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圍村位於原玻璃圍,被多個漁塘包圍,座落錦繡花園、南生圍壆圍之間。 大生圍魚塘 馮香介紹,自家魚塘多年來主要養殖的魚包括烏頭、草鯇、大頭(鱅)和福壽魚,其中烏頭魚最為有名,肉質豐厚,並有黃油流出,味道鮮甜。 祕訣在於他們餵養時除了給魚喫麵包外,還有蛋白質含量高的花生麩(即花生搾油後留下的渣)。 馮香蘭的父親馮明,戰後由廣州番禺來到香港,租用了大生圍的農田,以種植水稻維生。

  • [4]恆基地產回應時否認指控及譴責有關縱火事件,表示已經採取防火措施,包括建設防火帶。
  • 胡福駢的祖父是在新加坡任三國領事的僑商胡璇澤,胡璇澤祖籍廣州黃埔,字南生。
  • 敬請留意12月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9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
  • 六十年代種植稻米開始式微,加上人口增長,稻米生産不足以維生,而修建基圍的成本又很高,不是個個有本錢做,到蘭姨十二三嵗的時候,家裏就沒田耕了,蘭姨便進了香港紗廠站在比自己高的機器前打工。
  • 大約1938、39年,胡家從新加坡引進大量桉樹移栽在基圍壆上,用來鞏固基壆。
  • 大生圍的不少農田後來被改造成魚塘,馮香蘭結婚後,因丈夫家經營魚塘,便跟隨家公養魚,積累了不少經驗。
  • 馮香蘭的父親馮明,戰後由廣州番禺來到香港,租用了大生圍的農田,以種植水稻維生。

她表示,傳統淡水魚養殖,會將烏頭和鯉科魚(草鯇、大頭和福壽魚)混養,可以調節水質,並充份利用不同水層的空間。 生活在水面上層的魚類為草鯇和烏頭,它們愛喫漂浮在水面的食物;而大頭和福壽魚則生活在中層,會喫上層魚排泄物中未能完全消化的食物,因此可以充份利用魚塘的空間養不同種類的魚。 大生圍魚塘 鄉間的漁塘充滿韻味,提供大量拍攝題材,無論是小屋、漁網、小船、木橋或田基,甚至只是一根電線杆,都可納入構圖,增加相片的水鄉風情。

大生圍魚塘: 大生圍介紹

據當地漁民稱,漁民收取魚獲後,放乾魚塘內的水,進行「曬塘」的工序,讓陽光直接曬到魚塘底部來殺菌,待一段時間後便會重新注水養魚。 去年曬塘期間天氣十分乾旱,為四十年首遇,因此產生了龜裂狀況。 至於魚塘底的土壤上為何出現大量坑洞,據瞭解,這些坑洞是由於魚塘中的福壽魚要挖洞產卵而造成的,實為自然生態的一部份。 夕陽紅霞映照,美不勝收,背後就是一水之隔的深圳一世浮生一剎那,一片紅霞一夕陽! 到香港新界元朗郊遊,野餐您會想到南生圍;日落則會想到下白泥。 其事,天空之鏡、日落之美,都可在擁有一大片一大片魚塘景緻的大生圍,在這寧靜安逸的水鄉找到。

「圍管」位於昔日大生圍的中心,被水塘環繞,相信是作防禦考慮。 相對東南面山邊的牛潭尾、竹園等更早期建立起來的村落,大生圍還未有足夠勢力立足;爲了保證來自東面山上的水源不被攔截,大生圍籌建自己的武裝,必要時甚至要與其他村落械鬥。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看過相片後,認為現象與乾旱無關,他不排除該魚塘正「放水曬塘」,即將魚塘的水抽乾,再挖深及消毒。 觀鳥會高級項目主任鍾振傑就指,甚少聽聞香港的魚塘會因長期酷熱而乾旱,又指如出現此情況,理應全港魚塘都乾涸。 大生圍魚塘2025 他認為,魚塘龜裂的背後,是漁民正在「曬塘」,為下一造漁獲作準備。

大生圍魚塘: 香港風情 大生圍:港人的天空之鏡

大生圍的不少農田後來被改造成魚塘,馮香蘭結婚後,因丈夫家經營魚塘,便跟隨家公養魚,積累了不少經驗。 大生圍、玻璃圍和她的村民們,經歷從灘塗到稻田、基圍,魚塘經營,遊樂場、工廠,再到住宅、車場、貨櫃場……這個過程不足一百年。 環譜顧問公司保育及生態總監劉惠寧同樣指出,本港魚塘一般水深兩米,若發現魚塘水位因乾旱而下降,魚塘之間會互相調派水資源,因此不會出現完全乾涸現象。 相反,若已荒廢的魚塘若生長了蘆葦等的水生植物,反而更會吸收泥土水份,更易乾涸。 然而,在大生圍出生、長大、養魚超過40年的蘭姨,卻坦言不太喜歡雀鳥,這是因為候鳥每年9月到翌年4月都成羣結隊飛來,早在漁戶收魚前,已大舉喫掉塘裏的魚。

建造基圍,需要僱用大量勞動力以人手掘泥築壆,用木板加固,再設置一個閘口,藉助潮汐,便有魚蝦苗源源而入。 運氣好的時候,養大這些魚蝦的收入,遠比種植稻米獲利更多。 蘭姨丈夫的外公或許看中了這一行業的潛力,他勸説女婿連同女婿的弟弟一家搬來大生圍一起開基圍。 六十年代種植稻米開始式微,加上人口增長,稻米生産不足以維生,而修建基圍的成本又很高,不是個個有本錢做,到蘭姨十二三嵗的時候,家裏就沒田耕了,蘭姨便進了香港紗廠站在比自己高的機器前打工。 2010年12月31日,在紅色火災危險警告下,南生圍於早上9時40分發生山火,下午2時升為二級火,火勢曾經逼近民居,政府飛行服務隊出動海豚直升機投擲水彈滅火。

大生圍魚塘: 大生圍

山貝河河口、南生圍一帶的河流沖積平原,地勢廣闊平坦,黏土土質很適合開闢魚塘。 所以,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這一帶已經有基圍和魚塘運作。 及至五、六十年代,后海灣的魚塘養殖業開始蓬勃,有大量稻田和基圍轉為魚塘,使元朗成為香港最大的魚塘區。 不過,現在不少魚塘已用作城市發展,例如錦田河新河道,也是藉開鑿多個魚塘而成。

鄉郊土地的價值開始遠遠超出附著其上的農產品的市場價值,1970年,大生圍被轉賣給加拿大海外建築有限公司,不久開始填塘。 等待大興土木的閒置土地被租用作邵氏片場,捱夜看影視明星的欣喜至今還讓蘭姨念念不忘。 香港水鳥的數目由2008年的90,986隻,大幅降至2017年的56,354隻。 香港以池塘養殖淡水魚的歷史,可追溯到元朗一帶村落的一些風水塘養魚的情況,村內所養殖的魚主要分配給宗族的成員食用,並非作商業用途。

大生圍魚塘: 大生圍 @ 流浪攝

夕陽西下,火熱的太陽漸漸移近地平線,看着斜陽冉冉西沉,天邊的雲彩越發斑斕,長空化身一幅大畫布,紅、橙、金、黃等色彩隨意在天邊塗抹,天邊的紅霞,更是耀眼奪目,於魚塘之上橫空展開,蔚爲奇觀自然現象,加上魚塘的倒影,美不勝收,賞心,悅目。 因爲蘭姨的老爺有份經營,婚後,蘭姨從市區工廠回村幫老爺打理基圍魚塘。

大生圍魚塘: 媒體再三宣傳 遊人絡繹不絕

據説魚塘和基圍為胡福駢家族所有,由胡福駢的兩個兒子胡錦泰和胡錦超管理。 大約1938、39年,胡家從新加坡引進大量桉樹移栽在基圍壆上,用來鞏固基壆。 南生圍魚塘中間有多條壆,上面種了許多番石榴樹,有品種名為“胭脂紅”,質素尤佳;產量多時一年可收500擔,偷摘那裏的番石榴成爲五六十年代附近孩童的一大樂趣。

大生圍魚塘: 隨地垃圾偷農作物 村民不滿遊客氾濫 打卡熱點大生圍「封村」

不少攝影愛好者近日紛紛湧至大生圍一個魚塘拍攝「圓洞旱照」。 從照片可見,魚塘乾至龜裂,中間出現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圓坑。 據記者現場所見,居民在大生圍村口牽上一條黃色膠鏈,並掛上一張寫有「禁止進入」的卡通告示,告示提及現時疫情嚴峻,隱性患者多不勝數,為保村民健康,故禁止外來人士進出大生圍村。 居民亦在村外豎立告示牌,建議遊人「切勿入村,可由錦繡花園圍場(牆)外參觀觀鳥」。 大生圍 (英語:Tai Sang Wai)是一個位於香港元朗新田的地方,即現今錦繡花園一帶。 大生圍村是一條重置村落,是隸屬於新田鄉鄉事委員會的非原居村,可選舉居民代表。

大生圍魚塘: 大生圍、玻璃圍

[4]恆基地產回應時否認指控及譴責有關縱火事件,表示已經採取防火措施,包括建設防火帶。 今年5月連日乾旱,就連前天文臺臺長林超英也憂慮1963年大旱制水重臨。 近日網上流傳有攝影師拍得元朗大生圍魚塘被曬至龜裂的情況,而除了龜裂外,漁塘還出現一個個神祕圓坑,到底是否「外星人」所為? 魚塘是候鳥覓食的地方,而毗鄰大生圍的南生圍,則是候鳥休息的地方。 有叔的有記士多魚塘外,是4,500多隻鸕鶿休息的樹林,這是鸕鶿重要的晚棲地點。

大生圍魚塘: 新界魚塘的演變

南生圍也是觀鳥熱點,有叔的魚塘位於錦田河邊、南生圍路旁,這裏同時是香港觀鳥會的「魚塘教育園地」。 士多的木棚是有叔親手用木搭建的,毗鄰着他養蟹養魚的魚塘,魚塘上的棚屋是他住了幾十年的居所。 根據學者張展鴻的研究,四十年代以前,魚塘的面積相對較小,直至二戰後,香港人口增長,本地對淡水魚的需求與日俱增,魚塘才開始大規模發展。 大生圍魚塘 位於新界西北地區的大生圍的魚塘,也逐步發展起來。 大生圍一直是市民的打卡熱點,然而在疫情爆發後,市民捨棄以往行街、睇戲、食飯之類的假日活動,大量轉移到郊區避疫散心,嚴重打擾村民的寧靜生活。

大生圍魚塘: 大生圍魚塘坑洞的形成

曾經幫南生圍打理過魚塘的老漁民回憶,五十年代,南生圍沒有食水,要去元朗水門頭(今泰祥街)擔水再用船運回。 還有一說:1953年政府在南生圍西北角設了一個警署,胡福駢與政府達成協議,每隔一天由政府派車從大埔運200加侖食水到南生圍南面的碼頭,再由胡負責出船將水從碼頭運至警署和南生圍。 大生圍魚塘2025 胡福駢的祖父是在新加坡任三國領事的僑商胡璇澤,胡璇澤祖籍廣州黃埔,字南生。 據說他在新加坡建有“南生園”,而推測胡福駢正是仿效其祖父將元朗的這片土地命名為“南生圍”。 胡氏家族的南生圍更接近於莊園,或許更承載著胡家對廣東家鄉的情愫。

大生圍魚塘: 大生圍

兩者擬定於2014年年初再次將計劃提交予城市規劃委員會。 綠色力量保育經理呂德恆表明不接納新方案,批評改動只是小修小補,難以補償大批居民遷入南生圍後所造成的生態破壞。 大生圍魚塘 鄺俊宇則表示,發展商仍然未能夠確保項目能符合「濕地零損失」目標,方案難以接受,他指發展商如果以此方案提交予城市規劃委員會,將會發起「萬人瞓草地行動」反對[6]。 「圍管」將稻田改成獲利更高的魚塘,養魚養鴨;大部分經營者不再是大生圍村民。 聞名一時的郊遊勝地「泰園漁村」在六十年代開業,就在大生圍的南面。 得益於經濟發展而向上流動的市民,來新界鄉郊享受閒暇時光是他們七八十年代的美好回憶。

大生圍魚塘: 媒體再三宣傳 遊人絡繹不絕

大生圍環境清幽,被寧靜的鄉村魚塘重重圍繞,兩層高的平房與錦繡花園的洋房遙遙相望,一直是港人的打卡熱點。 然而在媒體多年吹捧後,鄉村的清幽陸續被魚貫的人潮取代,實在忍不住,村民唯有呼籲遊客另覓路線,欣賞魚塘的美妙景緻。 敬請留意12月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9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 日落十分,這裏上下皆是紅豔一片,漁塘上盡是絢麗晚霞的倒影,煞是迷人。

大生圍魚塘: 香港風情 大生圍:港人的天空之鏡

五十年代末,胡錦泰計劃在南生圍東部發展低密度住宅。 當時的設想是,建立一個高檔華人社區,區內有花園有學校,住戶可以享受寧靜的鄉村氣息。 大生圍魚塘 這時候除了西南角的魚塘,大部分基圍和鹹水稻田已經疏於管理甚至荒廢了。 六十年代,傅老榕家族逐步買下南生圍的土地,並將基圍全部改建成魚塘。

大生圍魚塘: 隨地垃圾偷農作物 村民不滿遊客氾濫 打卡熱點大生圍「封村」

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新界的鄉民漸漸將鹹水稻田開發為魚塘,利用雨水來沖淡塘中土壤所含的鹽份,適合魚類的生存,這一模式由山貝村林氏開始。 三十年代的「大利」公司管轄了當年頗具規模的魚塘,佔地約三百畝,一半位於橫洲,另一半位於錦田。 愛鳥護鳥,是保育計劃的初衷,後來,他們花了很多心力去保護魚塘文化,例如辦教育活動和導賞團,希望更多人認識香港的養魚業,支持本地魚。 漁民辛苦養魚後,收穫養殖近一年的塘魚的過程,俗稱為「刮魚」。 一般大生圍的漁民收穫塘魚會在夜間進行,因要配合凌晨時分送往附近元朗魚類批發市場的時間;但去年馮香蘭參與「香港魚塘生態保育計劃」,收穫的「生態魚」主要贈送給慈善機構,則選擇在清晨「刮魚」。 五六十年代,部分大生圍村民包括蘭姨未來丈夫的外公,開始在附近的灘塗建造基圍,包括附近的玻璃圍、聯興圍、米埔聯益圍等地。

直至九十年代初,這塊土地一直交予他人作商業塘魚養殖之用。 在1978年航空攝影圖上,一格格魚塘清晰可見,塘魚豐收的繁忙圖景似乎浮現在眼前。 年,南生圍部分股權售予恆基,雙方嘗試合作發展南生圍,自此,南生圍的魚塘時代結束了。 發展商入紙申請興建高爾夫球場及住宅,近年以保育濕地為條件申請綜合發展。 荒廢多年的魚塘及其鄰近仍在運作的魚塘爲鳥類和衆多生物提供棲息地,無論發展計劃如何強調保育元素,翻天覆地的工程一旦施行,所有樂於其土的生靈再無寧日。 出生於大生圍、有近五十年養魚經驗的馮香蘭,見證著這個行業的興起與衰落。

大生圍魚塘: 大生圍

大生圍村民疑不堪遊客數量爆煲,繼早前大嶼山沙螺灣落閘封村後,毅然頒下逐客令,禁止外人入村,香港觀鳥會呼籲遊人尊重村民,不打擾不污染環境。 大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位從番禺南來的軍官帶著家鄉兄弟來到后海灣邊緣的一片廣袤土地。 蘭姨的祖父本在珠江三角洲一帶行商船,當時決定一起在這裡定居,幾百人將這片荒野開墾成鹹水稻田。 作爲一個非血緣關係為基礎的聚落,這個軍官設置「圍管」來分配管理土地及其他共用資產。

大生圍魚塘: 大生圍、玻璃圍

日落時份的湖面,更像天鏡把雲彩倒影過來,是幅美不勝收的圖畫。 鍾振傑解釋,當漁獲收成時,漁民會先降低魚塘水位,令漁獲集中,方便捕撈。 由於養殖了一年,魚糞會積聚在塘底積聚,令水位變淺。 因此,漁民會抽乾魚塘的「肥水」,再泵到其他魚塘,然後把魚塘曬乾及消毒,是慣常做法。 近日天氣乾旱,鍾振傑料一至兩星期就可完成相關工作。

大生圍魚塘: 大生圍魚塘坑洞的形成

養魚戶一年收魚一次,漁穫與生計緊緊相連,眼見這些北方飛來的大賊在魚塘裏大肆偷魚,蘭姨心裏氣結。 於是她敲鐵棍、綁魚絲、播放鳥的慘叫聲、在魚塘置放鷹眼氣球等,千方百計,就為趕走這羣偷魚賊。 大生圍魚塘2025 只是種種方法都失敗,她拿割草剪刀在鐵柱上敲出刺耳的聲響,雀鳥沒錯是飛走了,但她一放下剪刀,才走上幾步,雀鳥又立即回來,潛入水中。

馮香蘭回憶,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漁業最興盛,到九十年代後便開始衰落,因大陸淡水魚供港,令本地魚價下降,加上養飼成本上升,漁民難以維生。 近年多了團體關注大生圍的生態及漁民生活,淡水養殖業的歷史、魚塘運作模式及漁民的生活方式,開設了更多的生態導賞團,並加強了網絡宣傳,提供平臺給市民瞭解新界魚塘的歷史及本地魚塘養殖業的情況。 一般人對「香港漁民」的印象,或許是以出海捕魚維生的人,但在新界西北部后海灣一帶,還有一羣從事淡水魚養殖的「漁民」。 元朗一帶的魚塘養殖業自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興起,這些魚塘從何而來,魚是如何養大的,大生圍魚塘旱季為何形成圓形坑洞? 讓我們踏入魚塘,聆聽漁民養魚經驗,回顧漁民往事。 2013年,恆基地產與傅老榕家族就共同發展的項目作出多項修訂,包括將濕地保育區面積由58公頃增加至70.9公頃(保留南生圍東面9公頃蘆葦牀),原定計劃5幢17層高樓宇則更改為興建10幢8至9層高樓宇,以釋除公眾對環境保護的疑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