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當然是偉大的著作,但我們絕不應該用一種玄學的觀點來解釋和理解,我們絕不應該認爲古典是難以理解和難以運用的。 絕不應該認爲我們不可能超越古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同樣好理解,人類社會和物理世界一樣,同樣有其運動的規律。 對這個社會的管理就必須符合而不能違背這個規律。 聖人是懂得這一點的高級管理人員。
所謂內樂,就是自身體內產生的樂感,用現代醫學術語就叫做中樞神經興奮。 這種樂感與美食、音樂、美景、乃至性和吸毒等等帶來的樂感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中樞神經興奮的反應。 根本區別就在於獲得的途徑不一樣,一個來自於外在的刺激,一個是體內產生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
就是這些東西一開始都安排好了。 當然這種安排不是一件事一件事的那種事件性安排,而是一個“反饋算法”的安排。 天道無爲,只是始制有名做了個算法。 就像阿爾法狗,有了算法之後,學圍棋不需要人教他。
所以,天地於萬物有仁,聖人於萬物有恩。 但他們功而不居,以無生有,以虛生實,以不言以教化,而萬物自賓。 這裏講的全是無爲的益處,教導人們以取法無爲的道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道德經導讀:虛用第五
橐龠:古代冶煉時爲爐火鼓風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風管,是古代的風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2025 聖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爲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 聖人在天下, 爲天下渾其心, 聖人皆孩之. 不出戶, 知天下, 不규유, 見天道, 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 不爲而成. 第二層次涵義:照應第38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亦與第18章:“大道廢,有仁義”相照應,天道地德,當然天地不仁了。
沒有救世主、沒有保佑的神,一切靠你自修自取,這就是道法自然。 咱們都知道,商代都是活物祭祀,芻物祭祀是周朝才興起的,芻靈文化也就隨之誕生了。 芻物被製造出來,製造者並不是出於讓芻物直接爲自己服務的目的。 雖然有服務於神靈,然後再企圖神靈賜福自己這樣的一個間接邏輯在裏面,但直接寄希望於所製造的芻物成精後,服務自己的理念,也還是沒有的。 更沒有左右或幫助這些個芻物成精的行爲或思想在裏面。 這就好比是天地和聖人造化萬物萬民,卻並沒有寄希望萬物萬民返回頭直接再回報自己一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這句話厲害在哪裏?
在此,我們可以從這句話中的“不仁”和“芻狗”兩字來理解老子這種自然的天道觀。 老子此處的“仁”字含義,與儒家尊崇的作爲倫理道德最高標準和最高典範的“仁”的意蘊不同。 這種不同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從詞性來看,儒家的“仁”指倫理道德,乃是名詞;而老子此處的“仁”字指天地對萬物“不仁”,乃是動詞。
- 對於中國古人,祭祀是非常大的事情,所以用現代人對於祭祀的態度是絕對無法理解芻狗到底是重要還是不重要,古時候守喪要三年,三年什麼都不幹就在墓邊住着,甚至孔子的一位弟子守孝六年。
- “藥”的本義是採天地之靈氣、萬物之精華,從而百病不生,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採氣”。
- 對這個社會的管理就必須符合而不能違背這個規律。
- 同一章下面一句說的橐龠,你也就能理解。
-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 河上公注:◎ 天地之間空虛,和氣流行,故萬物自生。
從買它之前我們具體要採購什麼級別的祭品,什麼樣,我們都事無鉅細的,謹慎的關心。 不會放在不合適的地方也不會亂堆放。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2025 對於此句的理解,如果孤立的單就這九個字來看,則現有的各種註釋都能自圓其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理解錯誤的典型案例:網絡文學《誅仙》。
這個理由可能讓您覺得自己比對方高大上,甚至是讓您覺得“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等等,總之你在這次施捨過程中得到了一份心理享受,或者叫做心理滿足。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2025 至此,我們就可以總結一下仁字的真正內涵了。 那就是兩個互相依存、相輔相成的人之間要建立一種利益或感情上的互補關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說白了,我的付出是希望對方給予回報的,如果得不到,二者之間的關係馬上就會破裂,就不會存在所謂的仁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①;
相對於芻草用以養獸,而狗則用以養人,這也是王弼所說的:「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此與河上公所說「芻草狗畜」也互通。 但這樣的解釋於文義不是很通順。 著名單機遊戲《仙劍奇俠傳四》的大結局,主角四人大戰反派玄霄,九天玄女現身,玄霄說了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功堅強者, 莫之能勝, 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 柔之勝剛,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 受國之垢, 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 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 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 言有宗, 事有君, 夫唯無知, 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 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治大國, 若烹小鮮, 爾리天下,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 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 故德交歸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但是把草紮成狗,用於狗的功能,因該公認是一種昇華。 所以芻狗必定一個連續經歷昇華的東西。 厲害到,你得讀完整本道德經,你都不會知道,這句話什麼意思。 我從十五年前就開始讀道德經,最近一年才明白這句話。 王弼注: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解釋
因此,“不仁”則是指天地無心於偏愛,天地無私愛於萬物。 高亨先生也說:“不仁,只是無所親愛而已”(《老子正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因此,從“天地”的角度來看,“天地不仁”則正表現出天地的客觀性、自然性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橐籥中空虛,又能有聲氣。 河上公注:◎ 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 天地生萬物,人最為貴,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不責望其報也。 芻狗:芻狗有兩種解釋,一是以芻為芻,狗為狗,是分別指草和狗。 「以萬物為芻狗」,以萬物為草和狗,草和狗都是易生易長的植物和牲畜,此言天地無為,任生物自己生長。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許多學者還據此進一步強調了老子的天道觀乃是自然的天道觀,是對當時有神論的天道觀的有力批駁。 老子認爲,人應該效法天地的法則,所以《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的本性是自然,毫無偏私的對待萬物。 那麼統治百姓萬民的聖人也應該效法天地,毫無偏私地對待百姓,任他們自然而然地發展,這就是聖人的“不仁”。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卻值得逐字逐句認真研讀和感悟。 走進《道德經》,你會獲得源源不斷的智慧,會消除浮躁、迷茫、焦灼,變得寧靜、和諧、規律、自然,對於身心大有裨益。 在古代,一開始祭祀的時候,往往需要殺一些牛羊狗之類的動物,後來不想殺生的時候,人們會把稻草紮成狗來祭祀。 一般被誤解,或許還是有些人看到“芻狗”,下意識地就以爲是代表“卑劣的、低層次的動物”,而老天把人也看成這樣,這種理解不能說全錯,但卻比較片面。
老子所說聖人“以其無私也、故能成其私”,聖人不爲名、不爲利,但是他還需要得到一份心理安慰,就是所謂的“味”,就是那個味道的“味”。 就是咱們文始道核心理念“周行妥善”的目的,是爲了“心安理得”。 當然,最高境界是“味無味”了,連這種“心安理得”的心理安慰都不要了,那就成仙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你只要不成仙,只要你還是人,哪怕你是聖人,恐怕都還是需要這個“味”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2025 所以,都不要說自己無私,因爲你的“味”還是一種私。 味,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最最基本的一種情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怎麼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是那種非常地狡猾、非常小心謹慎、非常難以捕獲的小動物。 引申爲有謀略的人;引申爲懂得天地大道法則的人等等。 當然後來這個“猷”字還衍生出了“若”的意思,也就是好像的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個字你怎麼解讀都行,但是你必須得明白這句話的真實內涵。 那就是: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天羅地網,萬物萬民就好像被網困住的小動物。 即便是那種非常聰明、非常有智慧的聖人也都難免身陷其中。
你知道了你的合乎天命是什麼行爲,你就能覺知道,天地應該會在什麼地方助你關照你。 就像是你如果知道了知乎或者抖音的後臺算法,你玩知乎抖音想要上熱門上首頁上推薦,或者成爲知乎大v抖音網紅就要比不知道的人成功率高的多。 當然不知道算法的人也是可能紅的,行爲與算法不謀而合的結果而已。 所以也跟知道不知道關係不大,主要在於符合不符合 。 對於中國古人,祭祀是非常大的事情,所以用現代人對於祭祀的態度是絕對無法理解芻狗到底是重要還是不重要,古時候守喪要三年,三年什麼都不幹就在墓邊住着,甚至孔子的一位弟子守孝六年。 在老子時期,祭祀甚至是國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
前一句講的是萬物自行榮枯,這句講的則是人的世界自行興衰。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202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譬如:你愛一個女孩,但是同時也無差別的愛世上所有的女孩子,沒有區別對待,那麼你能說你愛這一個女孩子嗎? 平等的愛,其實就是不愛了。
故天地不仁,亦即天地具道德,天地也可以看做是道德的化身。 第一層次涵義:天地不刻意爲仁,不以仁爲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2025 從反面來理解,以仁爲仁,便等同於“天下皆知美之爲美……,天下皆知善之爲善……”了。
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橐鑰也。 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 橐鑰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若橐鑰有意於爲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芻狗,既然是用草扎的,用過後還要被拋棄扔掉、或燒掉,這顯然是很輕賤的東西。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2025 經文中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 ” 但是這裏講天地不仁,則是與老子全篇的主旨思想是相反的。 老子講天道無爲,就是講天地生養萬物而不爲主,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他對待百姓並不以情感爲出發點,而是用客觀規律來運作和管理人類社會。 有朋友可能會說了,我給一個乞丐一塊錢,並沒有希望他給我什麼回報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你錯了,當那個乞丐伸手接過你給的那一塊錢的時候,你的內心得到了一種滿足,你滿足了自己的愛心、你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假如說,那個乞丐回覆你是一個不屑的眼神,甚至是一句:小氣鬼,一塊錢你都好意思拿出手? 別拿你這一塊錢在我面前丟人現眼好不好。
沒有天,就沒有地;同理,沒有地,也就沒有天。 二者不能獨立存在,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 古人總是認爲,天地間存在着一個至高的主宰者,這個主宰者是仁愛的,他灑下陽光溫暖萬物,降下雨露滋潤萬物,蓄養萬物,培育萬物,就像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舉個例子,你對於自己家人肯定是仁愛的,對於犯罪分子肯定是狠毒的,而對於路人則是一種冷漠的態度,既非仁愛,又不是狠毒,而是一視同仁,毫無偏私,這就是“不仁”。 經歷過親自爲母親採購和置辦祭祀用品之後,我才更理解人們是如何對待芻狗的,也更理解,天地是如何對待萬物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這句話厲害在哪裏?
又所謂“宇宙大人體、人體小宇宙”。 往內看,你的身體呢隨之就會變成了一個最最完美的修道場、極樂場。 樂,是一種陰陽和合之氣,人也是陰陽和合的產物,所以樂纔是生命的本元,是樂驅動了萬物的生息、繁衍、發展。 樂的獲得,天地不會賜予我們、聖人不會保佑我們,只能靠我們自己“獸於中”,反觀內視、向內求,去探尋自己“本來”,找回失去的“自我”。 天地日月精華就在那裏,不離不棄;聖人的大道教化就在那裏,不增不減。 能得到多少,能發展多好,那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 道経 虛用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 老子さん
但我們說,外來的或多或少都是有害的,而內在的卻是有益無害的。 電視劇《三國演義》裏有一個情節,曹操以囚禁徐庶母親的手段來迫使徐庶來曹營。 徐庶收到信後十分痛苦要離開劉備時,劉備的謀士孫乾讓劉備強留徐庶不放,以使曹操殺徐母而堅定徐庶保劉備的決心。 劉備說:使人殺其母,而我用其子,是爲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絕其母子之道,是爲不義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 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從繼承商、周的政治思想脈絡的角度,“仁”的概念是其宗族統治傳統所內涵的基於統治階層內部的“親親”思想的代表性表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2025 在這個意義上,“不仁”是指:不基於宗族血緣的親親的治理模式,而不是倫理語境中的普遍意義上拒斥仁慈的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