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舍最初是一座三開間建築,至1952年成爲政府資助學校時,曾加以擴建。 她們也提及了一些友恭學校老師的名字,比如有張貴隆校長、倫韞玉老師、張本良老師、李婉端老師、余文治老師、李婉端老師、蔡錦昌老師、潘添壽老師、宋耀南老師、梁玉民書記、朱維巧老師、黃尚敏老師、葉金樹老師、陳玉堂老師、梁梓煊老師等。 據記載,廈村鄧氏宗祠又名友恭堂,是廈村鄧族為了紀念鄧洪贄和鄧洪惠兩位祖先開基勤勞之功而興建。 友恭學校 宗祠於乾隆己巳年(1749年)立基上樑,並於乾隆庚午年(1750)竣工,祠內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

  • 學校於關閉後曾長期被棄置,導致校舍破落,而屋前的拱形走廊亦倒塌。
  • 而主要架構也類近,並非19世紀末興起的平頂建築,此外主建築有兩組屋脊,主要屋樑上方有清朝流行的裝飾,如螃蟹代表科甲,在有科舉制度時代表考得功名,但在20年代已沒有科舉制度,所以推斷是在科舉年代時經已建成。
  • 新選出理事應於會員大會後十四天內舉行首次新任理事會會議,並進行職位互選;同時亦須與上任理事會進行移交手續。
  • 鄰接鄧氏宗祠的禮賓樓和友恭學校,相信在一九二四年以前已經建成。
  • 當年男教師在禮賓樓留宿,而女教師則住在友恭學校。

友恭學校開校的第二年(1936),學校曾經被鄉人強闖學校搗亂及恐嚇,因而一度停學。 友恭學校 從事件報導中,可以暸解到友恭學校初期由鍾少庭和鍾靈英老師所辦,校董鄧鈺君及鄧蔭棠等人,其中一位校董鄧兆蘭可能是學校創辦人之一,該事件由香港華僑教育會新界分會執委黃子律(鐘聲學校創辦人)援助,經新界鄉議局調停,繼由元朗理民府保護學校復課。 廈村友恭學校,早在1935年,於鄧氏宗祠(友恭堂)後方之建築物創辦,辦學初期有八十名學生及兩位老師。 注意這裡所指的「友恭學校」,是提供新式教育的年代。 吳文正指,元朗是一個「好山」「好水」的福地,同時是本港主要氏族的聚居之地,在過去孕育了豐富的本地文化色彩,可以感受到富有傳統的歷史文化。 特別是廈村鄧氏的族人,早於數百年前已在元朗廈村開枝散葉,而透過友恭學校,亦能窺探到其村注重教育,秉持熱心及有公益的精神。

友恭學校: 友恭學校

鄧妙薇認為,修葺期間加入了當時較時髦的西式元素,如在學校外牆有幾何圖案灰塑裝飾,及裝設有琉璃窗,以致學校具有中西建築混合的特色。 另外,宗祠左側建有的禮賓樓,由兩幢建築物組成,中間以庭院分隔,是鄧族招待客人留宿的地方,在50年代期間因應學生增多,也轉用作課室和教師宿舍,成為學校的一部分。 友恭學校的校舍與鄧氏宗祠同樣是以青磚築砌,外圍有一露天操場。 友恭學校2025 友恭學校2025 廈村新圍原居民、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碩士鄧妙薇表示,約1920年宗祠曾進行過大規模修葺,所以學校的歷史,及建築年份沒有一致說法,但普遍相信是在該次修葺前經已建成。 據古物古蹟辦事處,友恭學校相信在1924年以前已建成。

相信在1935年以前,友恭堂已經開辦卜卜齋教學的傳統書塾。 後來在光緒卅一年(1905),清廷發佈慈禧喻旨停止各級科舉考試後,社會各村落將傳統卜卜齋教學形式的書室,逐改為教授現代科目。 元朗區亦不例外,於1920年代便開始興建新式學校,首先出現的是1920年創辦之八鄉同益學校。 在大閘旁,今天尚可以看到一排通往操場的石級。 若要緬懷友恭學校的舊照片和歷史,要去友恭學校校友會網頁,那裡保存了不少由校友會負責人鄧妙薇所撰寫的資料。 某天有機會的話,還是想走進這個森林裡,親身一睹這幢具有54年歷史的友恭學校還剩下什麼。

友恭學校: 跑遊元朗廈村鄉 ( - 新生村友恭學校

會員大會內任何議決,須得出席者過半數通過,方成定案。 這一班友恭學校老師們當中,張貴隆校長的妻子倫老師,於1974年在剛成立之公立友恭學校錫降村分校擔任校長,校舍舊址位於廈村鄉事委會附近,今已被拆卸。 至於廈村友恭學校,隨著新界鄉村學校在八、九十年代日漸息微,最終於1996年停辦,校友們組織了友恭學校校友會,延續友恭學校勤奮愛誠的精神。 鄰接鄧氏宗祠的禮賓樓和友恭學校,相信在一九二四年以前已經建成。

  • 在校友會解散前,理事會必須公開校友會各事務上的全面性資料、財務狀況及解散後之影響,並須妥善處理本會一切資產。
  • 中進懸有多塊功名牌匾,展示鄧族祖先在清朝取得的顯赫功名。
  • 友恭學校的校舍與鄧氏宗祠同樣是以青磚築砌,外圍有一露天操場。
  • 文化葫蘆今年嘗試從地道的圍村文化出發,探討傳統習俗的底蘊和經過城市化後的變奏。
  • 友恭學校以青磚築砌,有兩組屋脊,綴有吉祥及幾何圖案的灰塑。
  • 昔日的學生旅遊,無論地點或活動,覺得比起現時的學生更覺寫意。

跑遊元朗廈村新生村,在廈村市遇上商中學友鄧忠浩,他帶我去看新生村友恭學校。 這一幢新生村友恭學校,位於通往靈渡寺的道路旁,以前上靈渡寺時未有注意,這一幢學校,便是六十年代由廈村鄧氏宗祠內友恭學校擴充的新校舍。 文化葫蘆舉辦的第七屆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入鄉‧隨續」元朗×屯門將於3月18日至4月23日進行,其中之一的展覽場地元朗鄧氏宗祠友恭學校由上午11時至下午5時開放,期間逢星期二休館。 會議中若有事情需要表決,須由出席者半數通過方為有效;遇有同票情況出現,會議主席有權投出決定性一票。 跟鄧同學走到新生村友恭學校大閘前,眼前沒有什麼好看,只剩下兩支石屎樑柱和一對大鐵閘,校園草地上豎起「政府土地;不準擅闖」警告牌,校舍早已被綠色的森林呑食,還以為被隱藏在樹林之中,原來早已被拆卸。 鄧氏宗祠又名友恭堂,是廈村鄧族為紀念鄧洪贄和鄧洪惠兩位祖先開基立村而興建。

友恭學校: 政府建校計劃

今年文化葫蘆舉辦的第七屆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將以此處作為場地之一,舉辦主題為「入鄉‧隨續」,讓公眾可在觀賞展覽之餘,同時感受早年氏族重視教育的傳統,及惠澤社羣的精神。 2000年、2003年及2007年獲特區政府委任為香港大埔區區議會區議員[3][4],無黨派。 2007年7月被特區政府委任爲非官守太平紳士 友恭學校 [6]。 2015年3月27日獲香港教育學院頒授榮譽院士[7]。 朱景玄於2019年7月1日更獲頒發銀紫荊星章 SBS[8]。

昔日的學生旅遊,無論地點或活動,覺得比起現時的學生更覺寫意。 新生村校舍興建,正值香港五十年代,政府接受了英國教育專家賓尼氏所提議之十年建校計劃,教育署推行《十年建校計劃》(1950)以及《小學擴展七年計劃》(1954),市區及新界紛紛興辦學校,以應付急增的人口及學額需求。 友恭學校2025 據友恭學校舊生所述,學校課室不敷應用時,連禮堂旁的音樂室也用作教室使用。 五十年代,廈村友恭學校隨著戰後人口增加而重新發展起來,據昔日報章報導,友恭學校在1954年已經設有日夜班,學生達二百餘人,學校由校監鄧紹袞所領導。

友恭學校: 第二屆執行委員會選舉投票日通告

友恭學校全盛時約有1,000名學生,因學生眾多,於1964年遷往新生村新建校舍較大的分校,而原校則改為幼稚園。 但到了1980年代,隨着鄉村適齡入學兒童減少,許多村校陸續關閉,友恭堂屬下的兩所學校亦先後結束,原友恭校舍獲得保留,經修復後有一半用作友恭校友會的會址,而另一半則展示昔日舊照,提供廈村歷史建築導賞的講座。 是次舉辦展覽的友恭學校,位於宗祠後方,主要是早年為廈村孩童提供教育而建。 學校最初是一幢三開間的建築物,在1952年獲政府資助後曾增建課室和設施,及至1996年則因報讀學生人數持續減少而正式停辦。 文化葫蘆創辦人兼項目總監吳文正表示,今年已是文化葫蘆舉辦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的第七屆,約在大半年前展開一連串的文化歷史考察工作,在過程中見證了不少鄉間的傳統節慶。

友恭學校: 友恭學校新生村新校舍

友恭學校取名源自又名“友恭堂”的祠堂,相信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之前已建成,主要爲當地兒童提供教育而興建,初期是由友恭堂延聘老師前來任教的傳統卜卜齋家塾,二戰後港英政府鼓勵和資助新界辦學,友恭學校便轉型成爲新式小學。 在高峯時期,祠堂部分亦改作課室,而禮賓樓則用作學校的教師宿舍。 當年男教師在禮賓樓留宿,而女教師則住在友恭學校。 友恭學校2025 新選出理事應於會員大會後十四天內舉行首次新任理事會會議,並進行職位互選;同時亦須與上任理事會進行移交手續。 如在特別會員大會開始後半小時,仍未有足夠法定人數出席,則主席須要宣佈流會。 該特別會員大會必須在七天內再次舉行,在會期前三天通知各會員,屆時法定人數為九人親身出席(不包括少年會員),方為有效。

友恭學校: 建築

學校於關閉後曾長期被棄置,導致校舍破落,而屋前的拱形走廊亦倒塌。 直到政府出資修復,工程於2011年6月完成,才令到面貌煥然一新。 友恭學校2025 友恭學校在六十年代踏入新階段,學校在1962年3月註冊為不牟利法團,註冊執事人為鄧佩瓊、鄧紹袞、鄧德才、鄧祖福、鄧美壽、陳家邦、李水清等七人,由鄧紹袞擔任監督,負責辦理及學校發展。

友恭學校: 友恭學校教師 鍾少庭

鄧指出,校舍的建築與祠堂非常相似,包括使用物科如青磚及屋頂的瓦片。 而主要架構也類近,並非19世紀末興起的平頂建築,此外主建築有兩組屋脊,主要屋樑上方有清朝流行的裝飾,如螃蟹代表科甲,在有科舉制度時代表考得功名,但在20年代已沒有科舉制度,所以推斷是在科舉年代時經已建成。 友恭學校是附屬廈村鄧氏宗祠的一座傳統學校建築,位於新界元朗廈村,於2008年2月1日聯同祠堂和其鄰接的禮賓樓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友恭學校: 校友會

文化葫蘆今年嘗試從地道的圍村文化出發,探討傳統習俗的底蘊和經過城市化後的變奏。 友恭學校2025 但到了1980年代,隨著鄉村適齡入學兒童減少,許多村校陸續關閉,友恭堂屬下的兩所學校亦先後結束,原友恭校舍獲得保留,經修復後有一半用作友恭校友會的會址,而另一半則展示昔日舊照,提供廈村歷史建築導賞的講座。 若主席、校友副主席、祕書及司庫或超過一半理事出缺,理事會需即時解散;並召開特別會員大會重新選出理事會。

友恭學校: 第二屆執行委員會選舉

友恭學校以青磚築砌,有兩組屋脊,綴有吉祥及幾何圖案的灰塑。 友恭學校 校舍最初是一座三開間建築,至1952年成為政府資助學校時,曾加以擴建。 友恭學校是附屬廈村鄧氏宗祠的一座傳統學校建築,位於新界元朗廈村,於2008年2月1日聯同祠堂和其鄰接的禮賓樓成爲香港法定古蹟。 在校友會解散前,理事會必須公開校友會各事務上的全面性資料、財務狀況及解散後之影響,並須妥善處理本會一切資產。 所有收集到的會員個人資料只會用作校友會及母校作內部使用。 除非得到各會員的事前同意,校友會及母校均不可將會員的個人資料以任何形式給予第三者作其他用途。

友恭學校: 友恭學校校友會第二屆執行委員會選舉通告

鄧氏宗祠屬三進兩院式的清代民間建築,後院建有廂房兩間,宗祠的主要建築結構是以青磚牆和石柱支撐木構瓦片天面,樑架上裝有優美精緻的斗栱。 於2007年,宗祠及其鄰近建築物被列為法定古蹟。 友恭學校2025 祠內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和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 時至今日,鄧氏宗祠仍是廈村鄧族重要的祭祀和節慶活動場所。

至於新生村友恭學校,舊校生習慣稱它為「西山村友恭學校」,西山村學校第一屆學生鄧劍輝,他憶述學校後方圍有鐵絲網,由高六年級課室對出有鐵閘可直達山頂,當時有很多課外活動,都在這裡進行。 這一位友恭學校老師鍾少庭,曾經在《跑遊元朗》裡提及,鍾少庭是屯門鍾屋村人,1945年他聯同屏山鄉代表鄧偉明,到廣州向廣州行營主任張發奎抗議港英政府在屏山一帶興建屏山機場。 鍾少庭後來創辦鍾屋村僑所學校(1965)並擔任校董會主席,在屏山洪聖宮供桌上也有鍾少庭之捐款芳名。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潘仲男報道:元朗是本港主要氏族的聚居之地,在過去孕育了豐富的本地文化色彩,而在部分鄉間有不少節慶、習俗和禮儀順利保留下來。 其中在廈村鄧氏宗祠的友恭學校,曾經是作育英才的鄉村私塾。

特別會員大會內任何議決,須得出席者過半數通過,方成定案。 若贊成及反對之票數相同,主席擁有額外一票以作決定。 惟修改會章及解散校友會之議決,須參照本會章第9條及第10條之方法處理。 跟新生村友恭學校另外兩位校友,鄧妙薇(1973年畢業)和鄧妙雲(1968年畢業)談起六七十年代的學校秋季旅行的經歷,當時全校學生眾多,學生需要分組由不同老師們率領,分別前往各個旅遊地點。 其中一次 1967 年學校旅行,高年級學生由張貴隆老師帶領登上青山寺,攀登青山絕頂及韓碑亭;宋耀南老師帶領中年級學生至大旗嶺公庵爬山捕捉魚蝦;余文治老師則帶領低年級學生到廈村長埗及靈渡寺,在廣場外舉行撥河尋寶等遊戲。

友恭學校: 友恭學校教師 鍾少庭

過半數理事或至少有二十名會員 (不包括少年會員) 以書面形式,並列明討論事項,可要求召開特別會員大會。 如在會員大會開始後半小時,仍未有足夠法定人數出席,則主席須要宣佈流會。 友恭學校 會員大會必須在十四天內再次舉行,在會期前七天通知各會員,屆時法定人數為九人親身出席(不包括少年會員),方為有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