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建議,選用同區宏照道正發展的公屋安置居民,估計有助重建在約10年完成,並分兩階段,首階段彩虹邨一半居民可以選其他區,也可以全部安置到宏照道的新公屋。 土地正義聯盟組織幹事吳卓恆獲邀出席會議,促盡快進行人口凍結登記。 他指過往政府收回寮屋土地時,寮屋業主為求謀利,會用盡方法趕走現有住民,轉以較高租金及日後可獲搬遷津貼作引招收新租戶。 他亦指出寮屋存在不少問題,如劏房戶數量極多、部分寮屋橫跨私人及政府用地等,望地政總署可酌情處理不同情況。 另外,黃大仙社區中心亦擬改劃作住宅發展,日後將重建一幢住宅大廈,共提供310夥、供850人入住,料2028年入夥。
- 項目亦會提供幼稚園、社區會堂、療養護老院等社福設施,另會在毗鄰永定道休憩處和怡發花園的兩幅用地均會改劃為「休憩地帶」,設置公眾休憩空間,日後將交由康文署管理。
- 現場所見,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位置優越,鄰近社福配套完善,分別鄰近港鐵彩虹站及黃大仙站,步行距離於五分鐘之內。
- 地盤界線外100米亦是今次研究範圍,有另外6個文化遺產,當中聖若瑟安老院的別墅、宿舍A及門樓均已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報告指,預料地面震動、傾斜和沉降或會對該3個歷史建築構成潛在影響。
- 鄰近港鐵彩虹站、斧山道運動場的牛池灣村,部分位置將會清拆,並重建作公營房屋,涉約1.68公頃,擬興建3幢35至37層高的住宅大廈,提供2,700夥,可容納人口7,290名。
- 目前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屬「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政府將展開修訂分區計劃大綱圖程序,改劃為「住宅」用地,預料研究完成後於2021至22年進行人口凍結登記。
- 牛池灣乃昔日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斧山下的一個海灣,附近因而以此為名,泛指斧山道及清水灣道之間的地方及彩虹邨,彩虹邨位於牛池灣西面部分,毗鄰的坪石邨則位於觀塘區佐敦谷西北面。
至於黃大仙竹園聯合村,亦將聯同對面的露天停車場共同發展,擬建3幢公營房屋,可提供約1,500夥,容納約4,050人。 牛池灣村重建2025 至於牛池灣村的萬佛堂,本身是三級歷史建築,未來會活化作「商業用途」。 牛池灣村重建2025 目前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屬「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政府將展開修訂分區計劃大綱圖程序,改劃為「住宅」用地,預料研究完成後於2021至22年進行人口凍結登記。 牛池灣村重建2025 該區寮屋住戶將可根據現行在2018年經優化為受政府發展清拆行動影響的寮屋住戶補償及安置安排,選擇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提供須通過經濟狀況審查的安置房屋,或免經濟狀況審查安置到房協屋邨。
牛池灣村重建: 牛池灣村重建 王新興冀增500夥私宅
由於林氏祖墳外有逾身高的圍牆並有鐵閘鎖上出入口,附近亦沒有任何標示介紹,一般民眾亦不易留意到其存在,可謂一座隱世墓園。 早於1819年,《新安縣志》已經有記載牛池灣村,至今估計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1866年,意大利一位傳教士繪畫的《新安縣全圖》中,於現今牛池灣的位置上標有「牛屎灣」,所以我們可推斷牛池灣在二百多年前已經出現。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大老山隧道以東、大老山以南、飛鵝山以西、太子道東、清水灣道以北為範圍(包括彩雲邨)。
- 鄰近的二級歷史建築的前聖約瑟安老院則位處綜合發展區內,不受今次發展計劃影響。
- 所有在清拆前登記並記錄在案的構築物或寮屋住戶,不論其居住年期及構築物的狀況,均可以申領住戶搬遷津貼,以應付搬遷費用。
- 黃大仙社區主任譚美普表示對計劃關注和憂慮,指牛池灣社區包括牛池灣村、坪石邨、彩虹邨和彩雲邨,若再加上延伸興建的彩輝邨、彩德邨、彩興苑,所佔範圍已橫跨黃大仙和觀塘,人口接近15萬。
- 九龍建業(00034)牛池灣前聖若瑟安老院重建計劃,經過近20年規劃,終於達成補地價96.58億元,屬於全港歷來第2大額補地價,更屬市區歷來最大宗,每呎樓面地價約4,464元。
- 至於牛池灣村的萬佛堂,本身是三級歷史建築,未來會活化作「商業用途」。
- 寮屋區居住環境未乎理想,拆卸重建雖然給予居民「上樓」機會,但重建計劃是否真的能照顧到村內居民的真實需要,仍然有待定論。
黃大仙區議會昨日(7月7日)討論,促合併62年歷史的彩虹邨重建發展。 其中黃大仙竹園聯合村,位於黃大仙廟旁邊,地盤佔地1公頃,住宅可建樓面約80.73萬平方呎,擬建3幢樓高32層至45層的公營房屋,提供約1,500夥,可容納人口約4,050名。 至於非住宅樓面約16.14萬平方呎,料包括長者護老中心、幼稚園、社區會堂等社福設施。 牛池灣村重建 至於黃大仙竹園聯合村,位於黃大仙廟旁邊,地盤佔地1公頃,住宅可建樓面約80.73萬平方呎,擬建3幢樓高32層至45層的公營房屋,提供約1,500夥,可容納人口約4,050名。
牛池灣村重建: 臨時採樣亭運作第二天 黃大仙廣場出現排隊人龍
所有凍結登記中記錄在案的構築物或寮屋住戶,不論其居住年期及構築物的狀況,均可申領住戶搬遷津貼。 牛池灣村內的歷史建築包括於2011年獲古諮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萬佛堂 ,古蹟辦初步建議原址保留。 (獨媒特約報導)《2019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回三個位於市區的寮屋區(即茶果嶺村、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重建為公屋。 牛池灣村重建2025 牛池灣村重建 牛池灣村重建2025 其中位於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合共2.9公頃土地的研究已於今年初開展,預計最快可於2025年動工,提供2,700個房屋單位。
政府在二零一九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收回三個九龍東的寮屋區,包括竹園鄉、牛池灣鄉和茶果嶺鄉,以重建成公屋為主的新社區,預計將合共帶來6,300個公營房屋單位。 寮屋區居住環境未乎理想,拆卸重建雖然給予居民「上樓」機會,但重建計劃是否真的能照顧到村內居民的真實需要,仍然有待定論。 報告又提到,牛池灣村具潛在考古價值,建議房屋協會在取得土地發展前,要先考古觀察。 規劃署九龍規劃專員鄭韻瑩回應時承認竹園聯合村範圍較小,未必可容納太多社區設施,但她表示鄰近土地雖未納入研究報告,但仍會繼續視察更多可發展用地,又指若彩虹邨若落實重建,牛池灣及竹園聯合村的公屋可作安置用途。 牛池灣村重建2025 至於鄰近港鐵彩虹站、斧山道運動場的牛池灣村,部分位置將會清拆,並重建作公營房屋,涉約1.68公頃,擬興建3幢35至37層高的住宅大廈,提供2,700夥,可容納人口7,290名。
牛池灣村重建: 補償方案確認書死線臨近 彩虹道街市關注組召開第三次檯商大會
政府去年施政報告公佈,收回上述三個市區寮屋區作公營房屋發展,當中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的顧問研究已於今年初開展。 現場所見,牛池灣村和竹園聯合村位置優越,鄰近社福配套完善,分別鄰近港鐵彩虹站及黃大仙站,步行距離於五分鐘之內。 民主黨六名區議員提交文件,建議當局將牛池灣村及竹園聯合村附近可用土地一併考慮在重建範圍,改善現時區內住戶生活質素,並確保新社區有完善社區配套。 民主黨鄧惠強指研究範圍內的竹園聯合村只佔0.5公頃,加上該地鄰近港鐵觀塘線及未來東九龍線,有一部分用地未能使用,質疑「係咪淨係起一橦插針樓?」他建議連同竹園聯合村旁邊近一公頃的公眾文化區一併發展。 政府於2019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收回3個位於市區的寮屋區重建,包括茶果嶺村、竹園聯合村及牛池灣村,其中去年已先公佈茶果嶺村重建方案,涉6,750夥,近日規劃署再就另外兩條村正式向城規會提出改劃建議。 最新文件顯示,兩個重建公屋計劃在為期兩個月的展示期內,分別收到8份申述,其中反對牛池灣村重建2,700夥的申述人包括東九龍地產發展有限公司。
該公司建議採用優化方案提高牛池灣村用地的發展密度,提出透過把重建地點中的兩幅「休憩用地」及鄰近一幅「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納入「住宅(甲類)1」用途,及增加現有樓宇的高度限制的方式,額外增建500夥私人房屋。 不過規規劃指做法不可接受,因有關公眾休憩用地等並非擬作住宅發展項目的一部分。 牛池灣村重建2025 此外,部分申述人指,牛池灣村重建公屋計劃的發展密集擠迫,密度過高,而且休憩用地不足,影響該區的城市設計。 不過規劃署指,政府一直採取多管齊下的方式增加房屋土地供應,以應付市民對房屋的殷切需求,包括收回位於市區寮屋區的私人土地,以加快發展和在這些土地重建新社區。 政府在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重建茶果嶺村、竹園聯合村及牛池灣村三條市區寮屋村,其中去年已先公佈茶果嶺村重建方案,涉6,750夥,近日規劃署再就另外兩村正式向城規會提出改劃建議。 牛池灣村重建 譚香文指黃大仙屬人口稠密地區,若新社區落成後再增加約8,000名居民,將加重未來社區資源負擔,批評規劃署急於實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施政報告內容。
牛池灣村重建: 黃大仙區街道環攝系列-霓虹燈
收地補償方面,梁妙燕指現時政府以容忍態度對待照寮屋住戶,即使其寮屋位於政府土地,亦會提供不同津貼,強調政府將貫徹以人為本原則,因應各別情況處理。 政府在二零一八年公佈「發展清拆行動特惠補償及安置擬議加強措施」(俗稱510方案),安排受影響的寮屋住戶上樓或現金賠償。 簡單而言,「人住屋」的住戶由當局凍結登記,需最少住滿兩年,按寮屋的居住年期(兩年或七年),入住房委會公屋或房協安置屋邨;而「非人住屋」的住戶需自行向當局登記,否則可能喪失安置補償資格。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昨日(6日)在房屋事務委員會上,未有回應有關彩虹邨重建的消息,只表示所有房委會屋邨重建項目,需要細心考慮不同因素,正研究的項目是否最合適選擇,亦需小心檢視。 何永賢強調,明白居民希望提早得悉和準備重建,但政府除了掌握屋邨老化情況,還要視乎能否安排調遷等,因此難以提早排列出將會重建的屋邨。 黃大仙社區主任譚美普表示對計劃關注和憂慮,指牛池灣社區包括牛池灣村、坪石邨、彩虹邨和彩雲邨,若再加上延伸興建的彩輝邨、彩德邨、彩興苑,所佔範圍已橫跨黃大仙和觀塘,人口接近15萬。
牛池灣村重建: 【寮屋——市區草根的另一選擇】#01 專題序:什麼是「市區寮屋」?
黃大仙竹園聯合村,位於黃大仙廟旁邊,地盤佔地1公頃,住宅可建樓面約80.73萬平方呎,擬建3幢樓高32層至45層的公營房屋,可提供約1,500夥,容納約4,050人。 至於非住宅樓面約16.14萬平方呎,料發展長者護老中心、幼稚園、社區會堂等社福設施,整個項目預計2029年至2030年分階段入夥。 另外,牛池灣村鄰近港鐵彩虹站、斧山運動場,部分位置將會清拆,並重建作公營房屋,涉約1.68公頃,擬興建3幢35至37層高的住宅大廈,提供2,700夥,料可容納7,290人。 項目亦會有社區會堂、幼稚園、長者日間照顧中心等設施,預計最快在2031年分階段入夥。
牛池灣村重建: 歷史
萬佛堂有三座相連的兩層高建築,中間一座設有主殿,供奉觀音大士, 左右的建築為靜室,高峯時約有六十名女子在此居住。
牛池灣村重建: 九龍三村擬清拆 村民促賠償與新界原居民看齊
牛池灣村文物影響評估報告指,在地盤範圍內的「萬佛堂」,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道教尼姑庵之一,亦是牛池灣村內碩果僅存的宗教建築物,歷年有不少宗教和社福活動在內舉行,形容萬佛堂是牛池灣村內,扮演重要的宗教和社會角色。 有居民不滿賠償金額,擔心未能負擔房協出租單位的租金,亦有居民指自祖先一代便在古村內定居,期望能得到與新界原居民類似的安置和賠償。 項目亦會提供幼稚園、社區會堂、療養護老院等社福設施,另會在毗鄰永定道休憩處和怡發花園的兩幅用地均會改劃為「休憩地帶」,設置公眾休憩空間,日後將交由康文署管理。 牛池灣村重建 報告又指,牛池湖小溪以南的地區,是1904年牛池灣村的原貌,故房協應委聘合資格的考古學家,在牛池灣村的原始範圍,進行考古觀察,在完成考古報告,纔可將用地批出予房協發展。 土木工程拓展署將會拍照、錄像、3D掃瞄紀錄,並會監察其結構,以確保工程不會對萬佛堂造成影響和損毀,並建議在設計佈局中預留不少於10米的緩衝區,以確保萬佛堂與不會受震動影響。 位於黃大仙祠大門左邊的林氏祖墳,在明代建成至今,已有逾六百年歷史。
牛池灣村重建: 牛池灣村、竹園村重建4200夥公屋 規劃署拒接反對意見
但該區的交通仍主要依靠(新)清水灣道和彩虹地鐵站,運輸壓力沉重,若在交通中樞位置再增加人口,恐令本已「塞到九彩」的交通狀況更惡劣。 據政府最新向黃大仙區議會提交的文件顯示,當局目標在明年完成以上顧問研究,隨後展開地區諮詢及改劃相關大綱圖,並且同時進行基建設施的詳細設計,繼而申請工程撥款並按目前的機制展開收地、清拆和基建工程。 莫灝哲則期望計劃能配合62年歷史的彩虹邨重建計劃,形容是彩虹邨居民原區安置的「最後機會」。 牛池灣村重建2025 牛池灣村重建 牛池灣村重建 他表示經常收到居民反映擔心樓宇安全,屋邨亦經常出現漏水、跌石屎等問題。 牛池灣村重建 胡志建則望各政府部門先協商好整個地區規劃,避免日後出現各部門未能配合的情況,阻礙效率。 牛池灣村重建 報告指,萬佛堂將會原址保留,但現時通過萬佛堂的行人路將會拆除,附近亦將會有打樁、地盤平整等工程,預料或會影響到萬佛堂,包括與重型工程機械的接觸會損壞建築物,而地面震動、傾斜和沉降亦可能會對建築物構成潛在影響。
牛池灣村重建: 住戶可申搬遷津貼
至於黃大仙竹園聯合村,文件透露日後擬分2個地盤發展,除了竹園聯合村現址,亦將聯同對面的露天停車場共同發展,合共佔地約1公頃,當中會以行人天橋連接。 牛池灣村重建2025 地盤界線外100米亦是今次研究範圍,有另外6個文化遺產,當中聖若瑟安老院的別墅、宿舍A及門樓均已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物,報告指,預料地面震動、傾斜和沉降或會對該3個歷史建築構成潛在影響。 牛池灣村重建 在八十年代初,政府曾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寮屋處所登記,當時在登記中列為「住用構築物」會被歸類為「人住屋」。
牛池灣村重建: 建議萬佛堂外圍設不少於10米緩衝區 免受工程震動影響
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工程師梁偉文表示,現階段只是進行可行性研究,又指人口增加無可厚非。 牛池灣村重建2025 擬議發展的範圍有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萬佛堂」,文件稱該建築物將會原址保留,並會與擬議住宅大樓相距至少10米,房協初步計劃將該建築物活化作商業用途,但詳細設計仍有進一步研究。 鄰近的二級歷史建築的前聖約瑟安老院則位處綜合發展區內,不受今次發展計劃影響。 消息稱,房委會已選定重建有60年歷史的彩虹邨,初步傾向年底區議會選舉後公佈安排。
牛池灣村重建: 社區
房委會回覆《大公報》查詢表示,正研究選出一條公共屋邨展開重建研究,有結果會適時公佈。 公屋聯會預料,彩虹邨重建的新樓宇可達40層,提供較多公屋單位;有立法會議員期望,當局縮短工程年期,妥善安置居民。 牛池灣村重建2025 當局提及待稍後疫情緩和下來,會安排向相關寮屋區的住戶和業務經營者等進行講解,介紹有關研究及發展程序,以及政府的補償及安置安排。 所有在清拆前登記並記錄在案的構築物或寮屋住戶,不論其居住年期及構築物的狀況,均可以申領住戶搬遷津貼,以應付搬遷費用。 不但仍未有具體的遷拆時間表,而且在原定住戶登記限期屆滿前(即二零一九年十月三十一日),沒有主動落區向有關住戶介紹繁複的登記詳情,令居民一直缺乏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