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強調「現象為本學習」,讓學生對真實世界各種現象進行探索,並因應社會的挑戰自主建構可行解決方法。 例如學生以「綠色生活」、「圓動力」等為題,在老師給予適當的輔導下,透過小組協作形式進行學習活動,盡力解決遇到的問題。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重視學習效能,鼓勵學生應用所學,英語課程增加實踐機會,以營造豐富語境為策略。 學校由資深外籍英語教師擔任英文科主任,率領教學團隊緊扣學生興趣之餘,也着重應考公開試,努力完善校本課程。 王仲銘中學2025 近年,學校透過舉行不同活動,鼓勵學生以英語表達己見,又增加電子化教學比例,做到課內課外、線上線下都能活用英語、善用英語。 打造英文語境 烹飪瑜伽活學英文

12月10日,“志向長空”青少年航空航太主題愛國主義實踐教育活動暨“飛向北京 飛向太空”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太模型教育競賽沙坪壩區選拔賽在重慶市鳳鳴山中學舉行。 王仲銘中學2025 王仲銘中學2025 該校校徽為一盾牌,盾牌內藏十字架、英文校名簡稱WSC和縛着絲帶的麥子,而中文校名置於其下。 盾牌代表該校積極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的社會領袖;十字架代表上帝的真光和永遠的愛;麥子代表該校學生的頑強生命力和堅毅不屈的精神;絲帶代表學生各方面勤力學習的成果,特別是學術方面的成就。

王仲銘中學: 美德來助選 李昆澤:高雄總統百萬票 立委全壘打

徐校長亦提到,學校設有20多項不同的獎學金及助學金,鼓勵學生安心在王中努力學習,即使來自不同背景和階層的學生都能參與各項交流活動。 王仲銘中學 如每年的海外及內地交流團,學校都會按需要資助學生,擴闊學生視野。 精進學習:本校推行「精進學習」,按學生不同個性、興趣和能力,採用混合媒體教學,藉書本、媒體、電子設備等提升學習效能以照顧個別學生的需要。 本校的部分科目,按學生水平實施分組教學,設定不同的深淺度和進度,務求令學生皆有所學習、有所精進。

  • 2017年,為配合學生人數,經商議後決定將原先六社(紅、橙、黃、綠、藍、棕)改為四社(博、愛、信、修)。
  • 1984年,獲政府將鄰近大埔火車站2,000平方米的空地租借予學校,又得校董會主席鄧若璠太平紳士慷慨捐助港幣17萬餘元,加上其他補助金額,鄧若璠運動場終順利落成,令同學有一較寬敞的場地,進行各項球類活動。
  • 盾牌代表該校積極培養學生成為未來的社會領袖;十字架代表上帝的真光和永遠的愛;麥子代表該校學生的頑強生命力和堅毅不屈的精神;絲帶代表學生各方面勤力學習的成果,特別是學術方面的成就。
  • 學校學生形象純樸,與老師及朋輩關係融洽,充滿學習活力,並樂於服務助人。
  •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重視學習效能,鼓勵學生應用所學,英語課程增加實踐機會,以營造豐富語境為策略。
  • 本校創校接近40年,一直致力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透過有效策略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品德素養。

王中擁有一般學校少有的社區網絡,如與南豐集團協辦「世界之約(In Time of)」校本課程,進行《樹影生活節》文創活動、「種植煮食(Farm To Table)」、「永續鄰裏──升級再造」、「社區藝術地圖」等藝術文化計劃。 憑着豐富的藝術發展,王中更榮獲藝術發展局《第十六屆香港藝術發展獎》的「學校藝術教育獎」,獲得藝術教育界的肯定。 為新來港學童及非華語學生(NCS)提供支援計劃和措施,當中包括語文發展及鞏固、學業輔導及支援、各類適應輔導及認識本地學制和生活的活動,以助同學建立信心及適應學習。 王仲銘中學 本校創校接近40年,一直致力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透過有效策略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品德素養。

王仲銘中學: 中學分區名單

此外,學校亦設有不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能在「博雅課程」外進一步拓展自己的專長。 她指出,校內部分活動,如攀石、山藝、繩索技術和獨木舟星章等均設有等級制度,鼓勵學生考取相關資格,挑戰自我之餘,亦可以獲得業界相關認證。 另一方面,我們也和不同機構、大專院校有緊密的聯繫,舉辦活動、進行課堂研究,讓老師在教學的同時,也得到專業的發展。

據悉,此次比賽設人文歷史、科技實踐兩大類,包含航空航太主題演講、航空航太主題繪畫、遙控固定翼競速、初級橡筋動力飛機、火箭模型定點降落等項目。 王仲銘中學 比賽現場,火箭模型騰空而起,在空中綻開艷麗的傘花;電動遙控飛機在在小飛手的操控下靈活地俯衝、拉昇、翻轉,按控制完成每項任務;看起來簡單的橡筋動力飛機,卻考究著同學們如何調整飛機的智慧。 王仲銘中學 主題演講中,選手們圍繞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航太航空知識等,講述了中國航太事業發展走過的不凡歷程和自己的航太科技夢。 主題繪畫項目比賽中,選手們用色彩描繪出自己嚮往的“航太飛船”和“月球”,繪出了對航太事業的憧憬。

王仲銘中學: 黃大仙區的中學

除了發展學生不同興趣,校方亦十分重視學生身心靈發展和正面價值觀的培育。 王仲銘中學2025 黃家標助理校長表示,學校採取全校參與、訓輔合一的模式,把以往輔導組和訓育組融合,以關顧學生為發展方針。 「世界學堂計劃」是惠僑課外活動計劃的重點,早於2001年,惠僑配合教育改革建議開展該計劃,冀盼學生超越學科課程和考試的侷限,擴闊眼界,體驗與別不同的學習經歷。

在師資方面,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全校教師總人數為67人,其中94%擁有教育文憑、100%擁有學士資格、34%是碩士、博士或以上學歷、37%具有特殊教育培訓資歷;年資方面,21%老師年資在4年或以下、15%年資5年至9年、64%老師擁有10年或以上年資。 我們搜邏一些有提及到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的影片,希望帶來多方面的資訊去認識這學校。 此校原名為「樂善堂中學」,於1949年與「樂善堂義學」一同創立,位於九龍城龍崗道63號。 早年,兩校共用同一校舍,並需以半日制輪流上課,當中此校為下午校[2]。 在「統一派位乙部」,校網屬黃大仙區,但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九龍城區、觀塘區。

王仲銘中學: 辦學理念

教學團隊致力深化「促進學習評估」(Assessme… 他補充,當中學生關顧組提供教師日常支援和學生個案跟進,亦會透過協調外間機構的資源,支援學生成長。 學校開辦「幸福人生規劃」課程,按學生需要及各持份者的意見,在各級編排不同主題的學習活動。 例如中一安排「生活技能課」,課程分為「講授」、「體驗」、「反思」三部分,各班透過不同的戶外活動,如攀石或遠足體驗,藉此提升學生野外求生的技能,同時增加自我探索的能力,以及促進自我瞭解。 學生亦可參加延伸活動,包括夜行、山藝訓練和社會服務等,讓自己繼續挑戰自我,從中培養堅毅的意志和抗逆能力。

王仲銘中學: 學校各具自家特色彈性十足 小學重校本課程 適應課程助融入

1982年,王仲銘支助校舍不敷應用的樂善堂中學搬遷成為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明校網》為「明報」専為家長而設的學校資訊網,提供全面的入學資訊及選校分析,助家長選取合適的學校讓子女入讀。 王仲銘中學 家長可在本網站找到全港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國際學校概覧、專訪、教育報道及相關新聞,讓家長輕鬆掌握及瞭解心儀學校的資料,以至到本地及海外升學攻略。

王仲銘中學: 照顧學習差異 提供交流體驗 津校資源足 課程設計多元有特色

2017年,為配合學生人數,經商議後決定將原先六社(紅、橙、黃、綠、藍、棕)改為四社(博、愛、信、修)。 根據2023/24學年資料顯示,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的班級結構是中一4班,中二4班,中三4班,中四4班,中五4班,中六4班,總計全校共開24班。 香港有 360 間資助中學,佔整體約 78%;香港有 394 間男女中學,佔整體約 85%;瞭解更多:中學分佈圖表。 我們前身為樂善堂中學,創於1949年,於1982年遷至現址,為表彰慈善企業家王仲銘先生,易名為「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王仲銘中學: 辦學團體

因此,校方以「人文科技」概念結合視覺藝術、資訊科技、綜合人文,以及設計與科技等科目,發展具特色、跨學科課程,培養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以設計思維讓同學們應對未來生活的挑戰。 「自主學社」計劃鼓勵學生因應自己的興趣和意願,向學校申請開設不同的學社,並自行設計學習活動,供校內同學一起參加;學校組織童軍旅團,讓學生接受正規制服團隊訓練;致力推動四社社際活動,讓學生有充分機會發揮領袖才能。 本校為學生提供活動津貼,讓他們可靈活選擇參加自己有興趣的體藝或學術活動,從而獲取成功經驗及提升個人素養。 學校特設航空學習中心,並在高中開設「航空學應用學習課程」,體驗航空不同領域的學習。

王仲銘中學: 趙少康原訂明與東華大學生座談 學生會反彈突喊卡理由曝光

我們致力研發智能水耕種植系統,透過IoT監察系統自動操作種植程序,並由化學科學生調配出「水耕營養液」,既增加種植作物的收穫,更可強化學生的學科知識。 學校透過這平臺推動STEAM學習的同時,亦融入各學習領域的元素,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學習經歷,讓他們有機會開發和實踐自定的計劃,並以科學方法進行有效的研習活動。 王仲銘中學2025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徐思明校長及教學團隊相信喜歡學習是人的天性,然而傳統教學模式卻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繁重的課業與傳統教學模式容易令人在不知不覺間失去學習動力和熱誠。 故此,學校一直致力為莘莘學子開拓多元化課程與實用學習機會,以具前膽性的理念推動創意教學,拓展學科界限,策略性地提升學生的學術成績,培養才藝和德行素養,培養出不少自主自強,樂於承擔的出色校友。 王中在12月3日舉行了第一次資訊日,讓學生、家長和教師認識王中,瞭解入學及學習環境的最新資訊。 活動當天舉辦了多場升學講座、校園及學習設施導賞,亦有互動遊戲及工作坊,讓有興趣入讀人士透過有趣方式發掘對不同學科的興趣。

王仲銘中學: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設計思維結合藝術 人文科技跨科學習

面對世界和社會急速的轉變,我們的教育團隊也同樣需要以開放的態度裝備自己,培養學生迎接未來。 尤其在教學專業及學生培育方面,教師需要抱著「日新又日新」的思維,與學生同呼同吸,我們的團隊在過去不停地自我完善,給學生最好的教育。 以基督為完美榜樣,提供基督化全人教育,讓學生在德智體羣美靈皆有均衡發展,並且熱愛學習,主動探索解難,積極發揮潛能,享受融洽有序之校園生活,養成終身自學、應變創新、自律自信素質,日後回饋社會,貢獻家國。 GoodSchool好學校網站,這是由教育傳媒營運的教育網站,我們期望成為教育界和家長之間的橋樑,讓學界可以在這裡發放訊息,把學校內的教學政策和好人好事發送出去,而家長也能夠第一時間獲悉學校的亮點美事,讓他們能夠為子女尋找最適合的學校和課程。 我們銳意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重視學生參與學校發展,培養學生勇於 表達及慎思明辨,讓學生成為自主、獨立、對社會國家有承擔的年輕人。

王仲銘中學: 學生培育與關顧 培養正面價值觀

收生詳情請看:學位分配辦法 、自行分配學位 、中學統一派位。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天邀請中選會主委李進勇、內政部長林右昌、警政署長黃明昭列席報告。 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參選人王義川在臺北市南港區一處路口紅燈違規左轉,在忠孝東路高速行駛切換車道。 馬文君說,民進黨從老到小胡亂揮霍人民的血汗錢、納稅錢,借了8800億元的前瞻、8400億元的疫情紓困、2500億元要買戰機、2400億元要做飛彈,甚至潛艦還要借上千億元,這些全都是債留子孫,但他們(民進黨)的生活卻花天酒地。

王仲銘中學: 「博雅課程」延伸多元興趣學習 培養共通能力

這裡並不是該校的官方網站,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 學校報導及相關影片,部分由搜索器自動提供,因此內容可能跟學校不太相關。 如果想移除某些連結,請把詳情電郵到: 或使用這表格:回報問題。 隨著時代的轉變,本堂的服務已逐漸演變為多元化之服務,包括:醫療、教育及老人福利等,並積極支持及贊助各項社會公益及文娛教育等活動。 王肇枝中學(英語:Wong Shiu Chi Secondary School,簡稱「WSCSS」)是香港新界大埔區內第一間英文中學,由王德馨醫生於1960年創辦,以其父親王肇端和母親黎單枝的名字命名。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英語:Lok Sin Tong Wong Chung Ming Secondary School,簡稱王中)是一所位於香港黃大仙區的津貼男女中學,其前身為1949年創立之樂善堂中學,1982年遷入現址及冠名。

王仲銘中學: 學校設施

全校語文政策:以學生的需要為本,推行「兩文三語」的優質教學政策,培養中英兼擅的人才。 初中主要採用母語教學,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興趣。 王仲銘中學 王仲銘中學 除循序漸進按年級在各學科課程中增加學生接觸和使用英語的機會外,學校在初中實施英文小班教學,更透過課後英語增潤課程,早讀課及閱讀計劃、校際朗誦比賽、外籍教師英語學習中心及其他英文活動等,為全校營造適切的語境,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OpenSchool專訊】創校超過40年的樂善堂王仲銘中學(下稱王中),致力提供優質教育,以「仁、愛、勤、誠」,培育學生獨立自主,並對社會承擔的精神。 王中認為創新科技是未來社會發展方向,教育不應僅着眼於學習科技,而是應該同時培養人文科技素養。

學校亦積極發展智慧綠色校園,藉此推廣科技教育及健康生活模式。 為了讓學界在中國傳統文化涵養及品德教育的範疇上,得到理論與實踐並行的支援,在社會上形成清流,造福下一代,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聯同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研究院和馮燊均國學基金會,攜手推動「禮儀文明教育項目」,歡迎學校、教師和家長一同參與。 王仲銘中學 王仲銘中學 學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透過課程創新及電子學習,讓學生在愉快學習的土壤中,拙壯地成長。

王仲銘中學: 持續優化校舍 學習空間更立體

因舊校舍本身已不敷應用,故曾於1960年代加建一層,使此校得以改為全日制[3]。 然而,加建後的舊校舍空間仍然不足,九龍樂善堂遂於1974年起申請興建新校舍,其後申請獲批[4],並於1982年遷至現址的新建校舍。 王仲銘中學2025 由於同珍醬油負責人王仲銘率先捐贈150萬元遷建費用[5],此校相應易名為「樂善堂王仲銘中學」;而小學部則繼續留守原址,直至2019年停辦為止。 王仲銘中學2025 配合時代需要,致力為廣大市民提供適切及優質之多元化服務,為香港未來而努力。 無論時代、社會如何改變,九龍樂善堂都會以真摯的關懷陪伴香港走過每一天,與大家一同成長、一同進步。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的資訊。

本次比賽由共青團重慶市沙坪壩區委員會、重慶市沙坪壩區教育委員會、重慶市沙坪壩區體育局、重慶市沙坪壩區科學技術協會、重慶市航空模型航海模型運動協會聯合主辦。 活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發揮航空航太科技活動在教育、引導、激發青少年方面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 王仲銘中學2025 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於青少年成長全過程和各環節,融於綜合實踐活動之中,逐漸培育面向團、隊組織,面向校內、校外,面向參與學生及其家庭的指導、激勵、評價機制,努力營造家、校、社聯動的態勢、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援共青團、少先隊工作的良好局面。

王仲銘中學: 開設科目

為給予學生更優良的學習環境,學校近年持續改善校舍設施,如成立以「造物研習所」為名的設計與科技工作室、學生關顧中心、藝術展覽廳、生活空間、導修室、「塵之旅」、「低碳生活平臺」、「王中廚房」等特色啟發空間。 王仲銘中學2025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徐思明校長表示,學校秉承辦學團體樂善堂的宗旨,以「仁、愛、勤、誠」為校訓,強調「有教無類」。 她指出,學校營造關顧文化,透過訓輔和各種學習活動,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協助他們面對各種挑戰。

徐校長表示,學生中一開始透過「傲翔明天計劃」接觸如飛行理論、天氣數據、模擬飛行駕駛等基礎知識,若對航空業感興趣,可在高中修讀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辦的「航空學應用學習課程」,進一步涉獵飛行、航空服務、航空貨運,以至飛機維修等知識。 校本藝術課程涵蓋高中及初中,每年均邀請不同形式的藝術夥伴駐校。 學校二樓及七樓設有特色展覽空間,展示學生藝術作品,令校園充滿如畫廊的藝術氣氛。 例如,學校曾與駐校藝術家合作舉辦「逍遙自在水彩間社區藝術展覽」,由駐校藝術家帶領學生走出課室,「逍遙」地探索新蒲崗區內多個生活場景;觀察街道上的招牌字體、街角的野花嫩草;主動與社區居民攝影互動;從而培養學生正面觀察及欣賞生活的態度,啟發他們藝術創作的靈感。 本校初中開設人文科技課程,由視藝、設計與科技、電腦及綜合人文科跨科組成,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運算思維、知識管理、創新設計、溝通協作,運用媒體及數碼公民責任等共通能力。

王仲銘中學: 學校類別

馬文君表示,賴、陳、蔡3人是執政黨,有權勢、有資源,並掌握全臺灣金錢分配,但掉淚都是為了自己、為了下臺或財產等在臺上哭,這幾年對在野黨所做的攻擊、抹黑、侮辱更是多上十倍、百倍,但他們所有的人都沒有哭。 彰化縣長王惠美、嘉義市長黃敏惠、臺中市長盧秀燕及南投縣長許淑華等藍營女首長均不捨馬文君,因為監督力道夠強,不斷被民進黨抹黑,呼籲南投鄉親做她的後盾,並表示立委與縣市長同黨施政才夠力;許也為她披掛綵帶預祝成功連任。 國民黨立委馬文君今成立南投草屯競選總部,而她因近期遭追打洩密、違建,今在臺上披露她沒哭,更直指綠營有3人在臺上哭,還哭到流鼻水,痛批他們掉淚是為自己,但她不敢哭、不能哭,因為她沒做錯事,更要堅持住繼續為百姓發聲。 使用九龍樂善堂屬校通用的校歌,由曾創作先總統蔣公紀念歌的著名作曲家黃友棣作曲,並由樂善堂1952年度主席顧超文作詞。

王仲銘中學: 教學語言

1984年,獲政府將鄰近大埔火車站2,000平方米的空地租借予學校,又得校董會主席鄧若璠太平紳士慷慨捐助港幣17萬餘元,加上其他補助金額,鄧若璠運動場終順利落成,令同學有一較寬敞的場地,進行各項球類活動。 [7]應教育署擴班及加設實用科目的要求,第四期校舍(設有新禮堂及四個特別室)緊接於1988年建成啟用,耗資高達600餘萬元。 王仲銘中學 [2]於2005年,王肇枝中學第五期校舍在學校改善計劃下落成(設有教員A室、李居之圖書館、黃建常會議室等)。 學校設施方面,包括:禮堂頂環保草地「欣茵平臺」、有機耕作農場、王中廚房、圖書館、多媒體學習中心、科技教育室、校園電視臺、電腦室、可容納全校師生的空調禮堂、全校空調及多媒體課室、英語學習中心、學生活動中心、升降機及傷健人士專用洗手間等。 在整個初中學習階段,「人文科技」將以不同主題推展,如中一級的「生活探『塑』」、中二級的「『圓』動力」;在中三級則以「永續製作」為題,學生會參與不同形式的工作坊,跟隨外間社區導師或駐校藝術家學習。

王仲銘中學: 校長

校方重視學生的創造力,同時希望他們能透過學習活動培養對社區的關懷。 1966年,王醫生再捐贈港幣十餘萬元,以興建第二期校舍,加上銀行貸款及政府資助,工程得以順利進行,翌年新校舍亦如期落成啟用。 1970年,第二期校舍側翼(即第三期校舍)亦告擴建完竣,至此學校發展,已踏入一個可提供由中一至中七的七年完整學制階段,規務漸備。

我們的教育團隊以創新思維推動課程發展,並以中華文化為土壤,培養自主、獨立、對社會國家有承擔的年輕人。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學校致力營造「彼此關顧,共同學習」的校園文化,從班風以至級風,進而全校校風。 學校學生形象純樸,與老師及朋輩關係融洽,充滿學習活力,並樂於服務助人。 全校教職員工經常參與校內校外協作活動,積極建立學習社羣及專業網絡,透過團隊溝通和自評反思不斷改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