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病房一名75歲男病人,於本月6日確診帶有耐萬古黴素腸球菌。 院方追蹤篩查後,再發現多兩名年齡79歲及84歲的男病人,確診帶有耐萬古黴素腸球菌。 屯門醫院腫瘤科 屯門醫院產科專科門診與衛生署於屯門、元朗、天水圍三間母嬰健康院共同提供產前服務給本區孕婦。

自本路線提升至全日服務後,與九巴33、X42C線,並列香港罕有星期一至五全日服務,但星期六及假日不設服務的專營巴士路線。 院方已將有關個案呈報醫院管理局總辦事處及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作出跟進。 5月至6月,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9]及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先後同意撥款130億港元興建。 7月17日,中國建築國際與瑞安建業有限公司成立聯營公司,共同承建,合約額約為90.9億元。 建造工程原預計於同年8月展開,2017年6月啟用[10],後來延至2014年2月25日正式動土,由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主持動土典禮[2]。

屯門醫院腫瘤科: 子宮肌瘤的高危人士

早於2013年,原機場跑道末端的啟德郵輪碼頭落成啟用,並設道路網絡連接九龍灣,途經前南面停機坪的祥業街和承昌道、啟德橋、以及前跑道的承豐道,其中承昌道、啟德橋及承豐道於2013年5月通車。 後來為配合舊機場跑道進一步發展,政府決定將原位於海旁的承豐道更改走線至前跑道中央,並提升為雙程四線行車的分隔道路。 有關工程於2019年底完成,同年12月30日下午2時起,更改定線的承豐道正式通車,舊承豐道永久封閉,並將發展成為海濱長廊。 重新定線的承豐道啟用後,兩傍土地隨即進行多個私人屋苑發展,而承豐道定線亦予以延長,沿西北方向取道興建中的都會公園,連接貫通啟德至土瓜灣的承啟道,成為啟德跑道區發展的主要幹道。 香港驗身中心致力提供最優質和專業的服務,客人滿意度接近100%,深得客人信賴。 本中心體檢透過先進醫學造影儀器及檢查設施,以及經驗豐富的專業醫護團隊,致力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優質醫學診斷及化驗服務。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往將軍澳方向,或由上述路線往九龍方向轉乘本路線,本路線之車程為免費。 由本路線往啟德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往皇后山方向,或由上述路線往九龍方向轉乘本路線往高鐵西九龍站方向(經尖沙咀),本路線之車程為免費。 由本路線往高鐵西九龍站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往皇后山方向,或由上述路線往九龍方向轉乘本路線往啟德方向,兩程總收費合共 $18.90。

屯門醫院腫瘤科: 手術室大樓新翼

首期工程於2012年8月啟動,於2014年4月22日竣工,同年8月10日正式啟用。 該郵輪抵港期間,輪候小巴、巴士的旅客大排長龍,啟德郵輪碼頭被指交通配套不足,導致郵輪旅客叫苦連天。 本路線最終於2020年7月20日起投入服務,方便啟德一帶居民於繁忙時間直達西九龍站周邊地區(尖沙咀西、九龍站)的商業區上下班。 在原建議中,本路線更會繞經沐泰街,惟因該帶私人屋苑於本路線投入服務時尚未建成,故暫不駛經;回程由高鐵西九龍站之開車時間亦由原建議的1730延遲至1810開出。 屯門醫院腫瘤科 與主線20不同,本路線來回方向於亞皆老街及往啟德方向於窩打老道沿途有限度設站;更在九龍城駛上九龍城天橋,避開迴旋處之交通擠塞,故此城巴在路線圖上以「快速」(Rapid)包裝本路線。

  • 1955年,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啟用,雖然最後變成以骨科為主的兒童醫院,但它是香港兒童醫院的雛型。
  • 屯門醫院計劃興建樓高10層的新手術室大樓,手術室增加八成至20間,追貼瑪麗、伊利沙伯醫院;並擴建急症室、深切治療部等,以應對新界西發展和人口老化,預計大樓會於2020至2021年逐步投入服務[28]。
  •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往屯門方向,或由上述路線往九龍方向轉乘本路線,第二程可獲 $3.00 的折扣優惠。
  • 啟德跑道公園設有海濱長廊、綠化觀景區、環保行人專道、緩步徑及氣象站美化工程等,另外設有洗手間及附屬設施等等。
  • 近接療法透過導管將高劑量放射性藥物直接導入病人體內,近距離接觸及撲殺腫瘤。

工程分為兩期,第1期預計於2024年竣工,於該階段,啟德醫院將設800張病牀、腫瘤科中心,並提供住院及日間手術服務。 當第2期完成時(預計2025年竣工),啟德醫院將有共2400張病牀(每層提供200張病牀,其中300張屬於日間服務,主要為黃大仙區、九龍城區和觀塘區居民服務),並會提供急症服務;屆時,啟德醫院將會成為香港最大型的急症醫院。 香港兒童醫院在2018年初大致建成,同年第四季起分階段開展服務,腫瘤科和腎科門診將率先投入運作。 香港兒童醫院全面開放後,提供住院及日間病牀共468張,以轉介形式接收18歲或以下的病童,著重處理嚴重、複雜、不常見及需要跨專科診治的兒科病症。 2019年7月,全港五間兒童癌症中心(瑪麗醫院、瑪嘉烈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連同早前已遷入的威爾斯親王醫院及屯門醫院)完成整合,集中於香港兒童醫院運作,同時開展小兒外科及初生嬰兒服務。

屯門醫院腫瘤科: 香港公佈《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

香港兒童醫院為《啟德發展計劃》次階段項目之一,於2014年2月25日動工,於2018年竣工,於同年12月18日起分階段投入服務及接受轉介個案,不設急症室或普通科門診。 屯門醫院腫瘤科 屯門醫院臨牀腫瘤科乃醫院管理局轄下新界西聯網的癌症綜合醫療護理服務中心,為居住在新界西地區的成年病人提供放射治療、藥物治療、紓緩治療和善終關懷等服務。 本部門由多個專業團隊所組成,包括腫瘤科醫生、護士、放射治療師、醫學物理學家、醫務社工及臨牀心理學家等。 本部門亦與其他的社會慈善組織,包括香港癌症基金會、李嘉誠基金會和Keswick基金會合作,透過癌症病人資源中心、日間寧養中心、兒童哀傷及家庭輔導中心並Maggie’s 癌症關顧中心,提供多元化心理支援服務。

  • 當局在2015年3月至12月間進行進一步海牀疏浚工程後,啟德郵輪碼頭於2016年全面投入服務。
  • 特區政府於2006年10月24日宣佈,在啟德發展區前機場跑道南端預留的7.6公頃土地上發展新郵輪碼頭設施,並列入《啟德發展計劃》項目之一。
  • 至2015年,自《手術成效監察計劃》實行6年來,屯門醫院首次在緊急及非緊急手術的表現均合乎預期,全年逾1,000宗預約手術中,僅5宗死亡;逾600宗緊急手術中,則31宗死亡[27]。
  • 香港兒童醫院在2018年初大致建成,同年第四季起分階段開展服務,腫瘤科和腎科門診將率先投入運作。
  • 女仕全方位身體檢查專為女性而設的全方位身體檢查計劃,包括女性超聲波檢查、女性常見腫瘤指標、身體成份分析及一般身體檢查,多達74項檢查項目。

在2017年開展主要工程,而整項工程預計於2021年竣工[36][37]。 舊症病人於下一次覆診日期前,如須更改覆診日期,敬請先致電、傳真或電郵有關專科門診診所與中心職員瞭解詳情。 郵輪碼頭的建築物及首個泊位於2010年5月動工,於2013年3月16日進行業務測試,建築物於同年6月1日竣工,於同月12日試驗開幕;全球十大郵輪之一、來自新加坡的「海洋水手號 Marina 屯門醫院腫瘤科 of the Seas」,載著逾3000名旅客在當日晚上8時順利泊岸,成為首艘停泊該碼頭的郵輪。

屯門醫院腫瘤科: 子宮肌瘤能如何診斷?

現時屯門醫院主要負責急症及大型手術,而博愛醫院則負責中小型手術及短期住院服務。 服務範圍包括肝膽胰外科、血管外科、上消化道外科、乳腺外科、大腸肛門外科,甲狀腺外科、整型外科、泌尿外科、胸肺外科及日間手術。 此外本部門亦是香港外科醫學院以及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認證的普通外科、整形外科及泌尿外科培訓中心。 啟德醫院(Kai Tak Hospital)是醫院管理局九龍中聯網轄下的一所公立醫院,座落於九龍城啟德承昌道、香港兒童醫院對面。

屯門醫院腫瘤科: 內科及老人科

屯門醫院主要接受轉介高危孕婦,一般孕婦應先前往屯門、元朗或天水圍母嬰健康院作產前檢查。 本院內科及老人科病房一名75歲男病人,於十二月六日確診帶有耐萬古黴素腸球菌。 院方按既定感染控制程序展開追蹤篩查後,再發現多兩名男病人(年齡79歲及84歲)確診帶有耐萬古黴素腸球菌。 瑪麗醫院、瑪嘉烈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的兒童癌症中心將搬遷過來,連同已搬入的威爾斯親王醫院及屯門醫院,即2019年7月會完成整合全港五間兒童癌症中心,亦會開展小兒外科及初生嬰兒服務,預計9月可提供腎科服務[12]。

屯門醫院腫瘤科: 臨牀腫瘤科

醫院管理局考慮啟德醫院落成後,將部份原來由伊利沙伯醫院提供的服務遷移至前者,以方便後者重建[10][11];與此同時,順勢重整九龍東聯網、九龍中聯網及九龍西聯網[12]。 屯門醫院腫瘤科 考慮到在接受治療期間,病人可能會食慾不振,以致體重下降,體內器官的位置有機會因此改變;而現實中病人每次臥牀接受治療時的姿勢都可能稍有不同,照射範圍內腫瘤與器官的位置亦有機會因移動而有偏差,系統特別配備百萬伏特電腦掃描影像(MVCT)及影像導引(IGRT)技術。 每次治療前,醫療團隊會先融合及比對當日的MVCT與擬定治療方案的影像,再以IGRT技術瞄準當天的位置,保證治療的準確度。

屯門醫院腫瘤科: 子宮肌瘤是什麼?

啟德郵輪碼頭的出入境口岸檢查設施於每小時可以處理達3千名旅客人次。 郵輪業是世界旅遊及消閒事業增長最快和最受歡迎的環節之一,鑑於香港一直缺乏大型郵輪專用的碼頭,在尖沙咀的海運大廈本身也不足以供較高排水量的郵輪靠泊,導致訪港的大型郵輪只能停靠葵涌貨櫃碼頭,影響訪港郵輪旅客對香港的觀感。 政府一直有意在前啟德機場跑道末端發展新郵輪碼頭設施,理由是該選址位處維多利亞港內,唯一無需填海,而有足夠空間提供兩個或以上靠岸泊位的地點。 新郵輪碼頭將會成為香港重要旅遊基礎設施,亦會令本港旅遊產品更多元化,加強對不同市場旅客的吸引力,尤其是高消費能力的旅客。

屯門醫院腫瘤科: 香港至澳門一輛巴士發現蝨蟲 金巴將對所有營運車輛滅蟲消毒

針對香港公立醫院服務需求急速增長,以及滿足長遠上的醫療服務需求,規劃署在啟德發展區預留了用地作為興建醫療設施用途[3]。 為了配合九龍整體上的醫療服務的長遠需要,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於2014年1月15日透過《2014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宣佈會為在啟德發展區興建一座急症全科醫院而要求醫院管理局進行策略性研究和規劃[4],務求能夠盡快落實項目[5]。 其後陸續增加設施,1997年1月放射治療及腫瘤科日間寧養中心開幕,同年4月放射診斷及核子醫學科——磁力共振及電腦中心開幕[7],設置多種最先進的醫療器材,如磁力共振掃描機及伽瑪放射攝影機,提供核子醫學研究及治療服務,更設有輻射事故緊急應變中心(後改為緊急輻射治療中心[15]),照顧受輻射感染的病人。 屯門醫院腫瘤科2025 本港另一間設有同類應變中心的醫院,乃位於港島東的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屯門醫院腫瘤科: 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

自2008年起,本部門更獲得歐洲腫瘤醫學會認證為指定綜合腫瘤及紓緩治療中心。 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3年度施政報告公佈,政府會重新檢視九龍區醫療設施的需求,如有需要,會加快發展在啟德發展區內預留的醫院用地。 當局其後建議在啟德發展區興建新急症醫院,應付九龍區因人口增長和老化而增加的醫療服務需求。

屯門醫院腫瘤科: 社區醫療服務

而醫院女員工更稱當日小食是限量提供,每人只能選2款免費小食,並非外界想像般以自助餐形式提供食物。 [68][69]衞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李國麟形容該活動是「做Show」,顯示管理層已不知還有何方法解決前線問題[68]。 屯門醫院腫瘤科2025 位於啟德前跑道(現址為承昌道)上蓋的「啟德空中花園」,是全港首個建於波浪形隔音屏障上的空中花園,全長約1.4公里,佔地約兩公頃,遍植花木,是啟德發展區內的嶄新地標,於2021年5月21日正式開放啟用。 空中花園北面連接未來的都會公園,南面則接駁啟德郵輪碼頭、啟德跑道公園、日後的旅遊中樞發展項目,以及將來位於花園兩旁的發展項目和前跑道兩旁的海濱長廊。 啟德跑道公園位於原啟德機場13/31跑道31方末端興建的航空主題公園,佔地8.54公頃,與啟德郵輪碼頭相連,可以飽覽維多利亞港、鯉魚門及觀塘美景。

屯門醫院腫瘤科: 心臟科

為配合新界西醫院聯網的發展,屯門醫院由傳統的病人住院服務轉趨著力發展以日間及社區醫療為主的服務模式。 [16]於是決定與建日間醫療中心,於2000年9月奠基及平頂,於2001年6月26日正式啟用,為區內居民提供多項專科門診服務。 為配合新界西醫院聯網的發展,屯門醫院由傳統的病人住院服務轉趨着力發展以日間及社區醫療為主的服務模式。 屯門醫院腫瘤科2025 透過與數百位護士及臨牀醫療人員的緊密合作,我們為病人提供全面的臨牀服務。 我們的服務範圍覆蓋全面,設有十三個臨牀專科,包括腸胃肝臟科,心臟科,內分泌及糖尿科,老人科,血液及血液腫瘤科,感染及傳染病科,紓緩內科,腎科,腦神經科,呼吸系統科,風濕病科、復康科和內科。

內科及老人科擁有七百多張病牀(包括八張心臟深切治療病牀),每年我們為多達廿七萬入院病人提供全面專科醫療服務以及康復服務。 1970年代,香港安排兒科教授夏志森(Prof. Hutchison)來港,他認為香港當時兒科水準十分高,但沒有一間正式兒童醫院,因此決定向政府爭取。 其實,政府當時認同在香港應該興建一間為兒童而設的兒童醫院,甚至打算把瑪麗醫院K座改作兒童醫院(K for Kinder,即為孩子)。 但政府認為整幢大樓用作兒科太浪費,最終瑪麗醫院K座回復由各科及港大醫科生宿舍舍監辦公室使用,而兒科只佔用其中四層。 由於子宮肌瘤在初期並沒有任何徵狀,往往會在進行婦科檢查時才會發現,而子宮肌瘤可以透過腹部或陰道式超聲波、婦科內診及子宮鏡檢查來發現。 如果子宮肌瘤的體積細小,其實並不一定需要做手術,不過子宮肌瘤有機會漸漸變大,所以需要長期觀察它的狀況, 一旦它的大小已出現壓迫遭周器官的情況,或造成身體進一步負面影響如付經血變多而貧血,嚴重至壓迫輸卵管而不孕,就需要考慮以手術進行治療。

屯門醫院腫瘤科: 專科門診及日間服務

影響排尿/便祕:如果肌瘤長大至會壓迫器官就會對該部份的器官造成影響,例如子宮肌瘤壓迫直腸會使人排便困難,如果壓迫膀胱則會令人排尿次數增加,甚至有壓力性尿失禁的問題。 部份癌病,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等的發展會受各種激素影響,利用激素治療,針對個別癌症,效果良好,激素治療的科技仍不斷發展及更新中。 四維電腦斷層掃描除了能擷取三維電腦斷層影像資訊,亦同時記錄各器官,如肺部及心臟在呼吸運動中的位置變化及腫瘤的移動軌跡,為胸腔或肝臟腫瘤描繪出更清晰的定位及邊界,從而製定出更精確完善的治療計劃。 如果在香港以外地方致電的話,請在電話號碼之前加撥地區號碼「852」(不適用於駐海外辦事處)。 本中心設有電話留言服務,如閣下致電時未能即時聯絡上本中心職員,可於留言系統中留下姓名及聯絡電話,職員將會盡快回覆。 花園種植了超過80種樹木和灌木,其中園景廊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區域,展現四季不同的色彩,突顯本地植物的多樣性。

屯門醫院腫瘤科: 九龍城區啟德車站廣場二期週日起正式開放予公眾使用

當中最特別是休憩座椅以阿拉伯數字13的形狀設計,以紀念昔日13跑道的美譽。 屯門醫院腫瘤科2025 公園內座椅更刻有啟德機場闗閉前,最後一班抵港及離港客機的航班編號及目的地(分別為由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抵港的港龍航空(現稱國泰港龍航空)航班KA841、及香港啟德國際機場前往倫敦希斯路機場的國泰航空航班CX251)。 本路線是繼2018年投得啟德三條招標路線20、22及608線後,第二條投入服務的城巴啟德日間路線(首條為22M線),初時由於本路線採取有限停站,即使行車裏數比起主線20線為短,收費亦較高。 本路線重組服務後,更成為首條及現時唯一一條服務彌敦道沿線的城巴九龍市區路線。

屯門醫院腫瘤科: 日間醫療中心

啟德郵輪碼頭樓高3層,全長約850米,相等於約兩座橫臥的環球貿易廣場的連接長度。 大樓內有長達42米的無柱空間,於郵輪旅遊淡季時可以作為展覽用途,支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啟德郵輪碼頭設有兩個泊位,水深均達12米至13米,泊位合共佔海達850米乘35米,分別可以停泊長達455米及400米的郵輪。 其中首個泊位可以供予排水量達11萬噸、總噸位達22萬噸的世界級郵輪停泊,次個泊位則可以供予中型郵輪停泊。

屯門醫院腫瘤科: 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病房再多兩名病人確診帶有耐萬古黴素腸球菌

除了上述專科,香港兒童醫院設有兒科深切治療部、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化驗室及病理科支援等等[3]。 至第2期完成時,啟德醫院將有共2,400張病牀(每層提供200張病牀,其中300張屬於日間服務,主要為黃大仙區、九龍城區和觀塘區居民服務),並會提供急症服務;屆時,啟德醫院將會成為香港最大型的急症醫院。 屯門醫院腫瘤科 2016年,屯門醫院資源一向較其他大型急症醫院遜色,僅設11間手術室,使用率經常爆滿。 政府因此撥款2000億元進行十年醫院發展計劃,追加撥款予屯門醫院,紓緩當區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的問題。 屯門醫院計劃興建樓高10層的新手術室大樓,手術室增加八成至20間,追貼瑪麗、伊利沙伯醫院;並擴建急症室、深切治療部等,以應對新界西發展和人口老化,預計大樓會於2020至2021年逐步投入服務[28]。

雖然正常細胞有自行復原的功能,但也需要先進的放射治療設備為病人設計及給予精準的放射治療,以達到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亦盡量保護周邊健康組織的目的,減少治療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 腫瘤科中心以上述原則為目標,針對不同類形癌病的特性和形態,積極引進相應的先進放射治療系統。 本院的腫瘤科中心提供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及抗腫瘤藥物治療,服務範圍包括診斷、為病人設計、定位、核實以至執行整個療程及療後的護理。 屯門醫院始建於1979年,於1990年3月8日啟用,1991年首季開幕。 [7]屬一所公立醫院,由醫院管理局負責管理,隸屬於新界西醫院聯網,同一聯網內還有博愛醫院、天水圍醫院、青山醫院和小欖醫院。 啟德跑道公園設有海濱長廊、綠化觀景區、環保行人專道、緩步徑及氣象站美化工程等,另外設有洗手間及附屬設施等等。

空中花園內設有三個架空廣場,分別為「花園廣場」、「草地廣場」及「噴泉廣場」,各具特色。 此外,位於花園南面的「地面廣場」設有露天劇場,可供進行休閒娛樂活動。 公園設計融入多項航空元素,舊跑道以往由航空界別命名為「13跑道」或是「31跑道」,這兩組數字的標記均在園內獲得重現,而位於舊跑道前端、指引飛機師降落飛機的目視地標,即黃黑相間棋盤格標記亦獲保留。 此外,啟德跑道公園設有「啟德歷史軸」,讓遊人瞭解舊機場歷史,並且觀賞到珍貴的歷史圖片。

屯門醫院腫瘤科: 日間醫療及專科門診

由本路線往啟德方向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往皇后山方向,或由上述路線往啟德方向轉乘本路線往維港灣方向,本路線之車程為免費。 建議女性保持愉悅的心情,減少壓力和焦慮,可以通過冥想、音樂、閱讀等方式來調節情緒。 屯門醫院腫瘤科 建議女性食用易消化、富含營養的食物,如糯米、紅豆、芝麻、核桃、山藥、枸杞子等。 同時,還應該避免過度食用辛辣、油膩、冷涼、生冷等食物,以免傷害子宮。

屯門醫院腫瘤科: 屯門醫院耐萬古黴素腸球菌個案組羣

同時有多個位於港九新界的體檢服務中心,包括銅鑼灣,尖沙咀,荔枝角及屯門, 為您提供快捷方便的體驗。 我們致力提供專業、優質的一站式醫療健康管理服務,以體檢服務、基因檢測、抗疫配套、活齡醫學、痛症治療、營養諮詢、體重管理及健康管理,作為尚醫健康八大核心專業領域, 全面照顧您的健康。 屯門醫院腫瘤科 化療中心位於B座地下,為需要接受抗腫瘤藥物的病人提供舒適環境及適切合時的治療。 中心提供11張病牀,包括8張先進活動躺椅及3張病牀,每日可以為22名病人提供抗腫瘤藥物服務。 中心的設備以病人為本,全部躺椅均可靈活調校,讓病人選擇以安坐或平臥姿勢接受化療。 此外,所有治療區間均配備獨立液晶電視及收音機,並有Wi-Fi上網服務,讓病人以放鬆心情接受治療。

碼頭第二個泊位於2014年7月啟用,「藍寶石公主號 Sapphire Princess」於同年9月28日早上抵達,是首艘停泊碼頭第二泊位的郵輪。 由本路線於上車後兩小時內轉乘上述路線往屯門方向,或由上述路線往九龍方向轉乘本路線,第二程可獲 $3.00 的折扣優惠。 檢查計劃包括超聲波掃瞄身體檢查(9項—乳癌風險評估、卵巢癌風險評估、脂肪肝風險評估、膀胱超聲波、膽及膽管)、心血管硬化程度、及其他58項基本身體健康檢查項目。 屯門醫院腫瘤科 女仕全方位身體檢查專為女性而設的全方位身體檢查計劃,包括女性超聲波檢查、女性常見腫瘤指標、身體成份分析及一般身體檢查,多達74項檢查項目。 子宮肌層間肌瘤:是最常見的子宮肌瘤,位置在子宮肌肉層裡,由於肌瘤要長到壓迫膀胱,輸尿管或直腸等器官才會被察覺,所以定期照超聲波檢查可以避免肌瘤影響身體健康前及早求醫。

屯門醫院腫瘤科: 香港海關搗破兩個懷疑私煙貯存倉庫

而每次治療前取得的電腦掃描可用作監察病人的身體變化,有需要時可作適應性放射治療(Adaptive radiation therapy),調整當次螺旋放射治療計劃。 2019年1月,有醫生透露在1月10日流感高峯期間,醫管局高層提議於中午舉行「小食打氣日」,向員工提供魚蛋、燒賣、粟米、茶葉蛋及雞翼等小食,發言人指目的除了以免費小食慰勞同事外,也希望不同職級員工互相認識及交流,也可將食物帶回工作間分享[67]。 但有員工披露工作已經忙得不可開交,仍被要求每人必需到場取小食及拍照,充撐場面。 又有前線醫生指平時因工作繁重沒時間喫正餐,質疑小食會諷刺他們連正餐也沒時間喫,只能以小食充饑。

1950年代初,香港醫療體制正式設立兒科,政府選擇在港島薄扶林沙灣(大口環)興建兒童醫院,當時全港只有三名兒科醫生。 1955年,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啟用,雖然最後變成以骨科為主的兒童醫院,但它是香港兒童醫院的雛型。 2015年1月14日,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透過《2015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宣佈落實興建啟德醫院[6][7][8][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