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5日,東湧新市鎮擴展計劃啟動,當中會填海130公頃,預計2020年完成第一階段填工程。 這是繼2003年將軍澳南填海和同年東湧完成最後一期填海後,個由填海造地的新市鎮擴展項目。 [29]而在2020年填海工程首階段完成後,位於新填海土地上的東湧99及100區公屋地基工程亦隨即動工。

擬議的東湧擴展計劃是一項主要的土地供應措施,並已納入2014年、2015年及2016年《施政報告》內。 新加坡1965年獨立至今透過填海,成功令國家土地面積增加20%。 香港的土地管理在主權移交中國前後,均跟隨英國習慣,所有土地均屬英國皇室擁有(主權移交後改為中國國家擁有,在《基本法》規定下授權香港特區政府管理)。 東湧填海 東湧填海2025 因此,發展商在香港「買地」並不是永久買下土地,而只是買下土地的使用權。

東湧填海: 預計於2023年完工

方學誠處長介紹,東湧擴展計劃涵蓋現有東湧新市鎮東、西兩面的範圍,可提供約5萬個住宅單位(其中約3萬2千個單位為公營房屋)及80多萬平方米的商業樓面面積,以容納超過14萬新增人口,並創造約4萬個就業職位。 東湧東會進行近岸填海;東湧西則不牽涉任何填海,但會進行土地平整及保育工作。 政府一直計劃把東湧新市鎮進一步發展為規劃全面的新市鎮,以容納更多人口,並提供足夠的地區及區域社區設施。

居民指部分貨品都被旅客搶購一空,影響民生,認為東湧已淪陷[17][18]。 在11月11日,有人遂發動「光復東湧」行動,要求減低旅客過量對民生的影響。 現準許使用者下載本網站的材料,以供貯存於其個人使用的電腦內,但僅限於作個人用途或非商業性質的內部用途,並須同時下載本版權公告。

東湧填海: 規劃沿革與目標

根據2011年之人口普查,東湧當時人口達到115000人,惟能夠在大嶼山地區工作的居民只得6000人。 東湧的周邊地區,如機場和迪士尼,雖有不少就業機會提供,但偏低的原區就業率,主因乃工作種類和性質跟居民需要不符。 部份團體雖提倡東湧可發展「橋頭經濟」[14],以及利用港珠澳大橋之經濟機遇。 但橋頭經濟所能夠創造的就業機會,仍只以零售、飲食、旅遊款待業為主,對改善東湧之原區就業情況作用有限[15]。 東湧市中心以港鐵東湧站一帶和香港國際機場、港珠澳大橋為核心地帶,包括太古地產發展的大型購物中心東薈城,提供一系列購物、食肆、戲院等綜合設施。

  • 儘管現有基礎設施可容納約 124,000 人居住,東湧新市鎮現時的人口只有約 98,000。
  • 以東湧東工程為例,既減少傾倒440萬立方米淤泥,亦減少海上運輸17 600船次。
  • 參加的小學生透過工作坊學習生態海岸線、紅樹林等保育知識,並設計個人化盆栽及將俗稱「水筆仔」的秋茄紅樹樹苗種在盆栽內。
  • 香港民間組織本土研究社今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香港各處有許多棕地、以不同方式短暫出租外界作私人用途的政府土地,其中政府可收回約1,000公頃的土地發展,興建住宅或其他有公共用途的設施。
  • 項目引入嶄新的環保填海技術,以非浚挖式的「深層水泥拌合法」進行,減低工程對附近水質及生態環境的影響,亦較傳統的填海方式更快完工。
  • 2012年6月11日,政府展開東湧新市鎮擴展研究,為求進一步增加住屋土地供應,應付長遠房屋需求及滿足東湧居民的需要;與此同時,研究填海的可能性,擴展280公頃土地以發展新市鎮和康樂設施;研究範圍包括有休耕地、前濱及海牀等。
  • 政府現明文述明,政府並沒有核準或認可由其他人士或機構在本網站或與本網站連結的其他網站上所提供的資料,對於該等資料亦不承擔任何責任或法律責任(不論該等責任是如何導致的)。
  • 但橋頭經濟所能夠創造的就業機會,仍只以零售、飲食、旅遊款待業為主,對改善東湧之原區就業情況作用有限[15]。

每次進行攪拌時,船上三組攪拌杆會鑽入海泥層,在旋轉的同時將水泥漿與鬆軟的海泥混合,將淤泥加固,形成堅硬的水泥拌合柱;一支支水泥拌合柱在海牀組合成深層水泥拌合地層,鞏固海牀,以承託之後在上面建造的海堤及鋪設的填料。 為了優化生態海岸線的設計,項目團隊兩年多前設置試點,並且定期進行視察,團隊在試點中發現不少海洋生物如彈塗魚、銳齒招潮蟹、粒花冠小月螺等,而種植的紅樹生長情況理想,形成良好的海洋生境。 他指紅樹有很高的生態價值,既可綠化環境,也可阻擋海浪沖撃或侵蝕海岸線,不同的海洋生物可在紅樹林生態海岸線棲息,而紅樹落葉碎屑亦成為許多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的食糧。 項目團隊早前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紅樹種植計劃」,邀請東湧區內的小學生種植紅樹苗。 參加的小學生透過工作坊學習生態海岸線、紅樹林等保育知識,並設計個人化盆栽及將俗稱「水筆仔」的秋茄紅樹樹苗種在盆栽內。 有參加的小學生表示,活動除了認識到紅樹及工程的知識,對於能親自種植紅樹及參與東湧社區的建設,感覺興奮。

東湧填海: 東湧填海造地130公頃

顯然而見,填海造地省去遷移現有佔用人的煩惱,或者談判所需的時間,工程效率自然比收地發展更高。 三跑系統工程成功運用新填海技術滿足建設與保育的需要,為未來的填海工程起良好的示範作用。 政府不妨加以推廣三跑工程及東湧新市鎮填海的成功個案,讓社會實際認識填海拓地的眾多好處。 實施多項緩解措施今次填海工程其中一項挑戰是如何在填海區進行監察及品質管理。 張建偉說,為確保工程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工程團隊實施多項緩解措施,包括設置鋼板箱和在填海工地外圍設置淤泥屏障,避免微細泥粒滲漏,減低施工對水質的影響。

基金的高級研究員葉文祺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出,「團結香港基金」並不反對棕地、農地等其他任何可以提供土地的方案,但他認為徵用棕地或其他已出租的政府土地需時與對方討論搬遷和賠償等問題,不會是一個快的程序。 即使成功徵地發展,政府也需要為那個區域擴建現時的交通設施,反而填海造地的話沒有徵地的問題,填海的同時也會建造一套新的交通基建,「不會加重現時交通系統的負擔」。 由於大蠔灣昔日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香港政府於1999年將大蠔灣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於2004年提出將大蠔灣劃為自然保育區,後來遭破壞後消失),故此於2010年前東湧新市鎮的各項發展計劃只集中在東湧。 而部分城市後勤設施,例如港鐵車廠、巴士車廠、廢物轉運站、污水處理廠、廚餘回收中心、濾水廠和車輛扣留中心等皆設置於小蠔灣,港鐵小蠔灣車廠亦預留發展上蓋物業,並隨上蓋物業發展而增設鐵路車站。

東湧填海: 社區問題

早前,我與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聯席小組實地考察東湧新市鎮擴展近岸填海工程,聽取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處長方學誠及同事介紹擴展區的規劃,以及工程的最新進展。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高級土力工程師張健德說,相對傳統以浚挖方式填海,深層水泥拌合法不涉及清除及運走海泥,可以減少水中懸浮粒子的產生,有效降低對附近水質及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加上不需要進行傾倒海泥的海上運輸,有助減少碳排放。 以東湧東工程為例,既減少傾倒440萬立方米淤泥,亦減少海上運輸17,600船次。 東湧擴展計劃涵蓋現有東湧新市鎮東、西兩面,而填海工程主要在東湧東進行,造地130公頃,即約6個維多利亞公園。 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總工程師黃國輝表示,填海工程2017年12月底展開,目前進度理想,首幅填海所得用地於今年3月交付房屋署建屋,過程少於30個月。 他又指,項目長約4.9公里的海堤,首次引入生態海岸線設計,有助改善海岸的生態系統,提高生物多樣性。

東湧填海: 項目顧問:

東湧原稱東西涌,首見於明萬曆《粵大記》等古籍,因東西兩邊各有一河涌流入海中。 清道光《廣東海防匯覽》把「東西涌」分別標記為「東湧口」和「西涌口」兩個地方,最後東邊的鄉鎮發展較好,人們統稱整個地區為「東湧」[3]。 根據方誌記載,在清朝嘉慶二十二年,總督蔣攸銛、阮元先後題準於大嶼山東湧口建汛房八間、石獅山腳建炮臺兩座,東湧口即今日的東湧。 東湧填海2025 至於這些個人資料將會用作何種用途,表格上或本網頁有關部分列有說明。

東湧填海: 東湧填海130公頃 黃偉綸稱已完成約一半 料七成填料為建築廢料

他續指,現時整項填海工程完成約一半,填料組合方面,六成為惰性建築廢料,其餘四成為機製砂。 東湧填海 他預計,在工程完成時,約七成填料會為「惰性建築廢料」,其餘為機製砂。 黃偉綸在網誌中重申,填海工程主要在東湧東進行,造地130公頃,即約6個維多利亞公園,預計2023年完成填海工程,而首幅經填海而得的用地,已於今年3月交付房屋署建屋,可供興建約1萬個公屋單位。 項目團隊會因應地理環境、潮汐等因素設置不同的生態海岸線,包括紅樹林生態海岸線、岩石生態海岸線和直立式生態海岸線,以代替昔日水泥建造的人工海堤。 他舉例紅樹林生態海岸線會設置在較少風浪的位置,而在一些易受海浪沖擊的位置,項目團隊則會放置岩石生態磚。

東湧填海: 拓展填海

區內亦建有多條單車徑連接東湧市區至近郊地區,並設有多條巴士線來往機場及港九新界,以方便區內市民。 另外目前港珠澳大橋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已啟用,由東湧來往新界西部和澳門、珠海等珠江口西岸城市將更為便利。 在2014年中旬,政府已落實發展東湧東發展計劃,最快在五年後開始提供大量房屋、高等中小學教育用地,以及建造公共交通運輸處,完成發展後人口將會大幅增至28萬。 按照現時的規劃,東湧新市鎮的總面積為830公頃,於2030年全面完成發展後,人口將會達到28萬人[4]。 承建商駐地盤高級工程師張建偉介紹說,深層水泥拌合法是以攪拌方式將工程船上的水泥注入海泥層。

東湧填海: 填海爭議

合約主要包括在東湧東海牀採用非浚挖方法進行填海,以開拓共約130公頃土地;建造海堤及生態海岸線;建造多管道箱形排水暗渠;於東湧第58區提供基建設施;以及實施相關的緩解環境影響措施。 東湧擴展計劃將會提供約 62,100 個住宅單位,容納約 184,000 人口。 該計劃亦會提供約 500,000 平方米總樓面面積作辦公室用途、 327,000 平方米總樓面面積作零售用途,以及 50,000 平方米總樓面面積作酒店用途。 此外,新擴展區亦預留土地作康樂、教育及社區用途,例如會興建標準運動場及專上學院。

東湧填海: 合約:

在東湧西,位於石榴埔東北方現時已被渠道化的東湧河段和上游至石門甲道的東湧河段將會活化成為作康樂用途的河畔公園,以優化生態環境及推動親水文化。 當擬議的東湧擴展計劃完成後,東湧的總人口量將會增至約 310,000 人。 北大嶼山的發展意向早在1970年代後期,政府有建議於赤鱲角興建新機場時已有提出。 在1983年發佈的North Lantau Development Investigation研究中,北大嶼山沿岸的東湧、大蠔等地已有建設可容納近30萬人口的新市鎮的構想[3]。

東湧填海: 東湧新市鎮擴展 – 填海及前期工程 – 榮獲2020年度英國「新工程合約」獎項的「年度創新合約項目」大獎

林鄭月娥提出填海的計劃後,「團結香港基金」表示十分樂見林鄭月娥也認為填海是一個「比較有效的土地供應來源」。 支持填海的意見認為填海是增加土地最直接的方法,而且在新加坡和澳門等鄰近香港的許多地方都用這方法增加土地供應。 東湧填海2025 反對意見就指出,其實香港有方法釋放更多的土地作發展用途,無須填海。 東湧並無規劃任何公營街市,只有在公共屋邨附設街市,在缺乏競爭加上在領展的管理下,東湧的物價往往是全港最高之一[11]。 於2016年5月,由領展外判予建華集團管理的逸東街市進行裝修工程,不少居民難忍多年壟斷,及擔心物價將進一步推高,在2016年居民不惜與朱凱迪自發籌辦墟市,期間更一度與領展保安及外判商發生衝突[12]。

每次進行「攪拌」時,船上三組攪拌杆會鑽入海泥層,在旋轉的同時將水泥漿與鬆軟的海泥混合,將淤泥加固,形成堅硬的水泥拌合柱;一支支水泥拌合柱在海牀組合成「深層水泥拌合地層」,鞏固海牀,以承託之後在上面建造的海堤及鋪設的填料。 其他緩解措施包括在施工期間使用優質機動設備及防護隔音屏障,以控制工程進行時所產生的噪音。 東湧東填海工程亦有循環再用的元素,以建築工程產生的惰性建築廢料作為填海物料,將本來要棄置的廢料轉化為珍貴的土地資源。

東湧填海: 大嶼山發展概念計劃

此外,東湧東填海是首個應用「深層水泥拌合法」的工務工程項目,以非浚挖式,即不移除海牀淤泥的方法填海造地。 2016年,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為大嶼山的發展願景、策略性定位和規劃原則提出多方面的建議,之後進行公眾參與活動,翌年政府公佈以「北發展、南保育」為未來發展方向。 東湧新市鎮擴展是繼2003年將軍澳及東湧完成最後一期填海發展後,首個填海造地的新市鎮計劃,亦是政府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關填海工程於2017年12月底展開,在時間和財務控制方面進度理想。

1989年制訂的《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正式決定新機場將在赤鱲角興建,東湧新市鎮的發展亦得到確定。 東湧新市鎮的第1期發展計劃納入《香港機場核心計劃》當中,目標乃成為機場的支援社區。 1992年完成的《北大嶼山發展研究》則為整個東湧新市鎮的規劃及發展訂定大綱,並建議新市鎮的人口容量為26萬人。 規劃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於 2012 年 1 月聯合進行「東湧餘下發展計劃的規劃及工程研究 – 可行性研究」(下稱「規劃及工程研究」),以檢討東湧新市鎮的餘下發展潛力。

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於2017年的施政報告表示,將研究在東湧拓展區撥地興建公眾街市,但關注團體認為街市需待10年以上才能落成,難解居民當下的燃眉之急[13]。 由於東湧人口近年再度加速增長和不少大型基建都在東湧興建以及東湧東部大發展,東湧東站和東湧西站建設方案最終在2014年都被政府落實興建。 東湧港鐵站附近的昂坪360東湧站提供前往昂坪及天壇大佛的觀光吊車服務。

該小組於同年2月成立,於2004年11月發表概念規劃,公眾諮詢於2005年完成。 團隊同時在岩石生態海岸線及試點設置生態磚,其凹凸不平的表面在退潮時可儲起海水,既可降溫,亦為海洋物種提供合適生存環境,讓潮汐間海洋物種依附在生態磚生長及繁殖,達到物種多樣性。 東湧設有多間政府及私人診所,例如東湧健康中心,每日平均有一至兩位醫生駐診。 東湧填海2025 北大嶼山醫院第一期工程於2012年年底落成,於2013年9月24日啟用,於2014年9月25日起全面投入服務,並增設部分類別住院、外科、內科及骨科等服務。

1989年制訂的《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正式確立新機場將在赤鱲角興建,東湧新市鎮始出現了成為機場的支援社區之概念。 1992年完成的《北大嶼山發展研究》為東湧新市鎮的規劃及發展訂定大綱,並建議新市鎮的人口容量為26萬人。 東湧新市鎮計劃的東湧發展計劃第1期其後納入《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正式落實了東湧新市鎮的發展。 東湧填海2025 尚有其他選項:香港政府早前發表《香港2030+》報告,指當地長遠需要增加約4,800公頃的土地供應,而現在的發展計劃只能提供約3,600公頃土地,仍差約1,200公頃。 香港民間組織本土研究社今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香港各處有許多棕地、以不同方式短暫出租外界作私人用途的政府土地,其中政府可收回約1,000公頃的土地發展,興建住宅或其他有公共用途的設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