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詩亦重申其實認知療法(MBCT)與靜觀減壓課程(MBSR)本身有嚴謹制度,幾近參考臨牀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框架,必須有監督者(supervisor)指導課程的教學。 衍空法師2025 衍空法師2025 她曾親耳聽到卡巴金於二○一三年表達對坊間部分靜觀課程亂子的不滿,她也認同關鍵在於規管,提升正規課程培育導師的質素,以及如何避免經驗和資歷不足的導師濫竽充數。 年過六十的衍空法師很in,有Facebook,會用微信。 他知道電視劇《天與地》主題曲的歌詞,也會談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講佛偈但不老土,年輕人很受落。
「佛教很少照顧年輕人,傳統佛教是照顧老人,覺得前者閱歷未足,聽不明佛理。」衍空卻很關心年輕人,多年來出心出力,推動佛學教育。 禪修,就是要學會處理自己的心,要懂得栽培自己的心,讓自己多點慈悲、多點歡樂、多點懂得與人分享。 其實,人在滿足兩餐溫飽以後,心靈的快樂,比擁有什麼重要得多,心的得失,重要過物質上的得失。 衍空法師2025 「眾生最大問題就是煩惱。」衍空法師解釋說,佛教觀念中沒有「罪」,只有「孽」,「孽」有好有壞,做了惡孽就要受苦報,做了善業就得樂道。 而煩惱多自有煩惱多的果報,包括貪、嗔、癡引伸的孽,再而受苦,所以佛教期望人通過「了生死」自苦惱中解脫,「即使你不相信生死輪迴,佛教也總想人能夠離苦得樂,安樂一點」。
衍空法師: 衍空法師 法句經 雙品(偈3、 @健康地球人 2014.08.16
衍空法師說,自己的想法、所遇到的人與所作的事,會在一生中,不斷的對自己產生影響,令自己的生命有所改變。 而憑著個人的智慧、定力及決心,我們也能改變自己的生命。 所以,衍空法師勸誡家長們,費心為兒女的學業張羅、為兒女的玩具花錢,遠不及培養兒女的品格重要。
佛教大雄中學的中一至中六每級均有四班,全校學生超過九百人。 自2016年至2017年教學年度開始,該校的中一至中三級各有兩班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中國語文、普通話、佛學、中史、綜合人文學科除外),其餘各班以母語授課。 衍偉法師,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於2002年皈依,2008年在江西雲居山禪堂修行並出家。 出家前是一名游泳教練,亦有接觸模特兒工作,接拍廣告及電影等。 衍偉法師於2014年成為慈山寺常住法師,現為慈山寺負責客堂接待以及書記工作之法師,致力推動年青人的弘法活動,如「慈山籃球隊」、「無憂樹青年心智成長課程」、「慈山青年夏日營」等。
衍空法師: 中國
覺得人生不好玩,因為不懂怎樣玩人生,亦沒有去玩人生,於是人生便一定不好玩了。 本中心主持衍空法師編寫的佛學入門書籍【正覺的道路】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佛教的源流,教義,以及在世界各地的現況等等,向大眾植下佛法的種子,提供離苦得樂的可能。 為使大眾能夠更方便地接觸佛法,我們每年均會印一批【正覺的道路】於書展擺放,與大眾結緣,深受大眾的歡迎。
- 所以,投入、堅忍、反思、廣結善緣,就是成功、美好人生的四大基本功。
- 而憑著個人的智慧、定力及決心,我們也能改變自己的生命。
- 因此小朋友也不用再學習如何與人溝通了,只要一喊叫,便會有人聽命,因此亦不會懂得如何面對逆境,更由於萬事俱備,連創作力也培養不到。
- 唸佛對現世的心靈健康以至求生極樂世界都有幫助,但必須念得其法,例如在憶唸佛陀的事業時,必須生起信心,假若唸佛時全無感覺,心所未能一致,就無法一心不亂。
- 於是年青人開始不再同世界玩,轉而回家跟電腦玩,「隱蔽青年」就是從小不需要自己用努力去爭取幸福的時代產物。
經過校園擴建工程後,佛教大雄中學增設了一個學生活動中心、輔導室、聚言室與暢談室、學生會辦事處、領袖生室和家長教師會辦事處等;另外,又有讓學生進行課餘研習的數學閣及與外籍老師交流的英語閣。 校內設有的「妙真花圃」主要讓學生在午飯時間或課餘時間作才藝表演活動之用。 而靈修室「覺醒軒」是為了教師以及學生禪修而設。 在體育設施方面,還有籃球場、排球場、健身室及有蓋操場。
衍空法師: 專業團隊
要做到「等持」,就得「使心及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亂不雜亂的住於一所緣中」。 譬如當我們想起觀音菩薩時,就不要想一千元紙幣;在想觀音菩薩時,就是作意、觸、受、想、思等,完全集中在觀音菩薩,就稱為「禪定」。 衍空法師2025 也就是說,如能把我們的心和心所完全聚焦於同一事物,那就叫「禪定」。 我們的心是由很多心所組成的,就像樹林是由很多棵樹木組織而成的。
「樹林」本身只是一個形容詞,用來統稱一個「樹羣」,當我們走進樹林,看到的其實都只是樹木,我們是無法看到樹林的。 同樣地,我們的「心」就好像樹林,而我們的「心所」就好像樹一樣。 很多人以為「定」就是「停」,其實兩者是不同的。 《清淨道論》有云﹕「以等持之義為定」,簡而言之,平等與持續就稱為「定」。 所謂「等持」,就是「對一所緣,而平等的,平正的,保持與安置其心與心所﹔是故以那法的威力,而使心及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亂不雜亂的住於一所緣中」。
衍空法師: 社會新聞
令到兒女們能投入、參予人生,對人生抱有積極的態度,才能成功地為他們培養到能應付社會挑戰的 EQ 與才能。 法師慨嘆,現在的小朋友雖然過得很幸福,但對於他們的未來發展未必有利。 一個小朋友總是動輒被六、七個成人包圍、愛護著,想要些什麼,再不用自己付出努力拼命爭取,而是喊叫幾聲,便自然有成人應其所求。 因此小朋友也不用再學習如何與人溝通了,只要一喊叫,便會有人聽命,因此亦不會懂得如何面對逆境,更由於萬事俱備,連創作力也培養不到。
衍空法師: 臺灣最大的「佛教植物園區」,於佛陀紀念館揭幕啟用。漫步在園區內,處處可見與佛教相關的植物,蘊含佛法的內涵⋯⋯
同年往臺灣靈巖山寺依妙蓮老和尚受沙彌戒,後入本山淨宗學佛院修習淨土教義,一直在臺灣的佛學院生活和學佛。 2012年畢業受邀回港到大埔慈山寺協助道場法務建設。 期間於香港大學及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修習文學碩士及宗教研究碩士課程。 衍空法師2025 近年常於國內外弘道佈教及主持各大小法會,亦出任東蓮覺苑弘法精舍之弘法講師。 所以,投入、堅忍、反思、廣結善緣,就是成功、美好人生的四大基本功。 衍空法師最後強調,眾生皆有佛性,可以通過學習、認識,以智慧改變自己的生命,通過明白、理解,將生命轉化。
衍空法師: 覺醒連結
人有時會好比處在一個困境中,前後左右都是一堵堵牆,令你無法前進、後退、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其實,當你面對這樣一個困局時,你只好耐心等待、忍耐,等那些牆倒下,它不倒下,你再堅持站下去,那些圍著你的牆始終一天會倒下。 人生是否好玩,在於個人看待人生的態度:大可以把讀書當作打機,當跟老師打過,要把考卷打嬴……人生的理想其實可由自己去定,最重要是願意去參予、去投入人生。 《覺醒人生》的新書發佈會終於圓滿舉行,感謝大家的支持,報名原來早已爆滿,許多人都希望來聽聽衍空法師分享他的智慧與心得。 如果來訪的比丘得到他的同意,為他服務時,就很高 興。 但他卻不尊敬真正的長老比丘,也時常與年輕比丘爭吵。
衍空法師: 中國新聞
從內觀禪修開始,再學習世俗的正念課程的她,曾經主持體驗式工作坊,參加者是大學生,許多睡眠不良,「見到他們在工作坊期間睡得着,在那個多兩小時裏,他們都能經驗寧靜和放鬆,我覺得不是壞事」。 她認為這種經驗能夠讓學習靜修的人知道有方法幫助自己放鬆,享有片刻寧靜。 「我訪問過一些基督教、天主教徒,他們覺得即使只用不批判的定義理解mindfulness,令他們想少一些,他們也覺得過程已能令他們鎮靜下來。」她認同一名臨牀心理學家朋友的說法,認為向病人提宗教概念,其實並不專業。 靜觀近年成為一種非關宗教的療癒方式,對應精神繃緊的都市人,靜觀認知療法(MBCT)與靜觀減壓課程(MBSR)大行其道,甚至有本地學校開始引入靜觀/正念練習。 專研佛學的多倫多大學宗教研究中心的邵頌雄博士認為創自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這套世俗的靜觀,欠缺佛教的「正見」領導禪修過程,未必有效。 他認為這與不斷內化「無我」說法不同,這套佛家稱為「正念」的過程並非先見、形式或理論,而是經驗。
衍空法師: 學生評論
舉例說,當我們想起觀音菩薩,我們「作意」用心想起觀音菩薩,在腦海中「觸」及到觀音菩薩,感「受」菩薩的慈悲,「想」著觀音菩薩,自然會生起清淨心、歡喜心、虔敬心﹔當我們想起一千元紙幣,再由我們的作意、觸、受、想、思。 如果我們想著這張一千元,並進一步希望自己能得到它,這就就會生起貪心。 如此種種都是我們的心所,當我們作意去專注的時候,心所就會自動浮現出來,就好像我們去種植樹木,便會產生樹林。
衍空法師: 佛教大雄中學
所以,衍空法師的「人生基本功」的第三點,就是要懂得反思,要在適當時刻懂得調較一下、訓練一下自己的心。 佛陀說,人皆有佛性,只要我們能夠學習、改變,我們的人生便永遠有希望,毋需擔心。 觀呼吸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會上,擔任主持的佛教心理學及心理健康協會會長何濼生教授分享他靜修的方式。 而他認為覺察自己的妄想是不被妄想帶走的第一步,他的方法是「很老實地數息」。 他首先會坐正,持續地呼與吸,為免無止境的數數會睡着,所以選擇倒數,由五開始,五與四、四與三之間,邊數邊留意自己有沒有出現妄想,有就從頭開始,「一有嘢諗就返轉頭數,慢慢就沒了妄想,止了妄想就有觀,真的東西就出來了」。
衍空法師: 香港人‧語
2000年僧徹法師返港,協助打理法雨精舍的關係,常與東蓮覺苑有交往,並因其對佛法的修為與觀點極為突出而獲得了董事局的認可。 在接受東蓮覺苑苑長一職的任命前,僧徹法師乃法雨精舍舍監及英國法雨禪寺監院。 番書仔留過長髮、做過嬉皮士;人到壯年剃光頭出家。
衍空法師: 衍空法師:美好人生「四大基本功」
將之套用於人生,即是人生並非平平凡凡地過,而是要精采、燦爛地度過,不虛此生。 佛教大雄中學(英語:Buddhist Tai Hung College,簡稱BTHC)是位於香港九龍長沙灣的一所津貼中學,鄰近明愛醫院,創立於1969年,為香港佛教聯合會創辦的第二所中學。 他清晰記得,自己跪在菩薩前,喃喃說着「菩薩保佑」。 「我很傷心地在哭,再看看菩薩在笑,為什麼會這樣呢?」那夜,他內心好不平靜;事後,他省悟,社會需要的,是更大的慈悲。 唸佛對現世的心靈健康以至求生極樂世界都有幫助,但必須念得其法,例如在憶唸佛陀的事業時,必須生起信心,假若唸佛時全無感覺,心所未能一致,就無法一心不亂。 即使唸了九百多萬句「阿彌陀佛」,要是邊念邊想著喫飯、炒股票,也是白念。
衍空法師: 大學校園
假如念「阿彌陀佛」時又念「觀音菩薩」,那就會變得雜亂,不能「對一所緣」,就無法入定。 衍空法師告誡說,人在死去時的心情最為重要,惡緣結得多,死時也會容易「頂住度氣」。 法師憶述,曾有朋友帶兒子來找他,兒子是時下典型的隱蔽青年,整天躲在家打機,朋友想法師幫忙勸導一下兒子。
衍空法師: 新傳系 . 我們的作品
「一般成年人出家,是從俗世走到寺院;但我卻剛剛相反,由寺院走到俗世……」 衍空法師 聖傑法師傳持天臺教觀第四十七代法嗣,是現任普光明寺住持。 出生於香港,母胎茹素,幼年學佛,佛緣深厚,家學淵源。 1997年皈依寶林禪寺聖一長老,1999年在禮觀宗寺覺光長老座下薙染出家。
衍空法師: 不隨境轉,入法流水——衍空法師開示「唸佛遍滿」
根據《雜阿含經》第931經的說法,「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昇進道,安隱涅槃。彼於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意思是一個出家人若想進入涅槃卻又未能做到,那就要修六念,以達至涅槃境界。 所謂「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比方說,當我們聽到別人漫罵、取笑,一下子就會無明火起,心和心所都被情緒壟斷,這也是「心一境性」,不過是惡的「心一境性」,只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痛苦,因為在這狀態下,我們會失去正見和反思能力,繼而做出一些日後會令自己後悔的事。 相反,如果我們的心能安住於一個善心所,譬如說是慈悲、觀音菩薩。 當我們生起善心所時,我們的正見和反思能力就會很強,這就不會魯莽行事。 心所是心的組件,當中有「善心所」,也有「惡心所」。
衍空法師: 佛教大雄中學
回港後,法師跟隨父親行商和從事金融行業,曾為香港聯合交易所會員。 因緣成熟,隨羅時憲居士和葉文意居士學習佛教經典及禪修,勇猛精進。 其後,為求專心學佛和投入弘法工作,一九九零年法師毅然放下塵世事,於香港大德聖一大和尚座下披剃出家,同年在香港寶蓮禪寺受三壇大戒。 法師跟隨聖一大和尚修學之餘,亦不斷講經弘法利生。 在一九九三年法師前赴英國,入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宗教研究系,並取得碩士學位。 衍空法師於2000年協助創辦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兩年後開辦全港首個佛學碩士課程,並為現任中心總監。
法忍法師出生於一個佛教家庭,因受父母的薰陶,故自小便對佛教經論有濃厚興趣。 法師於2003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宗教研究系,並取得第一級榮譽學士學位。 於2005年,再於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取得宗教研究哲學碩士學位。 隨後到英國深造,從事有關中國佛教之研究,並於2008年5月,在英國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取得宗教研究博士學位。 回港後,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和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任職講師,教授與中國佛教有關之學科,如佛教與現代生活、中國佛教儀式—生死兩相依、中國佛教研究、佛法概論等等。 法師現為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的客座助理教授及法性講堂住持。
自升讀大學之後,法師便發心以自己對佛教的知識,令現時更多人可以對佛教有更清晰的瞭解,希望人們明白到佛教對人生及社會的各種正面影響,使佛教「淨化人心」的作用在社會發得更有效。 現任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資深顧問,覺醒心靈成長中心主持、香港佛教聯合會總務主任兼執行副會長,並擔任多間佛教學校校監與校董。 但他問,如從「don’t know mind」和「paying careful attention」去到有覺醒覺悟? 雖然世俗靜觀成效得到很多論證肯定,他也不全盤否定,卻認為佛教的一套始終有助深化體會,也更安全。 邵頌雄憶述在大學裏自己曾有兩個學生在沒有導師指導下自行禪修,兩星期後因亢奮失眠,也出現幻覺等徵狀,被送往急症室。
衍空法師: 香港人‧語
法師擅於以契應現代人的根基來弘揚佛法,教授禪修。 他亦是臨濟宗的第四十五代接法傳人和溈仰宗的第十代接法傳人。 他在大學裡從事的研究包括:覺醒訓練課程、正法治療、禪修的腦神經科學,廣東瑜伽焰口等項目,並出版了很多有關佛學、心理治療、佛教教育的書籍和刊物。 衍空法師引述《大念處經》解釋佛陀對「我」的理解,「佛陀說研究『我』從何而起,就是我們執我們的身體、感受、心的情緒和思維,以及『法』。不同國家對『法』有不同詮釋,佛法也好,事物的微小分子又好」。 要斷除對「我」的執著,就要細心觀察自己的身、受、心、法這四樣人最執著為「我」的東西。 他說,說到底,佛教說的都是「你唔好執佢啦,執了就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