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樓旁的別墅為天文臺臺長住所,再向西走進入樹林亦有多一棟獨立屋,供助理臺長和高級科學主任入住。 7層高的百週年紀念大樓內則設有天文臺各主要技術部組辦公室及天氣預測總部。 香港暴雨警告信號是香港出現暴雨或預測將有暴雨時,由香港天文臺發出,以提醒及警告市民的警告信號。 1992年,香港天文臺建立以綠色 ,黃色 ,紅色及黑色為主的四個級別暴雨警告系統。

  • 不過天文臺則「撥冷水」說,天文臺除會參考歐美的預報外,亦會同時按其他國家資料和天文臺本身的天氣預報工具,監測本港天氣,天文臺會繼續監測屆時會否結霜,惟據當時預測,預計香港當日不會下雪
  • 2006年,颱風派比安襲港,不少地區風力達烈風程度,但天文臺仍然堅持以維港風力作準,遭受不少網民譴責,其中狂風吹跌垃圾筒再絆倒婦人一幕,更在YouTube上廣泛流傳。
  • 由於當時風暴消息源自馬尼拉天文臺,是次風災促使港英政府於1883年成立天文臺,預測天氣變化,以提早疏散沿海漁民。
  • 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侵襲香港。
  • [13]香港所處不屬活躍地震帶,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低,但香港天文臺仍有監測地震。
  • 2007年7月1日,決策局重新組織後,天文臺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 1964年1月1日,天文臺用攝氏報告氣溫,與華氏同用兩年,至1966年1月1日不再使用華氏。

1667年法國建立了巴黎天文臺;1675年英國建立了格林尼治天文臺。 古代許多國家的天文臺常常不但是天文觀測的場所,也是運用占星學的場所,也因此天文臺一般都為統治者所控制。 照片貼出後,確實驚呆無數網友,紛紛讚嘆空間和設施太讓人羨慕,「真的是豪宅」、「這個宿舍真的好棒」、「哇塞,五星級享受」、「比起來我們學校的根本是看守所」、「確定這不是高級住宅嘛」、「太扯,一學期應該不便宜喔」、「超棒的高級宿舍」。 2012年小芬提分手,A拿出身分證說,他已經與室友(原配)離婚,只是髮妻堅持他必須假日回臺北的家,否則要自殺。 時間久了,小芬心中產生疑惑,為什麼A男睡在她的身邊,但他前妻大清早打電話MORNING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2025 CALL,態度十分溫柔,不像恐怖惡妻。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總部

天文臺職員因要捱更抵夜預報天氣,通常會在尖沙嘴宿舍留宿,而作為臺長,本應必須入住宿舍。 岑智明擔任臺天不久也入住宿舍大半年,但因每日清晨四時半,一隻早起的噪鴉就鳴叫,又用嘴敲打窗戶,導致他不能入睡,又因不想趕走鳥兒,終於犧牲小我,搬回舊居,寧願每日從港島半山驅車上班。 觀鳥會研究經理餘日東說,紅耳鵯是本地的留鳥,分佈廣,常出沒於公園,而天文臺有不少樹,較少人為幹擾,是雀鳥合適棲息之地,因此紅耳鵯在天文臺出現不足為奇。 觀鳥會總經理羅偉仁補充,紅耳鵯的冠羽、面部及尾部均帶紅色,其繁殖期為春天。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2025 根據學生拍下的照片,學校宿舍有挑高的寬敞大廳,附設沙發座椅;套房內一間可住2人,空間寬闊衣櫃大,還有大空間的獨立衛浴外,乾濕分離更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此外,宿舍中還有共用的廚房,造型極簡有型,另外附設健身房,設施和專業會館相比一點也不遜色。

1873年,首屆國際氣象會議在維也納舉行,成立國際氣象組織,提出氣象是國際關注事宜。 甲戌風災為香港帶來巨大破壞,奪去超過 2,000 人的性命,是當時香港人口近 8%。 時任總督軒尼詩及其副官龐馬少校(Major Henry S Palmer)後來修訂計劃,勾勒出天文臺早年三大工作方向:一、進行氣象觀測;二、提供觀象授時服務;三、進行地磁觀測。 [2]1879年,第二屆國際氣象會議在羅馬舉行,推動國際氣象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普爾科沃天文臺遭到了德軍的猛烈空襲,幾乎所有建築物被摧毀,而一些重要的設備、圖書資料等被轉移到聖彼得堡妥善保存了下來。 重建工作於1946年在原址的廢墟上開始,1954年5月完工並正式啟用,無論是設備、人員還是研究領域都比以前規模大大拓寬,還成立了無線電天文、儀器製造等一些新的部門。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網民評價

同日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馬時亨開記者會交代辭職一事,未知會否因馬時亨辭職而影響天文臺運作。 1931年更改為1至10號,其中2號及3號分別表示強風由西南及東南方向侵襲香港,4號為非本地信號,5號至8號分別代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之烈風,9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10號代表颶風侵襲。 此後2、3、4號信號時有時無,到1930年代後期被刪除。 15-16世紀,歐洲的一些天文學家開始建立自己的天文臺,其中很著名的就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1576年在哥本哈根建立的天文臺,它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儀器。 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為了觀測天狼星,建立了迄今為止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臺;前2000年,巴比倫也建立了天文臺。

  • 天文臺綜合氣溫、濕度及風速資料,在寒冷(以預測或實況最低氣溫在攝氏12度或以下作為參考值)及酷熱(以預測或實況最高攝氏33度或以上作為參考值)的情況下發出有關警告。
  • 由於死者90%為漁民,90年代前,仍有不少人以海邊為家,故民間要求加建避風港,但當時不少資源都用作重整公共設施,新的油麻地避風塘要到1915年才建成
  • 通常一顆小行星從發現到完成命名,大約要10年左右時間來完成命名審查程序。
  • 近年不少市民亦在熱帶氣旋及暴雨情況下,直接致電天文臺質問(即使合理)發出警告信號的理據[15]。
  • 天文臺總部建於1883年,其中主要建築物為樓高兩層的1883大樓(於1984年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其他包括於1983年落成的香港天文臺百週年紀念大樓。
  • 藉著這一個國際性框架,融合和促進區域性活動,減低惡劣天氣帶來的人命及財物損失。

2016年1月25日,天文臺前高級科學主任李偉才接受無綫《東張西望》訪問時,形容外國機構跟香港不同,因對方「講完之後毋須負責任」。 該日有些小插曲為網民討論,有家長當天早上在不公開的fb羣組「不願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發帖,大讚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坪石)的安排,令子女可以不用濕著腳上堂。 在該家長上載的照片中,只見多雙「返學鞋」、襪子整齊地放在教室門外。 家長留言說:「今早落大雨,好多同學都濕曬,阿仔學校就俾衫佢換,仲要可以唔著鞋上堂,真係好感動」,該家長還說學生為赤腳上課感雀躍「個個好開心」。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香港島

天文臺總部建於1883年(140年樓齡),其中主要建築物為樓高兩層的1883大樓(於1984年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其他包括於1983年落成的香港天文臺百週年紀念大樓。 普爾科沃天文臺早期主要從事恆星位置的測量、天文常數的測定,以及雙星的觀測工作,並為俄羅斯的大地測量及航海工作服務。 1885年,一臺口徑76釐米的折射望遠鏡在普爾科沃天文臺建成,是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望遠鏡,其主鏡是由著名望遠鏡製造商人克拉克磨製的。 1894年,該天文臺開始進行天體攝影的工作,1920年開始通過無線電發布精確的報時服務。 在大地測量方面,穿越普爾科沃天文臺主樓中央的子午線在過去所有俄國出版的地圖上都是起點。

由於普爾科沃天文臺地理緯度偏北,無法觀測靠南的恆星,因此在今烏克蘭境內設立了兩個觀測站,分別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西美斯以及尼古拉耶夫。 有關帖子獲不少家長讚好,但有家概嘆這間是「短命學校」,原來教育局當年規定這學校營辦時限由2015/16至2023/24學年,只能運作9年,2024年7月中便要停辦。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華航班機擋風玻璃「出現裂痕」!班機轉降大阪 153旅客平安

天文臺於1990年代開始租用於美麗華大廈內的一個達1.1萬平方呎的單位,供70多名職員使用、另外京士柏氣象站和機場氣象所亦有同事駐守。 北市1名就讀華岡藝校的17歲習姓女學生,13日下午4時許,從宿舍3樓房間內墜樓,警消獲報後到場,發現該女已經沒有呼吸心跳,目前正送往新光醫院搶救。 由於普爾科沃天文臺地理緯度偏北,無法觀測靠南的恆星,因此在今烏克蘭境內設立了兩個觀測站,分別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西美斯以及尼古拉耶夫。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天氣雷達站

近年不少市民亦在熱帶氣旋及暴雨情況下,直接致電天文臺質問(即使合理)發出警告信號的理據[15]。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2025 香港天文臺的香港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工作,向公眾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區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潮汐資料、紫外線指數、風速、氣壓等資訊。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而每當惡劣天氣出現時,天文臺便會因應情況而發出不同的天氣警告信號,提醒市民做好相應措施。 此後,天文臺的信號發出政策改變,一般被認為是變得較為保守。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警告信號概況

2006年,颱風派比安襲港,不少地區風力達烈風程度,但天文臺仍然堅持以維港風力作準,遭受不少網民譴責,其中狂風吹跌垃圾筒再絆倒婦人一幕,更在YouTube上廣泛流傳。 墾丁天文臺全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墾丁天文臺」,簡稱KTO(KenTing Observatory),座落於屏東縣車城鄉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研究區內,為臺灣天文教育的創始基地。 每年寒暑假期間,錄取的學員到墾丁天文臺接受專業的天文觀測培訓,實際進行天體觀測和數據處理,結合海生館豐富的海洋生物環境使學習內容更加多元化,20多年來已培訓超過兩千名學子,在教育和推廣上有了明顯的定位。 從今而後,當仰望這顆馬學輝小行星高掛在天空中,讓大家看見墾丁天文臺對培育科學與天文人才的貢獻,拓寬我們的宇宙眼界。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2025 現今為小行星命名的主要權責機構為國際天文聯合會轄下之小天體命名委員會(簡稱CSBN),該委員會成員皆是研究小行星及彗星的專家。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天文臺添BB雀新成員 臺長岑智明:搬離宿舍因不想趕走雀兒

相傳中國在大約2500年前,也開始有天文臺,當時稱為清檯、靈臺、觀象臺。 岑智明上週五(16日)在Facebook貼出一張年初拍下、四隻鳥蛋的相片,不少網民嘖嘖稱奇,查問該雀的品種,岑當時貼上一張成鳥相片,並指明這品種是紅耳鵯。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至昨晚,岑智明另貼一張圖片:「天文臺除了有忌廉哥之外,仲有… BB雀出世。」他指雀蛋已孵化成雀,BB雀破殼而出,畫面充滿生命力。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香港網絡大典

自1884年開始,香港已經採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為信號的系統向港內船隻發佈關於熱帶氣旋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 當熱帶氣旋迫近香港的時候,則鳴砲警告居民烈風將會侵襲香港。 [13]香港所處不屬活躍地震帶,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低,但香港天文臺仍有監測地震。 香港發生的地震大部分都是低強度的無感地震,但香港天文臺平均每年仍測得約兩次在香港本地的有感地震,同時也會量得發生在華南及東南亞等地的強震。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2025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天文臺還會監察由海底地震所引發之海嘯,一旦預測發生可能影響香港的海嘯,有需要時便會向公眾發出海嘯警告及報告。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香港天文臺總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普爾科沃天文臺遭到了德軍的猛烈空襲,幾乎所有建築物被摧毀,而一些重要的設備、圖書資料等被轉移到聖彼得堡妥善保存了下來。 重建工作於1946年在原址的廢墟上開始,1954年5月完工並正式啓用,無論是設備、人員還是研究領域都比以前規模大大拓寬,還成立了射電天文、儀器製造等一些新的部門。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2025 原有的儀器設備得以修復,又在此基礎上安裝了65釐米口徑折射望遠鏡、干涉儀、太陽望遠鏡、日冕儀、射電望遠鏡等新的設備。 1945年西美斯觀測站併入蘇聯科學院的西美斯天體物理臺,現歸屬烏克蘭。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氣象服務

天文臺在該天早上10時15分發出的天氣報告指,「打鼓嶺今早錄得最低氣溫2.7度,是20年來於12月打鼓嶺錄得的最低氣溫」。 根據雷達圖,當時派比安已移至距離香港西南編南260至270公里時,仍然堅持派比安會保持300公里的距離,不考慮改發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2025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有網民從政府網頁發現,現時香港天文臺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轄下的政府部門。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香港天文臺

2007年7月1日,決策局重新組織後,天文臺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2]及後於2022年7月1日起,改為隸屬新成立之環境及生態局。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2025 為了避免引起公眾之混淆,由1973年1月1日開始,5號至8號信號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4個信號代替。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 這1運動最易猝死!醫揭「奪命2大原因」 出現3警訊快停止

有婦人在尖沙咀天星碼頭附近被吹翻的資源回收箱絆倒,被無線電視的記者所拍下,這一段新聞片段於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上廣泛流傳,引起輿論譴責和猛烈抨擊。 事後香港天文臺全面檢討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並決定在2007年開始採用新的準則決定是否發出三號及八號信號,又加強個別地區風勢資料的發放[18]。 2007年,惡搞香港天文臺的一批香港網民更聲稱發現香港天文臺發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決定跟香港股市升跌有著一些不尋常的關係(除風力頗強外,在此指強風與烈風之間),但未經精密驗證[註 5]。 天文臺1883年建成時是尖沙咀位置最高的建築物,在32米高的伊利近山,東南西北視野無擋,維港、香港島、九龍一帶高山、大嶼山亦可見到,是觀測氣象的良好位置。 樓高兩層的1883大樓為一長方形的磚砌建築物,成立初年設有臺長辦公室、測風機、修正時鐘機及風雨針等儀器,室外設有量雨機、寒暑表、觀星儀及日光測驗機等儀器。

2021年,天文臺擬議在總部現有露天停車場及附近位置加建一座副樓,另同時翻新1926年建成的紅屋為歷史室,屆時副樓將設有綜合預警中心、氣象數據及電腦中心、錄影室等,以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2]。 普爾科沃天文臺早期主要從事恆星位置的測量、天文常數的測定,以及雙星的觀測工作,並爲俄羅斯的大地測量及航海工作服務。 1885年,一臺口徑76釐米的折射望遠鏡在普爾科沃天文臺建成,是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望遠鏡,其主鏡是由著名望遠鏡製造商人克拉克磨製的。 1894年,該天文臺開始進行天體攝影的工作,1920年開始通過無線電發佈精確的報時服務。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2025 在大地測量方面,穿越普爾科沃天文臺主樓中央的子午線在過去所有俄國出版的地圖上都是起點。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天文臺

此外臺徽中有兩個「S」,一個是白色的「S」,內有另一藍色的「S」,這兩個「S」代表了科學(Science)及服務(Service)代表天文臺「以科學為基礎,以服務為目的」(Service based on Science)之宗旨。 香港天文臺總部(英語:Hong Kong Observatory Headquarters,又稱尖沙咀天文臺),是香港天文臺的主要建築物,位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4A號,坐落在天文臺山上(舊稱伊利近山)。 天文臺總部建於1883年,其中主要建築物為樓高兩層的1883大樓(於1984年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其他包括於1983年落成的香港天文臺百週年紀念大樓。 在古代,人們將天空中的星星相對位置不會移動者稱作恆星,會移動者稱為行星。 在未有望遠鏡的時代,人們只發現會動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及土星五大行星,直到人類使用望遠鏡進一步觀測夜空,才發現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有數量繁多且小顆的行星。 隨著望遠鏡技術的進步,及大型天文望遠鏡的普及,小行星的發現數量呈現了爆炸性的成長,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發現超過百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其中有編號的約50萬顆左右,有真正名字的小行星僅2萬顆左右。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網民討論

於1910年代,在對出草坪地底加建地震監測室,由樓梯連接1883大樓的地下外廊。 到今時今日,1883大樓設有臺長級辦事處、行政部門辦公室、臺長會議室和歷史展覽室。 而今日大樓外的草地則設有空氣溫度濕度計、地面和地底溫度計、雨量計、微氣候監測站、暑熱壓力計、風速計等儀器。 草坪旁邊亦掛有許多當年在鐵塔上懸掛的風球,以警告市民大眾和維港船隻颱風的來臨,但於 年代,隨著電臺電視普及化,掛風球制度陸續取消,而天文臺亦開始被重重大廈徹底包圍,外面難以窺探。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2025 草坪旁邊亦掛有許多當年在鐵塔上懸掛的風球,以警告市民大眾和維港船隻颱風的來臨,但於 年代,隨着電臺電視普及化,掛風球制度陸續取消,而天文臺亦開始被重重大廈徹底包圍,外面難以窺探。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濕冷!入冬最強「極地大陸氣團」 影響臺灣時間曝

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侵襲香港。 現代人往往輕視颱風帶來的傷亡,天文文臺長岑智明說,只因他們未見識過香港於二十世紀最大的自然災害—「丙午風災」,造成過萬人死亡,並促使政府加建避風港以抵擋颱風。 天文臺觀測天文現象時,為了能更加精確地作出觀測結果,天文臺的觀測站都會建於山上,因為地面上的城市燈光過亮,會影響天文望遠鏡觀測的準確性。

他掌握深厚科學知識及專業技術,領導才能出色,定能帶領天文臺迎接未來挑戰,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 多年來均有都市傳說指「天文臺臺長因錯估颱風而自殺」,有指是1962年的溫黛襲港,又有說是1906年的「丙午風災」。 由於「丙午風災」傷亡嚴重,市民不滿天文臺未能預警,有外商更舉家出海遊玩而溺斃,故當時首任天文臺臺長杜伯克博士(1852至1941年)被問責,翌年更離開工作24年的崗位。 「絕對不是自殺,他退休後還在研究。」岑智明主動破解這個多年迷思,表明這是以訛傳訛後的誤解。 活躍於Facebook的天文臺臺長岑智明,昨晚(20日)上載上一張BB雀出世的相片,證實為俗稱高髻冠的紅耳鵯,惹來網民熱烈討論。 岑智明與鳥類淵源甚大,2011年出任臺長後,本應入住尖沙嘴天文臺總部的臺長宿舍,但因有一隻雀在清晨鳴叫,又用嘴敲打窗戶,入住半年不得安眠,但他不想將雀趕走,最後決定搬回港島半山居所,每日頻撲到天文臺上班。

天文臺綜合氣溫、濕度及風速資料,在寒冷(以預測或實況最低氣溫在攝氏12度或以下作為參考值)及酷熱(以預測或實況最高攝氏33度或以上作為參考值)的情況下發出有關警告。 2012年3月20日,天文臺透露以未來發展需要推算,總部的樓面面積連同於毗鄰美麗華大廈租借的逾萬呎辦公室將會不敷應用,長遠希望在總部內擴建。 以目前百週年紀念大樓高8層計算,預計新大樓需要高達16層纔能夠滿足未來需求,天文臺亦希望可以建造氣候花園、增加設備公眾資源中心,日後將總部全面開放。 不過天文臺則「撥冷水」說,天文臺除會參考歐美的預報外,亦會同時按其他國家資料和天文臺本身的天氣預報工具,監測本港天氣,天文臺會繼續監測屆時會否結霜,惟據當時預測,預計香港當日不會下雪。

而前任天文臺臺長林超英亦指出天文臺有時會因為謹慎起見,會發出較為保守的預測。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2025 由於天文臺在2022年7月前仍隸屬於香港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一些市民質疑天文臺此舉是否想避免得罪商界。 市民亦可以使用「打電話問天氣」服務,打電話給一個特定的熱線來收聽天氣報告和正在生效的天氣警告。

網民批評香港天文臺偏重商界,妄顧市民安全,是「李嘉誠旗下集團全資附屬機構」,與李氏合力開發「李氏力場」(Li’s field),由2005至2007年7月的三年內沒有懸掛任何八號風球。 當因天氣寒冷或嚴寒而有出現結霜的可能性時,天文臺便會發出霜凍警告。 當香港天文臺參照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意見,認為持續大雨極有可能引起山泥傾瀉時,天文臺便會發出山泥傾瀉警告。 透過在機場使用自行開發的的雷射雷達風切預警系統,監測降落跑道風切的情況,並第一時間報告機師,無論在起飛和降落時,都可監測跑道情況,並將預測風切的準確度,由9年前的50%,提高至90%,被公認為世界頂尖的機場風切系統。 「颱風來得很突然又毫無徵兆。」岑智明指該颱風又小又快,天文臺未能預計破壞力如此驚人。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香港分區天氣-最新天氣照片

2006年8月3日,颱風巴比侖影響香港期間,香港境內普遍吹烈風程度的東至東南風,近海及高地的測風站風力更有時達暴風程度。 但香港天文臺以維多利亞港內未有持續的烈風為由,不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而事實上巴比侖所帶來的風力,已經比其他大部分懸掛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颱風更強。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香港天文臺Hong Kong Observatory

除此以外,天文臺亦會定期利用一輛由貨車改裝而成裝有輻射測量儀器的氣象車在偏遠地區進行陸上巡測。 而空中巡測方面,天文臺亦會利用直升機在香港及鄰近海域進行巡測,然後分析巡測所得之樣本及數據,定期公佈監測結果。 楊何蓓茵也祝願鄭楚明退休生活充實愉快,並讚揚他服務政府34年來秉持專業精神,盡心竭力服務香港,任內帶領團隊提升天氣預測和預警服務,又積極參與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的工作,以建立及維持香港在區域和國際氣象界的地位。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表示,陳栢緯能幹而敬業,在氣象和科學研究的實力非凡。

天文臺臺長宿舍相片: 預測寒潮欠準

香港天文臺會根據有利於火災發生及擴散的因素,如低濕度、高風速及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有關草木乾燥情況的資料,發出火災危險警告。 黃色火災危險警告表示火災危險性頗高,而紅色火災危險警告則表示火災危險性極高。 寒冷天氣警告及酷熱天氣警告分別在1999年冬季及2000年夏季推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