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車量係全澳巴士線入面最多,經常都係超過一架巴士埋站,繁忙時間重有拖著三架以上巴士埋站,全部都是爆嗮棚。 2011年10月17日起,配合添馬艦發展工程完成,18線往北角方向改經添美道、龍匯道、分域碼頭街、港灣道並增設龍匯道近中信大廈及港灣道近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分站[10][11],2012年2月15日起更加停夏愨道政府總部巴士站[12]。 政府建議自行斥資拆卸東湧市中心總站及興建東湧臨時總站,而發展商須在商業發展項目的地面層設計及建造公共運輸交匯處,費用上限為6,600萬元,政府會付還發展商實際支付的款項。 發展商須在商業發展項目工程完成後,把公共運輸交匯處移交政府。 當時政府預計項目工程會於1999年12月展開,2002年12月完成;最後整個計劃卻不了了之。 以往東湧站巴士總站與旁邊的東湧市中心總站共用設於達東路的車輛出入口。
島上採石場所開採的花崗巖,曾外銷至廣州,亦有說東湧炮臺的花崗巖也可能取材自赤鱲角。 東湧23號巴士2025 該天后廟建於道光三年(1823年),整座廟宇包括屋頂內層、立柱、門牆和地板等皆以花崗巖建造。 第一代27號線於1961年8月5日開辦,來往佐敦道碼頭至屯門青山醫院(只停荃灣中約巴士站),因六七暴動而停駛,之後並沒有重新營運。 A30線設有12歲以下小童及65歲或以上長者半價優惠[16],惟此線並不受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中的$2票價優惠覆蓋[17]。
東湧23號巴士: 巴士時間表
東湧市中心總站重建工程啟動後,原有出入口納入工地範圍而封閉,有關方面另行在美東街設置出入口。 除了美東街車輛出入口旁的行人路外,行人也可以使用S1線車站旁的行人通道,往返港鐵東湧站及東薈城名店倉商場入口。 東湧新市鎮是機場核心計劃十項核心工程之一,首個公屋富東邨與居屋裕東苑於1997年入夥。 23線主要客源來自市區到東湧轉車來往昂坪及天壇大佛的乘客,每逢假日均有大量遊客乘坐,嶼巴經常需要母公司冠忠集團派出巴士支援,甚至增設中途不停站的南北大嶼山特別巴士路線23S,供團體包車或有特別需求時提供服務[1]。 東湧23號巴士2025 路線表令更特別註明,23S線可額外提供特別班次由東湧舊碼頭或長沙海灘往昂坪,以應付乘客需求。
- 美東街新出入口開放後,城巴在S1線月臺旁設置的指示牌卻將此站稱為「東湧市中心總站」(Tung Chung Town Centre Terminus)。
- 本路線與港鐵荃灣線及九巴6號線重疊,但沿線需求量甚大,加上本路深入遠離港鐵站的蘇屋邨及李鄭屋邨,因此仍有一定的客量支持。
- 東湧站(D出口)(Tung Chung Station (Exit D))巴士站,位於離島區東湧市中心達東路港鐵東湧站D出口對開的上落客貨區,毗鄰富東廣場及慶東街總站,是一個已荒廢的巴士站位。
- 中環(交易廣場)開經:幹諾道中(東行)、支路、幹諾道中(西行)、租庇利街、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西、薄扶林道、華富道、華富(南)巴士總站、華富道、石排灣道、香港仔大道、黃竹坑道及南朗山道。
- 該天后廟建於道光三年(1823年),整座廟宇包括屋頂內層、立柱、門牆和地板等皆以花崗巖建造。
乘客登車時需以現金或八達通卡繳付車資,不設找贖;而每位成人乘客可免費帶同最多兩名四歲以下而且不佔座位的兒童乘車[16]。 此外,乘客亦可透過多元化電子支付系統(e度嘟)繳付車資[註 2],乘客使用此付款方式不能享有與非九巴/龍運路線之轉乘優惠,亦不能享有「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18]。 新大嶼山巴士服務維持正常運作,前往昂坪 (寶禪寺、天壇大佛)之乘客,可選乘23號巴士(經由東湧港鐵站) 東湧23號巴士 或 2號巴士(經由梅窩碼頭)前往目的站。 建議乘客可以於智能手機下載新大嶼山巴士流動應用程式,或密切留意網站公佈最新消息。 東湧站(D出口)(Tung Chung Station (Exit D))巴士站,位於離島區東湧市中心達東路港鐵東湧站D出口對開的上落客貨區,毗鄰富東廣場及慶東街總站,是一個已荒廢的巴士站位。 到2012年12月28日,地政總署公開招標出售巴士總站所在的商業用地[6]。
東湧23號巴士: 交通事故
商場興建期間,東湧市中心總站需要停用,另覓地點重置;由於東湧站總站與東湧市中心總站原先共用設於達東路出入口,而該出入口通道將會納入地盤範圍,發展商需要替前者於美東街另建出入口,商場興建工程方可展開。 東湧23號巴士2025 東湧站巴士總站(Tung Chung Station Bus Terminus,城巴地點代號為TUC,龍運地點代號為東湧)[1],位於新界離島區東湧第14區東湧市中心達東路20號東薈城名店倉地下,毗鄰港鐵東湧站和東湧纜車站,乃中央設有泊車處的大型室內鋸齒形巴士總站。 因應23線假日客量高企,嶼巴在2019年5月31日安排一輛Enviro400 Euro V(AD11/VU4736)前往昂平進行試路,以測試23線轉用雙層巴士的可能性。 受昂坪360纜車直接競爭影響,此路線客量近年顯著回落,班次亦大幅減少[2]。 運輸署自2009年2月容許外來旅遊巴申請許可證進入東湧道後,團體遊客租用嶼巴之需求亦大減;目前特別路線23S只於昂坪360進行維修時提供服務,疏導未能選乘纜車的乘客。
雖然呢條線響新馬路有10號、10B同黑沙環有18號嚟爭同埋班次夠密做優勢,但係呢條線嘅作用除咗疏導3號主線巨大客流之外,重有新口岸一帶來回黑沙環同關閘嘅獨市位。 有遊客會利用呢條線更快噉去到金沙等地方,就算其他都影響唔到客量,繁忙時間都可以班班爆棚,變成澳門嘅主要巴士線,用車逐步使用九到十米中巴嚟行,提高載客量。 另外,響港澳碼頭到葡京之間同12號有一啲路段重疊,但係12號要去水坑尾先到黑沙環,而呢條線經友誼馬路之後直達黑沙環,加埋12號根本唔去黑沙環新填海區,只係到祐漢,所以威脅唔到呢條線客量。 三十三號可以話係氹仔「線王」,因為會行到市中心新馬路、主要旅遊區等人口密度高嘅地區,加上氹仔人口增加,巴士需求量上升。 喺朝早繁忙時間,班次就去到三分鐘一班,係全澳最密班次嘅巴士線,喺繁忙時間一般有好多等住去氹仔返工返學嘅乘客。
東湧23號巴士: 行車時間
本來機場鐵路全綫為四軌設計,但由於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機場核心計劃的造價與英國政府出現嚴重分歧。 後來當英方作出多項讓步後,當中包括將機場鐵路的西隧、青嶼幹線和北大嶼山公路段更改為雙線設計(奧運至荔景段則於通車初期為雙線,但預留四線設計,並於南昌站通車同時加建另外兩條行車線),才能達成協議。 2016年12月10號,調整外港碼頭嘅一段行程,去關閘方向,響「高美士/馬六甲街停車場」站之後,唔停「外港碼頭」站同「友誼馬路/行車天橋」站,加停「回力」站,經友誼大馬路之後按原線嚟行。 東湧23號巴士2025 為咗加快巴士效率,頭班車起改行祐漢第六街、拱形馬路之後直接去巴波沙大馬路,唔停「長壽馬路」站同「看臺街/騎士馬路」站,加停新整嘅「祐漢第六街」站。 重有呢次調整重會將「祐漢市場街」站搬後到永華街僑光大廈周圍,重改名做「永華街」站[3]。 澳門73S巴士係一條由澳巴做緊,由澳門大學來回黑沙環衛生中心嘅循環巴士線,係73路線嘅特班車。
由頭班車開始臨時停靠「澳門旅遊塔」站畀乘客落車,而臨時巴士總站就設係「旅遊塔/行車隧道」站附近供巴士停泊同埋乘客上車,由臨時總站開出後先至駛經「媽閣總站」上落客。 屯門市中心開經:屯門鄉事會路、海珠路、海皇路、皇珠路、龍門路、屯門赤鱲角隧道公路、順朗路、北大嶼山公路、東湧東交匯處、裕東路、順東路、赤鱲角南路、駿運路、駿運路交匯處、航膳西路、駿運路交匯處、觀景路、東岸路、機場路及暢連路。 近年政府採納民意加快建屋填海步伐,但相關公共設施卻未能同步興建。 政府在2014年的《鐵路發展策略》終於重提東湧東和東湧西站,今年5月交代新站預計於2023年動工。
東湧23號巴士: 澳門5號巴士
本路線與港鐵荃灣線及九巴6號線重疊,但沿線需求量甚大,加上本路深入遠離港鐵站的蘇屋邨及李鄭屋邨,因此仍有一定的客量支持。 為慶祝九巴成立80週年,在2013年7月15日至2014年1月13日,本路線調入8部來自不同車廠、披上不同款式「九巴情載80年」復古車身色彩的巴士,向市民及遊客展示九巴車隊的演變歷程。 2017年9月30號,位於馬場大馬路近信達廣場嘅巴士站正式命名為「馬場大馬路」巴士站。 2017年8月23號,颱風天鴿襲澳,關閘地下巴士總站受到嚴重風暴潮破壞,呢條線終點站一度要搬去祐漢第二街。 2017年8月19號,去關閘方向,響「中區/殷皇子馬路」站之後,唔停「亞馬喇前地」站,加停「葡京酒店」站[4]。 2017年4月22號,去東方明珠方向:響「水塘北角/勞工事務局」之後,因為停完「慕拉士/發電廠」站,出站要跨三條轉轉右入東北大馬路造成危險,所以唔停「慕拉士/發電廠」站同「東北大馬路/海濱」站,加停新整嘅「東北大馬路/南澳」站。
東湧23號巴士: 澳門1號巴士
該地皮於2006/07及2007/08年度均被納入「勾地表」,但一直未被勾出,當年曾蔭權政府決定把地皮作公屋發展。 1898年,在清政府將新界租借予英國後,東湧炮臺曾用作警署,其後亦先後用作華英中學校舍、東湧鄉事委員會及東湧公立學校校址。 1979年,東湧炮臺被列為法定古蹟,當局在1988年為炮臺進行全面復修以恢復舊貌,並設立展覽館。 學者推斷該六門古炮並非為此炮臺而鑄造,而是從外地搬移至此,原因綜合有三。
東湧23號巴士: 奢侈時裝銷售員 Sales Associate / 資深銷售員 Senior Sales( 東湧 Citygate; 機場)
2017年8月23號,颱風天鴿襲澳,關閘地下巴士總站受到嚴重風暴潮破壞,呢條線曾經短暫停駛。 2016年11月18號,因應路面實際情況同客流,安排部分班次,以跳站形式嚟行,如果關閘周邊馬路塞車嚴重嗰時,由關閘總站開出之後改行其他唔塞馬路,跳到「東北大馬路/廣華」站之後續返原線嚟行,維持返之後嘅班次穩定[7]。 2009年4月26號,交通事務局實施第二階段巴士路線調整,呢條線延伸到新口岸新填海區(皇朝區),重取消咗祐漢區一啲路程[1]。
東湧23號巴士: 服務時間及班次
港鐵機場鐵路列車由西班牙CAF及德國ADTranz(已由龐巴迪公司收購)製造,於1998年投入服務,通車初期以7卡編組行走,於2003年為配合南昌站啟用增至8卡(增加動力車卡W7XX)。 乘客可以透過iOS或Android應用程式「MTR Mobile」或使用經「data.gov.hk」授權的應用程式查閱輕鐵、東湧綫、機場快綫、將軍澳綫、屯馬綫、東鐵綫及南港島綫未來四班抵站列車的到達時間,亦可以在港鐵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查閱詳細時間表。 工程最終要等待中國政府和英國政府,於1994年11月達成財務及土地安排協議,並獲立法局通過後才能正式動工。 最終大嶼山機場鐵路成為兩條地鐵路綫,分別是東湧綫和機場快綫。 1998年6月21日,由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主持開幕儀式,並於翌日正式運作。
東湧23號巴士: 路線資料
房委會提交文件後,有離島區議員表示擔憂未來交通不勝負荷,「開荒牛」以及原有居民均同受通勤之苦。 此等憂慮有理,即使現時有巴士服務分流,現時東湧綫繁忙時段已擠滿搭客,在2019年上半年,東湧綫早上繁忙時段,以每平方米四人計,東湧線奧運至九龍站一段載客率達94%。 離島區議員、立法會議員周浩鼎認為,交通及配套不足是迎東邨最大的問題。 他特別提到交通問題,指往來迎東邨及港鐵東湧站的37及37M巴士班次疏落,「約10多分鐘纔有一班車」,要求調整至與38號巴士,即往來逸東邨及港鐵東湧站的巴士班次同樣為5分鐘一班。 東湧新公屋迎東邨於3月正式入夥,不少人相當羨慕迎東邨「背山面海」,惟怡人美景背後,卻是配套嚴重不足。 有入夥居民投訴指,屋邨交通不方便,商場、街市等邨內設施「乜都無」,居民要買日常用品,均須乘十分鐘的巴士到東湧港鐵站附近的商場。
東湧23號巴士: 澳門巴士32T路線
此路線行經多個新市鎮,更取道大埔公路-大埔滘段等山路路段,走線迂迴,車程冗長。 隨着吐露港公路等快速公路落成,九巴開辦多條來往新市鎮及市區的特快路線,沿途亦有服務地區相近的紅色小巴或區內/跨區流水線,均大大減低此路線之需求,乘客只是「見車上車」,每年虧蝕達800萬港元[1],最終於2008年12月7日功成身退。 展望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的樂園擴建及酒店增建、南昌站上蓋物業(匯璽)發展、廣深港高速鐵路西九龍站、西九文化區及港珠澳大橋的興建、葵涌及荃灣商貿區及愉景灣不斷發展,東湧綫的乘客量將不斷增加。
東湧23號巴士: 澳門10B號巴士
東湧綫於1998年6月22日通車,通車時只有6個站,後來南昌站和欣澳站分別在2003年12月16日和2005年6月1日啟用,現時共有8個車站。 另外,東湧西延線也在2023年5月25日動工,屆時增設有東湧西站及東湧東站,預計在2029年12月通車。 2003年3月10日,新巴於早上繁忙時間增設特別車18P,由堅尼地城單嚮往北角健康中街,直接到達灣仔北主要商業區,不在中環區停站,深受乘客歡迎。 所以在2004年5月31日的路線重組中,18P線提升至每天早上至黃昏雙向服務,除早上繁忙時間外總站遷往北角碼頭,提供一個往返北角及西區的更快選擇。 本線的開辦,主要是為了提供直達醫院的特快服務予石排灣公屋羣的居民。 但由於本線服務範圍過窄,加上途經的車站所提供可轉乘的路線有限,故本線除了在尖峯時段偶爾會客滿外,其他時間客量長期低迷。
東湧23號巴士: 澳門73號巴士
本線是慈雲山首條來往新界區的日間專營巴士路線,以及城巴首條服務慈雲山的日間專營巴士路線[1]。 1998年6月22日香港國際機場啟用,位於東薈城第一期基座的「東湧地下鐵路巴士總站」(Tung Chung MTR Bus Terminus)[2]亦正式開放[3]。 新站與市中心總站僅一牆之隔,兩站皆是東湧站附屬的公共交通設施。 自此,前往機場及逸東邨路線主要使用此站,而往返大嶼山各處的路線則在東湧市中心總站上落客,兩個總站共用連接達東路的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