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灣海灘巴士站搭乘6號、6X號或260號巴士前往港鐵中環站香港站;或從淺水灣道搭乘40號或40X號專綫小巴前往銅鑼灣。 於港鐵鰂魚湧站A出口右轉,沿英皇道步行約250公尺,便會抵達柏架山道,柏架山道自然徑的起點就在你的右邊。 太古水塘原址變成了康景花園;太古船塢原址則變成了大型私人屋苑太古城。

場內亦有一般的攀石和抱石區域,亦有訓練位置,玩家藉此瞓練指力和臂力,更有飲食區,可以買小食和飲品。 Just Climb 位於屯門的分店鋪面開陽,設有多塊落地大玻璃,透光度十足。 室內環境裝潢簡潔,洗手間及更衣室乾淨整潔,提供攀登鞋借用服務。 場內設有多道室內抱石牆,難度由V0-V6 ,牆下擺放了厚墊,做足安全措施!

鰂魚湧攀石: 運動攀登

由於鰂魚湧站是前觀塘綫終點站之一,所以在3號月臺尾端牆門後(近觀塘綫掉頭隧道一方)設有一個員工專用的化學廁所。 鰂魚湧在香港島的交通可說是非常便捷,除了因為該區有多條巴士路綫及兩條港鐵路綫經過以外,在康山的屋苑還有4條小巴路綫。 鰂魚湧攀石 場內的路線會定期更換,所以無論你是新手還是有經驗者,總會有適合你的路線。

  • 由於鰂魚湧站是前觀塘綫終點站之一,所以在3號月臺尾端牆門後(近觀塘綫掉頭隧道一方)設有一個員工專用的化學廁所。
  • 場內亦有一般的攀石和抱石區域,亦有訓練位置,玩家藉此瞓練指力和臂力,更有飲食區,可以買小食和飲品。
  • 鰂魚湧站[註 2](英語:Quarry Bay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東區鰂魚湧、七姊妹及寶馬山地底,屬於港鐵[註 3]港島綫與將軍澳綫的鐵路轉乘站,於1985年5月31日啟用。
  • 每次攀石時段開始前,都會有15分鐘的教練講解時間,非常適合小朋友和新手。
  • 抱石場的難度分為V0-V7+,場內有多個不同斜度的攀石牆,不論是新手還是有經驗的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路線。
  • 場地設有過百條抱石路線,而且會定期轉換,無論攀石新手或老手都非常適合。
  • 中心設有三個主題展覽廊,介紹本地珍貴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

GONATURE是香港最大室內攀石場,佔地6,500平方呎,有超過100條攀石路線 ,以英文字母A-G劃分區域,每幅牆的角度和斜度也各有不同。 場內備有淋浴設施、儲物櫃、空氣調節系統、音響設備、休閒區等,十分全面。 鰂魚湧攀石 黃竹坑Attic V由一對情侶檔經營,本身攀石經驗非常豐富,而且收費非常便宜,只需$150便可以玩足全日,非常抵玩! 鰂魚湧攀石 場地設有過百條抱石路線,而且會定期轉換,無論攀石新手或老手都非常適合。 鰂魚湧室內攀石場Verm City最近聯乘Angry Bird,除了將攀石場佈置成Angry Bird天地,更設Angry Bird攀石牆,攀石之餘也可打卡。 活動每個時段為90分鐘,開始前會有教練講解正確玩法和安全做法,之後就可以去玩喇。

鰂魚湧攀石: 鰂魚湧攀石體驗中心 (Verm CITY)

上下層月臺只設3條通道接駁,並在3號月臺(將軍澳綫往寶琳/康城)旁設升降機往返兩層月臺[5]。 這條由香港島北至南的登山徑,橫跨大樓林立的鰂魚湧、綠林茂密的柏架山、大潭郊野公園及淺水灣,是一條輕鬆易行的路線。 途經古雅英倫愛德華式建築風格的前糖廠紅磚屋,以及涵蓋21項香港法定古蹟的大潭水務文物徑,包括雄偉水壩、古老石橋與輸水道等,為愛拍照的你提供大量打卡素材與佈景。 行程以景色宜人的淺水灣泳灘作結,感受清涼海風之餘,更可以到海邊露天餐廳享用美食,非常圓滿。 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之中,鰂魚湧是北角的一部份,包括早期分區、市政局分區以及校網分區。

攀爬者來到4.5米高的室內抱石區域,可無需佩戴安全帶,攀爬當中超過五十條不同難度的路線,路線更會有專人定期更改。 較有趣是這裏的極限運動區,十個關卡均參照美國忍者節目的挑戰,好玩之餘也考驗攀爬者的體能耐力! 鰂魚湧攀石2025 位於黃竹坑的Attic V,由有四十年經驗的攀石情侶檔經營,不但曾到過世界各地險峯攀爬,更曾成為得獎的香港攀石選手。

鰂魚湧攀石: 車站通風問題

這座紅磚屋帶古雅的英倫愛德華式建築風格,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由太古洋行於1920年代興建作為前太古糖廠的職員宿舍。 2012年,經活化後,紅磚屋變成了香港首個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 中心設有三個主題展覽廊,介紹本地珍貴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 時間充裕的話,不妨走走中心附近長約一公里的鰂魚湧樹木研習徑,途中除了可以欣賞到20多種樹木的知識外,也會認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城市防禦工程所遺留的爐竈古蹟。 1883年太古洋行於鰂魚湧設立太古船塢、太古糖廠及香港汽水廠,使鰂魚湧成為當時香港最龐大工業區。 1892年太古興建全港首個吊車系統,接駁鰂魚湧至柏架山,以接載太古員工和附近居民,直至1932年停駛[9]。

到了1959年,為配合英皇道擴闊工程,鰂魚湧的溪流被覆蓋,變成了暗渠。 雖然兩項運動相當近似,都是向着最高點攀爬進發,但在高度、裝備及體能要求等均有所不同,好像在攀登高度上,抱石便較攀石低得多,前者通常只約四米,後者則會從十米左右開始,而且高度不設上限。 至於兩者最大分別,該是攀石裝備更高要求,既需使用繩索,也要佩戴安全帶及頭盔,當然也不少得穿上攀石鞋和利用止滑鎂粉了,然而抱石則只需要後兩種裝備便可。 由於在繁忙時間的將軍澳綫北行列車有不同的終點站,港鐵在鰂魚湧站3號月臺安裝了數部液晶顯示器,以顯示未來4班列車的終點站以及抵站時間;而在非繁忙時間由鰂魚湧站前往康城站的乘客須在調景嶺站或將軍澳站轉車。 另外車站除了4號月臺(將軍澳綫往北角)為彎曲月臺外,其餘3個月臺均為直線月臺。 而4號月臺並為港鐵極少數沒有在管道牆壁上設置廣告燈箱的月臺之一,在前觀塘綫的「紓緩鰂魚湧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以及將軍澳綫通車後至今仍未有加設。

鰂魚湧攀石: 鰂魚湧Verm City Climbing Club

位於鰂魚湧的室內攀石場Verm City的Clip N Climb近日就與蠟筆小新聯乘,將攀石場打造成小新天地,擺放了很多小新的擺設,更將攀石場重新佈置成小新的主題。 每次攀石時段開始前,都會有15分鐘的教練講解時間,非常適合小朋友和新手。 2002年8月,將軍澳綫全綫通車並取代觀塘綫,此站成為了港島綫及將軍澳綫的轉車站。 故此現時除了原有往返港島綫及觀塘綫的乘客外,亦有使用將軍澳綫往返將軍澳的乘客。

鰂魚湧攀石: 室內好去處

受東區海底隧道走線的限制,當時觀塘綫伸延至鰂魚湧站的走綫不能跟港島綫平行,限制了車站不能規劃成跨月臺轉綫站。 而使用鰂魚湧站轉綫必須上落樓層以及經過迂迴通道,對乘客而言固然不便,但作為當時港島東唯一的轉綫站,要同時處理來自觀塘綫與港島綫的轉車客流,因此鰂魚湧站的轉綫通道擠塞情況非常嚴重。 在1995年,於早上繁忙時間每小時有近三萬人次使用此站轉乘,直逼設計上限的3.6萬人次。 鰂魚湧攀石 同年地鐵宣佈推行「紓緩鰂魚湧轉車站擠塞工程」,在站內增設扶手電梯,並興建新的轉乘站。 初期地鐵考慮延伸至天后站[9],惟因市政局反對及無法做到跨月臺轉乘而轉為研究炮臺山站方案[10][11]。

鰂魚湧攀石: 室內好去處|鰂魚湧 Verm City

前地鐵公司在三條轉綫通道內安裝特別的核票機,使用通用儲值車票的乘客在這些時段使用鰂魚湧站轉車時將該車票插入這些核票機,便可享有車資折扣。 鰂魚湧站下層月臺以西原有一段掉頭隧道,列車在鰂魚湧站落客後便會駛進該隧道掉頭。 在「紓緩鰂魚湧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後,觀塘綫在2001年9月27日起改以北角站為總站,掉頭隧道並於同年11月封閉。 由於鰂魚湧站周邊200米範圍內並沒有設置公眾洗手間,故港鐵公司於2008年1月決定在該站近A出口興建洗手間。

鰂魚湧攀石: 人口移民史

又因19世紀七姊妹一帶設有花崗巖礦場,後以海運輸出而得英文名稱Quarry Bay(採石灣/石礦灣/打石灣)之名。 然而前述之溪流與海灣俱於填海工程後消失殆盡,轉型成為商住區。 鰂魚湧攀石 問:Hong Kong Climbing Park 將場地分為初階、中階和高階配備不同人的需要。 大潭中水塘水壩建於1904年至1907年間,為最早期建成的水壩建築之一,為香港島的供水系統增加了約7.4億公升用水。 原建築物完工70年後,基於安全理由,水壩溢洪道的全段降低了三公尺,造成現時壩頂輕微內凹的外貌,別具特色。 大潭郊野公園茂樹羣山環抱,水壩旁平靜如鏡的水塘湖面映照著山水倒影,美如世外桃源。

鰂魚湧攀石: 將軍澳綫通車

不過因為早上繁忙時間北角站轉乘通道相當擠迫,有部分前往堅尼地城沿途各站的將軍澳綫乘客會寧願選擇在鰂魚湧站轉乘港島綫,以避開北角站擠迫的人潮。 攀石樂園內的19個挑戰位均有不同的主題,分不同的難度,比較適合攀石初學者或小朋友,有扭紋攀石牆、波波柱和計時攀石牆等,可以單人挑戰,或與朋友一齊比拼! 區內最刺激一定是這條6.5米高垂直滑梯,別以為看似很輕鬆,拖上去時要運用臂力,滑下去時真的有玩機動遊戲的感覺,大人小朋友都會適合挑戰! 如果有攀石經驗,或想真正跟教練學攀石,就可以去另一邊的抱石牆Rock Climbing,攀抱石牆就需要換上特定的鞋,不論新手或有經驗人士都要通過Fall 鰂魚湧攀石2025 Test纔可進入抱石牆攀爬,所以難度會更高,建議找專業教練指導。 現時,鰂魚湧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餅店及銀行等[3]。

鰂魚湧攀石: 車站轉車客源

與其他港島綫車站一樣,月臺焗漆板上印有書法字,往後興建的將軍澳綫月臺亦延續了此一特色;其中書法字中的「魚」字採用了異體字[6]。 商場The 鰂魚湧攀石 Pulse位於淺水灣泳灘旁,設有多間露天餐廳、酒吧和商店。 一系列海邊餐廳景觀開揚,提供戶外用餐體驗,特色美食包括鮮味生蠔、墨西哥魚肉夾餅、意粉、披薩、泰式咖哩和沙嗲串燒等,應有盡有。 這條坡度平緩的水泥路徑輕鬆易走,吸引不少鄰近居民和遠足人士。 從柏架山道自然徑走到大潭郊野公園,沿路茂密林蔭,並設有多個觀景臺,可俯瞰鰂魚湧和太古的都市美景。 隨著山徑走,鬧市的喧囂慢慢消失,此時你可以沉浸於大自然的美景和聲音之中,享受無比放鬆的恬靜時刻。

鰂魚湧攀石: 車站藝術

北角站最初不獲青睞,因列車經原有隧道前往北角站須轉彎近90度,但考慮到地理限制等因素後,地鐵在1996年終於敲定以北角站為新終點站[12]。 整項工程耗資約49億元,當時預計可為乘客節省5分鐘的轉乘步程[13]。 整項工程歷時4年,觀塘綫終於2001年9月27日延伸至北角站,鰂魚湧站則成為觀塘綫的中途站。

鰂魚湧攀石: 大堂

在港島綫初建成之時,鰂魚湧站已經設有2個互不相連的大堂,分別位於英皇道近太古坊的東大堂及位於七姊妹模範邨旁的西大堂,兩個大堂均設於地面,為港島綫車站中唯一一個大堂設於地面的車站。 入閘後,乘客需要經過一條長達百餘公尺的狹窄通道,再使用升降機或扶手電梯才能前往月臺層。 鰂魚湧攀石 該大堂在欣澳站啟用之前,曾是全香港面積最小的港鐵車站售票大堂。 位於沙田的攀石場,設有高牆區、拓石園區、極限忍者園區及訓練園區等多個區域,其中高牆區便分有初階、中階及高階等級別,讓不同經驗的參加者,在8年直牆至10米高多角度牆上一顯身手,體驗攀爬樂趣。

Verm City有唔同卡通主題,最近變咗做蠟筆小新,新鮮感十足。 The Player Climbingym位於美孚,距離地鐵站只有5分鐘的路程,交通非常方便。 抱石場的難度分為V0-V7+,場內有多個不同斜度的攀石牆,不論是新手還是有經驗的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路線。 1980年,由於政府修改地下鐵路發展藍圖,於康山地底加設康山站(即現時太古站)。 因此芬尼站附近進行填海工程,以使發展為工業區,故此芬尼站列入後期興建車站。 由於車站設計讓步行往返大堂及將軍澳綫月臺需時約5分鐘,故鰂魚湧站會於尾班車開出7分鐘前通知乘客請勿入閘,這是7分鐘前請勿入閘的其中一個車站(另一個為博覽館站),與其他車站的5分鐘不同。

鰂魚湧攀石: 鰂魚湧新室內攀石場!6米高垂直滑梯+4米高梅花樁

鰂魚湧的人口主要來自北角人口以及企業的擴展,除了在這些企業工作外,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廣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區一帶以至其餘族羣聚居地,外區中產較少遷入,很多閩籍富豪亦經常在鰂魚湧上班[6]。 不少以閩南話為母語的臺灣人以及新加坡人亦很喜歡在鰂魚湧置業,區內也有些價格較低的住宅,也有筲箕灣以及柴灣人口的第二代置業。 這裏也有多位駐場教練,除包括香港隊教練朱仔,也有現任的香港攀石隊代表,值得一提是這場內除備有由運動攀登、攀巖、遊繩下降及山藝訓練等等不同課程,也有兒童班及親子班等,新手一樣合適。 鰂魚湧2萬呎的攀石場VermCity與蠟筆小新合作推出攀巖及遊戲。 Verm 鰂魚湧攀石 City一向好受小朋友歡迎,係攀石中心入面可以盡情放電。 每節收費$250,不過年票只需要$500,只要玩兩次,即時回本!

然而很多時市民或會以區內著名地點如麗池、太古坊等地標作指示。 經過一輪體力消耗,玩家可以在場內的飲食區買小食和飲品,仲可以夾軟糖食補充糖份。 場內也有一間房間供人租用開派對,更有一臺人肉夾公仔機,將小朋友吊起再由父母控制方向讓小朋友拿禮物。

鰂魚湧攀石: 室內攀石場2. Hong Kong Climbing Park

鰂魚湧站[註 2](英語:Quarry Bay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東區鰂魚湧、七姊妹及寶馬山地底,屬於港鐵[註 3]港島綫與將軍澳綫的鐵路轉乘站,於1985年5月31日啟用。 鰂魚湧站是現時全港鐵系統中第五深的車站,深度達42米[註 4]。 鰂魚湧室內攀石場Verm City最近聯乘蠟筆小新,將Clip N’ Climb樂園打造成蠟筆小新世界,特設小新攀石牆,還有超可愛的小新公仔跟大家合照,各位蠟筆小新迷出動! Verm City攀石場佔地超過18,000呎,分兩大主題區域,其中Clip N Climb攀石樂園就聯乘人氣卡通蠟筆小新,場身設計佈蠟筆小新和一眾小新朋友,小新更會化身成攀石訓練場小隊長跟大家打氣。 GoNature Climbing位於觀塘,地點方便,佔地6,500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