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常任代表,2003年至2008年兼任世界氣象組織第二區域(亞洲)協會副主席,並多次獲邀主持世界氣象組織的專家及顧問任務。 印象最深是山竹,岑智明至今想來猶有餘悸。 天文臺前臺長2025 如果正面吹襲香港,可能無法保證沒有人員傷亡。

1980年,天文臺設置第一套銫原子鐘報時系統,為香港提供準確的報時訊號。 天文臺前臺長 天文臺亦在1984年建立位於赤鱲角的自動氣象站,以及在1985年建立沙田的自動氣象站及位於京士柏的輻射測量室。 天文臺在1996年在互聯網開設網頁,是最早設立網頁的香港政府機構之一。 天文臺前臺長2025 天文臺前臺長2025 天文臺前臺長2025 在2000年,天文臺添增加了一套高效能伺服器,提高氣象數據處理的能力。

天文臺前臺長: 輻射監測及評估

1883年3月2日,第九任港督寶雲成立了香港天文臺[4],由杜伯克博士(Dr. 天文臺前臺長 Doberck)出任首任天文臺臺長。 香港天文臺最初的職責包括天文、地磁、氣象及水文觀察,並參照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做法,每天降下時間球提供授時服務。 杜伯克博士自稱政府天文司,並出版了香港首冊恆星目錄。 1912年,英皇佐治五世對香港天文臺頒賜皇家香港天文臺(英語:Royal Observatory Hong Kong)的稱號,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為止。

香港天文臺則承認,天鵝實際風力較預期弱,但考慮天鵝會非常接近本港,只要再接近多一些足以構成威脅,遂決定發出八號信號作警告 [19]。 不論雷暴的影響範圍廣泛,還是隻涉及香港的某一地區,天文臺便會發出雷暴警告。 香港的室外運動場、球場及泳池習慣上會暫停開放,以免發生意外。 雷暴警告是一年內發出次數最多的警告信號,有雨季時甚至有可能會一日內多次發出。

天文臺前臺長: 香港天文臺的歷史

科普的責任,岑智明肩負至今,繼續活躍於社交平臺發佈天文科普知識、澄清關於颱風預測路徑的不實傳聞等。 現代人往往輕視颱風帶來的傷亡,天文文臺長岑智明說,只因他們未見識過香港於二十世紀最大的自然災害—「丙午風災」,造成過萬人死亡,並促使政府加建避風港以抵擋颱風。 天文臺前臺長2025 為了避免引起公眾之混淆,由1973年1月1日開始,5號至8號信號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4個信號代替。 20世紀,天體物理學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天文臺的發展,許多天文臺裝備了大口徑的反射望遠鏡。 15-16世紀,歐洲的一些天文學家開始建立自己的天文臺,其中很著名的就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1576年在哥本哈根建立的天文臺,它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天文儀器。 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左八)和國泰航空嘉賓主持儀式,慶祝國泰航空及國泰港龍航空的航機全面投入「無紙化」運作。

  • 在2000年,天文臺添增加了一套高效能伺服器,提高氣象數據處理的能力。
  • 他的貢獻提升了部門的形象和效率,表現殊堪讚賞。
  • [19]。
  • 1912年,英皇佐治五世對香港天文臺頒賜皇家香港天文臺(英語:Royal Observatory Hong Kong)的稱號,直至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為止。

天文臺還會監察由海底地震所引發之海嘯,一旦預測發生可能影響香港的海嘯,有需要時便會向公眾發出海嘯警告及報告。 天文臺臺徽的基本構思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每當颱風襲港的時候,所有市民都會想起天文臺,因此以颱風形狀作為天文臺的臺徽。 正中的十字坐標,代表從雷達監測颱風雨帶,代表天文臺時時刻刻都觀察著天氣的變化,並以準確預測天氣為目標。

天文臺前臺長: 香港天文臺架構表

一年後的2001年,天文臺增強網站服務,開始提供文字版及有聲版網頁,讓視障人士也可以在網上獲得天氣資訊。 天文臺前臺長2025 天文臺前臺長 天文臺前臺長2025 另外,天文臺亦推出網站的無線應用系統規約(WAP)及個人數碼助理版本,供流動電話用戶使用。 2010年,推出我的天文臺服務,提供網頁及智能手機版本,方便市民隨時按需要查詢天氣情況。 香港天文臺的香港氣象中心每日24小時工作,向公眾發放最新的天氣消息,包括最高及最低氣溫、分區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潮汐資料、紫外線指數、風速、氣壓等資訊。 而每當惡劣天氣出現時,天文臺便會因應情況而發出不同的天氣警告信號,提醒市民做好相應措施。

其後於1983年於主樓旁邊加建新大樓,即百週年紀念大樓,以提供更多的工作空間。 每年3月或4月都會在總部舉行開放日來慶祝3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受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暫停開放日,2021年改為網上舉行,2022年則順延至11月尾)。 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前排左)、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王志清(前排中)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前排右)簽訂聯合建設「亞洲航空氣象中心」的協議。 天文臺前臺長 天文臺從「社區天氣觀測計劃」Facebook羣組的活躍會員、空童軍、航空青年團及天文臺之友招募「天氣觀測大使」,以協助推廣天氣和氣候方面的公眾教育。

天文臺前臺長: 工作範圍

香港天文臺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擔任網頁開發和操作之總負責氣象部門,以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航空氣象委員,撰寫航空氣象文章之牽頭氣象部門。 另外也是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共同主持的颱風委員會成員。 2006年8月3日,颱風派比安影響香港期間,香港境內普遍吹烈風程度的東至東南風,近海及高地的測風站風力更有時達暴風程度。

天文臺前臺長: 雷達

圖上顯示(自左至右) 強烈熱帶風暴愛娜斯、颱風芸蒂及颱風維珍妮亞。 香港─東京﹝1969﹞ 香港─曼谷﹝1970﹞ 香港─北京﹝1975﹞開始發展首個天氣預報數值模式。 這位同事雖已被派往另一個團隊為其他系統提供全天候支援,但仍以強烈的責任感和承擔精神繼續支援“MyObservatory”流動應用程式的運作。 他的貢獻提升了部門的形象和效率,表現殊堪讚賞。

天文臺前臺長: 科學目標

而感光元件部分,鹿林天文臺所使用的高靈敏度冷卻CCD相機,可將CCD冷卻至零下80度,幾乎可以忽略熱雜訊對影像的影響。 臺長的工作是望遠鏡的運作、維護,以順利執行觀測收集資料,讓老師、學生能夠利用望遠鏡的觀測資料進行各種不同的研究計畫。 天文臺前臺長2025 當時蔡教授的主要研究計畫之一是臺灣天文選址,臺長跟著指導教授到處跑,最後選定玉山國家公園鹿林前山。

天文臺前臺長: 香港天文臺

一般天文臺基礎建設是從水、電、路三通開始,鹿林前山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路。 因經費有限,先蓋鐵皮屋當臨時測站,請當地原住民幫忙揹水、揹油(發電機用)、揹建材等上去。 發電機只有在晚上觀測時才會啟動,所以白天是沒電的,水也只夠飲用,洗臉用濕紙巾擦,不可能洗澡。 在這麼簡陋的環境下,通常一個月去個1-2次、一次只能待個3-4天。

天文臺前臺長: 香港氣溫

在山上要住那麼多天衣服也不能不換,不能洗衣服怎麼辦? 還有牀被、單套這些也要洗,以前搬運都靠原住民同事幫忙,他們說年輕時可以,但現在也有點年紀了,沒辦法背這麼重。 最後就去部落裡面找年輕人來背這一百公斤的洗衣機。

天文臺前臺長: 氣象專家

最終,建議經派斯再作修訂後,於1882年獲批。 隨著第一任天文司﹝即首任天文臺臺長﹞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於1883年夏天抵港,香港天文臺亦於同年創立。 這四座50公分口徑的望遠鏡,是為了中美掩星計畫(TAOS)而興建的。 這個計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研究古柏帶天體,利用掩星觀測法來估計這些小型天體的數量,TAOS監測遠方恆星的亮度,當恆星被古柏帶天體遮掩的時候,恆星的亮度便會有所變化。 而之所以需要四座望遠鏡,是為了同時觀測以減少誤判的機率。

天文臺前臺長: 香港疫後首辦“一帶一路”高峯論壇 為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貢獻獨特力量

每年平均可觀測約180 夜,較好的觀測季節是每年的秋季與冬季。 LOT是蓋賽格林反射式光學望遠鏡,口徑一公尺,焦長八公尺,是臺灣最大的望遠鏡。 LOT設有自動導入系統,利用天文軟體便能輕易讓望遠鏡對到我們想要觀測的目標。

天文臺前臺長: 事業@香港天文臺 – 科學主任

其中已有400多顆軌道確認獲得永久編號,小行星發現數排名世界前50。 鹿林天文臺發現的小行星目前已有101顆得到永久命名,小行星名遍佈全臺灣,涵蓋臺灣的自然科學及人文地理。 2007 年鹿林巡天首度發現彗星(C/2007 天文臺前臺長 N3) 與近地小行星(2007 NL1),該彗星後來命名為鹿林彗星(Comet Lulin)。 2009年鹿林彗星最接近地球時,肉眼可見,全世界天文界及天文愛好者也因此曉得「鹿林天文臺」。

1907年開始,用燃放炸藥的巨響代替鳴砲的方法。 推出免費電視天氣服務,為公眾提供天文臺自行製作的天氣節目,包括每星期一集名為「氣象冷知識」的教育環節。 新服務也通過YouTube和「我的天文臺」應用程式播放。 科學主任可能須在本地接受專業培訓,亦可能被送往海外進修氣象學及/或其他有關課程。 他/她也可能須「隨時候召」工作及執行戶外職務、輪班、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及惡劣天氣情況下工作。 香港天文臺於 2020 年 09 月 22 日 11 天文臺前臺長2025 時 30 分發出之天氣報告 九天天氣預報 天文臺前臺長2025 天氣概況: 一股微弱的東北季候風會在未來兩三天影響廣東,該區早上天氣稍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