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日本軍艦適居性差、況且在預算有限的狀況下只能熱衷以精神戰力與肉體訓練彌補物質面不足,在高強度訓練及低劣後勤的凌虐下基層軍人的待遇十分悲慘,更導致基層慣用私刑等潛規則駕馭生活條件不佳的軍隊環境,導致軍紀及私刑問題在各軍艦上一直都存在,尤其以人數編制多的大型軍艦更加嚴重。 返回佐世保後,加賀號全面換裝新型戰鬥機,新編制為32架九六式艦上攻擊機、16架九六式艦上轟炸機、16架九六艦戰,與少量的九五艦戰作為換裝訓練用機種[29];結束補給後,在10月4日加賀號出港返回中國戰場。 1937年12月12日的帕奈號事件據信亦為加賀號艦載機所為[30],這次戰鬥巡航任務到1938年1月21日結束。 1935年大改裝後,因為龍驤號的服役讓航空母艦的數量得以補齊,加賀號編入第二航空戰隊,隨後因蒼龍號、飛龍號服役編入二航戰,改編入因實施現代化改造而調離現役之赤城號而形成戰力空窗期的第一航空戰隊,並成為戰隊旗艦,編制艦載機為16架九O式艦上戰鬥機、16架九四式艦上轟炸機、28架八九式艦上攻擊機[24]。
2019年5月28日,美國總統川普於加賀號上宣佈,日本要將加賀號改裝、使其能搭載日本增購的F-35B戰機。 加賀號航空母艦 2019年10月18日,加賀號的殘骸由「海燕號」科考船(RV Petrel)尋獲,其位於海底約18,000英尺(5.4 km)深的地方,飛行甲板大部分消失,船體上生長著大量的海洋生物[35][36]。
加賀號航空母艦: 服役動態
主要修改之處是因為延伸至艦艉的煙囪佔用艦艇空間過多,加上煙囪溫度讓艦內環境不良因此取消,改成與「赤城」號相同的向下彎曲的橫臥式煙囪直接伸向舷外往海面大幅彎曲的樣式,這個修改讓加賀號減輕了100噸的重量,艦載機降落時亂流問題減少,也讓以往在煙囪旁的士官兵住艙以及飛行甲板高熱問題得以解決。 赤城號的原始方案為一艘全長254公尺(770英呎)、寬33公尺(110英呎)、排水量27,000噸、極速31.75節、艦載機36架的軍艦[4]。 同樣改建成航艦的還有同級艦天城號,但關東大地震以致天城號從船臺滑落,龍骨遭到無法修復的破壞,因此由預定按條約規定停工拆除的加賀號戰艦接替天城號額度改造為航空母艦。 與長門號戰艦在戰間期的角色類似,赤城號經常對外開放作為日本海軍國力的展示品,也經常接受拍攝而廣為日本國民所知。
1935年大改裝後,因為龍驤號的服役讓航空母艦的數量得以補齊,加賀號編入第二航空戰隊,隨後因蒼龍號、飛龍號服役編入二航戰,改編入因實施現代化改造而調離現役之赤城號而形成戰力空窗期的第一航空戰隊,並成為戰隊旗艦,編制艦載機為16架九O式艦上戰鬥機、16架九四式艦上轟炸機、28架八九式艦上攻擊機。 因爲跑道過短無法適應新型飛機的起降,取消不實用的中下兩層飛行甲板,改裝全通式飛行甲板,飛行甲板延伸至艦首用立柱支撐;甲板面積7000.1平方公尺,在信濃號完工以前居於日本航艦之冠。 在飛行甲板前方預留了飛機彈射器裝設空間,彈射器據當時在海軍航空技術廠服務的小福田晧文證實曾在1941年9月底裝艦,於長崎附近海域測試;不過彈射器評估認為尚未達到可用標準,很快地就被拆掉,直到擊沉前日本的彈射機仍未研發完成;升降機增為3座。 艦島設於艦體右舷,便於與“赤城”(島式艦橋設在艦體左舷)編隊並行時各自的飛機起飛、降落。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 改裝工程
“加賀”號航空母艦的佈局形式與赤城號相似,採用雙層機庫,且受英國皇家海軍暴怒號航空母艦的兩段式飛行甲板影響而採用3層飛行甲板的三段式構造。 三段式的想法是將起飛、降落的空間隔開,最上層甲板作為降落用、第二層甲板作為戰鬥機等小型機種起飛用、最下層也是最長距離的甲板則作為轟炸機等重型機種起飛用[14],藉此提高出擊及回收效率(英語:Launch and recovery cycle)。 加賀號航空母艦2025 加賀號改造時將艙間簡化,以犧牲艦體損管控制的代價下獲得日本帝國海軍航艦中最大容量的艦載機搭載能力。 艦載機降落制動索(英語:Arresting gear)則是從法國購買,使用與貝亞恩號航空母艦同款的橫向攔截索。
- 9月25日,第十二航空隊動用6架九二艦攻、3架九五艦戰發動第六波攻擊,將逸仙號輕巡洋艦重創擱淺。
- 赤城號的升降機設置在艦體中段右方與尾部,中段升降機尺寸11.8 x 13公尺、尾部升降機尺寸12.8 x 8.4公尺,只有尾部升降機有貫通三個機庫,中段只有通往上、中層機庫。
- 1937年12月12日的帕奈號事件據信亦為加賀號艦載機所為,這次戰鬥巡航任務到1938年1月21日結束。
- 航速緩慢這個致命弱點對於強調協調作戰的機動部隊來說是難以忍受的,這種速度在珍珠港事件前被第二航空戰隊長山口多聞嫌太慢,因此在一開始時曾經建議把她排除在攻擊序列之外。
- 說來有點玄妙,因為單引擎的 F-16 對美國來說,是屬於「空軍」戰鬥機,而航空母艦是「海軍」,所以使用其他機型;不過這是美國的規則,至於其他國家要是取得這些機型,要怎麼編制就是各國的事情了。
- 最明顯的差別為艦用火炮,加賀號將十年式12公分高射砲更換成為新型的八九式127公釐高射炮,還增裝200公釐單裝艦砲彌補艦艏砲塔拆除後的火力缺失,這些工程在赤城號上均未實施。
加賀級的副炮是20門50倍徑140毫米艦炮,都裝在炮廓(Casemate)上,12門位於艦體上側,八門位於上層建築。 加賀號航空母艦2025 這些140毫米艦炮以35度仰角可打出19.75公里最大射程,各配120發38公斤高爆彈丸,能以每分鐘十發的速度發射。 [12][10]四門單獨安裝的40倍徑三年式80毫米[注 1]高射炮用於防空,射擊角度最高可達75度,每分發射13到20發6公斤彈丸,炮口速度每秒680米,最大射程高度7500米[13]。 全艦官兵1630人、以及64名第一航空艦隊幕僚中,8名軍官、213名士兵戰死,損失飛行員7人—–其中3人戰死,4人在艦上陣亡。
加賀號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到底有幾強?戰力如一個中小型國家 體積大但你無法打中
下午,加賀號艦載機隊動用8架艦攻、8架艦爆、4架艦戰發動第五波攻擊,機隊命中3發炸彈擊沉溯江而上的平海號。 9月25日,第十二航空隊動用6架九二艦攻、3架九五艦戰發動第六波攻擊,將逸仙號輕巡洋艦重創擱淺。 加賀號航空母艦 在完成消滅中華民國海軍的任務後,加賀號結束一個月的出征於9月26日返回佐世保。 1932年1月31日,加賀號到長江口並派出17架飛機在虹橋機場上空向中國人示威,隨後的一個月內艦載機部隊對上海戰場的國民革命軍實施空中打擊。
戰鬥巡洋艦規劃時代她被評估只能達成28.5節的極速;但是因航空母艦的噸位較輕,在相同動力裝置下赤城號在1927年6月17日海試時曾達成32.5節的高速表現。 斜向/夾角甲板指的是將甲板中間加寬,然後利用特殊的輪廓,在上面規劃出兩條獨立跑道,一條負責降落、一條負責起飛。 加賀號航空母艦2025 從 1910~1920 年代開始,除了少數具試驗性質的作品外,大多早期的航空母艦,都是在甲板上建一條從頭貫穿到尾的跑道,這類設計通常被稱為直通或全通式甲板(Full length flight deck),然後無論是要起飛、要降落的飛機,都在這個場地上進行,相當單純。
加賀號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那麼大,感覺是很明顯的目標,把它打沉不就好了?
1920年7月19日於神戶川崎造船廠以戰艦設計起造,1921年11月17日早上8點30分在作為天皇代理人的伏見宮博恭王及10萬民眾的觀禮中下水。 不過,三層甲板的想法低估了航空工業的進步速度,1930年代初的飛機又比1920年代要更大更重,需要的降落空間與指揮裝置也就更加複雜;為了方便管制飛行作業,加賀號在1932年在前升降機右舷增設了塔型艦橋充當飛行指揮所使用。 本艦原為八八艦隊計畫中第三艘建造的戰艦,1919年1月,海軍對川崎造船廠下令準備建造加賀號的前置作業,這也是川崎造船廠建造的第四艘戰艦。 2019年10月18日,加賀號的殘骸由「海燕號」科考船(RV 加賀號航空母艦 Petrel)尋獲,其位於海底約18,000英尺(5.4公里)深的地方,飛行甲板大部分消失,船體上生長着大量的海洋生物。 1940年11月15日時,加賀號艦載機計有12架零戰、24架九九艦爆、36架九六艦攻;並有18架飛機採散件方式存放作為備用機。
加賀號航空母艦: 日本加賀號服役 中國嗆:請記得曾被擊沉的歷史教訓
在飛行甲板前方預留了飛機彈射器裝設空間,彈射器據當時在海軍航空技術廠服務的小福田晧文證實曾在1941年9月底裝艦,於長崎附近海域測試[18];不過彈射器評估認為尚未達到可用標準,很快地就被拆掉,直到擊沉前日本的彈射機仍未研發完成;升降機增為3座。 下午2點50分,舞風號回報『加賀號無法航行、倖存者已收容』;下午4時26分,火勢延燒到汽油槽引發大爆炸,艦體斷成兩截不久沉入大海。 1920年7月19日於神戶川崎造船廠以戰艦設計起造[3],1921年11月17日早上8點30分在作為天皇代理人的伏見宮博恭王及10萬民眾的觀禮中下水[4][5]。
加賀號航空母艦: 中途島海戰遺跡現蹤》大日本帝國海軍航空母艦「加賀號」殘骸重見天日
後下水的加賀號改成同名航空母艦,曾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支援侵華日軍,1941年12月7日參與偷襲珍珠港,1942年1月又在西南太平洋投身拉包爾戰役,2月又在荷蘭東印度羣島戰役期間出動艦載機對澳洲達爾文發動聯合航母空襲,同年在中途島海戰沉沒。 遺憾的則是,改造鍋爐需要耗費極為昂貴,由於經濟危機原計劃的改裝也未能實施,赤城沒有向加賀一樣大幅度更換鍋爐增強動力,僅僅通過更換輪機部件略微增強了持續出力;如果參照加賀的改造模式進行徹底改造,赤城將至少具備不遜於其他新式航母的主機出力和33節的航速。 經過改裝後,雖然增強了動力系統,但是由於重量提高了近1萬噸,航速下降至31.2節,高於加賀3節,低於雙鶴雙龍3節。
加賀號航空母艦: 服役動態
同日下午,加賀號所屬攻擊機派出7架九六艦攻(攜帶30公斤炸彈),回報給予寧海號與平海號輕傷,同日傍晚,第十二航空隊派遣九二艦攻6架、九五艦戰3架發動第三波攻勢,該波攻勢江陰要塞開始開火反擊,機隊朝應瑞號巡洋艦炸射,回報對其造成輕傷。 但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在船廠的天城號因地震震落船臺龍骨扭曲,因此報廢,日本遂將原定停建銷燬的戰艦“加賀”接替“天城”改造爲航空母艦。 原本泊於橫須賀準備拉到外海當靶艦的加賀號因此拖入海軍工廠船塢內,進行航艦改造工程。 在完成消滅中華民國海軍的任務後,加賀號結束一個月的出征於9月26日返回佐世保。 兩艦均在1921年下半年下水,但先下水的土佐號戰艦尚未建成就因《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取消,已建成的部分用於測試裝甲方案,最後在豐後水道鑿沉。
加賀號航空母艦: 美國總統第一人! 川普登上日艦 向中國秀肌肉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加賀號再度到上海外海支援日軍作戰;不過在1932年的勝利經驗下,加賀號上的航空部隊參謀並沒有意識到對手的進步,當時駐艦的第一航空戰隊參謀城英一郎(日語:城英一郎)中校甚至向大本營上呈「只要利用航空部隊奇襲、日華事變可在三日內結束」這等樂觀判斷[25]。 同天由中島正(日語:中島正)中尉率領一批2架的的九六艦戰編入加賀號,才挽回嚴重的交換比。 由於艦載機的發展迅速,1920年代航空母艦的設計逐漸無法滿足操作要求,不能滿足後來新式飛機增加的重量和所需起飛的空間,因此1935年到1938年赤城號在佐世保海軍工廠進行現代化改裝;然而相較於較早執行改造的加賀號,赤城號受限經濟大恐慌期間預算樽節之限,改造的時間不但推延、而且改造的程度也不如加賀號。 最明顯的差別為艦用火炮,加賀號將十年式12公分高射砲更換成為新型的八九式127公釐高射炮,還增裝200公釐單裝艦砲彌補艦艏砲塔拆除後的火力缺失,這些工程在赤城號上均未實施。 當然,也沒有增裝當時剛服役的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炮,因此在偷襲珍珠港時赤城的防空火力是六艘航艦中最弱的一艘。 8月30日在南雄上空與三大隊、五大隊混編21架戰鬥機隊發生空戰,2架戰機未返艦、聲稱擊落20架。
加賀號航空母艦: 日自衛隊擬與義海軍深化聯演 驗證 F-35B 航艦起降
大部分死者是因火災而阻斷逃生通路的機關部人員,最後機關部人員只有40人存活;航空部隊相對損失較小,攻擊美軍艦隊戰死8人,因空襲而被炸死者13人,共21人(戰鬥機6人、攻擊機9人、轟炸機6人)戰死,未因轟炸損失的戰機後來轉降飛龍號繼續作戰[來源請求] 加賀號航空母艦 ,最後隨著飛龍號沉沒而報銷。 戰役結束後,赤城號在12月24日回到日本;1942年1月,赤城號開始她的南向掃蕩之旅,首先是開赴拉包爾發動攻擊;2月,對澳洲達爾文港發動轟炸。 印度洋海戰中屢戰屢勝,並在錫蘭外海16投16中,打出了日本海軍航空兵艦爆隊實戰最高記錄,創下無敵機動部隊的名聲。 不過經過多月徵討,赤城號在4月1日印度洋攻勢發動時只剩下18架艦戰、18架艦攻、18架艦爆,和蒼龍與飛龍等中型航艦戰力已趨伯仲,因此在4月24日,赤城號開回母港橫須賀進行短暫補充及休整。 赤城號由於在改造時已事先完成艦體的建造工程,導致只能在原先戰鬥巡洋艦艦體主甲板之上搭建其他航艦必備結構;雖然減少了航艦操作空間,但是在防護規格在大鳳號航空母艦服役前為日本帝國海軍航艦中居首。
加賀號航空母艦: 改裝工程
加賀號是由戰列艦(battleship)改裝,全長238公尺,排水量3萬8200噸,可搭載約1300人、60架艦載機,最高速度28節(時速52公里)。 加賀號也是中途島海戰中死傷最慘重的一艘軍艦,自艦長岡田次作上校以下811人陣亡。 發生於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Battle of Midway)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有300名美軍與2000多名日軍陣亡。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2023詳細懶人包!(震驚真相)
在行經佐世保時,魚雷轟炸機隊更換為新服役的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在對華用兵時,赤城號的編制是艦戰18架、艦爆12架、艦攻18架[8]。 加賀號建造時日本海軍仍然摸索最適合的航艦煙囪設計,鳳翔號的經驗發現可動煙囪成效不佳,赤城號的經驗認為設置在右舷的煙囪排煙會影響戰機的起降,當時研發艦體設計的霞浦技術研究所使用風洞也找不出更好的答案;因此加賀號的煙囪有別於鳳翔和赤城,採取另一種假設設計。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的左右兩舷裝設巨大排煙管,側舷延伸到艦尾,試圖將煙引導致艦艉排放,這項設計則是參考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而來。 這卻引發甲板與住艙的鄰近區域平均攝氏40度的高熱問題,同時引導到艦尾的廢氣仍然會干擾降落作業,這項設計在當時的航艦中堪稱失敗。 加賀號的艦體配置缺失要比赤城號來的嚴重,因此先一步排入現代化改裝工程之列,加賀號1933年10月20日列為預備艦,從1934年6月25日開始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進行改造至1935年6月25日完成。 加賀號航空母艦2025 原先設計是想參考美國海軍的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作為範本,但是在友鶴事件之後所有日本船艦都進行重心的再計算,為了減少側風面積因此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的艙面甲板設計被全面放棄,改為與赤城號類似的航艦設計。
加賀號航空母艦: 迪化艦「一打二」捍衛海疆 中國軍艦擾臺還嘴硬
原本泊於橫須賀準備拉到外海當靶艦的加賀號因此拖入海軍工廠船塢內,進行航艦改造工程[10]。 1923年11月19日,日本政府正式向簽約列強通報改造赤城號及加賀號的事項[11];同天,原本將命名為翔鶴號的航空母艦興建計畫亦宣告終止[12]。 「RVPetrel」臉書今(18日)下午公佈重大發現,他們在中途島海域約5400公尺深的地方,找到日本航空母艦「加賀號」殘骸,其船體直立在海中,由於當時遭到巨大破壞,「加賀號」大部分飛行甲板都已消失,不過他們還是拍攝到包含機槍座、副砲、200毫米主砲等殘骸,「RV Petrel」表示未來將釋出更多有關加賀號的影像。 綜合日本媒體報導,完成航空母艦化改造的日本護衛艦「加賀號」13日上午從廣島吳港出發進行「空母化」後首次海試;與直升機護衛艦時期相比,飛行甲板的形狀從帶有錐形弓的梯形改為矩形,以增加F-35B的跑道距離並減少湍流,同時加強甲板耐熱,並繪製了起降標線,外觀酷似美國海軍的兩棲攻擊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 建造進程
在傷亡巨大的中途島戰役中,共有5艘日軍戰艦、2艘美軍戰艦沉入海底,至今只找到加賀號的所在位置。 加賀號航空母艦 由此可知,搜索沉船的任務並不容易且所費不貲,事實上,這些計畫背後的推手是已故微軟創辦人之一的億萬富翁艾倫(Paul Allen)。 本艦原為八八艦隊計畫中第三艘建造的戰艦,1919年1月,海軍對川崎造船廠下令準備建造加賀號的前置作業[2],這也是川崎造船廠建造的第四艘戰艦。 2017年3月22日正式服役,配屬海上自衛隊第4護衛隊羣,負責執行日本週邊的警戒監視等任務。 隸屬第2護衛艦隊的鞍馬號同時退役,以原第4艦隊主力艦的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伊勢號取代。
1938年3月25日,加賀號從橫須賀港出航再度返回中國戰場,支援對廣東轟炸與廈門戰役。 加賀號航空母艦2025 加賀號航空母艦 4月13日艦載機隊向白雲機場、廣州天河機場發動轟炸,該役與中華民國空軍第五大隊所屬28中隊、獨立第29中隊操作的格鬥士戰鬥機進行交戰,艦載機3架遭到擊墜、聲稱擊落15架。 不過由於平甲板能提供的衝刺加速效果不高,因此也讓飛機的起飛重量受限,所以無法搭載大量彈藥,這也在二次大戰時,迫使日軍的九七 / 九九型飛機在攻擊敵艦時,經常只能帶一顆炸彈、出手兩次:第一次投炸彈、第二次就用飛機直接撞,相當殘酷。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 在二戰之後,則因為飛機的體積越來越龐大、重量越來越高、所攜帶的武器也越來越多,再加上航空母艦多使用將起飛與降落跑道分離的斜向/夾角甲板(angled flight deck),因此起飛前所能進能衝刺的距離就很短,因此即便在引擎力道大幅度強化的狀態下,仍需要使用滑跳彈射甲板。
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
至於近代開發的電磁彈射,則改以電磁的方式推動一個位於軌道上,並連動機身的底座;雖然就甲板上的部分看來,電磁彈射與蒸氣彈射看起來都是用一個底座推進飛機,然而它們的作動過程卻完全不一樣。 電磁彈射的優勢,包含了造價較低、體積精簡,而且比較不耗損航空母艦本身的動力;除此之外,它也能調整動力輸出的曲線,可依照不同機型變化,也可減少對機身的衝擊破壞。 關於電磁彈射的缺點,目前能聯想到的,就是對電力的依賴太大,不過由於它還是相當新的系統,首見於 2017 年開始服役的福特號航空母艦(USS Gerald R. Ford),實際表現還有待時間驗證。 由於滑跳彈射甲板在飛機起飛時,所能提供的幫助還是有限,特別是隨着飛機越來越重,這也讓起飛難度與飛行員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在 1950 年代時,英國又提出了蒸氣彈射系統的構想。 蒸氣彈射的原理,是收集來自航空母艦動力鍋爐的蒸氣,封存在密閉系統裏,等到壓力達到標準,再於瞬間完全釋放,讓龐大的能量去推動一個活塞,活塞上面有一個底座則連動機身,以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提升飛機速度。
加賀號航空母艦: 美國總統第一人! 川普登日自衛隊準航母「加賀號」
加賀號的艦體配置缺失要比赤城號來的嚴重,因此先一步排入現代化改裝工程之列,加賀號1933年10月20日列為預備艦,從1934年6月25日開始在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進行改造至1935年6月25日完成。 原先設計是想參考美國海軍的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作為範本,但是在友鶴事件之後所有日本船艦都進行重心的再計算,為了減少側風面積因此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的艙面甲板設計被全面放棄,改為與赤城號類似的航艦設計。 加賀號的左右兩舷裝設巨大排煙管,側舷延伸到艦尾,試圖將煙引導致艦艉排放,這項設計則是參考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而來[16]。 加賀號同樣安裝重巡洋艦級的200公釐艦砲,其用途為壓制以魚雷奇襲艦隊的水面艦。 根據1919年日本海軍制定的「八八艦隊計劃」,赤城於1920年12月6日作為巡洋戰艦在吳海軍船廠開工建造,屬於「天城級」巡洋戰艦的二號艦,日本第六艘建造的戰鬥巡洋艦。
這也成為了赤城號的另一項弱點,在偷襲珍珠港的計劃時曾經有考量續航力問題而將其剔除出作戰規劃的計劃,但因為其成員擁有最豐富的戰鬥經驗而沒有實施,而通過艦上卸掉所有小艇、攜帶900個油桶的重油來提供額外航程。 1920年代,日本海軍唯一有操作實績的鳳翔號煙囪設計並不理想,然而海軍航空設備研究重鎮霞浦海軍研究所卻也一籌莫展,只能在新造的兩艘改造航艦上來實驗煙囪配置的最佳方式。 赤城號的設計則是在右舷分成兩道煙囪排放,前方第一煙囪集合了重油鍋爐排煙,以30度傾角向下彎曲朝舷外排放廢氣,讓海水自然冷卻熱氣流;後方第二煙囪則整合了油煤混燒鍋爐向艦體上方直接排放,煙囪出口裝有水冷循環裝置降低廢氣溫度。
加賀號航空母艦: 設計和規格
因為航空母艦就像個移動的機場,使得寬廣海面到處都可能變成基地,供飛機起落,以讓作戰更具機動性、變化性、破壞性與持續性,對軍事強國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武力。 從攻擊面切入,它能將飛機基地移到比較接近目標的地方,因而更容易發動攻擊,也更容易返回航空母艦進行調整與補充,並繼續再度、三度攻擊。 加賀號航空母艦 從防守面切入,它能在國土之外攔截來犯的敵人,將戰場盡量限制在不會影響到國民生活的區域,也就是「決戰境外」。 在開打之前,航空母艦也具備震攝效果,因此也常被軍事強國透過軍演、環繞友邦航行等方式,警告敵對國家不要輕舉妄動。
現在的航空母艦,動輒上看 250 或超過 300 公尺的長度,如果就人力建造的艇艦來看,的確相當大,但如果放在茫茫大海中,那就顯得相當渺小了;即便如此,仍有人會覺得這樣一艘「目標大」、「移動慢」的海上巨物,簡直就是活靶,應該很好打,但事實並非如此。 加賀號航空母艦 因為正規的航空母艦編制,從來就不是單獨行動,而是環繞着由各種飛機、艦艇、潛水艇所構成的護衛網,因此想要攻擊或接近的難度都相當高。 加賀號航空母艦2025 想要攻擊一部航空母艦,依照距離短、中、長,概略可以分成反艦飛彈、使用飛機或其他艦艇的機載攻擊,以及可打到數千公里外的彈道飛彈。 具有主動導向尋找目標的反艦飛彈,是最便利的方式,但短程反艦飛彈的攻擊距離只有幾百公里,如果從沿海基地發射,根本打不到航空母艦的距離,而範圍較廣的反艦飛彈,則容易因為航行時間較長,而容易被護衛系統攔截摧毀。
航空母艦的確是相當強大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國家都想要擁有它的原因,但就現實來說,還是不要使用到比較好。 不過在近幾年,已經有國家宣稱將彈道飛彈攻打航空母艦的技術,開發到實用的狀態,至於是不是真的那麼厲害,說真的還是不要有使用的那天比較好。 近幾年,幾個軍事強國似乎突然發現了東亞之美,紛紛派出了軍艦到南海附近巡航,其中不乏具有強勢武力宣示意味的航空母艦。 此外,儘管當年美軍俯衝轟炸機擊中加賀號時造成大火,但艦體本身仍算完整,甚至艦側配置的槍砲都毫髮無損。
加賀號航空母艦: 裝甲
赤城號的三年式20公分艦炮分別有單裝、聯裝砲塔型號,聯裝炮塔的俯仰角度可達正70度,具備有限防空機能。 如果要用量化數值來說的話,美國最新的福特級核動力航空母艦(Gerald R. Ford-class aircraft carriers)與近期曾與英、日舉行聯合軍演的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USS Carl Vinson CVN-70),都有常態 75 架,最高約 90 架的軍機承載能力。 雖然這數目還包含了直升機、偵察機、運輸機等機型,但傳統上仍是以戰鬥機為主要,如果以一艘航空母艦近 90 架戰鬥機對照臺灣現有的 142 架 F-16,就算不考量新機型優勢,仍可以看出一艘航空母艦的戰力就相當強。 海燕號船長76公尺,已多次與美國海軍和世界各地的官方合作,尋找並記錄歷史上著名的沉船。 而由於一般的沉船被視為陣亡軍人的安息之地,任意侵入沉沒戰艦的行為是違法的,因此沉船的確切坐標也對外保密。
加賀號航空母艦: 建造沿革
4月13日艦載機隊向白雲機場、廣州天河機場發動轟炸,該役與中華民國空軍第五大隊所屬28中隊、獨立第29中隊操作的格鬥士戰鬥機進行交戰,艦載機3架遭到擊墜、聲稱擊落15架。 加賀號航空母艦2025 如果在二次大戰,也就是大概 1940~1950 年代前,那時的航空母艦的確大多是平甲板,這是因為當時的飛機比較小、重量也比較輕,因此只要長度夠,也能用平甲板起飛。 以日本在 1920 年代動工改裝的加賀號航空母艦為例,就是採用了平甲板,但它曾瘋狂地採用了三層、三跑道設計:最上層為降落跑道、中間為輕型飛機起飛跑道、底層為重型飛機起飛跑道,但後來則因為實際狀況而拆除剩下一層。 但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在船廠的天城號因地震震落船臺龍骨扭曲,因此報廢,日本遂將原定停建銷毀的戰艦「加賀」接替「天城」改造為航空母艦[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