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一直配合政府提倡利用創新科技將香港建構成更先進、更宜居的智慧城市,並會繼續致力運用創新科技,提升市民的出行體驗,以及生活質素,支持創建香港成為智慧城市。 在1996年前,所有安置屋邨單位均由房委會隨機編配,而分配機會與輪候冊人士一樣只有三次,居民或無法選擇心儀單位[4]。 另外,有關居民亦可在屋邨列入清拆計劃後,在清拆前三年申請提前調遷,遷出後相關單位將會一直丟空至拆卸為止。 荃灣重建2025 本人便曾接觸過一名白髮蒼蒼、年逾古稀的婆婆,一邊回想20歲時遷入新居時的喜悅,但卻同時向我表達單位日久失修的憂慮,當中盼望樓宇重建之情溢於言表。 外交部表示,戰爭爆發後,烏克蘭人民為逃離戰火,輾轉遷往其他相對安全的城鎮居住,造成當地醫療及教育資源不敷使用、社會福利配備不足。 透過臺波合作協議,臺灣借重波蘭國際援助中心豐富的國際援助經驗,派遣通曉烏克蘭當地情勢的技術專家團隊,前往烏國實地參與協助,希望透過臺波雙邊合作,將臺灣的愛心送進烏克蘭,為烏克蘭飽受戰火的人民,帶來溫暖與希望。
2017/18年度市建局完成的4個重建項目,合共錄得102.65億元盈餘,當中以灣仔利東街「囍匯」盈餘最高,達88.4億元;另一灣仔項目「尚翹峯/壹環」亦錄得11.17億元盈餘;而大角嘴的「形品‧星寓」項目則錄得4.73億元盈餘。 市建局位於旺角波鞋街的項目「Skypark」則錄得1.65億元虧蝕。 荃灣重建 一樓主要店舖為嘉禾荃新天地電影城,面積逾3.3萬平方呎,院內設5個影廳,合共700個座位,大院最多可容納300人。 其餘範圍以食肆及教育為主,包括麗都總廚、麗都讌客及富臨集團旗下的炑八韓烤。 UG層主要店舖包括 Namco、萬寧、Market Place by Jasons、時裝和精品店。
荃灣重建: 深水埗區
但除填海造地等選項外,現時新界不少屬早期發展的衞星城市,如荃灣等,區內有為數不少的樓宇樓齡已逾半百,如能得到發展商青睞,獲得重建的機會,相信不但可解住戶燃眉之急,更可釋出更多土地興建住宅樓宇。 另外,荃灣屬於香港第一代新市鎮,發展自1970年代開始,區內不少樓宇樓齡已超過50年。 韋總監說,當年新市鎮訂定的住用地積比率一般較市區為低,荃灣的最高住用地積比率現時僅為五倍,因此現時是合適時候,在荃灣開展類似研究,並審視提高荃灣區地積比的可行性,同時檢視土地用途,改善這個舊區的整體環境。 研究制定了市區更新大綱發展概念藍圖,建議把兩區分為五個市區更新潛力地區,各具不同的規劃主題,例如建議把旺角東及西發展為動力商貿區、大角咀變身綠悠社區、油麻地會成為歷史文化生活區。 荃灣重建2025 荃灣重建2025 研究亦提出五個發展節點,為區內的重點發展,設計上各具獨特性,將有助帶動四周的更新。 日前,我與韋志成總監便前往其中一個節點—旺角東水渠道城市水道—的位置視察。
屬於非建制派的荃灣區議員劉卓裕認為,荃灣舊區重建的難點在於舊樓業權太過分散,為賠償計算方法增加困難,再加上官、商、民三者之間的衝突,希望重建可以早日展開,令市民生活得更加好。 若展開新規劃,劉卓裕希望可以延續荃灣行人天橋的特色,區內可從愉景新城擴展至工業大廈,南部則可延伸至海濱,方便市民外出行走。 另外,劉卓裕指出,荃灣充滿人文歷史,希望可推動區內創意文化產業發展,未來達至建設荃灣成為「創意城市」的目標。 市區重建局完成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計劃「重塑油旺成為一個宜居、可持續、多元化 及具活力的都市核心圈,並加強其作為代表本港潮流文化和傳承特色的地區」。
荃灣重建: 重建項目
韋志成指,顧問公司將於本週內以郵寄方式向研究範圍內約790幢私人樓宇的業主和租戶派發問卷。 其後,研究團隊會展開第二階段的諮詢工作,包括諮詢地區人士和專業機構和團體的意見。 在收集所有意見後,顧問公司將加以整理和分析,以便為荃灣舊區制定更新大綱藍圖提供有用的參考。 同時,發展局正連同相關部門與市建局密鑼緊鼓,就建議的規劃工具制訂執行細節,如透過更新一些指引落實措施,並期望明年完成相關工作。
市區重建局成立至2012年,推行了56個重建項目,令到3萬4千戶居民受惠,並且為到房屋市場提供約1萬9千個新住宅單位。 同年9月3日,市區重建局位於深水埗首個「需求主導」重建項目(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取得突破,逾8成業主在60日考慮期屆滿前同意將其物業出售予該局,是該局歷史上首個落實由業主申請重建的項目。 同年12月,為了協助增加香港土地供應,市區重建局表示於未來5年將會加快重建步伐[2]。 主席張震遠表示,有需要研究將更多的工業大廈更改作為房屋用途,惟現時市區重建項目的速度太慢,每個項目至少歷時7至8年,大型項目超過10年,他直言需要認真探討各個環節是否有加快的空間。 他透露,市區重建局方於未來5年計劃投放250億港元進行重建發展及樓宇復修等,又會逐步接手香港房屋協會的樓宇復修工作,預計涉及6千7百幢樓宇,惠及約23萬個單位的業主[3][4]。 該項目由市區重建局的前身土地發展公司提出重建,項目稱為「荃灣七街重建項目」。
荃灣重建: 商場
參考油旺研究的經驗,今年施政報告提出邀請市建局在荃灣及深水埗舊區開展同樣的地區規劃研究,以確定更新方案。 深水埗和荃灣均屬舊區,市建局可運用油旺研究提出的概念和規劃工具,審視區內的土地用途、道路規劃、休憩空間及社區設施等情況,為這兩個地區制訂規劃及重整藍圖,並探討調整及提高區內發展密度的可行性,從而善用土地和加快舊區重建。 重建項目完成後,加上近期由華懋集團發展的如心廣場啟用,形成荃灣區的新地標。
- 此外,商場2樓設有停車場,並且有扶手電梯及升降機連接商場1樓。
- 韋志成表示,研究團隊將藉着今次荃灣地區研究,探討如何配合「一地多用」規劃概念,例如興建新的政府設施綜合大樓,用作搬遷區內的老舊社區設施,並一併將相關設施規格提升至現代化水平之餘,更能地盡其用,增加其他不同範疇的設施和服務,惠及區內更多居民。
- 另外,由於政府的規定,物業需設有1,952平方米的中度弱智人士宿舍及老人社區中心[2]。
- 第二代碼頭在1958年啟用,就是這份舊地圖標示的位置,大概是如心廣場一帶。
- 水道會由太子道西延伸至彌敦道,兩旁會有商業(包括高層建築和低層精品商業街)和住宅發展。
- 為能讓大家可以更清晰瞭解當中的差異,本人早前就荃灣二陂坊及眾安街一帶的舊區地積比率,與深水埗區樓齡相若的地段作比較,發現擁有「市區」身分的深水埗明顯佔盡優勢。
市建局指,荃灣舊區一般的可用地積比偏低,樓宇普遍出現老化及失修狀況。 市建局將檢視具重整及重新規劃潛力的區內土地,並運用油旺研究建議的新規劃工具制定重建計劃。 而深水埗舊區,市建局將以多年來在區內進行市區更新的經驗,除以「一地多用」模式提升土地發展潛力,亦增加重建後不同用途的樓面面積,及以新規劃工具促進市區更新。
荃灣重建: 荃灣區
市民亦可使用自動導航功能,Google地圖規劃前往停車場最佳行駛路線。 荃灣重建2025 荃灣重建 透過此應用程式,市建局希望在這個交通繁忙的地區推廣「智慧出行」概念,提升市民出行體驗,省卻尋找空置停車位的時間,更輕鬆方便地到商場享受購物消閒娛樂。 冀能減低各停車場出入口外大量車龍的機會,改善道路阻塞的情況,而駕駛者亦不必在路面不停「兜圈」,有助節約能源及減低廢氣排放,從而改善路邊空氣質素,一舉兩得。
荃灣重建: 臺灣將與波蘭攜手 重建烏克蘭醫院學校
依據該協議,臺灣將與波蘭合作重建烏克蘭醫院及學校、修繕年長者過冬住所、成立單身女性就業輔導中心及青少年遠距教學中心等,且運送人道援助物資到烏國境內各收容中心。 荃灣渡海碼頭曾經歷三次搬遷,第一代荃灣渡海碼頭在1935年啟用,但在1942年被日軍炸毀。 第二代碼頭在1958年啟用,就是這份舊地圖標示的位置,大概是如心廣場一帶。
荃灣重建: 私人屋苑
第三代碼頭在1983年啟用,位處荃灣填海區對出,當時有不少航線,如「荃灣至青衣」、「荃灣至中環」等。 1986年海壩村完成清拆,部分鄉村範圍改建成「德華公園」,園內的海壩村古屋在1986年列為古蹟,而義璋陳公祠則在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當時香港開始採用標準化的開放式街市設計,套用在超過六個街市,荃灣街市是其中一個,那時荃灣街市有24個檔位、一個廁所,還設有苦力宿舍。 荃灣重建 荃灣重建2025 1954年,人稱「棉紗大王」的南豐集團創辦人陳廷驊設立南豐紗廠,選址荃灣白田壩街工業區。 一至三廠(即這份舊地圖標示的位置)在1997年後清拆,並重建成住宅;四至六廠亦於2008年停運。
荃灣重建: 安置安排
鑑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希望加快市區重建,於2001年通過《市區重建局條例》及成立市區重建局,職責包括加速舊區重建、促進復修樓齡較高樓宇、修葺保育具有歷史或者建築價值的樓宇,並且透過改善舊區的環境促進經濟發展。 荃新天地第二期商場(名為荃新天地2)樓高三層,面積約20萬平方呎,租戶約170個。 荃灣重建 二期和一期沒有直接連接的通道,兩者均設有行人天橋(為荃灣行人天橋網絡的一部分)連接如心廣場。
荃灣重建: 樓宇復修
商場中庭設於該層,於週末及假日不時會舉辦活動,為商場帶來人流。 商場地下設有十間店舖,包括牛角、譚仔三哥米線、7-11便利店、屈臣氏和足君好,其中先施百貨佔全層超過一半面積,於2010年9月28日開幕,到2022年結業[3]。 在露天園林廣場範圍內,則設有多間食肆,包括鮮芋仙、栢檔極品海南雞飯、MOS Cafe、康竜九州拉麵、羅麥記及上海婆婆336。
荃灣重建: 香港文匯網
如韋總監說,舊區更新不應只看項目,亦不應只看小區,應以更宏觀的概念來考慮。 就開展荃灣及深水埗地區研究,市建局管理層會盡快呈請董事會,在獲得其支持後盡快開展研究,期望可在兩年內相繼完成。 荃灣區早在1970年代進行大規劃發展,而當時香港房屋委員會才剛剛成立,1959年荃灣首個公共屋村四季大廈落成。 但時至今日區內的公共屋邨不經不覺已經超過五十年歷史,大部分建築物已經殘破不全,部分屋邨隨著區內迅速發展而清拆興建新型屋邨。
荃灣重建: 商場結構
隨著荃灣新市鎮發展而令荃灣區人口不斷增加,政府為減輕區會資源分配的負擔,重新劃分地方行政區,於1985年4月1日成立葵涌及青衣區議會(1988年4月1日改稱葵青區議會),集中服務葵涌及青衣居民。 荃灣區重新劃界,東面以城門道、和宜合道、昌榮路、青山公路及德士古道為界,南面以汀九海岸線和馬灣海峽為界,西面仍以青龍頭嘉龍村為界,北面仍以大帽山郊野公園近荃錦坳和城門郊野公園近鉛鑛凹為界,馬灣及大嶼山東北部(包括陰澳、竹篙灣)仍歸屬荃灣區。 市區重建局於2015年發表的顧問報告建議被指為「向錢看」,觸發行政總監譚小瑩辭職而引起爭議。 市區重建局主席蘇慶和強調市區重建局的運作模式一直無變,不過希望引入新思維,例如用盡地積比率、重建價值不高的舊樓,可以改為加強樓宇復修。 荃灣重建2025 對於顧問報告建議改變重建模式,考慮盈利及商業效益,蘇慶和不認為顧問報告引起市區重建局內部反感,強調自己處事一直追求效率和效益,清者自清,不會受到其他噪音影響,他會盡好主席之份[21]。 2012年9月,市區重建局企業傳訊總監邱松鶴被指控於2012年5月至9月期間在維基百科上編輯市區重建局、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永利街、嘉鹹街以及利東街的條目,作出隱惡揚善的刪改。
荃灣區議會[6],於1981年成立,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荃灣區的事務。 荃灣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荃灣區議會有19名民選議員及2位當然議員,共有21名議員,原本民主派佔16名,然而2021年區議員辭職潮及宣誓後,再無陣營佔據主導權,仍在任8名議員當中4名為民主派議員,4名為建制派議員。 他續指,市建局會將合適的項目納入市建局未來五年的業務綱領內,盡快開展一些起動項目,並率先試用建議的新規劃工具,為私人主導的重建項目應用新規劃工具提供經驗參考。 政府預告研究荃灣區及深水埗地區重建,陳穎彤指過往有即將重建地區,業主會以有重建賠償為理由向租戶加租。 通過手機介面,市民可查閱包括荃新天地在內的7個停車場的實時空置泊位資訊及各停車場的時租收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