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的劉源超與母親、哥哥住在深水埗福華街一間百呎劏房中,月租4500多元。 ”在福建華僑大學讀研的小夥說,他用一技之長辦了吉他培訓班,也在學校附近開過餐館。 目前願望是,碩士畢業工作後攢到買房付,幫全家搬出劏房。 報告提出,租戶可以在兩年死約後續租兩年;續租時的租金升幅須按「私人住宅租金指數」於該段時間內的百分率作出調整,上限為15%。 陳帆表示,通過條例草案只是第一步,特區政府會適時檢討劏房租務管制措施的成效,並在有需要時考慮進一步措施。

  • 去年政府成立的「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已在今個星期三完成最後一次會議。
  • 來自廣東的黃女士與9歲的兒子在此蝸居,所謂的港籍“丈夫”早就不知所蹤。
  • 丈夫失業困在家中,學校停學孩子留在家中,百呎狹小空間之下,整天窩着一家三口四口甚至更多,壓抑、焦慮、失望、無助,負面情緒不可避免越積越多。
  • 早前讀了《住:以人爲主》一書,內裏10個社會房屋住客的故事,他們的經歷和改變,反映你們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所帶來的正面社會影響。
  • 約一半劏房單位面積僅有約123平方尺(11.43平方米);逾兩成劏房面積不足75平方尺(6.97平方米)。

截至2021年3月,約有153300宗一般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為5.4年。 根據統計,現時全港有超過11萬戶基層家庭、逾22.6萬人住在這類狹窄斗室,令人悲嘆! 大公報記者近日走訪多戶「劏房人家」,有住在籠屋、板間房、劏房的,也有蝸居閣樓、太空倉、天台屋的,還有屈居一個細小牀位的。 事實上,這樣的基層生活,遠遠不單是土地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所謂“劏房”,即“分間樓宇單位”,又名房中房,是一種具有香港特色的房屋形式。 “劏”在粵語中有“剖開”的意思,“劏房”即業主或二房東將一個普通住宅分成多個更小的住房單位,然後將這些更小的單位進行出售或出租。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 劏房: 香港蝸居改造:一家三口擠9㎡的家,3年以來第一次感覺到幸福

有人住劏房,有人住豪宅,這是香港貧富差距的現實,也從基尼係數上得到印證。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2025 一般而言,0.4爲警戒值,而最近一次即2017年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香港按原本每月住戶收入編制的基尼係數爲0.539,創45年來新高。 香港的劏房,即一個住宅單位被切割成很小的部分,租給多家住戶。

由於黃女士是單身人士,故政府早前推出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亦不受惠。 居住在港島區劏房的朱女士表示,受疫情影響,她無法再兼職上班,加上子女要上網課,故雖然收入減少,但電費等支出反而增加。 她又說,由於家中空間有限,兩名子女只能各自在角落中上課,惟因單位被「一劏四」,故上網時會被鄰居分薄流量,故網速很慢,而且更常斷線。 平臺認為,結果反映業主透過經營劏房賺取豐厚利潤,惟租金與質素不成正比,故建議必須就劏房租管訂立「起始租金」,租金不能高於單位應課差餉租值的150%。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 可按照「小型工程監管制度」的第II級別及第III級別小型工程的簡化規定,豎設、改動或拆除地底以上的排水渠。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 香港劏房改造:由人均三四平方米到“共享”式住宅,感覺就像中了六合彩

不少舊樓的門邊,陰暗潮溼的門洞裏,不時有一兩隻老鼠竄出。 鄧女士和丈夫及兩個孩子住的劏房,大概七八平方米的房間,月租金要4500港元。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2025 長長的樓梯,讓她望而生畏,她因此很少帶孩子出門玩,“揹着孩子上上下下,太累了”。 在客廳中間的柱子上,貼着《居住及使用守則》,下面附着管理處、房屋事務主任和租務主任的電話。

  •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018年的數據,目前香港大約21萬人居住在劏房,中位數人均居住面積只有不到5平方米。
  • 事實上,這樣的基層生活,遠遠不單是土地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 一格格鐵絲網由地面伸至天花板,大鐵籠分間成上、中、下三層牀位,鐵籠內每格牀位設有鐵門,讓租戶外出時上鎖。
  • 其中兩間租值六千五百元的房間,由客廳改裝而成,更設有露臺,是劏房極罕有的配置,不過露臺是兩戶人共用,走出露臺,鄰房屋內環境一覽無遺。
  • 九十年代中期,香港的樓價已經到達一個令人瞠目的歷史高位。
  • 申請人遞交完整的申請表及文件後開始計算的六個月爲申請資助項目的有效期。

針對劏房方面,有專業人士認爲應引入租金管制,同時爲輪候公屋逾3年的人士提供臨時房屋。 而對於工廈違法住宅問題,他提出先興建臨時房屋安置居民,政府部門之後才執法。 本港劏房問題嚴重,全港關注劏房平臺今日(14日)公佈,最新劏房租金指數為407,雖然較2019年下跌了8%,但仍較私樓市場同期跌幅10%少,反映劏房租金仍然「跑贏私樓」。 另外,調查亦揭發最新的劏房人均居住面積只得48呎,面積等同一張乒乓球枱,是近年調查中最低。 平臺表示,上述數據反映去年10月的情況,估計受疫情影響,租金出現下調。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 劏房人均居住面積僅48呎如乒乓球枱創新低 業主租管生效前先加租

不過,劏房租管在明年實施,最近有業主已開始率先加租,預計劏房租金將再次逆市上升。 然而,現時政府卻沒有提供任何支援措施協助執法規管後而需要遷離的居民。 租務管制亦可考慮租金調整幅度、租務糾紛執法、業主退場機制、亦可考慮 提供稅務優惠或維修資助給予出租給基層住戶的業主等。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2025 本處理解報告所指,訂立四年的租住權保障,是希望在「侵犯劏房擁有人的私有財產權」與賦予租客社會利益之間,取得合理平衡。 本處認為,政府可以在立法時詳細列明業主可在甚麼合理的情況下,「有條件地」在滿四年租期後不再續租,而非一刀切以四年為限,此舉既能讓租戶安心等待上樓,又能合理地尊重業主的產權。

例如,劏房住戶要與其他住戶共用一個洗手間或廚房等設施,以及許多劏房房間並沒有按照建築物條例預留採光及通風窗戶。 申請人在提交申請前,須詳閱申請表第六部分「申請人/父母/監護人/受委人聲明及承諾」,並簽署確認。 申請人所提供的資料必須真確及完整,如有關資料有任何改變,應儘快向認可執行單位申報。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 香港文匯網

如果工程涉及樓宇結構,業主應按條例規定委任認可人士及註冊結構工程師,製備改動及加建工程的圖則,並在獲得建築事務監督批准圖則及同意展開工程後,纔可由註冊承建商按照批准圖則進行工程。 此外,劏房的居住環境極度狹小,住戶缺乏足夠的活動空間,容易令人產生抑鬱等負面情緒。 分契圖則可讓買家知道單位位置及範圍,不過未能充份反映改動後狀況。 要知道單位改動後有否違規,需要查看批准圖則及實地視察才能一清二楚。 爲保障利益,可考慮聘請認可人士(Authorized Person)證明單位沒有違規工程,避免日後惹上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爲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併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 香港的劏房戶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那些故事如果反轉過來理解,卻間接地說出未有社會房屋支援的劏房基層街坊的處境是絕不好過。 正如書中那位育有3位幼兒的媽媽陸女士提到,她實在不敢想像,如果她一家五口若仍住在那個「廚廁合一」的劏房,能如何挺過一波接一波的新冠肺炎疫情。 當然,要解決劏房問題,最根本的方法要多建公屋,但要做到完成根絕問題,市民入住劏房的原因亦不可忽視,以說明基層收入低微人士欠缺真正選擇的現實。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 劏房: 香港人還要多久才能告別劏房和“籠屋”?

她更要擔憂的,是房東會不會漲價,母子能否繼續住在這間劏房。 “今天我買了一條排骨,竟然要103元,實在太貴了,分兩次給兒子燒冬瓜排骨湯。 ”這是黃女士去年以來第二次煲湯,平常晚飯就煮點面、燒點粥加些青菜、火腿腸。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 熙攘的人羣,陳舊的高樓,充滿歷史感的小鋪子,大抵維持着上世紀60年代香港街頭樣貌。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 香港兇宅網詳細攻略

”陳慧靈介紹,完成一個case(項目),社工至少要去租戶家兩次。 第一次去是對申請合理性進行評估,看是不是租戶最急迫的生活需求;第二次是去檢查效果,看能否有效改善生活質量。 有了這臺冰箱,生活拮据的黃女士可以把買來的排骨冷藏分兩次喫,解了燃眉之急。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 就解決及舒緩劏房居民住屋需要 立場書

丈夫失業困在家中,學校停學孩子留在家中,百呎狹小空間之下,整天窩着一家三口四口甚至更多,壓抑、焦慮、失望、無助,負面情緒不可避免越積越多。 那天(8日),香港暴發第三輪新冠疫情,其中一宗案例就在深水埗附近。 研究結果亦顯示,業主將單位分間成多間劏房後,收到的租金比單位本來的應課差餉租值平均高128%,即較完整單位高一倍。 另外,研究又發現,最新劏房的平均面積只得107呎,較2019年減少約19%,而人均居住面積只得48呎,面積等同一張乒乓球枱,是歷年調查中最低。 至於劏房的呎租亦高達47元,接近與市區新落成私樓的租金水平。 政府自1994年制定《牀位寓所條例》,在1998年實施,將籠屋稱為「牀位寓所」,並界定為一個單位內有12夥或以上人租住的牀位。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 房屋轉名手續10大好處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指出,坊間不登記的籠屋繁多,估計「籠民」多達5000人。 施指疫情下開工不足或失業者眾,多了年輕人加入做「籠民」,現時籠屋租金約1200至1500元,私隱度較高的棺材房、太空倉等牀位租金則約1500至3000元。 住房面積方面,劏房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只有6.6平方米(約71平方尺)。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2025 約一半劏房單位面積僅有約123平方尺(11.43平方米);逾兩成劏房面積不足75平方尺(6.97平方米)。 調查也發現,劏房住戶多數是貧窮人家,家庭月入中位數爲1萬5000港元,遠低於去年第四季的全港家庭月入中位數3萬3000港元。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 租金收入較本來差餉租值高128%

可按照「小型工程監管制度」的第III級別小型工程的簡化規定,舖設實心地臺以加厚住用樓宇單位內厚度不少於125毫米的樓板。 本處樂見報告肯定租戶優先續租的權利,減低租戶要搬遷的可能性及相關成本。 然而,現時輪候公屋動輒要六至七年,租戶在四年租住期過後若要續租,則須要另立新租約;在沒有「起始租金」的情況下,租戶在議定新租金上並無任何保障。 現時不同的社會房屋項目陸續上馬,但我們都明白,要照顧基層市民在輪候公屋期間的住屋需要,發展業主與租客都擁有相對對等議價能力的健康私人租務市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需要租務管制立法。 法例不單保障業主權益,同時也要確保租約內容和住屋條件能照顧租客基本、安全及人道的居住需要,從而維持社會穩定和發展。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 劏房: 香港蝸居改造:一家三口擠9㎡的家,3年以來第一次感覺到幸福

不過教人失望的是,小組應該不會在最終報告中提出釐訂起始租金。 這留下極大漏洞,讓無良業主有機會獅子開大口的在租管推出前大幅加租。 在推出租管以後,他們也能夠以極不合理的租金水平放租,令議價能力薄弱的基層街坊繼續肉隨砧板上,以壓縮其他生活必要開支或甚至以借貸去應付交租。 違法改建的劏房亂象,由上屆特首在任時已成爲社會問題,現時甚至蔓延至工廠大廈及寮屋農舍。 劏房業主大部份沒有入則,只是藉非法改建單位去謀取暴利,但卻同時以完整不分間單位的較低租值去繳納差餉,藉此逃稅。 他們推出的單位,多數質素惡劣,但呎租卻可遠超同區沒有分間的單位。

當年筆者便向運輸及房屋局建議,由政府以分期補地價的方式,釋放適宜改建的工廠大廈,宣佈設立“公營劏房”與業主競爭,阻止劏房市場的不良苗頭發展爲燎原之火,爲政府爭取更多時間興建公屋。 公營劏房的形式可以類似於60至70年代易裝易拆的臨時房屋,個人實用面積可參考屯門寶田邨單身人士單位標準,即人均8.2平方米,每月租金330港元左右。 政府的短期政策能夠改變劏房業主對市場的預期,讓劏房市場上供應增加,業主爲穩住租戶,會減少不合理加租情況,甚至凍租。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2025 她指開拓土地及興建公營房屋過程長,期望利用組裝合成方式,在一兩年內先建成1.5萬間過渡性房屋,政府已爲合資格的輪候公屋家庭提供現金津貼,並建議推行劏房租務管制,協助居住環境惡劣的居民。 此數據欠缺計算居於工廈、鄉郊、丁屋等隱蔽地點的劏房居民。

所以劏房居民前無去路(公屋供應不足),後有追兵(政府加強執法規管劏房)。 全港關注劏房平臺(下簡稱「平臺」)是一個由關注本港劏房居民現況的人士及團體於2012年3月組成的組織。 平臺成立旨在引起社會人士對劏房現象的關注,以及透過公民社會集思廣益,倡議基層人士房屋政策的改善。 去年政府成立的「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已在今個星期三完成最後一次會議。 “他們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受疫情打擊最大,但沒什麼人有耐心聽他們的聲音。 ”陳慧靈和社工夥伴們能做的,就是盡己所能,幫助劏房租戶改善生活,融入社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