見雀科及鴝科等小型鳥類出沒,英文地名為Robin’s Nest,故又稱「麻雀嶺」。 沿碉堡旁的石級路下蓮麻坑村,入村後去去洗手間。 時候不早了,馬上到村口禁區旁橫山徑繞回蓮麻坑路等小巴回上水。 蓮麻坑鉛礦洞為1930年代開始於沙頭角舊禁區內投產的礦區,主要生產鉛、鋅、黃鐵礦、黃銅礦等礦物,一度為二戰時攻守兩方提供了軍用礦產。

回想走過的路,其中最令人愜意的是沿途除了昔日的軍事遺跡外,都沒有人工化的建築物,山路也是細瘦的一條依山脊而走。 我喜歡的山路,都是小小的、有點窄窄的,甚至在走過時會稍微踫到路旁植物的那一種。 寬度容一人或二人並行便剛好,好體現一種謙遜的態度:我們在自然中只是一份子而已,不恃強凌駕於其他物種之上。 蓮麻坑盛產山橙(本地原生的木質藤本植物),而原居民稱山橙為「蓮麻」,故該地有蓮麻坑之名。

紅花嶺行山: 香港祕境—紅花嶺、蓮麻坑

蓮蔴坑礦場內人稱大禮堂的六號礦洞(圖片來源:樂思)溫馨提示:為安全著想,在蓮麻坑礦場切勿進入礦坑,行進時亦要小心地上或有豎井。 要登上紅花嶺並不簡單,途中會經過陡峭的山坡及茂密的叢林。 紅花嶺行山2025 如果在春天路經此處,便能看見滿山一片紫紅色杜鵑花。

紅花嶺行山: 深圳

現時碉堡已改為自動操作作監察用途,其外圍亦架起鐵絲網,禁止遊人內進。 至於生態旅遊的「弊」,主要在於東非動物大遷徙始終是天然規律,人類甫踏足保護區或多或少已影響動物生活,至於影響程度深淺則另作別論。 紅花嶺行山 說生態,不得不提,每逢春夏季,此山野都有紅色野杜鵑花開,因而得名紅花嶺。

紅花嶺行山: 紅花嶺

漁護署方面回應,表示正跟通訊事務管理局合作,希望建議行山徑的沿途至少會有間一本地流動網絡商覆蓋到,讓行山人士在緊急時可以撥打112求救。 紅花嶺行山 走畢海背嶺,可沿路返鹽竈下,橫過沙頭角公路,在上麻雀嶺村村後小徑,向輸電塔方向登上紅花寨。 一路上,小徑狀況良好,回望是沙頭角海另一景象。 海背嶺之巔只有255米,跟附近的公主山(118米)、長山(165米)或大磡篤(98米)一類小山峯只是丘陵之屬,可是這類「培塿」(音:否柳Fau2 紅花嶺行山 Lau6,矮小山峯的意思) 若登上其中,亦有一種特立之風情。 紅花寨與紅花嶺分別山高489米及492米,驟看似姊妹山峯。 紅花,是廣東人對麻雀的別稱,因此也有些舊名是「麻雀嶺」。

紅花嶺行山: 麻雀嶺 紅花嶺 蓮麻坑礦洞

自懂事以來,香港先後劃定了西貢西(灣仔擴建部分)、龍虎山及北大嶼(擴建部分)三個郊野公園。 紅花嶺行山 紅花嶺行山2025 但這對這紅花嶺郊野公園卻有說不出來的親切感,連結感更強,可能是近兩年投入在推廣自然生態、維護山徑、植樹和清理郊區等工作之故吧。 政府自2012年起分三階段開放新界北的邊境禁區。

紅花嶺行山: 沙頭角行山路線|上紅花嶺欣賞吊鐘花 探蓮麻坑礦洞參觀古蹟

數年前有學者及蓮麻坑村村民聲稱在附近山坳發現紅花寨遺址,以及疑似房屋、廚房及糧倉等遺跡,惟有關建築物由來仍有待進一步考証。 紅花嶺位於新界北邊陲,鄰近沙頭角邊境,北望深圳梧桐山,東臨沙頭角海。 其山體廣闊,東連紅花寨,西接禾徑山,為新界北一道寬邁屏障。 紅花嶺的山嶺主線是由西南面的水泥軍車路至東北面的山咀村路;東面可由下擔水坑村循隱徑上走;南面則可由塘肚村、沙頭角公路近禾坑段、上麻雀嶺村或立和村上攀;而蓮麻坑村及礦場等地亦可連接至紅花嶺的北面山徑。

紅花嶺行山: 紅花嶺郊野公園等工程料明年完成 陳國基:改善旅遊配套增遊人體驗

這些計劃正好與政府青年發展藍圖的方向相輔相成,向青年灌輸正確觀念,亦讓他們擴闊視野、裝備自己。 政府亦會繼續通過學校課程設計、教學資源,以至學生環境保護大使計劃和環保風紀計劃等多方面,提升青年的環境保護與自然保育知識和技能。 「美麗香港」活動的最後一個角色是綠色教育的倡導者,這個角色亦是我特別欣賞的。 其中一項計劃是中小學生自然生態學習計劃,將為學校提供多元支援,包括教材、老師培訓、網上展覽以至戶外體驗等,豐富老師和學生的閱歷。 另一項計劃是青年自然生態導賞員計劃,將為有志投身生態旅遊的青年提供培訓,其後更將組織1,000名中小學師生和基層青年,由這羣導賞生力軍實習帶團。

紅花嶺行山: 新界東

沿路上山一直走,可以去到山頂發射站,能欣賞紅花嶺到山脊,另一邊是深圳景色。 綠色力量高級環境事務經理單家驊表示,紅花嶺地理位置特別,其北面連接著屬於深圳境內的梧桐山,是一個國家級的森林保護區。 而其南面就有八仙嶺,以及一些新界中部的天然地方。 漁護署的建議遠足徑皆是現有的行山徑,包括幾條登紅花嶺的熱門路線,例如由禾徑山路起步,沿舊軍車路上山,至近山頂的發射站,進入郊野公園。 另一條是由沙頭角公路的塘肚坪村後起步,進入郊野公園,沿行山徑登紅花寨,再行山脊到紅花嶺。 近日有報道指紅花嶺即將於兩年後劃定為郊野公園。

小弟之前已經寫過一篇蓮麻坑的遊記 (詳情按此),此路線主要依沙頭角邊境而行。 今次由麻雀嶺出發,登上東北第一高峯紅花嶺,最後下降到蓮麻坑村再依邊境禁區走至蓮麻坑路乘小巴離開。 景色方面,蓮麻坑礦洞當然是大熱景點,而麻雀嶺往蓮麻坑路線沿途都非常開揚,與沙頭角路線各有千秋,都是景觀一流的路線。

為加強邊防設施以阻止難民繼續湧港,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Duncan MacIntosh)於1949年至1953年間下令在深圳河邊境的山嶺上建設七座觀察哨站(observation posts)。 由東面至西面,七座碉堡及其位置分別為:伯公坳(沙頭角)、礦山(蓮麻坑)、白虎山(香園圍)、瓦窰(打鼓嶺)、南坑(文錦渡)、馬草壟(落馬洲)及擔竿洲(米埔)。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政府致力保護本港自然生態,目前受保護的土地面積佔全港四成,正設立紅花嶺郊野公園及北大嶼海岸公園,將分別是第25個郊野公園及第8個海岸公園,預計明年完成工程。 他又說,港深兩地未來將以紅花嶺郊野公園和深圳梧桐山風景區作為基礎,打造貫穿兩地的生態走廊;而北大嶼海岸公園毗連廣東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成為連通兩地的中華白海豚核心棲息地要道。 紅花嶺(Robin’s Nest),又名麻雀嶺,是香港新界東北部的一座山峯,位於打鼓嶺及沙頭角之間,高498米,山體褒廣,是新界北區的最高峯。 現在除了蓮麻坑尚屬禁區,北麓其餘大部分範圍已經在2012年初解封。

雖然對這區的路況和環境極是陌生,但這次與姐姐、姐夫與女友合共四人同行,新的組合可作新的嘗試,故選了紅花嶺以北的一條隱徑,兼遊蓮麻坑礦洞。 紅杜鵑是香港原生杜鵑,別名「映山紅」,杜鵑花科。 花冠鮮紅色,直徑3.5至4.5釐米,呈漏斗狀。 過去在香港錯發生過多宗懷疑把紅杜鵑誤當成大紅花進食後中毒的事件。

「美麗香港」活動第二個角色是綠色旅遊的推廣者。 除了舉辦環境生態論壇外,香港地方誌中心亦呈獻香港自然十景評選,市民和旅客可以網上投票,選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十景,共同構建香港綠色生態地標。 走大概5分鐘,左手邊有分岔路徑,此段路全是山徑,周圍也是樹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