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有興趣協助我們匯聚剩食、分餉公益,請參閱下列日程,登記合適的義工活動。 參與義工實習計畫,協助機構完成一些項目或活動,例如搞活動、市場推廣、處理營運工作等。 一人之力有限,Linda召集善心人士、機構、公司合作去贊助飯盒,繼續援助有需要的基層,遠景是將派免費飯變成持續性項目,能變成每週五天派飯,開設多區派飯地點。 「惜食堂」團隊致力向本地飲食界回收仍可食用之剩餘食物,通過嚴格的食物安檢程序,再經廚房烹煮成營養均衡的膳食,最後由物流團隊免費派發給社會上有需要食物援助的人士。 膳食中心獲 ISO 國際食品安全認證,亦參考營養師建議,確保所有膳食品質安全及營養均衡。 另外,中心亦會製作節日食品,例如冬至、團年佳餚等,希望讓低收入家庭於大節日亦可收到善長們的祝福,食得豐富一些。

樂廚坊現正建立緊急支援點,Jonathan指他們需要不同的罐頭、乾糧派發給確診者及不能出門的家庭。 「禧福協會在佐敦有一個舖位叫蒙福天地,現時變成緊急支援點,我們所做的急凍餸包、餸盒會在該處派給有需要的家庭和確診者。現時最可以支持我們的,就是直接捐贈乾糧、物資,當然亦可以捐錢,讓我們可以製作更多不同的餸包及餸盒」。 疫下各個階層人士均面對不同程度的生活難處,限聚令下令不少社企餐廳經營愈見困難,既要維持派飯等活動,亦要面對物資短缺等問題。 成立於2011年、一直支持社企的豐盛社企學會發起「十一良心消費活動」,找來三間支援社區的社企餐廳,包括喜樂餐飲烘焙Holy Café、嗎哪Manna及樂廚坊Joyous Kitchen分享他們現時所面對的困境。 隨着失業率創下逾15年來的新高,不少基層人士的收入大減,甚至連應付一日三餐都成問題。 坊間一直有不少的派飯活動,一個熱飯盒看似微不足道,但對獨居長者、劏房戶和露宿者來說其實意義甚大。

派飯義工: Yoov Capital 義工團體到東頭社區廚房協助派發食物

收到經社工登記的個案後,樂善堂會於兩天內派發飯券予合資格的登記人士。 計劃初已率先獲樂善堂彭志宏主席、陳健平副主席BBS,JP、李聖根副主席及勵駿公益關懷基金各捐出港幣10萬元善款支持;與及王紹基常務總理JP聯絡企業義工鼎力支持。 其他企業及善長亦陸續支持,出錢出力,並組織義工隊親自派發飯盒。 曾發生街坊為輪候一個免費口罩大打出手的事;衣着光鮮的人也要排隊拿口罩,何況基層獨居長者? 在香港各區的麵包店臨近關門時段,前往麵包店收集剩餘的麵包,並將它們帶到我們的收集點。

  • 負責人Leo指出,餐廳現時做外賣餐,亦集中在觀塘及深水埗區提供派飯服務,每月大約派發近2萬飯盒,「餐廳現時面對最迫切的難處並非金錢,而是不夠人手。本來做義工的婦女,不少人已染疫需要隔離,令資源和人手均非常有壓力」。
  • 樂善堂呼籲善心人士一同支持此計劃,每捐出$20,便能為有需要人士提供一餐營養膳食。
  • 做義工,應該是讓所有人變得更好,因為你做一件好事時,你亦會感到愉快。
  • 參加者將會化身米仔鬥士進入不同展區,透過互動遊戲、影片及實戰去發掘「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意義,從而領略珍惜食物的重要性,同時讓參加者更關注社會,關心貧苦無依的長者。
  • 她形容疫情對餐飲社企造成極大衝擊,呼籲大眾支持社企及提供更多支援。
  • Leo透露,他們最關注的是無家者、獨居長者、劏房家庭及清潔工的生活情況,「我們還會上門送抗疫包、檢測劑及定時跟他們更新政府的資訊」。

協助協調麵包收集點的運作,並幫助確保麵包收集過程順利和安排食物分配。 派飯義工 派飯義工2025 工作包括設置場地,接待義工,整理和包裝食品捐贈以及準備食物分配安排。 銀杏館推出「福飯」免費贈予有需要人士,他們表示最初只是憑着一份信念,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溫飽及溫暖,認為只要憑着愛,便可以解決任何困難,就像「露宿廚師」的故事一樣,如果得到別人適時伸出援手,結果可以超乎想像,呼籲大家不要看輕自己微小的力量。

派飯義工: 義工隊捐零食、抗疫物資及派飯

根據統計處資料顯示,香港人十分長壽,在2014年,男性的平均壽命是81歲,女性是87歲。 同時,長者的自我照顧能力亦會隨著年紀漸長,身體機能變差而下降,故此需要較多照顧服務;例如綜閤家居照顧服務的送飯、陪診等。 至於最多義工參與嘅就係「與社會領袖對話」,例如你可以去同鄭秀文(Sammi)傾嚇偈,又或者同Golden Scene嘅founder食個晚餐等等。 就係希望義工用時間去回饋社會,同時又可以收穫到一啲有意義嘅學習體驗。 所以Time Auction嘅reward system就可以畀義工換取唔同嘅experience。 而做義工嘅另一個好處,就係可以接觸多好多範疇、industry等等。

  • 根據統計處資料顯示,香港人十分長壽,在2014年,男性的平均壽命是81歲,女性是87歲。
  • 疫情的嚴重,真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減退,但目睹在水深火熱民苦大眾,處於無工作、無糧食、飢寒交迫的情況下,對某些人士來說,度過每天都是難題。
  • 疫情下新店暫停營業,但無阻他們定期為區內長者提供免費派飯服務,現時逢星期二、四、六派飯給長者,每月約派發4,000個飯盒。
  • 樂善堂佳寶營養膳食中心主廚說:「艱難時期,一人行多一步。我哋有買啲靚嘅材料、煮多啲、俾多啲,最緊要好食又夠飽。」$20成本價製作的飯盒絕不馬虎,由樂善堂佳寶營養膳食中心精心製作,每次提供兩款飯餐選擇,有自家製作的茄汁雞漢堡、椒鹽雞扒、蒸排骨等,讓領取飯盒的朋友有尊嚴地享用,並助其暫渡難關。
  • 「惜食堂」致力向本地飲食業回收仍可安全食用的食物,再煮成營養均衡的膳食以供有需要的人士果腹。
  • 有受惠街坊表示很感謝明哥多年來無私派飯,希望有更多機構願意對弱勢社羣伸出援手。

區內雖然也有食物銀行,惟派發的大部分都是罐頭或是預先加工的食物,未必能顧及營養需要。 有機構發起「十一良心消費運動」,找來三間支援社區的社企餐廳呼籲大眾響應消費支持社企,亦可捐出過剩物資,將資源物盡其用,避免浪費,以及幫助到有需要的弱勢社羣。 可幸在困境下,仍有一些善心人選擇與貧苦大眾共度時艱,慈善組織「愛心二手站」創辦人聯同機構,找來義工及聘請露宿者派發愛心飯盒、抗疫物資予有需要人士,以解決燃眉之急。 惜食堂社區中心於深水埗區為獨居及有緊急困難的長者及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費的堂食食物援助服務。 社區中心除了每日提供堂食熱飯餐服務之外,我們亦有定期舉辦季度生日會、節慶性的慶祝活動以及不同類型的興趣班,為受惠者生活增添姿彩。 不少基層家庭奉行「唯有大人食少啲」的理念,父母將自己的一日三餐減為一日一餐,將一個月3千多元的膳食開支減半,成了不是辦法的唯一辦法。

派飯義工: 疫下暫停到會 飯盒生意大減

張潔英曾經是烘焙老師,本身酷愛韓式料理,現時是韓式餐廳負責人。 派飯義工2025 疫情爆發後,她找來了身邊的兩個年紀相若的家長朋友,組成了義工團,一起開始投入義工活動。 今年一月,張潔英創辦了萃益會,並加入了國際商龍交流會,更投身慈善活動,希望可以做到商善共融的原則。

Ivy指出,深水埗不少團體都有做派飯服務,一般讓老人家或家庭拿走飯盒,較少有提供空間讓大家聚聚。 女青年會的義工飯堂,最大目的就是讓長者們聚在一起,跟區內基層街坊建立關係,連結互助的網絡。 「綠惜學堂」是一個學年制的環保教育計劃,透過多元化活動,如惜食講座、考察活動、獎勵計劃及食物再生工作坊等,讓學生認識食物浪費、環保、飢餓與貧窮問題,啟發同學實踐珍惜食物、愛護地球資源及關愛社會上有需要人士。 樂善堂呼籲善心人士一同支持此計劃,每捐出$20,便能為有需要人士提供一餐營養膳食。 樂善堂「共襄膳舉」計劃由4月開始,透過善款轉化為愛心飯,提供至少60,000個飯盒,在艱難時期略盡一分力。 但疫情下全城恐慌,只有兩位年紀相若的媽媽加入,三個師奶一邊在網上尋找,一邊向各地區人士、社區中心收集口罩,有時一次只能拿到五個、十個。

派飯義工: 【好人好事】向基層派逾百盒飯200快速測試劑 義工感慨眾多取飯者失業沒收入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話自己唔得閒、好攰(而事實上香港打工仔都真係好忙……),但如果你幫到人之餘,又可以累積人脈、整靚份CV,成件事就已經好唔同。 派飯義工 連同提供給教會及機構的熱飯,禧福全年共派發約6萬份熱飯,其中86.5%飯費全部由本會事工支付,13.5%由教會支付。

派飯義工: 麵包收集義工

三個師奶去年四處派口罩及派飯盒扶助貧苦大眾,持續18個月的善舉感動許多人加入做善事,現已壯大成百人義工團,可謂愛心創奇跡。 「我們希望得到愛」,霞姐跟記者道別前,重覆多次她和其他受助長者的微小願望,盼望更多善心人願意資助飯堂,讓這個「家」可以走得長遠一點。 為解決「開唔到飯」危機,Ivy指中心決自力更生,適逢中秋將至推出花茶禮盒作義賣,在扣除成本後將所有收入撥到長者義工飯堂,希望飯堂「開得一週得一週」。

派飯義工: 深水埗區

「生命勵進基金會」聯絡Linda可捐贈飯盒給予基層人士,其主要食材是嘉美雞及本地蔬菜,基金會可負責聯繫食物廠生產約百多個飯盒。 派飯義工2025 禧福關懷貧窮人,定期派飯,透過定期的接觸,我們貼身關心、尊重受助者,成為他們的朋友。 所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件微小的善事都可以令社會變得更美好。 近日,社企銀杏館於他們的Facebook專頁分享,一位無家者多年前遇上派飯義工後深受啟發,現在已成為了出色廚師。

派飯義工: 弱勢社羣

當中有參與派飯行動十多年的義工,透露之所以堅持多年,全因當年曾是染上毒癮的「過來人」;她形容,收到熱飯除了能得到溫飽,更重要的是從中感受到來自其他人的關懷。 黃大仙區內長者對照顧服務的需求遠超於福利機構能提供的名額,形成僧多粥少的現象,現時長者輪候服務時間較長,未能即時得到適切照顧。 本社有見及此,推行「助膳行動」,支援有急切需要的體弱或支援不足的獨居長者。

派飯義工: 服務-惠膳/ 助膳行動

不斷東奔西跑後,終於湊集到數千個不同牌子的口罩,三人把口罩簡單分裝後,帶上親手做的麵包、酒精搓手液等,送到獨居長者手上。 自五月開始,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展開友「膳」同行計劃,與基恩敬拜音樂事工合作,逢星期一至五向基層人士派發逾200個飯盒。 只見不少長者在隊中手持登記卡,一臉滿足地從義工手中接過飯盒,部分更拿出袋子裝起數個飯盒,替留在家中的家人一併領取。 「外展天使」把充滿愛心的免費營養熱飯餐及食物包,透過探訪直接派送給居住於筲箕灣及深水埗的獨居隱蔽、長期病患或行動不便的長者,送上問候與關懷。 「惜食堂」致力向本地飲食業回收仍可安全食用的食物,再煮成營養均衡的膳食以供有需要的人士果腹。 現時,惜食堂平均每星期回收45噸仍可食用的剩餘食物,每天自家製作超過20,000份營養均衡的膳食,並拹助提供約11,000份其他膳食及食物包,免費給予社會上有需要食物援助的人士。

派飯義工: 疫情|社企資源睏乏下堅持派飯 機構籲大眾捐物資做義工助度疫境

有見及此,九龍樂善堂秉承樂善好施的精神,推動「共襄膳舉」計劃,免費派發營養兩餸飯,為基層、失業、開工不足人士及長者解決燃眉之急,務求讓他們有兩餐溫飽。 Hello哥:「明哥願意喺自己個袋度揞錢出嚟派飯,好難得,香港冇10%嘅人會咁做。」 好奇心,令「Hello哥」與明哥遇上,「八卦嚟睇下邊個明哥派飯,後來見唔好多人幫手,我又可以畀多啲時間做,覺得搬搬抬抬我做得嚟,就嚟幫手」。 明哥給他的第一個感覺是「事事親力親為」,身體力行所散發的感染力,令不少義工都願意「攞個心去做呢件事(派飯)」。 中心與受助者真心以待,雖建立了關懷及信任,惟飯堂在實際營運上卻要面對資金有限的問題。 她表示,雖然派飯時只能作簡單傾談,但得知了疫情之下有不少清潔、洗碗工人「冇工開」,而前來領取飯盒的人士當中,有人由大角咀、深水埗甚至葵青區遠道前來,更有人透露全日只依靠派發的一個飯盒充飢。 除此之外,雅儀過往亦曾派飯到一個長者家庭,竟是由兩名年過六旬的「Young old」照顧者看顧兩名年過九旬、患認知障礙的老人家,「入到間屋見到放滿雜物,知道兩個照顧者又要成日推另外兩個老人家去覆診,見到嗰時都幾心酸。」雅儀指,對這類家庭或獨居長者、劏房戶等人士來說,要在家中煮食也是一個困難。

派飯義工: 口罩

一個飯,對一些人來說微不足道,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是需要跨越重重心理關口,才願意走到這步。 在餐廳中擔任經理的Wicky一直以來都有派飯給無家者,已堅持了十多年,他認識一名廚師,廚師多年前曾是一位無家者,生活潦倒,更有一晚打算尋死。 幸好,當晚他在公園碰巧遇到一羣派飯的義工,他向義工訴說心事,雙方無所不談。 沒想到,無家者因為從義工身上得到鼓勵和啟發,不但打消了尋死的念頭,更發奮向上,現在成為了一位出色廚師。

派飯義工: 社區廚房

派發飯盒需要做的事前準備有很多,例如廚師要煲大量米飯、炒出菜肉均有的菜式等,說的不是日常餐廳上菜的一小碟,而是一大盤,絕對不易做到。 當廚師準備好飯菜便會端出來,義工們就會馬上各就各位,一字排開站在自己的崗位。 他們以流水式作業,效率相當高,不消20分鐘就準備好120個飯盒。

愛心二手站facebook專頁昨日(2月28日)的帖文,「仁德慈善基金會」捐贈200支快速測試劑、60件防護衣等物資,並有慈善義工一起分配防疫用品及派發食物,包括100盒嘉美雞兩餸飯、朱古力粟米片和粟米羹。 於2015年的11月,「惠膳行動」更在黃大仙區新增竹園飯堂,服務對象以貧困長者為主,飯堂由一班長者義工協助,活出「老有所為」的精神。 派飯義工2025 後來他每次再來,同事都主動為他送上兩盒飯,並向他微笑點頭表示慰問,他眼神開始流露出感激之情。 受到樂善堂的同事感染,他的態度亦漸漸改變,會低聲說:「多謝曬,真係多謝!」還會多補充幾句:「我老婆落唔到牀……我趕住返去,多謝……」於30度的高溫炎夏下,他每次來去匆匆,全身西裝濕透,為的只是兩盒飯。

後來Ivy真的無負伯伯信任,事隔數天她突然收到電話,獲知伯伯未及去醫院已心臟病發去世,警方在其家中看到飯堂的食物券和錢包內的卡片,故請她們幫忙認屍,熱心義工們更為伯伯辦喪禮,盡力送他最後一程。 這事讓Ivy深感慶幸,「如果他不是帶着我電話(號碼),沒有我們的卡片,就沒有人幫他認屍,沒有墓碑靈位,無人確認他過身」。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花少少時間就可以完成的細規模義工服務,例如透過社交平臺轉發推廣訊息、協助路人過馬路等。

樂善堂佳寶營養膳食中心主廚說:「艱難時期,一人行多一步。我哋有買啲靚嘅材料、煮多啲、俾多啲,最緊要好食又夠飽。」$20成本價製作的飯盒絕不馬虎,由樂善堂佳寶營養膳食中心精心製作,每次提供兩款飯餐選擇,有自家製作的茄汁雞漢堡、椒鹽雞扒、蒸排骨等,讓領取飯盒的朋友有尊嚴地享用,並助其暫渡難關。 Time Auction發現其實有好多香港人都鍾意做義工,純粹係好擔心做義工會做埋啲唔係佢哋真正想做嘅類型。 所以好多用Time Auction嘅機構都因為驚chur親啲義工,將啲大project斬件。 義務工作發展局於2021年推出全新的數碼平臺 — 「行義香港」網站,讓個人或團體義工享用一站式的義工登記、招募、配對及管理服務。 做義工,應該是讓所有人變得更好,因為你做一件好事時,你亦會感到愉快。 無論你做義工是希望日行一善、學習新事物或新技能、跟朋友一齊共度開心時光、找尋靈感還是其他原因都好,最重要是你參與其中。

Linda慨嘆很可惜,許多露宿者及弱勢人士正面對手停口停的困境,基層弱勢生活愈來愈艱苦。 自2013年11月起,榕光社與惠家慈善基金合辦推行「惠膳行動」。 目的是為有需要的基層人士提供免費及有營養的膳食服務,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 惠膳行動能夠一年365天無間斷地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熱騰騰的飯餐。 不少老人家其實都缺乏社交,亦不喜歡到社區中心以免與人有所比較,Ivy透露,「現在飯堂很熱鬧,其實初時他們來到食飯都很安靜」。 她指參與的長者大多不愛分享私事,很保護自己,惟日子久了,才發現其實大家背景相似,終願放下戒心認識新朋友,慢慢跟義工或其他長者建立信任、願意交流的關係。

張潔英說,疫情下,見到街邊的露宿者明顯增加,義工去派飯時便經常遇到「新人露宿者」。 與那些露宿多年的人比較,這些「新人露宿者」神態比較青澀,即使見到有人派飯,也不會馬上衝過來拿,而是先站在遠處觀察一下。 「難以想像,當時有些獨居長者連到樓下坐坐都不敢,原因只因為沒有口罩。」張潔英說,有一位婆婆因為沒口罩,一個月足不出戶,僅靠家中的儲糧度日。 70多歲的人,不能排隊久站,又無錢買天價口罩,看到送到手上的口罩時,已經乾澀起皺的眼睛滲出熱淚。 疫情的嚴重,真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減退,但目睹在水深火熱民苦大眾,處於無工作、無糧食、飢寒交迫的情況下,對某些人士來說,度過每天都是難題。

負責人宋太表示,雖然疫下經營困難,但堅持向長者派飯,「因為不少長者被困家中,無人照顧,甚至連藥都買不到」。 喜樂餐飲烘焙目前需要募捐以支持派飯活動,「有一筆錢就可以買食糧幫助長者,最近都有好多善長送出快速測試包、口罩、搓手液、中成藥,託喜樂送給一些長者,以備不時之需」。 她形容疫情對餐飲社企造成極大衝擊,呼籲大眾支持社企及提供更多支援。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服務總監李潔露表示,是次計劃於2020年5月25日展開,預計會派出8,800個熱飯,每日幫助逾200名基層人士減輕膳食開支,期望在疫情期間能「急他們所急」,為他們提供最直接的熱飯及情緒、就業等相關支援,而飯盒由社企百合谷餐廳製作。 為瞭解更多明哥及其義工團隊的日常工作流程,編輯去到位於深水埗的「北河同行」與明哥見面。 派飯義工 義贈飯盒的對象也不僅包括露宿者,更有獨居長者、基層等有需要人士。

派飯義工: 免費熱食服務計劃運作情況

德善醫療中醫團隊亦有參與當天的義贈行動,他們準備了過百份防疫物資,當中包括中藥湯包、快速測試劑、搓手液及「北河同行」飯券。 張琛中醫師透露總共會捐出5000劑中藥,合共可煲成一萬份中藥湯包,分發予6個本地機構,「北河同行」亦是其中的受惠機構。 派飯義工 張琛醫師亦表示希望政府能中西合壁,結閤中藥配方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準備好飯盒,明哥便聯同義工出發前往附近的通洲街公園義贈飯盒給該處的露宿者。 絕大部分的露宿者都認得明哥,收到飯盒均會感謝他,有些更會馬上打開飯盒進食。 有受惠街坊表示很感謝明哥多年來無私派飯,希望有更多機構願意對弱勢社羣伸出援手。

「北河同行」更細心地為受惠人士準備生果、口罩、枝裝水及消毒紙巾。 負責駕駛樂餉社貨車,協助我們從食品公司收集食物和運送食物到合作的慈善機構。 「惠膳行動」除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基本的熱飯外,為了為他們營養均衡,飯堂每月起碼會派出兩次水果。 在旅程中大家將會接觸惜食冷知識,大家更會瞭解到香港以至全球的食物浪費及飢餓問題。 參加者將會化身米仔鬥士進入不同展區,透過互動遊戲、影片及實戰去發掘「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意義,從而領略珍惜食物的重要性,同時讓參加者更關注社會,關心貧苦無依的長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