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地管治系統傳統上信賴當地官員的判斷,故麥理浩的觀點亦成了倫敦考慮的框架,在後來的中英談判初期,主張用滿清和英國簽訂的條約來堅持香港和九龍半島已永久割讓予英國,只要整個香港包括新界繼續由英國管治,日後經濟上終能裨益中國。 天水圍有多個交通基建正在規劃中,當落成後交通優勢將更顯著,將可同時貫穿香港「南金融」與「北創科」雙核心,同時接連內地多個核心商業區。 天水圍發展潛力2025 經屯馬綫可達未來的洪水橋站,再連接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迅達深圳前海;北環綫及其支綫連接古洞北、新田科技城和港深創科園等北都其他板塊;另一邊中鐵綫將連接九龍塘,快速連繫九龍東商貿區。 沈學雄指,綜合商業發展項目擁有北都策略性位置,因其緊靠天水圍站,與洪水橋新發展區、元朗和屯門有良好連接性,期望可發揮交通樞紐優勢;他更指,綜合體將會輻射至整個大灣區,聚集頻繁往返兩地的服務人才。 雖然華潤在帳面上是大股東,但實際上只是被華資利用的棋子,就不少具體安排一直蒙在鼓裏。
透過建立和諧、具建設性的人際關係(包括:同學之間、師生、親子等),讓同學「捕捉」與感受良好品格與美德。 此外,透過服務學習讓同學體會現實場景,提出深思熟慮的問題,促進學習他人的動機,「追尋」正向品格與價值觀。 和富慈善基金最終成功申辦一所由政府直接資助的小學,2002年,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正式於天水圍創辦。
天水圍發展潛力: 「香港未來」—天水圍發展
面對地契問題觸發的信心危機,中英兩國也保持沉默,向來在新界囤地的華資地產商也不得不擔心起他們未來的投資環境。 天水圍發展潛力2025 由於華潤有中國官方背景,也意圖在商場大展拳腳,那些華資地產商向華潤提供有利條件來利誘,打算利用華潤的身分來試探中英兩國對香港前途問題的取態也是可以理解的。 華潤被中共中央批評後仍決定留在巍城,因為那時港英政府已獲得清楚的訊息,不能以天水圍來間接處理地契問題,繼續參與既不損害中方立場,又可以在回本之餘賺不少錢,直到香港前途一切塵埃落定才抽身離場。
天水圍一向是上車天堂,區內嘉湖山莊為香港十大藍籌屋苑之一,亦是香港規模最大及單位數目最多的私人屋苑,區內其他上車盤例子還有Wetland Seasons系列、柏慧豪園、柏慧豪廷等,都受中小戶家庭歡迎。 政府於1995年完成天水圍北規劃研究,相關基建工程於1997年展開。 天頌苑及天華邨於1999年入夥,其後的數年是天水圍北部屋邨入夥的高峯期。 1997年行政長官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八萬五建屋政策,當中於天水圍北增建7千個公共房屋單位,讓天水圍北本已非常密集的公共房屋更加。 俊宏軒、天逸邨及天恆邨的13,000個單位原本是規劃為居者有其屋,但是後來又因為居屋第23期乙取消而改為公共房屋出租;房協曾計劃在103區興建夾屋項住宅,後來因當局於1998年10月宣佈擱置夾屋計劃而取消,改為興建公共住租房屋,成為今天的天晴邨。 由於公屋對住戶人數的下限比居屋的要求為高,因此進一步增加天水圍北的公共房屋人口,令中產階級人口與中下階級人口比例嚴重失衡[8]。
天水圍發展潛力: 圖則3個月前獲批 新地天水圍建「新界版apm」
幾方互相試探地契問題的取態,卻陰差陽錯地造成了天水圍新市鎮規劃發展的結果。 「明日大嶼」是未來二、三十年香港的長遠發展願景,計畫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 首先區內體育館設施之使用量已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午至晚上的預訂情況高於80% 。 區內亦缺乏一個標準泳池,現時之游泳池每逢暑假及週日都會人山人海,擠迫之情況令居民只是「浸水」,多於游水。 例二:由天水圍北至觀塘工作,需花10-15 分鐘步行至巴士站,再花1 小時車程才能到達觀塘,而每程則需要$16.5 天水圍發展潛力2025 ,故此一個月上班乘車使需付$792 。 此外,九龍灣祥業街商業地及沙田馬鞍山落禾沙住宅地昨招標,中原料九龍灣商業地每方呎樓面地價6,000元,估值約29.4億元,落禾沙住宅地估值約12.4億元,兩地於五月八日截標。
- 例二:由天水圍北至觀塘工作,需花10-15 分鐘步行至巴士站,再花1 小時車程才能到達觀塘,而每程則需要$16.5 ,故此一個月上班乘車使需付$792 。
- 「明日大嶼」是未來二、三十年香港的長遠發展願景,計畫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 首先區內體育館設施之使用量已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午至晚上的預訂情況高於80% 。
- 水務署總工程師(發展)葉家駿表示,在60年代,香港因水資源不足經常實施制水。
- 至於青衣青綠街的土地,由於當時用一個房協建屋售出計劃,房協就着青衣青綠街當時已交了三億七千多萬的地價給政府,所以兩者會用簡單來說是對銷的方法來做。
- 至 1997 年他成立和富慈善基金,投入更多的資源以擴闊社會服務範疇,藉以回饋社會。
廖承志感到錯愕和煩擾,因為華潤從未將投資決定知會北京,他請劉定中向麥理浩傳話,希望他們不要因此批出超越97年的地契。 劉定中回港後馬上通知麥理浩,衛奕信隨即在81年1月約見新華社副社長李菊生,一探究竟。 李菊生明言,華潤根本沒有權力要求批予特殊地契,也未曾作出過這樣的要求。 就是這句話,打破了英方一年多以來打算透過天水圍發展來處理香港前途問題的如意算盤。 英國外交部官員在衛奕信就此會面提交的報告一角,手寫了一句評語:「這是令人失望的(this is discouraging)」。 事實上,根據魯平、許家屯、黃文放等多名中方人士的回憶,北京直至1982年才開始有治港政策的雛型。
天水圍發展潛力: 選舉論壇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撰文表示,現行東江水供水協議年底期滿,新供水協議將保留「統包扣減」機制,即按實際東江水取水量扣減基本水價,以避免浪費剩餘的東江水資源並節省輸水成本。 而今屆選舉為政府呼籲投票的名人包括方凱申[來源請求]、尹光、謝雪心、沈震軒[來源請求]、馬浚偉、張明敏、嚴浩、張智霖、袁詠儀、連詩雅、草蜢、任達華、伍詠薇、徐小明、王祖藍、鄺美雲、黃百鳴、蘇永康、石修等。 除此之外,尚有不少的政府部門,亦製作了由其首長率領部下呼籲選民投票的宣傳短片,計有保安局[37]、公務員事務局[38]、警務處[39]、入境事務處[40]及房屋局[41]等。 惟截至提名期完結,所有有意參選的民主派人士皆沒有取得足夠三會成員提名而未能報名參與今屆的區議會選舉。 天水圍發展潛力2025 因應2023年香港選舉改革,設立由三會委員(即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及地區防火委員會)為選民的地區委員會選出的議員,佔全體470名區議員中的176名。 候選人毋須為有關委員會的委員,在有關地方行政區的每個地區委員會(即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及地區防火委員會)須獲得最少3名,但不多於6名地區委員會界別選民的提名。
- 所有論壇除經大氣電波於電視或電臺廣播外,亦會於所屬媒體或主辦單位的官方網站、OTT服務平臺或YouTube頻道直播及提供重溫。
- 76 歲雷先生十年前確診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其後病情轉差,肺功能只得三至五成,日常生活需接駁氧氣樽「聞氧氣」。
- 天水圍南 天水圍北 醫院 無 無 診所 1 無 天水圍區內不單沒有醫院,門診服務供應亦未能達到每10 萬人一間診療所的指標。
- 當時港英政府的考慮之一,是香港的公共財政與日益加重的基建開支壓力,因政府已拍板興建將軍澳和馬鞍山等新市鎮,同時密鑼緊鼓地規劃大嶼山的新機場,故政府預計到80年代中期,公共財政面臨重大壓力,而天水圍發展申請牽涉的基建配套無疑將加重這方面的壓力。
- 特區政府非常樂意接納以港英政府官商合謀來解釋天水圍成為悲情城市的說詞。
- 后海灣的對岸為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及南山區,海灣兩岸的距離少於5公里。
1979年11月,麥理浩再與王匡接觸,表明香港樂意貢獻中國現代化發展,具體措施包括在港規劃專供中國航運業使用的貨運設施,麥理浩席間藉機再提及地契問題。 天水圍發展潛力2025 麥理浩從這個對話中接收到的信息是,英方宜再多等一會,等到中國(尤其是廣東)的政治和經濟更穩定才說,而在中港雙邊各有多些投資對此會有幫助。 麥理浩問王匡其口中的投資是否包括房地產,王匡答說包括房地產,以及包括新界和香港。 天水圍發展潛力2025 隨後12月,廣東省革命委員會主任習仲勳(即習近平父親)訪港,當時港督政治顧問衛奕信(即後來的港督)向倫敦報告時指,習仲勛論及地契問題時,與王匡思路一致。 天水圍發展潛力 中國研究文獻指出,中國內部政治情勢複雜,地方官員的說話不一定能代表上級的想法,尤其在經濟開放初期地方官員拼盡方法要爭取表現的時候。
天水圍發展潛力: 成為一名護理博士
而 西 九 龍 文 娛 藝 術 區 的 北 面 則 為 廣 深 港 高 速 鐵 路 西 九 龍 總 站 。 另 外 , 西 九 龍 一 帶 的 九 龍 南 綫 西 九 龍 站 、 前 佐 敦 道 碼 頭 用 地 、 南 昌 站 、 荔 發 街 貨 倉 及 西 北 九 龍 填 海 土 地 等 亦 將 會 有 大 型 綜 合 發 展 。 在簽協議後的記者會上,記者問到與華潤有關的政治考慮,政府官員稱協議與政治無關,又強調港英政府從未徵詢中國政府或廣東省政府。 據華潤檔案,華潤在1982年8月16日致函外貿部知會北京協議內容,表示「我方與港英談判為時一年半以上,幾經波折」,終於簽訂協議。 華潤巧妙地形容港英政府無償批予他們熟地來作私人發展,但所謂的無償只是因為政府用部分收地成本抵消了巍城應付之地價,加上華潤此前已付出了為數不小的投資額,故這有誤導北京之嫌。 華潤又向北京強調其參與天水圍發展的重要性:「希望利用我華潤公司的參加發展,可以起到一定的穩定投資者信心的作用。這與中央提出的『使投資者放心』,『維持香港作為自由港和國際金融、貿易中心的地位』的方針政策是符合的」。
天水圍發展潛力: 交通
這被認定是天⽔圍種種社區問題的根源,導致地⽅經濟難以發展,居⺠無法在區內謀⽣,跨區⼯作需負擔⾼昂交通費,因⽽變成「天⽔圍城」。 天水圍寫字樓供應向來不多,他強調,新地早著先機發展天水圍,項目周圍區域住宅已經成熟,人口潛力將進一步上升,形成區內新的經濟核心,寫字樓將吸引國際以至灣區企業進駐,特別是與內地有商業聯繫的企業,值得長綫投資。 他又指,項目將因應市場需求進行彈性規劃,預計樓面面積分佈更趨多元化,如設開放式辦公室,會借鑑深圳綜合商業項目設計。 在城市規劃方面,河源市所有工業項目均須置於指定的工業園區,市政府亦會拒絕不符合排放標準的項目發展。
天水圍發展潛力: 政府委任
特首林鄭月娥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在新界北部發展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並預料將成為香港「未來二十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鄒崇銘在《⼈沒有位置的新市鎮規劃》一文指出,我們⾄今仍無法從官⽅規劃中窺⾒新界北部的產業發展如何配合當區居⺠的需要。 除 了 住 宅 外 , 粉 嶺 北 將 會 興 建 多 個 政 府 、 機 構 及 社 區 設 施 , 以 服 務 區 內 以 及 粉 嶺 / 上 水 新 市 鎮 的 居 民 。
天水圍發展潛力: 政府
「4+1」護理學專業課程 天水圍發展潛力2025 助學生邁向專業之路屯門醫院普通科護士學校為醫院管理局轄下其中一間護士學校,過往學校一直提供三年制的護理學高級文憑課程。 隨著過去幾年的努力,天水圍醫院已經開展了急症室、住院、專科門診、專職醫療、化驗、放射、手術室及日間護理等多項服務,配套日趨完善,成為天水圍區內重要的社區設施之一。 由此看來,單單以公屋比例過多、基建配套不足等規劃問題來解釋天水圍的困境,無疑為斷章取義,忽略其規劃亂局的本因,在其發展建基於不平等的公私合營上,才導致所謂的「規劃失當」。 天水圍發展潛力2025 天水圍發展潛力 論者們動輒以「悲情城市」來解釋他區狀況,大有可能是他們完全誤解天水圍的問題,甚或只為煽情罷了。 至於青衣青綠街的土地,由於當時用一個房協建屋售出計劃,房協就着青衣青綠街當時已交了三億七千多萬的地價給政府,所以兩者會用簡單來說是對銷的方法來做。
天水圍發展潛力: 天水圍未來發展: 服務計劃小統計
疫情期間實體及網課的交替更能突顯混合教學的精髓及重要性,故此學校的混合教學試行計劃不僅獲得師生正面的回饋,更廣受業界認可,進一步肯定了學校於融合教學科技的努力。 李博士的多元背景無縫融合了本地和國際文化,無疑有助打造學校成為一所國際化本地學校。 學校擁有國際化的視野,與時並進,適時檢討及糅合新穎的教育法,鼓勵學生具備國際視野,追求卓越,擁抱創新,培養學生擁有能應對未來挑戰的心態。
天水圍發展潛力: 基建圍城系列:其實天水圍的規劃很周詳 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的初衷
而新社區內的發展特色3區、4區及5區更會成為「經濟及就業中心」、「區域經濟樞紐」及「地區商業中心」。 天水圍發展潛力2025 儘管如此,團體仍認為現存方案的經濟就業組合沒有靈活運用天水圍舊社區的勞動人口。 從調查結果得知,大部份天水圍居民期望洪水橋發展能夠長遠協助解決天水圍的規劃失誤,即是「區內經濟活動被壟斷」及其連帶的問題。
天水圍發展潛力: 新地天水圍站旁建近百萬呎綜合商業項目 打造港深中介樞紐據點 擁口岸及交通優勢 發展北都專業服務物流樞紐
76 歲雷先生十年前確診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其後病情轉差,肺功能只得三至五成,日常生活需接駁氧氣樽「聞氧氣」。 他去年2 月經醫生轉介至護士診所,「以前想噴藥就噴,我無依照指示準時用藥,另外,因嫌戴個氧氣好難睇,出街亦無依指示用氧氣」,令病情惡化,曾經每半個月就入院一次,後來在護士診所經呼吸科護士監督下定期用藥及解釋「聞氧氣」方法,病況才逐漸穩定。 天水圍未來發展 他說自己遇上問題便會致電護士查詢,現在隔了一年半都沒有再入院。 中英談判期間,雙方各有盤算,互相試探又互相懷疑,如此角力之下,中方提出地契問題的解決方案時,要求了修改基金設計。
元朗近年有不少發展項目,其中東頭工業區項目將有6個新住宅項目,鄰近一帶料將成為區內新商住社區。 此外,元朗南發展區亦是區內另一大型發展項目,預計將分階段提供逾3萬夥公私營住宅。 元朗居住人口多,生活配套便利,包括大型購物商場YOHO、街市、圖書館、公園等一應俱全。 香港地少人多,無論哪一區即將有新盤落成開售,都會立即成為市場焦點,紛紛討論新盤的投資價值,如該區的社區配套、交通規劃、其他值得入手的筍盤及日後發展潛力等。 在多個即將有新盤落成的地區之中,以新界區未來佈局最為矚目,特別是發展空間較大的新界西北,洪水橋一帶近年積極起動,加上毗鄰早已發展成熟的元朗,舊區之內又有新發展區,新舊交融之下,再次牽起不少置業人士對「大西北」的興趣。
白 石 角 發 展 區 佔 地 一 百 一 十 八 公 頃 , 整 個 地 區 包 括 樟 樹 灘 對 出 的 白 石 角 西 部 及 吐 露 港 公 路 以 東 的 白 石 角 填 海 區 。 本港土地供應短缺,不少發展商趁機為旗下土地「鬆綁」,釋放土地潛力外,亦成為解決中短期「土地荒」的辦法之一。 城規會昨日收到一宗改劃土地用途申請,財團申請於天水圍北面一幅綠化地帶土地發展大型私人住宅,擬興建13幢大廈,提供單位達4,829夥,數量接近三分一個嘉湖山莊(15,880夥)。 項目計劃提供中小型單位,以住宅樓面約220萬方呎計算,平均單位面積約457方呎。 新地將在港鐵天水圍站旁邊發展綜合商業發展項目,總樓面面積將近100萬平方呎,屬天水圍附近最大規模的綜合商業項目。
天水圍發展潛力: 區議會議席分佈
天水圍未來發展 楊主席說,他沒有期望這個項目一定賺錢,甚至今日來說未必一定封了蝕本之門。 但為了整體的社會利益,亦配合政府對於天水圍區的發展期望,我很高興房協勇於作這個嘗試。 在運輸基建方面,北部都會區的整合和擴容工作,會以鐵路為運輸系統主要骨幹所帶動,會探討建設5項鐵路發展。 早幾年有人批評政府當年規劃不善,令天水圍除了不時發生倫常慘案,更成為當區青年失業率高、歸屬感低的「悲情城市」。 無疑,天水圍被冠以悲情之名,主流論述均歸咎於該區的規劃失當,但在此背後,不能忽略是箇中發展的政經脈絡。
天水圍未來發展 小 欖 , 大 欖 湧 及 掃 管 笏 現 在 有 多 個 小 型 空 置 地 盤 , 計 劃 用 作 住 宅 發 展 。 梧 桐 河 的 北 岸 將 建 有 粉 嶺 繞 道 , 連 接 古 洞 、 粉 嶺 北 及 沙 頭 角 公 路 。 至 於 新 市 鎮 則 位 於 梧 桐 河 以 南 , 梧 桐 河 河 畔 則 將 設 有 一 條 消 閑 性 質 的 市 鎮 公 園 走 廊 。 除 了 公 營 房 屋 外 , 大 型 發 展 商 在 區 內 亦 擁 有 不 少 土 地 , 例 如 新 天水圍發展潛力2025 世 界 亦 在 烏 鴉 落 陽 亦 持 有 六 十 萬 呎 土 地 。 新站落成後,在該新發展區來往兆康及天水圍站,將由現時20至24分鐘,縮短到4分鐘。 事實上,早於2007年特首曾蔭權已於「社會企業高峯會」上表示,政府考慮透過靈活土地運用促進小本經濟的發展。
天水圍發展潛力: 香港電臺
本屆區議會選舉提名期由2023年10月17日開始,至10月30日結束。 2023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在2023年12月10日舉行,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港區國安法》、2021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和2023年香港選舉改革後的首次區議會更替。 當中選出香港十八區區議會44個雙議席地方選區及176個地區委員會議席;連同179個委任議員及27個當然議員,合共470個議席,任期四年(2024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 天水圍北(英語:Tin Shui Wai North,代號M4)是香港元朗區議會下轄的選區,2023年設立,定為雙議席選區。
魯平在回憶錄中,也說北京領導人對華潤參與其中一事感憤怒,「把華潤公司批了一頓」,因基於立場問題,再便宜的土地也不能要。 據華潤公司的內部檔案,華潤副總經理姬江會在1980年12月下旬才初次向北京報告他們投資了天水圍,受到幾名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質疑。 也許出於這個原因,華潤在81年1月主動約見港英政府,強調天水圍只是一個投資項目,從沒考慮過地契問題,又澄清他們希望按照政府的既定政策來開發天水圍。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始,麥理浩透過新華社社長王匡向北京提出地契問題,但當時中央政府內部因「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對港原則,決定先作研討,暫不回應。 時任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在1994年出版的回憶錄憶述,雖然當時他對會談不感樂觀,但麥理浩卻相反地以為中國對經濟改革的考慮優先於民族考慮。
不過,麥理浩這時已有想法,他對中資財團參與其中深感興趣,他或認為這與早前從其他中方官員接收到的政治信息有關,故視配合巍城為實現其政治任務的機會。 麥理浩反過來問巍城打算怎樣應對地契問題,因按發展計劃由落成至97年期間只有大約10年時間賣樓。 巍城表明還未準備好答案,但麥理浩政府認為財團未有答案,便不影響政府考慮批出發展許可,而且私人發展商的投資亦有助解決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 港督會同行政局在5月決定開展配合巍城的前期規劃研究,以盡快決定批准天水圍發展與否。 由新地持有的天水圍站旁項目,於前年完成補地價,涉及金額19.74億元,為當時新界區最大宗農地轉商業發展的補地價個案。
港府明確將北部都會區劃分為四大區域,各司其職,相互發揮協同效應,協助北都發展成宜居宜業宜遊大都會。 當中天水圍憑藉策略性地利位置、交通網絡和口岸優勢,發展潛力被看高一綫;新地一直看好天水圍前景,積極部署區內住宅和商業項目,最新發展為毗鄰天水圍站、近百萬平方呎的大型綜合商業發展項目,料將成為區內重要商業地標以及連接港深的戰略據點。 天水圍(英語:Tin Shui Wai)位於香港新界西北部,周邊被屬屏山鄉事委員會的沙江圍、輞井圍、馮家圍、蝦尾新村等村落包圍,距離中上環市區大約25公里。
天水圍發展潛力: 中國國家大劇院自製歌劇作品驚豔亮相新加坡
但麥理浩政府不接納規劃顧問的建議,因為覺得與華潤支持的財團在新界合作參與一項大規模又長期的計劃,能帶來政治好處,向外證明港英政府有能力與中國有關的機構合作。 所以政府決定負責基建的成本,以連接新市鎮與市中心,也會以公帑收回天水圍整幅土地,一部分用作土地儲備和興建公屋及其他社會公共設施,同時重新批租一部分予巍城作私人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坊間流傳很多說法指政府在1982年因樓市下行而突然決定收購天水圍土地來挽救華潤,這顯然是錯誤的。
新鴻基地產代理租務副總經理孫雅茵表示,目前新地在新界西及新界北都有不少旗艦商場服務該區,例如屯門 V city、元朗 YOHO Mall、上水廣場等。 彭勵治在其首份財政預算案中形容,他設想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是一種類似商界運作的形式,將不確定性攤分到項目需時的年期。 公共財政學者鄧樹雄曾形容,商界出身的彭勵治以商業手段來管理香港的公共財政。 彭勵治參考過去財政數據,訂出每年大約從政府的經常收入抽取15%和從地價收入抽取80%注資基金,但他強調這只是參考百分比,注資額應視乎實際狀況而決定,但前提是注資額應同時來自一般的經常收入和地價收入。 他認為這個安排可以明確地讓公眾知道地價收入會和經常收入一起同時貢獻到基建和其他政府服務中。 更重要的是,根據條文及彭勵治的設計原意,基金的利息收入應該撥回政府的一般帳目,不應留在基金,以確保基金內只有獲得立法局按項目審批和財政司調撥之數額;財政司亦要將沒必要用作基金目的之款項撥回一般帳目,不能因基建而犧牲其他社會需要。
天水圍發展潛力: 項目設計趨多元化 提供戶外空間及休憩設施
而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投票時間由上午8時30分至下午2時30分,設於懲教院所的專用投票站投票時間為上午9時至上午11時[25]。 地區委員會界別在投票結束後,投票站工作人員會確保已上鎖和密封的投票箱不受幹擾,直至地方選區投票結束才會開始點票,以避免對地方選區選舉結果造成影響。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在11月28日至12月1日於電視廣播城舉辦《2023年區議會選舉論壇 區議會地方選區 / 地區委員會界別候選人論壇》,在無綫新聞臺、myTV SUPER以及香港01、點新聞、橙新聞、港人講地、幫港出聲、HKG報等網上媒體播出。
協議書內容遵照了麥理浩政府從一開始就提出的建議,收回天水圍的土地後,北部保留為土地儲備,南部則批出一部分予巍城,其餘用作公共房屋、工業發展和社會設施。 當時,天水圍整幅土地的價值約為23億元,由於重新批租予巍城的土地(即今日嘉湖山莊)約值8億元,故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撥出約15億元的收地成本。 根據協議,巍城需要投資不少於15億元,以12年時間來完成天水圍發展,亦即1994年。 政府沒有在記者會及新聞稿上提及重新批租予巍城地契的年期問題;根據協議書,港英政府在1982年批出的是由1898年起計共99年租期的地契,換言之,港英政府確實是按既定做法,批出1997年到期的地契。 天水圍發展潛力2025 當時港英政府的考慮之一,是香港的公共財政與日益加重的基建開支壓力,因政府已拍板興建將軍澳和馬鞍山等新市鎮,同時密鑼緊鼓地規劃大嶼山的新機場,故政府預計到80年代中期,公共財政面臨重大壓力,而天水圍發展申請牽涉的基建配套無疑將加重這方面的壓力。
天水圍發展潛力: 經濟
麥理浩和衛奕信覺得這兩個建議很「有趣」(interesting),是他們的意料之外,衛奕信隨即向倫敦匯報,要求倫敦研判這些建議的含意。 不過,雖然胡應濱自稱代表華潤,衛奕信亦向倫敦表明不能完全相信他能代表華潤作決定,更重要的是,衛奕信也無從查證華潤是否代表更高的權威(即北京領導人)。 倫敦表明,補地價及更改土地用途之事由港英政府自行決定,但地契問題必須與倫敦磋商。 時任外交部亞洲及遠東事務副次官尤德(即後來的港督)則再次提醒,因82年是處理地契問題的關鍵年份,麥理浩應該用諸如天水圍等具體個案來建立一個能讓地契超越97年的安排。 其中屯門市廣場以東的柳園舊址,現為「綠化地帶」等用途,今年初便向城規會申請興建308夥單位。 而近月城規會亦批准會德豐借出的大埔汀角黃魚灘地皮興建11幢住宅大樓,同樣位處「綠化地帶」之上,料可提供1,236夥為期5年的過渡性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