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新界原居民中錦田鄧氏、新田文氏、上水廖氏、上水侯氏及粉嶺彭氏[1]。 直到香港開埠,被宗族欺壓的原住民纔有機會擺脫昔日的賤民身份。 元朗原居民姓氏2025 部份海上族羣因曾協助過英國人,獲政府贈地發展,最終從賤民搖身一變成有名望的紳商。

元朗區的工業區主要位於元朗新市鎮的北面,橫洲的元朗創新園是全港第二個工業園,另外還有舊墟西面的東頭工業區。 首個元朗區的居屋屋苑是位於天水圍新市鎮的天祐苑,於1993年入夥;而首個及唯一一個位於元朗新市鎮的居屋屋苑,是拆卸元朗工廠大廈後及原址重建為住宅的鳳庭苑。 元朗原居民姓氏 至於原先規劃為私人參建居屋計劃屋苑俊宏軒,以及多個位於天水圍北的居屋屋苑,因八萬五建屋計劃失衡後停售居屋而變成公屋,以致現時元朗區內只有9個居屋屋苑,並沒有私人參建居屋屋苑。

元朗原居民姓氏: 上水侯氏

元朗位於香港新界的西北部,香港市區之西北方距離約20至25公里,深圳后海灣以南的一片廣闊平原。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有七成土地是山地丘陵,不過元朗則有一片廣闊的平原,得天獨厚。 元朗新市鎮過去主要依靠青山公路、屯門公路及新界環迴公路(現時的九號幹綫,元朗區內包括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連接其他地區。 由於1980年代末開始,屯門公路的車流量幾近飽和,故由1990年代起,部份前往香港島中上環等地,甚至是東九龍的車流,改為依賴新界東的公路網(如吐露港公路和大老山隧道等)及東區海底隧道,路程十分迂迴費時。 新界文氏是香港新界原居民中的一個氏族,族人原居於中國江西吉安,始祖文天瑞為南宋抗元丞相文天祥堂弟。

  • 鄧廷桂兒子鄧洪達,以及鄧廷桂兄弟廷彬,兩房鄧氏的後人皆有成員繁衍至水流田居住。
  • 元朗從由一個個圍村建構而成的區域,變成一個包容多元文化、思想與商業元素的社區,圍村的舊有傳統難免首當其衝受到影響,被改變甚至遺忘。
  • 上水廖氏對教育的投入在新界五大族中尤爲突出,近100年來在北區先後出資建立了三所中學、三所小學和一所幼稚園,其中還包括全香港校園面積第二大的鳳溪第一中學。
  • 據一份2005年發出的分區委員會委員資料綜合表[11]所指出,元朗區共有三個分區委員會,是「天水圍南」、「天水圍北」及「元朗市」,覆蓋新市鎮範圍,而鄉郊一帶則沿用鄉事委員會諮詢制度。
  • 請留意,一八四零年的人口統計不包括九龍半島及新界的人口。
  • 北宋初期,居於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白沙鄉的鄧漢黻徙遷往廣東;南宋末年,另一支原居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的族人亦由鄧志齋率領在廣東嘉應州吉梅鄉開基。
  • 同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港鐵屯馬綫於2003年12月20日通車(前稱九廣西鐵及在2007年12月2日前由九廣鐵路公司營運),其車廠八鄉維修中心設於八鄉。

時至今日,分區委員會成為各社區與民政事務處之間的橋樑,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委任的委員來自社會各階層[10]。 元朗原居民姓氏 而規模則為每8至10萬居民及流動人口(包括工人、購物人士、遊客等)有一個分區委員會。 據一份2005年發出的分區委員會委員資料綜合表[11]所指出,元朗區共有三個分區委員會,是「天水圍南」、「天水圍北」及「元朗市」,覆蓋新市鎮範圍,而鄉郊一帶則沿用鄉事委員會諮詢制度。 元朗自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不過現有的原居民大族主要爲北宋時期南移的鄧氏(現時分佈在屏山、廈村及錦田一帶)及南宋末文天祥堂弟文天瑞後裔的文氏(現時分佈在新田及落馬洲一帶),亦有部分其他姓氏的原居民。 元朗原居民姓氏 其中北宋南下的是江西吉水人,是香港元朗區香港新界鄧氏的四世祖。

元朗原居民姓氏: 新界文氏

由於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元朗於1898年納入殖民地管治。 元朗原居民姓氏 當時政府最初期的建設包括屏山警署,及經過元朗的青山公路-元朗段。 20世紀初期,隨著元朗日漸發展,元朗舊墟地方已不敷應用,所以元朗新墟於1915年建成。 今日舊墟的長盛街仍保存不少古建築物,被稱為「滿清一條街」。 侯氏原籍廣東番禺,其先祖侯五郎為北宋進士,而六世孫侯卓峯則為河上鄉侯族始祖[14]。 侯族在上水一帶人數近2000人,聚居地集中在上水古洞。

  • 大樹西面是蛋家灣,本是一片廣闊的沙灘;而東面是蛋家埔。
  • 例如1971年頒布的《婚姻法》就結束了香港男性借《大清律例》為擋箭牌而為自己納妾及休妻。
  • 鄧族自宋時遷入新界後,人口日增,建有宗祠、書室,並於鄰近地域建立墟市。
  • 由於人口繁衍,部份族人遷居鄰近的粉嶺圍立村,建立正圍、北邊村及南邊村三條村落。
  • 鄧洪贄(號白馬)與鄧洪惠(號西園)再從兄弟與子孫於明朝中葉由錦田遷居廈村東頭裏(今東頭村)及西頭裏(今祥降圍)[3],其後子孫繁衍。

至彭桂時攜子遷居粉嶺龍躍頭,彭氏至元朝末年因人丁單薄,受外地遷來的鄧季琇一族欺壓[15],移居粉嶺樓一帶,而龍躍頭則變成龍躍頭鄧氏的聚居地。 元朗原居民姓氏 由於人口繁衍,部份族人遷居鄰近的粉嶺圍立村,建立正圍、北邊村及南邊村三條村落。 此外,部份族人亦定居蕉徑彭屋、上水掃管埔村及大埔汀角村等地[16],人數約4600人[17],亦有記載其族人曾於清朝年間於香港島掃桿埔一帶建立箒管莆村。

元朗原居民姓氏: 香港島

他們都是在宋明期間,即清朝遷界令以前移居至現時香港的新界這個地方的漢族氏族[2],至今發展至新界多個地方定居,並以圍頭話為主要溝通語言。 五族數百年間各自在根據地內建築圍村、祠堂、書室和廟宇等,並在交通要道成立墟市,逐漸發展成大族。 其後香港政府在新界登記地權,發現五大家族名下之土地甚多,故此稱他們為「五大族」(英語:The Five Great Clans)。

新田鄉建於公元1376年,開基祖文世歌為天瑞七世孫,屬文氏三房禮房。 族人主要集中鄰近的三圍六村,分別是仁壽圍、東鎮圍、石湖圍、蕃田村、永平村、安龍村、新龍村、青龍村和洲頭村,亦有部份族人分遷區內之米埔村、壆圍和屏山欖口村,人數共5000餘人。 元朗原居民姓氏 古時疍家(水上人)在元朗山貝河上游,大旗嶺一棵大樹旁邊建一小廟,以祭祀天后;這就是今天十八鄉大旗嶺大樹下天后廟的起源。

元朗原居民姓氏: 元朗新市鎮

另外古時疍家在稱為「大樹」的地方建成一小廟,以祭祀天后,後來演變成今天十八鄉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 由於在該廟居於一棵方圓數百尺、濃蔭蔽日的大樹之下,因而得名。 元朗原居民姓氏2025 大樹下天后廟曾在清朝鹹豐、光緒年間和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後各大修一次。 殖民地之前香港乃是小農村和小漁港開始,香港島的原居民已經在香港生活多個世紀,因此從英屬香港至現在的特區政府預留農民和漁民墳墓,他們享有免費安葬的權利。 根據《香港基本法》第122條,新界原居民所持有的原舊批約地段、鄉村屋地、丁屋地和類似的農村土地,租金維持不變。 各族文人紛紛以想像力杜撰族譜,按照中華的權力邏輯為自己的祖先創造顯赫的家世,謊稱自己的祖先是首先開發土地的南遷漢人。

元朗原居民姓氏: 主要交通總站

到1908年,港英政府及香港哥爾夫球會開始與侯族爲首的村民進行談判,最終得到村民同意於金錢村與丙崗村之間的侯氏祖墳山地一帶興建粉嶺哥爾夫球場,故侯族在新界境內地位甚高。 元朗原居民姓氏 他們都在宋明期間,即清朝以前移居現時香港的新界,至今發展至新界多個地方定居。 期間五族各自在根據地內建築圍村、祠堂、書室和廟宇等,並在交通要道成立墟市,逐漸發展成大族。 其後香港政府在新界登記地權,發覺五族名下之土地甚多,故此稱他們爲“五大族”(The Five Great Clans)。 不過,約定俗成的「元朗市中心」,仍是指元朗大馬路、教育路、大棠路、谷亭街和安寧路沿線,有時加上朗屏邨及西鐵綫元朗站一帶。 而元朗工業邨、元朗東雞地、元朗公園一帶,以及元朗南的新發展區,雖然算是「元朗新市鎮」的構成部分,但一般不會視為「市中心」。

元朗原居民姓氏: 新界五大族之間的維繫

他們為取得官蔭,則將鄰近的大族列為同宗:被攀附的家族也樂在其中,畢竟他們成為宗族中最大的支族,就能比以往調動更多的資源。 新興宗族按《朱子家禮》的規定,興建祠堂、定期祭祀,透過敬拜建構出來的祖先凝聚族羣,並按禮法規定分配和管理田產。 元朗原居民姓氏 但宗族建構的競爭最終卻只能是零和遊戲,勝出的大族能壟斷一切的土地,落敗的小族則要逃往更偏遠的海域開疆闢土。

元朗原居民姓氏: 香港的「原居民」是真的原居民嗎?

該處是元朗最繁盛的地方,商業活動頻繁,是元朗新市鎮的核心部分,亦是區內的交通樞紐。 元朗是香港十八區中元朗區的主要部分,大致位於山貝河沿岸的已建區,北至新田和米埔,西接洪水橋和屏山,西北接天水圍,南面有十八鄉和大棠,東至錦田和八鄉。 元朗原居民姓氏 元朗(Yuen 元朗原居民姓氏2025 Long)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主要區域,是一個沖積平原,現時人口約53萬。

元朗原居民姓氏: 元朗

侯氏爲上水最早發跡的大族,曾於上水建立隔圳墟和天岡墟兩個墟市,但其勢於清代衰落,爲較晚遷居到梧桐河畔的廖氏取代其於上水的領導地位。 1899年,英軍接收新界時,丙崗侯氏聯合鄰近姓族反抗。 到1908年,港英政府及香港哥爾夫球會開始與侯氏爲首的村民進行談判,最終得到村民同意於金錢村與丙崗村之間的侯氏祖墳山地一帶興建粉嶺哥爾夫球場,故侯族在新界境內地位甚高[7]。 新田文氏祖籍江西吉安,先祖文天瑞為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堂弟,於南宋末年逃避元兵移居東莞。 元朗原居民姓氏 元朗原居民姓氏2025 元朗原居民姓氏 七世孫文世歌明朝永樂年間遷入元朗新田立村,人數超過5000人,分佈於仁壽圍、東鎮圍、石湖圍、蕃田村、永平村、安龍村、新龍村、青龍村和洲頭村等九條村落。

元朗原居民姓氏: 工業

鄧洪贄(號白馬)與鄧洪惠(號西園)再從兄弟與子孫於明朝中葉由錦田遷居廈村東頭裏(今東頭村)及西頭裏(今祥降圍)[3],其後子孫繁衍。 洪贄祖屬上房,子孫分居東頭村、羅屋村、巷尾村(東頭三村)、新生村及輞井村。 洪惠祖屬下房,子孫分居祥降圍、新圍、錫降圍、錫降村、新屋村及紫田村[4]。

元朗原居民姓氏: 香港鄉村列表

元朗新市鎮(英語:Yuen 元朗原居民姓氏 Long New 元朗原居民姓氏 Town)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座落於香港新界西的元朗區,是元朗第一個新市鎮,人口約16萬,由大橋、水邊圍、雞地、水牛嶺等地方發展而成。 現在也向北延伸至東頭工業區、元朗創新園(前稱元朗工業邨)及朗屏邨等地,及向南延伸至大旗嶺。 元朗新市鎮大致範圍東至新時代廣場附近,南面被元朗公路包圍,西面則伸延至朗天路。 1920年代前,丹桂村一帶是一片農田,田中有一個果園,位於屏山青山公路23咪、洪水坑(丹桂河)以東。 1926年,新桂系智囊、國會議員王季文(王笠隱)從上海來港,購入果園及旁邊一塊地皮,築路建屋。

2019年7月21日晚上約10時至翌日凌晨時份[1],在元朗的元朗站有大量具鄉事白衣男子,手持武器針對在車站一帶及鄰近購物中心的市民進行無差別的襲擊,最少有45人須入院治療[1]。 元朗原居民姓氏 根據《新安縣誌》或其他古地圖,元朗(英語:Yuen Long)最先是寫作圓蓢,然後變成元塱,再變成今日的寫法。 “圓”是完整、豐滿的意思,“塱”則是開朗的土地或是高起之江岸。 元朗是指給左起凹頭的蠔殼山,右至屯門的大頭山的一連串山丘,像一個圓圈地圍繞着的平地,從字面上推測,古時元朗是一塊水源充足的沼澤低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