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於2016年(平成28年)8月8日於日本全國發表電視演說,正式表達在世退位的意向。 隨着退位程序的啟動,明仁成為自1817年(文化14年)光格天皇以來,相隔202年首位在世退位的天皇[15]。 天皇楓之穀2025 1946年(昭和21年),昭和天皇在同盟國佔領當局的主導下發表了《人間宣言》,承認天皇是人而非神。 天皇楓之穀 依照《日本國憲法》,現今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 12世紀以後,日本進入數世紀的武家政權(軍事政權)時代,政府被幕府將軍或者僭稱公卿的武家階層掌控,包括了平氏政權、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織田政權、豐臣政權與江戶幕府,天皇的政治權力及存在作用被架空長達近千年。
1912年(明治45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駕崩,32歲的嘉仁繼位,年號大正,取易經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之意。 至1867年(慶應3年)明治天皇登基後,江戶幕府迫於時局而將政權交還朝廷,武家統治時代結束,天皇重新掌握政治權力。 天皇楓之穀2025 在明治天皇與伊藤博文等元老的主導下,日本引進歐陸國家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並在1890年(明治23年)施行《大日本帝國憲法》,天皇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統治者、大日本帝國的皇帝兼大元帥,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 退位後的天皇被尊為「太上天皇」(簡稱上皇);若其退位後出家則尊為「太上法皇」(簡稱法皇)。
天皇楓之穀: 天皇的御廚
第125代天皇明仁於2019年生前退位時,首開先例不採用「太上天皇」尊號,改用新尊號「上皇」,以避免外界聯想起日本歷史上的院政。 此外,天皇駕崩時會先被稱為「大行天皇」,之後再正式諱稱為「諡號+天皇」;明治維新以來實施一世一元制,天皇崩後追號採在世時的年號,例如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 天皇楓之穀 明仁於2016年(平成28年)8月8日於日本全國發表電視演說,正式表達在世退位的意向。 隨著退位程序的啟動,明仁成為自1817年(文化14年)光格天皇以來,相隔202年首位在世退位的天皇[15]。 明仁長子德仁親王於2019年(令和元年)5月1日即位並更改年號為「令和」[16]。 12世紀以後,日本進入數世紀的武家政權(軍事政權)時代,政府被幕府將軍或者僭稱公卿的武家階層掌控,包括了平氏政權、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織田政權、豐臣政權與江戶幕府,天皇的政治權力及存在作用被架空長達近千年。
日本方面最早的文字記載是《飛鳥淨御原令(日語:飛鳥浄御原令)》,由第40代天武天皇制定,西元689年頒佈。 而第一個使用(自稱)天皇的是唐高宗李治於西元674年改稱,而其死後謚號爲「天皇大帝」。 天皇楓之穀2025 天皇等同於皇帝,而天皇跟皇帝不同之處在於天皇的宗教性質比較強烈。 天皇楓之穀 天皇族系號稱「萬世一系」,從首任的神武天皇(傳說西元前660年登基[10])以來一脈相傳,並不像中國、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經歷多次改朝換代,這是由於天皇在日本歷史上鮮少掌握實權,而使皇祚綿長。
天皇楓之穀: 日本以外的稱呼
外交場合使用首次「天皇」一詞據稱是推古天皇時期,日本書紀記載,推古天皇第二次出使隋朝的國書中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之句[11],但是中國對此並無任何記載、可能是天武天皇欲加強其名銜正當性而杜撰的[12]。 到了明治元年(1868年)後,日本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准書、宣戰詔書使用的都還是皇帝稱號。 1936年推行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後,對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稱號。 1946年(昭和21年),昭和天皇在同盟國佔領當局的主導下發表了《人間宣言》,承認天皇是人而非神。 依照《日本國憲法》,現今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 天皇楓之穀2025 在神道信仰的傳統中,天皇被認為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故具有「神性」,由此日本古代認為天皇與整個皇室是超乎凡人的存在,時至今日都未有姓氏(史學研究稱其爲源氏或天皇家)。
- 1936年推行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後,對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稱號。
- 天皇族系號稱「萬世一系」,從首任的神武天皇(傳說西元前660年登基[10])以來一脈相傳,並不像中國、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經歷多次改朝換代,這是由於天皇在日本歷史上鮮少掌握實權,而使皇祚綿長。
- 到了明治元年(1868年)後,日本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准書、宣戰詔書使用的都還是皇帝稱號。
- 此外,天皇駕崩時會先被稱為「大行天皇」,之後再正式諱稱為「諡號+天皇」;明治維新以來實施一世一元制,天皇崩後追號採在世時的年號,例如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
- 1936年推行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後,對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稱號。
- 外交場合使用首次「天皇」一詞據稱是推古天皇時期,日本書紀記載,推古天皇第二次出使隋朝的國書中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之句[11],但是中國對此並無任何記載、可能是天武天皇欲加強其名銜正當性而杜撰的[12]。
今日熱田神宮所供之天叢雲劍是否為傳說中的寶劍,實已不得而知。 傳統上,朝鮮半島受華夷思想影響,認爲只有中國的君主纔可以稱爲“皇帝”。 因此除了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外,朝鮮半島一般稱日本天皇爲“日本國王”(일본 국왕/日本國王)或簡稱“日王”(일왕/日王)[18];但在官方正式場合,仍稱之爲天皇(천황/天皇)[19]。 天皇楓之穀2025 1989年1月7日(昭和64年)昭和天皇崩御,享壽87歲,其長子明仁於當日即位爲第125代天皇,並於隔日改元為平成[14]。 1990年(平成2年)11月12日在東京皇居舉行即位禮,這也是天皇的登基儀式首次離開京都在東京舉行。
天皇楓之穀: 日本神社 – 天皇殿堂
此外,天皇駕崩時會先被稱為「大行天皇」,之後再正式諱稱為「諡號+天皇」;明治維新以來實施一世一元制,天皇崩後追號採在世時的年號,例如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 傳統上,朝鮮半島受華夷思想影響,認為只有中國的君主纔可以稱為「皇帝」。 因此除了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外,朝鮮半島一般稱日本天皇為「日本國王」(일본 국왕/日本國王)或簡稱「日王」(일왕/日王)[18];但在官方正式場合,仍稱之為天皇(천황/天皇)[19]。
- 自6世紀倭國征服本州及九州大部分地區後,天皇的權力達到頂峯。
- 1989年1月7日(昭和64年)昭和天皇崩御,享壽87歲,其長子明仁於當日即位為第125代天皇,並於隔日改元為平成[14]。
- 此外,天皇駕崩時會先被稱為「大行天皇」,之後再正式諱稱為「諡號+天皇」;明治維新以來實施一世一元制,天皇崩後追號採在世時的年號,例如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
- 將滑鼠指標停留在點上會出現該點的地圖名稱或連接城市,點擊滑鼠左鍵會在下方開啟該地圖的小縮圖。
- 而第一個使用(自稱)天皇的是唐高宗李治於西元674年改稱,而其死後謚號為「天皇大帝」。
- 另一方面,當時的日本政府將神道信仰發展成近乎國教地位的「國家神道」,由於天皇在傳統上被認為是天照大神後裔,因此天皇被神格化尊為「現人神」,意為以人的型態存在於現世的神。
外交場合使用首次“天皇”一詞據稱是推古天皇時期,日本書紀記載,推古天皇第二次出使隋朝的國書中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之句[11],但是中國對此並無任何記載、可能是天武天皇欲加強其名銜正當性而杜撰的[12]。 到了明治元年(1868年)後,日本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准書、宣戰詔書使用的都還是皇帝稱號。 1936年推行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後,對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稱號。
天皇楓之穀: 楓之谷 天皇殿堂
天皇族系號稱「萬世一系」,從首任的神武天皇(傳說西元前660年登基[10])以來一脈相傳,並不像中國、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經歷多次改朝換代,這是由於天皇在日本歷史上鮮少掌握實權,而使皇祚綿長。 天皇楓之穀 自6世紀倭國征服本州及九州大部分地區後,天皇的權力達到頂峯。 從10世紀開始,日本經歷了攝關政治、源平相爭,政權被權貴門閥把持;有些天皇甚至負氣禪讓,自稱上皇;或者剃髮出家,自稱法皇,在院廳或伽藍之中實施院政。 天皇楓之穀2025 偶爾也有通過各種手段爭奪的時候,如南北朝時期,北朝後小松天皇用下任天皇繼承權做交換,誘騙南朝後龜山天皇交出所保有的三神器,南朝天皇在交出三神器後退位,但皇統最後由後小松天皇的兒子繼承,到此日本南北朝的分裂合而為一。
天皇楓之穀: 日本以外的稱呼
關於天叢雲劍後來的下落,有一說指出,1185年日本兩大武士集團平氏和源氏在壇之浦海域決戰,源氏獲勝,而平氏所立的安德天皇帶着此劍葬身海底;另有一說指出,日本武尊帶着此劍在海底長眠。 天皇楓之穀 1989年1月7日(昭和64年)昭和天皇崩御,享壽87歲,其長子明仁於當日即位為第125代天皇,並於隔日改元為平成[14]。 日本方面最早的文字記載是《飛鳥淨御原令(日語:飛鳥浄御原令)》,由第40代天武天皇制定,西元689年頒佈。 而第一個使用(自稱)天皇的是唐高宗李治於西元674年改稱,而其死後謚號為「天皇大帝」。
天皇楓之穀: 幕府時代
從10世紀開始,日本經歷了攝關政治、源平相爭,政權被權貴門閥把持;有些天皇甚至負氣禪讓,自稱上皇;或者剃髮出家,自稱法皇,在院廳或伽藍之中實施院政。 在神道信仰的傳統中,天皇被認為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故具有「神性」,由此日本古代認為天皇與整個皇室是超乎凡人的存在,時至今日都未有姓氏(史學研究稱其為源氏或天皇家)。 另外,日本傳統上視天皇為神道最高祭司,所以天皇必須信奉神道。 天皇楓之穀2025 古代中國很少承認天皇家族對日本的統治,多次冊封時實際統治日本的權臣為日本國王,但有時亦承認天皇本人為倭國國王或日本國王,同治年間,清政府正式承認日本國與中國地位平等,日本國家元首為天皇。 日本神話中,天叢雲劍是素戔嗚尊斬殺八岐大蛇而得。 關於天叢雲劍後來的下落,有一說指出,1185年日本兩大武士集團平氏和源氏在壇之浦海域決戰,源氏獲勝,而平氏所立的安德天皇帶着此劍葬身海底;另有一說指出,日本武尊帶着此劍在海底長眠。
天皇楓之穀: 天皇
古代中國很少承認天皇家族對日本的統治,多次冊封時實際統治日本的權臣爲日本國王,但有時亦承認天皇本人爲倭國國王或日本國王,同治年間,清政府正式承認日本國與中國地位平等,日本國家元首爲天皇。 天皇楓之穀2025 偶爾也有通過各種手段爭奪的時候,如南北朝時期,北朝後小松天皇用下任天皇繼承權做交換,誘騙南朝後龜山天皇交出所保有的三神器,南朝天皇在交出三神器後退位,但皇統最後由後小松天皇的兒子繼承,到此日本南北朝的分裂合而為一。 天皇楓之穀 將滑鼠指標停留在點上會出現該點的地圖名稱或連接城市,點擊滑鼠左鍵會在下方開啟該地圖的小縮圖。
天皇楓之穀: 幕府時代
另外,日本傳統上視天皇為神道最高祭司,所以天皇必須信奉神道。 天皇楓之穀2025 二戰後,昭和天皇發表《人間宣言》,明確表示天皇與一般平民都一樣是人,而並非神,放棄了被賦予的神性,亦結束了天皇是天神後代的民間說法。 自6世紀倭國征服本州及九州大部分地區後,天皇的權力達到頂峯。
天皇楓之穀: 日本以外的稱呼
另一方面,當時的日本政府將神道信仰發展成近乎國教地位的「國家神道」,由於天皇在傳統上被認為是天照大神後裔,因此天皇被神格化尊為「現人神」,意為以人的型態存在於現世的神。 1912年(明治45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駕崩,32歲的嘉仁繼位,年號大正,取易經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之意。 至1867年(慶應3年)明治天皇登基後,江戶幕府迫於時局而將政權交還朝廷,武家統治時代結束,天皇重新掌握政治權力。 在明治天皇與伊藤博文等元老的主導下,日本引進歐陸國家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並在1890年(明治23年)施行《大日本帝國憲法》,天皇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統治者、大日本帝國的皇帝兼大元帥,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