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處境,父母免稅額全部由妹妹使用的話,這一年她可以零交稅,但姐姐就要向稅局雙手奉上六千多元稅款。 根據積金局資料,打工仔如月入30,000元,自願供款為月薪5%的話,就可慳到2,820元稅款。 由於「自願性供款」是以基本形式運作,換句話說,在新措施下,納稅人既可慳稅,又有機會賺錢,實在吸引。 「智尊守慧」是一個自願醫保靈活計劃,除涵蓋自願醫保標準計劃保障外,更為您提供多項升級保障,包括全額支付住院及手術費用、訂明非手術癌症治療及門診洗腎、並保障未知的已有病症而無需等候期。 與其搞盡腦汁鑽空子扣減免稅額,不如從一些雙贏的方法入手吧! 若計盡免稅額後,仍需要交稅,那不如在其他可扣稅項目上動動腦筋。
- 由於你的兒子已年滿 18 歲,而並非接受全日制教育,你不能申領他的子女免稅額。
- 此項免稅額是在你就該傷殘人士可享有的已婚人士免稅額、子女免稅額、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長者住宿照顧開支扣除或供養兄弟姊妹免稅額等之外,可另行享有的免稅額。
- 例如某納稅人訛稱其祖母與她連續全年同住而申請供養祖父母額外免稅額。
- 假若不幸填寫報稅表時,遺漏部分的免稅項目和申索扣除額,大家仍可在指定時間內提出申索。
- 假設女兒自行繳納土增稅、契稅,則計算陳媽媽應繳贈與稅時,贈與價值1,200萬元,可減除當年度免稅額244萬元及女兒實際負擔稅負212萬元,贈與淨額744萬元,稅率10%,贈與稅74.4萬元。
- 不少人對如何界定「父母是否同住」或「離婚後申請單親免稅額」等抱有疑問,本文會按稅務局網頁提供的資料,整合8大報稅時常見狀況的解說,方便大家參考。
- 與其搞盡腦汁鑽空子扣減免稅額,不如從一些雙贏的方法入手吧!
如果受養人有向社會福利署申領 傷殘津貼的話,納稅人可提供申領津貼的檔案編號以資證明。 而稅務局也會接受該份醫療評核報告作為符合免稅額的證明。 主席,政府完全理解議員要求取消或放寬現行薪俸稅下供養父母免稅額的年齡限制的想法。 在考慮過程中,我們需要顧及在目前薪俸稅的低稅率制度下,假如一刀切地取消父母免稅額的年齡規定,因而令政府減少一般經常性收入,是否一個最有效和直接地幫助基層家庭和普遍不用繳付薪俸稅人士的措施。 此外,我想重申,目前受養父母必須年滿 60 歲的規定,是在紓緩需要供養父母的納稅人的稅務負擔,以及避免無故惠及那些無須這稅務寬減的納稅人之間,取一個適當的平衡。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已婚人士免稅額
如你父母與你全年同住而無須付出十足有值代價,你便可享有額外免稅額。 納稅人申請供養父母免稅額須符合的其中之一項條件,是受養人須通常居住於香港。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2025 由於你的母親已移民外國,長期穩定居住於外地及訪港日數不多,縱使她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她不能被視為通常居住於香港。 若納稅人/配偶在課稅年度內,供養55歲至未滿60歲的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可享免稅額2.5萬元(以每名父母計算);被供養的父母在60歲或以上,免稅額則每名5萬元。 如納稅人在任何課稅年度已就他 / 她或其配偶的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獲得扣除「長者住宿照顧開支」, 則該納稅人不得在同一課稅年度就同一名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獲得「供養父母 / 祖父母 / 外祖父母免稅額」。
- 否則,稅務局局長會根據你們對該名子女的供養及教育所作的貢獻來決定分攤這子女免稅額的基準。
- 上述兩項新增的免稅額可分別給予納稅人 20,000 元的免稅額。
- 由此看來,大部分的父母達 55 歲時,其子女有很大可能是剛完成學業,初出茅廬,收入未必足以供養父母,亦未必令他們墮入稅網。
- 如這個女兒符合其他申領子女免稅額所須的規定,無論她的父或母有否正式結婚,他們都可申索這個女兒的子女免稅額。
- 如你們沒有協議,又未能提供供養該名子女的資料,有關申索將不被考慮。
- 現行法例亦無將供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免稅額或額外免稅額攤分予不同納稅人的條文。
除多了「額外」兩個字外,不少人不懂分辨「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額外免稅額」與」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的分別。 報稅表要填寫起來說易不易說難不難,單是填寫個人資料及全年入息金額當然容易,但在計算各種免稅額及扣稅項目時,往往就要多花時間去研究。 任何一名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免稅額只可由一名納稅人申索,不能由兄弟姊妹攤分,因此建議應讓淨收入最多的納稅人申索。 如你供養一名年滿 18 歲但未滿 25 歲的子女,該名子女必須在有關課稅年度內的任何時間曾接受全日制教育,你纔可得到該名子女的免稅額。 如果家庭裡有兄弟姊妹,事前最好先商討由哪一位申報供養父母的免稅額,原則離不開由稅額較高的一人申報。 倘多於一名人士有資格就同一位受養人申索免稅額,他們須議定由那一位提出申索。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傷殘人士免稅額
納稅人可在薪俸下申請扣除訂明教育課程的個人進修開支,包括課程及有關考試費用的開支。 在上個課稅年度起,個人進修開支的最高扣除額由$80,000增至$100,000,如有獲得僱主、政府(如持續進修基金)或其他機構或人發還全數或部分學費,則應在報稅表上申請扣除由自己負擔的餘數。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2025 在香港的稅務體系中,免稅額通常分為基本免稅額和個別免稅額。
如你們沒有協議,又未能提供供養該名子女的資料,有關申索將不被考慮。 這篇文也會針對這兩項免稅額作詳盡解釋,教大家如何用盡免稅額來交少啲稅! 留意返:以下數字以稅務局公佈為準~詳情可以參考返呢度。 個人免稅額,其實是基本免稅額,即是每位香港打工仔都能夠享有的 HKD 132,000 免稅額。 只要納稅人在課稅年度中的收入不超過 HKD 132,000,該年度就不需要交稅。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子女免稅額慳稅貼士
而兄弟姊妹的定義為在有關課稅年度未滿18歲 或 年滿18歲但未滿25歲,且正在大學、學校或其他類似的教育機構接受全日制教育 或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年滿18歲,但因身體或精神問題無能力工作,即可申索供養兄弟姊妹的免稅額。 申索子女免稅額的條件為子女需在有關課稅年度未滿18歲 或 年滿18歲但未滿25歲,且正在大學、學校或其他類似的教育機構接受全日制教育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或 年滿18歲,但因身體或精神問題無能力工作,納稅人即可申索子女免稅額。 正因納稅人報讀的課程必須與工作有關,工餘時間報讀的課程例如烹飪、舞蹈班,與受僱工作無關的話,則不能算作扣稅之用。
無論選擇「合併評稅」或「個人入息課稅」,亦需要各自完成報稅。 如果夫妻倆其中一方的入息少於其可享有的免稅額,可選擇「合併評稅」;選擇「個人入息課程」則同時可享「已婚人士免稅額」。 不過,只要填好報稅表,稅務局會自動為納稅人計算可繳交較低稅項的方法。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如有多過 1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人有資格就同一父母或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就同一課稅年度申索免稅額,如各申索人未能同意由誰人在該年度作出申索,稅務局不會考慮該申索。 如免稅額已給予任何一人,而有另一人在其後 6 個月內提出申索,已獲得免稅額的人士,如未於合理時間內與其他有資格的人士就誰享有該免稅額達成協議,稅務局可發出補加評稅,撤銷已給予的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 現行法例亦無將供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免稅額或額外免稅額攤分予不同納稅人的條文。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免稅額 2023|14項個人免稅額+扣稅項目+慳稅貼士
如你的父母在1968年1月至3月份出生,他們在2022/23課稅年度便年滿55歲,你便可申索及享有供養父母免稅額。 但如他們在1968年4月至12月份出生,他們在2022/23課稅年度便未年滿55歲。 職業訓練局屬下訓練中心提供不同程度的課程,如一年及兩年全日制課程、職前的訓練課程和部分時間制課程供在職人士修讀。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如果你的兒子修讀的是全日制課程,他亦即是接受全日制教育,你可申領他的子女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免稅額|常見問題
由於你的配偶未領有香港身分證,你可先提供他 / 她的身分證明文件副本。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如配偶日後獲發香港身分證,你應於1個月內以書面方式通知稅務局有關的身分證號碼。 為儲存紀錄,稅務局在有需要時會要求你提供結婚證明文件副本。 法例訂明父母不能因曾支付子女生活和教育費用而申索單親免稅額。 父母亦不會因照顧和監護第二名或其他子女的起居生活而得到更多的單親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免稅額2023|免稅項目
不要以為Freelance或兼職非正職就不用報稅,無論是全職、兼職、Freelancer或自僱人士都要報稅。 原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394期(收費閲讀),標題經TOPick修改,原題為「錯報父母免稅額墮法網」。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免稅額的意思是什麼?
實體報稅表要在發出日期起的 1 個月內交回稅局,網上報稅的期限可自動延長 1 個月。 遲交報稅表會被罰款或被檢控,亦可能令你交多了稅,因為稅局收不到你的免稅額及扣除申請,只會予你「基本免稅額」下單方面估計評稅。 將以上兩姐妹的「年度應繳稅款」睇真啲,就知那個方案較為著數。 所以,如果想用盡供養父母的20萬元免稅額,一家人就要好好商量如何分配。 由於免稅額只會分配給一名子女,所以,非獨生仔女的家庭,就要好好算一下,兄弟姊妹如何去分配父母免稅額最著數。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傷殘受養人免稅額
假如雙方未能達成協議,稅務局就會按父母、繼父母各自支付照顧子女金額比例分配子女免稅額。 若兩人納稅差不多,則不妨選擇輪流在不同年份申請,例如2020年由兄長申報供養父母免稅額,明年2021年由弟弟申報。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法例容許納稅人申索他們的領養父母、領養祖父母或領養外袓父母的免稅額。 《稅務條例》內“領養”指以香港法律所承認的任何方式而領養。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報稅10大常見問題
父母亦不會因照顧和監護第二名或其他子女的起居生活而得到更多的單親免稅額。 子女免稅額是父母因出錢支付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而給予的免稅額,而單親免稅額則是因父母照顧和監護子女的起居生活而給予的免稅額。 倘多於一名人士有資格就同一位受養人申索免稅額,他們須議定由那一位提出申索。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如你符合指定條件,便可享有基本免稅額或申請其他免稅額。 本文介紹有關各類免稅額的資料,以及這些免稅額如何減少你的稅款。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2025 你亦可參考免稅額、扣除及稅率表,以及關於免稅額的常見問題以瞭解詳情。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沒有收到報稅表就不用報稅?
你亦無須在提交報稅表時附上證明文件,但須保留有關文件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6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2025 年(由有關課稅年度完結起計),以便稅務局日後抽查時可提交查驗。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2025 就考慮納稅人是否有資格申請供養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而言,「通常在香港居住」的受養人,是指該受養人必須慣常地在香港生活。 其實,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額外免稅額是提供予有供養全年連續同住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但無付出十足費用的人,雖然兩者的定義有少許差別,但其免稅額也是相同的。 只要你在課稅年度中有以金錢供養過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就能夠申請俗稱「供養父母免稅額」的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 一般而言,將人工的一部份交予父母作家用,就是以金錢供養父母的一種形式。 假若不幸填寫報稅表時,遺漏部分的免稅項目和申索扣除額,大家仍可在指定時間內提出申索。
另外,稅務局亦已刊憲新增兩條法例,讓納稅人可以遵循來扣稅,分別為「自願醫保計劃所繳付的合資格保費」和「合資格年金保費」及「可扣稅強積金自願性供款」。 稅務局的網上平臺名為「稅務易」,打工仔從未登記這個帳戶的話,便要先申請一個「通行密碼」,稅務局會在兩個工作天內把密碼郵寄給申靖者。 因此,即使選擇網上報稅也要記得預留時間,切勿留到最後一天登記,反而得不償失。 自由職業者或從買賣貨品、提供專業或個人服務賺取入息,會被視為經營行業、業務或專業,即自僱人士,所有應課稅收入包括薪金、津貼及花紅等,亦需全部申報。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通常稅務局會在收到僱主為首次報稅人士填寫IR56E表格後,便會為該人士開設新檔案,再發出報稅表,需時約5個月,但僱主填報表格的時間亦會影響稅務局發出報稅表的時間。 錯了,只要收入超出個人基本免稅額就要報稅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2025 (2019/20課稅年度的基本免稅額是$132,000)。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父母免稅額可以多人攤分嗎?
如你在任何課稅年度內供養一名有資格根據「香港政府傷殘津貼計劃」領取津貼的家屬,你便可申索傷殘受養人免稅額。 此為2018/19課稅年度新增的免稅項目,如有資格於香港政傷殘津貼計劃中領取津貼的傷殘人士,可於本課稅年度起申索此項免稅額,免稅上限為$75,000。 可以,因為納稅人每年除了要繳交本課稅年度的稅額,亦需要繳付下個課程年度的暫繳稅,納稅人可把於2019年4月1日起的合資格的醫保保費填寫於本課稅年度報稅表的自願醫保欄目,以申請扣除2019/20課稅年度的暫緩稅。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子女在學就必然享有免稅額?你未必知道的父母子女免稅額細節!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同住的定義不包括同一棟大樓的不同樓層。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供養父母免稅額是不可以攤分的,因此如有多於1位人士就同一父母申索免稅額,稅務局便不會處理相關申索,因此兄弟姊妹應在報稅前達成協議,決定由誰申索免稅額。 父母免稅額父母有工作 此外,申報供養同住父母的納稅人,須提供父母和他在有關年度住在同一地址的證明,例如銀行月結單。 稅務局會核對納稅人提供的資料是否與稅務局的電腦紀錄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