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側有6至7條暗色縱帶,胸鰭基部上半1/2處有一黑色斑塊。 具有巨大的背鰭上有硬棘4枚和軟條8枚,臀鰭鰭條8枚。 整個身體有櫛鱗,並常有黏液分泌,以增加保護性。 挽救日益枯竭的漁業資源,主要的方法有限漁及復育兩種。 限漁又包括:(1) 投入管理 (限時、限地、限漁法、限船) ;(2) 產出管理(數量、體型、效率、漁獲) ;(3) 綜合管理(配額,如責任制漁業) 香港常見食用魚 。
為常見的經濟魚類之一,也是發展海水養殖的品種。 李 麗 芬 、 林 建 新 、 吳 國 恩 、 陳 勁 東 、 楊 柳 菁 (2004) 。 《 魚 魚 得 水 – 香 港 淡 水 魚 圖 鑑 》 。 香 港 : 漁 農 自 然 護 理 署 、 效 野 公 園 之 友 會 、 天 地 圖 書 有 限 公 司 。 多寶魚和大菱鮃是同種魚類,在自然海域成魚最大可長到75釐米,廣泛分佈於暖熱海域中,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食,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扁平的身體特別適於在海牀上的底棲生活。 若進行人工養殖,其生長期明顯縮短,在適宜的條件下,當年可達500~600克左右。
香港常見食用魚: 養殖淡水魚
海 魚 養 殖 受 《 海 魚 養 殖 條 例 》 ( 第 353 章 ) 所 保 護 及 監 管 。 該 條 例 規 定 所 有 海 魚 養 殖 活 動 均 須 領 有 牌 照 , 在 指 定 的 魚 類 養 殖 區 內 經 營 。 現 時 , 本 港 有 26 個 魚 類 養 殖 區 ( 見 圖 ) , 佔 海 域 總 面 積 達 209 公 頃 , 持 牌 經 營 者 則 約 有 913名 。 鯰魚是一個統稱,英文統稱它為 cat fish。 成員有很多,幾乎是分佈在全世界各地,但都同屬生物學上的鯰形目,我們常見的塘蝨也是成員之一 。
- 弓 背 青 鱂 是 初 級 淡 水 魚 , 屬 怪 頜 鱂 科 / 青 鱂 科 。
- Uwants.com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限漁又包括:(1) 投入管理 (限時、限地、限漁法、限船) ;(2) 產出管理(數量、體型、效率、漁獲) ;(3) 綜合管理(配額,如責任制漁業) 。
- 該 條 例 規 定 所 有 海 魚 養 殖 活 動 均 須 領 有 牌 照 , 在 指 定 的 魚 類 養 殖 區 內 經 營 。
- 傳 統 上 , 養 殖 的 海 魚 均 以 雜 魚 餵 飼 , 但 近 年 來 , 隨 著 本 署 的 推 介 , 愈 來 愈 多 海 魚 養 殖 戶 改 用 濕 式 或 乾 式 顆 粒 魚 糧 。
又被稱作赤翅仔、烏魚宗、黑臘,全臺四周海域均有分佈,為高級食用魚,也是沿海地區重要的養殖魚種之一,體色略為青灰色帶黃色,腹側銀白,側線明顯與魚體背緣平行,腹鰭、臀鰭及尾鰭後半段則呈黃色,也是名稱由來。 虹鱒魚是一種鮭科、太平洋鮭屬冷水性塘養魚類。 因成熟個體沿側線有一棕紅色縱紋,似彩虹,故名。 原產於北美洲北部和太平洋西岸,主要生活在低溫淡水中,對養殖水域的水質要求較高。 虹鱒是一種食用魚,被移入多個國家,但在一些地區成為了入侵物種。 海鰻為兇猛肉食性經濟魚類,集羣性交差,具有廣溫性和廣鹽性。
香港常見食用魚: 骨舌魚目 Osteoglossiformes
體銀色,腹較淺色;大成魚通常橙金黃色,尤其是在腹部;背鰭鰭葉及基底暗色,其餘部分黃色;臀鰭黃色,鰭葉橙色。 體延長;頭寬及平扁;口大,端位,下頜凸出。 香港常見食用魚2025 第一背鰭具不相連之短棘,藏於溝內;成魚尾鰭新月形,上葉較長。
- 實際上,很多魚類均能在海和河裏生活,例如鳳尾魚、鱸魚等。
- 大黃魚別稱黃花魚、黃瓜魚、黃金龍等,平時棲息較深海區,4~6月向近海洄游產卵,產卵後分散在沿岸索餌,以魚蝦等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區遷移,鰾能發聲,漁民常藉此估測魚羣的大小,分佈於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為中國重要的經濟魚類,供鮮食或制黃魚鯗等。
- 本 港 以 外 地 區 分 布 包 括 中 國 東 南 部 。
- 換言之,如果我們再不積極採取行動,四十年後,人類將無海鮮可以享用。
- OSIM uDream Pro 5感養身椅外觀設計靈感來自大自然,以蝴蝶從蛹中蛻變新生的形象概念打造而成,圓潤的造型、優雅的配色、高質感的用料,輕鬆成為家中最自在的一片風景。
料理方式:肉質柔軟又易於消化吸收,適合老人、兒童食用,煎煮炒炸都適合,在中醫學理中,黃魚還是歸屬在藥用魚類,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 頭部和背部為深藍色,腹部為白色,背鰭與臀鰭之後有角刺,刺少肉多,汕尾人最喜歡做的馬鮫魚丸,也是因為馬鮫魚的肉質姣好,才常用馬鮫魚做成丸子。 鯪(學名:Cirrhinus molitorella)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的一種,俗名土鯪,魚體側扁,頭短小,口小,具鬚2對,但頷鬚較短小或退化僅留痕跡。
香港常見食用魚: 本土養殖以「良心」及「可持續」養殖方法,無添加化學物, 為香港市民帶來優質海產。 主要售賣對象為香港普羅大眾,讓市民可以公平價格選擇香港本土海鮮。
鱖魚通常長至2冬齡,在東北須至3冬齡才達性成熟,親魚於5~7月集羣於夜間在平緩的流水環境中產卵。 6~7月為產卵盛期,懷卵量為3~20萬粒。 烏鱧為底棲肉食兇猛性魚類,平時喜生活在沿岸泥底水草叢生的淺水區,潛伏在水草中等待時機追捕食物,夜間有時在水的上層遊動。 鱅魚的生長速度:比鰱魚快,在天然河流和湖泊等水體中,通常可見到10公斤以上的個體,最大者可達50公斤。 在飼料充足的條件下,1齡魚可重達0.8-1公斤。
也叫劍旗魚,箭魚,性情比較兇猛,但捕食能力很強,它嘴上的長吻是主要的捕食武器,像是一柄鋒利的寶劍一樣,也因此而得名。 又被稱為:‘’氣泡魚‘’、‘’吹肚魚‘’、體圓稜形,體背側灰褐色,並散佈有白色的小斑點,有些斑點呈條狀或蟲紋狀。 還有分銀鯧、金鯧、紅鯧(淡水白鯧)、刀鯧、烏鯧、灰鯧、刺鯧、斑點雞籠鯧、雪花鯧(南美鯧)、條紋雞籠鯧、 黑鯧、鬥底鯧。 本魚原產於歐亞大陸,已引進世界各地,並有許多人工飼育種類,如錦鯉就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觀賞魚。 繁殖強:羅非魚性成熟早,產卵週期短,口腔孵育幼魚,繁殖條件要求不高,大水面積靜止水體內自然繁殖。 香港常見食用魚 羅非魚6個月即達性成熟,重200克左右的雌魚,懷卵量多在1000-1500粒左右,繁殖期間,雄魚有美麗的婚煙色彩,腹部有肛門和泌尿生殖孔兩個口,擠壓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魚腹部有3個孔,即肛門、生殖孔和泌尿孔。
香港常見食用魚: 香港街市活珊瑚魚圖鑑
梭魚的背側呈青灰色,腹面淺灰色,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鱗片也很大。 食用梭魚的最佳時期在春季,民間有“食用開凌梭,鮮得沒法說”的美傳,開凌梭就是指春暖冰開後被捕獲的第一批梭魚。 之所以被稱為:海雞肉,是因為它的肉質比較細嫩而且潔白,與它的外表完全不復,而且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所以一般價格也略高些,也有中國四大名魚之一之美稱。 潮汕很多人稱它為馬面魚,或是“迪仔”,資源豐富,無毒,營養價值高,不比其他魚的營養差,只是外層得表皮看起來不太美觀,所以不太人們得喜歡,但確是一種價效比較高的魚,需要剝皮之後纔可以食用。
香港常見食用魚: 香港常見魚類
土魠魚又稱作馬鮫魚、鮁魚、竹鮫、馬加魚,屬於洄游性魚類,每年入冬都會出現在澎湖鄰近海域,愈到農曆春節前愈肥美,價格也愈來愈高。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料理是臺灣小喫土魠魚羹,將魚肉塊裹粉、油炸再放進羹湯中食用。 香港常見食用魚2025 概括而言,「淡水魚」指偶爾或長期響淡水生境棲息嘅魚,包括山溪、河流、濕地同水塘,又可細分成「初級淡水魚」、「鹹淡水品種」、「海洋遊移魚類」同「迴遊性魚類」。 據文獻所載,臺灣同菲律賓;香港東北同東南水域嘅海魚超過2,000種。
香港常見食用魚: 香港海水魚圖鑑
鱈魚是全世界年捕撈量最大的魚類之一,具有重要的食用和經濟價值,純正鱈魚指鱈屬魚類,分為大西洋鱈魚、格陵蘭鱈魚和太平洋鱈魚。 通常的鱈魚的概念擴大到鱈科魚類,有50多種,大多數分佈於大西洋北部大陸架海域,重要魚種有黑線鱈、藍鱈、綠青鱈、牙鱈、挪威長臂鱈和狹鱈等。 紅魽分佈於臺灣、日本東北地方以南,最大體長可達1.5公尺,身上中線處劃上一條黃線,黃線的周圍有明亮光澤,相當美麗。 紅魽味道最鮮美的季節在秋天,海域溫度下降,魚體會充滿脂肪,其中以2到3公斤左右的中型魚最為美味。
香港常見食用魚: 胡瓜魚目 Osmeriformes
海洋魚類是人類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之一,特別是開發中國家靠海的居民。 海洋漁業也是許多國家的重要產業,全球仰賴漁業為生的人口多達2-3億人。 五十年前,人們認為浩瀚的海洋恢復力強,不可能被人類改變,漁業資源亦不會枯竭。
香港常見食用魚: 淡水魚類
產卵場水深一般在20~40米,廣泛分佈於非洲東部、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我國沿海均產,東海為主產區。 香港常見食用魚 大黃魚別稱黃花魚、黃瓜魚、黃金龍等,平時棲息較深海區,4~6月向近海洄游產卵,產卵後分散在沿岸索餌,以魚蝦等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區遷移,鰾能發聲,漁民常藉此估測魚羣的大小,分佈於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為中國重要的經濟魚類,供鮮食或制黃魚鯗等。 金槍魚是一種大型遠洋性重要商品食用魚,香港稱吞拿魚,澳門以葡萄牙語舊譯為亞冬魚,分佈在印度洋、太平洋中部與大西洋中部、屬於熱帶-亞熱帶大洋性魚,遊程很遠,過去曾經在日本近海發現過從美國加州遊過去的金槍魚。
香港常見食用魚: 推薦文章
雄 魚 的 頭 後 方 與 背 鰭 基 部 之 間 有 閃 亮 的 藍 綠 金 屬 色 。 這 種 初 級 淡 水 魚 在 有 淡 水 二 枚 貝 生 長 的 泥 牀 河 溪 及 水 塘 棲 息 。 高 體 鰟 鮍 廣 泛 分 布 於 亞 洲 地 區 , 包 括 中 國 、 韓 國 及 日 本 , 但 在 本 港 則 只 在 新 界 數 個 地 點 有 記 錄 。
香港常見食用魚: 日本預計排放的是「核處理水」而非「核廢水」,中國混淆視聽將「科學問題政治化」
鰻鱺常在夜間捕食,食物中有小魚、蟹、蝦、甲殼動物和水生昆蟲,也食動物腐敗屍體,更有部分個體的食物中發現有高等植物碎屑。 攝食強度及生長速度隨水溫升高而增強,一般以春、夏兩季為最高。 水溫低於15℃或高於30℃時,食慾下降,生長減慢;10℃以下停止攝食。
香港的食物安全中心也曾在2011年6月的食物安全報告指出, 某超市出售的一款冷凍鯰魚柳的水銀超標,但若長期進食,則有可能影響神經系統。 至於超市常買到的越南鯰魚柳,魚肉來自博氏巨鯰,又叫巴沙魚。 英文俗稱basa fish,學名叫Pangasius bocourti,屬鯰魚家族的另一成員。 但商人技巧地給它起了不同的名字,例如在英國叫Cobbler,在美國和紐西蘭叫Basa。 香港的超市也有出售,有些用的標籤是「急凍鯰魚柳(產地越南)」,英文是Catfish fillet,有些的標籤則是「越南鯰魚柳」,英文是Vietnam Cobbler。 以上的名稱還算恰當,但個別超市的標籤是「越南龍脷魚柳」,英文是Vietnam Sole fillet,名稱並不妥當,未知商品說明條例實施後的名稱有否更改。
香港常見食用魚: 香港
體紅色;腹鰭、背鰭及臀鰭鰭膜均有紅黃色斑點。 料理方式:烏魚子、烏魚膘、烏魚肫、烏魚殼(即魚體)都各具其經濟價值,前三者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烏魚三寶」,烏魚紅燒或煮湯都美味。 但是,市面上按摩椅種類眾多,但都只著重於單一按摩功能,真正能夠達到身心完全放鬆的按摩椅,可能少之又少——不是這裡沒按到,就是那裡太大力,按摩完情緒還是一樣緊繃這樣根本沒有達到放鬆的效果! 整套行程跑完,你大概只會覺得花了好多時間坐在椅子上滑手機。 其實身體會感到緊繃不適不單單只是痠痛造成,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壓力大睡不好、情緒緊張,這些都是會造成身體痠痛的原因。 所以現在不能只是選擇一臺按摩椅,而是要有養身功能的養身椅,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觸覺的5感體驗,幫助你調控情緒,由內而外達到真正的紓壓,提升睡眠品質,達到減壓好眠。
背鰭鰭棘及鰭條間具深缺刻;尾鰭微凹或微分叉;頭長為胸鰭之1.4-1.5倍。 體灰色,背部較深色,腹淺銀色;體側佈滿黃白色斑點及黑色小斑點;側線起點下方具一深色斑。 紅目鰱又稱大目鰱、剝魚皮,最大身長可長到30、40公分,有招牌大眼睛和大嘴巴,北臺灣春、夏兩季最常見,肉質纖細,是非常鮮美的食用魚,料理方式多變化,但因魚鱗堅硬難以處理,所以需要連皮一起刮除,所以被稱為剝皮魚。 龍脷 (Sole) 是食用魚類之一,它泛指多種生物學屬鰨科的魚 香港常見食用魚2025 (family Soleidae)。 因魚身扁平,狀似我們的舌頭,廣東地區稱舌頭為「脷」,所以該類魚叫龍脷、方脷,撻沙是屬於細品種的鰨科魚。 鰨科的魚雖有淡水品種,但經常食用的品種和香港街市常買到整條的都是海魚。
海水魚生活在海洋中,豐富的天然鹽分可以殺菌滅蟲。 但並非任何海魚都能生喫,鯛魚和三文魚等比較合適。 魚 苗 主 要 從 內 地 、 臺 灣 、 泰 國 、 菲 律 賓 或 印 尼 輸 入 。 傳 統 上 , 養 殖 的 海 魚 均 以 雜 魚 餵 飼 , 但 近 年 來 , 隨 著 本 署 的 推 介 , 愈 來 愈 多 海 魚 養 殖 戶 改 用 濕 式 或 乾 式 顆 粒 魚 糧 。 這 些 飼 料 較 雜 魚 營 養 更 豐 富 , 亦 減 少 餵 飼 造 成 的 污 染 。 早年產量稀少,被視為珍貴魚類,但隨著人工繁殖技術的發達,如今一年四季都喫得到,臺灣養殖鱸魚以七星鱸及金目鱸為主。
我們用6個月時間調查了超過110,000條魚類,並整合了42種最常見的活珊瑚魚物種,列入《街市活珊瑚魚圖鑑》。 海洋魚類的品種很多,我們常見食用的也不是很多,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如果大家有好喫的海魚歡迎進行評論分享。 包公魚又叫假包公魚,學名花尾胡椒鯛,俗稱:打鐵母、假包公、斑加吉;隸屬於鱸形目, 石鱸科,胡椒鯛屬,主要分佈於印度洋和北太平洋西部,我國黃海、東海和南海均產,以南海產量為最多.。 為海洋洄游性上層魚類,游泳力強,速度大。 主要有海洋島、連青石、大沙及沙外等漁場,漁期一般春汛為4~7月份;秋汛為9~12月份。
香港常見食用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梭魚喜愛羣集生活,以水底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 石斑魚別稱石斑、鱠魚等,肉質細嫩潔白,類似雞肉,素有「海雞肉」之稱,又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被港澳地區推為中國四大名魚之一。 香港常見食用魚 多棲息於熱帶及溫帶海洋,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巖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羣,棲息水層隨水溫變化而升降。 鰳魚別稱火鰳魚、鱠魚、白鱗魚、白力魚、曹白魚、春魚、黃鯽魚等,為暖水性近海中上層洄游的重要經濟魚類,喜棲息於沿岸及沿岸水與外海水交匯處水域,黃昏、夜間、黎明和陰天喜棲息於水的中上層,白天多活動於水的中下層,遇大風、淡水或打雷時則沉入海底。
香港常見食用魚: 淡 水 魚 的 組 成
帶魚比較長,身形偏扁,銀灰色,帶魚頭尖口大,至尾部逐 香港常見食用魚2025 漸變細,帶魚比較 喜歡成羣結隊,每年春天回暖水溫上升時,帶魚成羣遊向近岸,由南至北於生殖迴遊,是為捕撈季節,所以海魚的產量也較大。 又稱大黃魚,黃金魚,金魚,大黃魚和小黃魚,還有帶魚、烏賊,是被稱為“四大海產”。 黃花魚魚味鮮美,肉嫩滑且肉質呈蒜瓣狀,煮出來的湯水也很鮮甜。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Uwants.com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香港常見食用魚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