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退休年紀,趙伯卻未曾想過退休,「要租屋、要養家,加上疫情期間停工好耐,有得做得一定做!」第五波疫情爆發初期令他開工不足,收入隨即銳減,月薪只有約6,500元,但租金連水電已花上約5,000元;在最艱難的日子,趙伯要向親戚借錢度日。 長者貧窮 暫時,趙伯的工時符合資格領取「在職家庭津貼」,惟職津的工時要求自六月起提高至144小時,若趙伯被公司扣減工時,或因身體狀況不佳而無法工作,或未能符合申領資格,變相少了一份收入,令他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有經濟困難的長者也可申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計劃,以應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 由於大部分長者福利政策(包括長者生活津貼、生果金、綜援)都是以65歲為起點,因此對於60至64歲貧窮年長人士而言,他們只可以申請「在職家庭津貼」(職津)以紓緩經濟困難。
- 總的一句,《報告》的分析,離不開宣揚政府的扶貧力度,但貧窮並不是數字符號,窮人經歷的貧困是真實和實在的。
- 同時,政府作為全港最大僱主,應帶頭取消對沖,保障基層外判工的退休生活。
- 2 在綜援制度中,「個案」是以住戶作為單位,並以主要申請人資格為分類。
她現職洗碗工,月入9,500左右,月入一半都用作交租,其餘最大的開支是照顧父母的膳食。 疫情下,劉婆婆同樣面對工時和收入銳減的情況,幸公司仍未結業,工作保得住,卻已耗盡僅餘的積蓄。 最近,劉婆婆跟我們分享一個「好消息」——「今年八月我便65歲了,可以申請長者生活津貼!每月有多三千幾元,交租都無咁喫力!」劉婆婆喜悅之情,可見「長生津」是對基層長者的重要支柱之一。 由於大部分長者福利政策(包括長者生活津貼、生果金、綜援)都是以65歲為起點,因此對於60至64歲貧窮年長人士而言,他們只可以申請「在職家庭津貼」(職津)以紓緩經濟困難。 可是,礙於身體狀況及疫情關係,此組羣人士半數也只是從事半職工作,或導致他們未能符合申請職津的最低工時要求。
長者貧窮: 「一養一」兩老家庭最容易「入不敷支」 八成半長者無法退休 樂施會促新一屆政府檢視安老扶貧政策
據統計署2009年數字,本港60歲以上的長者人口中 70.4%患有一種或以上的長期疾病,亦有逾兩成長者患有三種或以上長期疾病,顯示長者對基層醫療(包括長期病護理)及專科服務需求龐大。 對於居住在社區的長者而言,最常患上的慢性病是高血壓(62.5%),除此以外糖尿病 (21.7%) 和關節炎(19.9%)亦是長者最常患有的慢性病。 這篇文章以長者的角度探討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同時希望引起大眾和政府關注長者在經濟保障、財政與物質照顧、實現財政獨立等不同方面的期望和需要。 長者貧窮 香港樂施會自1970年代便開始關注本地的貧窮問題,並於1996年成立專責的香港項目部,透過項目支援及撥款,支持本地團體。 多年來我們持續關注在職及長者貧窮、婦女及零散工保障不足、少數族裔發展受制,囿於跨代貧窮等議題;一方面透過支持夥伴團體,關顧弱勢社羣,另一方面推動政策倡議,如生活工資。
同時,樂施會大力推動企業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如進行恒生指數成份股公司企業社會責任調查,推動當局加強監管本港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及管治》的披露等。 長者貧窮2025 使企業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給予弱勢生產者合理的待遇,以助滅貧。 香港老年貧窮問題惡化經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現時有三份一的長者生活於貧窮線之下。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日益嚴重,老年人口的生活將成為更突出的問題。
長者貧窮: 人口高齡化與貧窮化
然而,現時社區照顧服務嚴重不足,長者在有限的資助名額及長時間輪候的情況下,難以獲得適切的服務。 樂施會委託由黃於唱教授帶領的明愛專上學院湯鳳賢社會科學院研究團隊進行相關研究,於去年下半年面談訪問180位60歲或以上的貧窮年長人士及長者,當中逾三成有工作;65歲或以上仍在工作的一羣受訪長者,高達八成半人指工作的主要原因為「有經濟需要」。 長者貧窮 不過,從事半職的比例亦明顯高於全港比例——受訪的60至64歲年長人士從事半職的比例高達50%,而65歲或以上的受訪長者亦有40.7%從事半職工作,分別是全港從事兼職的勞動人數比率的3.3倍及2.7倍。 香港市民平均壽命於國際間位列前茅,可見長者健康普遍不俗,但根據統計署2010年數字[8],有12%的 65 歲或以上香港居民評估自已健康的狀況為「欠佳」,亦有逾3成65歲以上香港居民評價自已的健康比12個月前變差。 另外,長者在醫療服務上亦需要較高度照顧,可見即使得享高壽,健康問題仍是長者重要關注。 2015年香港居民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男性達81.2歲,女性達87.3歲[6]。
2 在綜援制度中,「個案」是以住戶作為單位,並以主要申請人資格為分類。 長者個案中的住戶,不一定全是長者,而領取綜援的長者並不一定是居住於長者個案的住戶之中。 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解下領帶穿上速遞員制服,在路上顛簸地拉著沉甸甸的手拉車,發現路上的「行家」竟然有不少是長者,令作為醫者的他感受良多。 3 周永新教授建議的「老年金」,是諮詢文件的「不論貧富」方案,亦即是坊間的所謂「全民退休保障」的方案之一。 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長者貧窮2025 政府外判每數年就需要轉一次約,轉過的公司,多得她也記不清,但轉約時公司把她原有的2萬元的遣散費,對沖剩6千元,就極為深刻。
長者貧窮: 香港長者貧窮現況
香港2014年的長者人口 (65歲或以上) 為107萬 (佔總人口的15%)。 根據政府統計署的推算,到2064年香港的長者人口將上升到258萬 (佔總人口的36%)[5],50年間的長者人口升幅為140%,同期的成年人口 (18-64歲) 則由504萬下降至392萬,約跌了22% (圖二) 。 制度推行了十年,社會上出現了不少聲音,質疑單靠強積金制度能否維持長者的基本退休生活。 本港約有30多萬貧窮長者,3分1長者活在貧窮線下,每月生活開支少於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一半,在缺乏退休保障制度下,老人家以各適其適方法幫補生計。 個案分享:一)趙伯(化名、64歲) 趙伯任職餐飲業約30年,早年先後要做腦手術和患上鼻煙癌(目前已康復),加上職業勞損,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唯有轉做散工。
- 宏觀經濟表現也十分重要:經濟好,失業率處低水平,窮人較少;經濟差,失業率上升,收入在貧窮線以下的市民增加。
- 政府現正坐擁龐大儲備,樂施會建議政府應增撥資源,增加社會福利及醫療服務的經常性開支,保障有需要的長者能獲得足夠的社會保障及醫療服務。
- 退休保障被不斷沖走,令68歲的她不敢言休,仍賺著最低工資,每月開工三十天,每天十小時,換取每月不足一萬的收入,盤算如何在當中騰一點準備未敢想望的晚年。
- 最近,劉婆婆跟我們分享一個「好消息」——「今年八月我便65歲了,可以申請長者生活津貼!每月有多三千幾元,交租都無咁喫力!」劉婆婆喜悅之情,可見「長生津」是對基層長者的重要支柱之一。
- 以2016年本港人口734萬計算,共需40,370張病牀,現有病牀卻不足32,000張,即欠約8,600多張病牀。
再者,全港超過22萬綜援個案中,年老個案佔整體個案的62.8%,長者貧窮問題仍然嚴重。 長者貧窮2025 除政府部門外,多個非政府團體及社區服務組織也為長者提供不同服務及資訊,包括24小時緊急召援系統,讓長者在遇到緊急事故時直接與呼援服務員對話,尋求協助。 社會福利署於2003年11月起實施資助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申請人在提出申請專為長者而設的受資助長期護理服務時,會被安排接受統一評估,確定他們的服務需要,並安排切合他們所需的長期護理服務。
長者貧窮: 基層家庭收入偏低 分拆與否都是貧窮
例如,日本的退休人士領有老年金,生活多高於貧窮線,老人並非窮人的多數。 以香港現有最低工資的水平,基層家庭收入偏低的情況難有改善空間,所以無論是合住或分拆,都難逃避貧窮的宿命。 而當收入不均的情況持續惡化,用相對貧窮概念的官方貧窮線劃分,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人口的比例便會增加,在人口有增加的情況下,貧窮人口便會進一步增加;再加上人口高齡化下長者人數上升,貧窮長者的數目亦會增加得更快。 今天高額長者生活津貼每月3,585元的水平,源於2013年周永新教授研究團隊建議3 的每月3,000元「老年金」,亦即約是政府於2015年進行退休保障諮詢時,採用「不論貧富」和「有經濟需要」模擬方案的每月3,230元。 面對人口老化及長者貧窮化的挑戰,短期來說,可以考慮改革現時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容許長者獨立領取綜援,放寬長者生活津貼的資產限額,長遠而言應設立全民養老金制度,建立一可持續的體系,讓所有長者都可以得到基本的收入保障。 本港醫療衛生總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約5.4%,遠遠低於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平均的9.3%;其中公營醫療部份更只佔2.4%,亦低於OECD平均6.6%。
長者貧窮: 樂施會「年長人士及長者貧窮與就業問題研究」報告,指出高達八成半長者因經濟困難無法退休,並推算「一養一」的兩老家庭最容易「入不敷支」,家庭財政每月約有1,500元赤字!面對經濟困難,有部分長者即使已經捱了大半生,仍然要繼續工作幫補生計!
由於我不喜歡重複,所以通常只會點題以前所寫的文章作為參照,就如坊間經常提的所謂全民退休保障,便可參照我於2016年3月29日刊登於明報的「『全民退休保障』所產生的含糊不清概念」一文。 現時,雖然社會漸漸出現共識同意改革退休保障制度,但對於如何改革仍是眾說紛紜。 社聯因此提供相關資訊,期望社會大眾對退休保障制度的改革方法有更深入的認識。
長者貧窮: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當然,長者貧窮不是單看統計數字的問題,而是必須正視和予以改善的社會現象。 上述的解說只是說明在統計數字上,人口高齡化,與堅尼系數的上升,對於生活在官方貧窮線以下的長者數目增加的關係。 事實上,縱然長者貧窮的數字會有高估,不少長者在經濟上的確是生活困苦的。
長者貧窮: 窮一生? 香港貧窮長者的經濟考慮和需要
然而,據政府2021年發布的《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20年的貧窮人口高達165.3萬(政策介入前),貧窮率達23.6%,數字乃歷年新高,情況令人憂慮。 長者貧窮2025 長者貧窮2025 2016年香港除稅前及福利轉移前的原住戶堅尼系數為0.539,除稅後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仍高企0.473,兩者同樣創45年來新高,也是各先進國家及地區中,貧富差距最大的地區。 隨著香港戰後出生的嬰兒開始步入老年期,同時生育率下降,香港將面對越趨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
長者貧窮: 「基層長者健康需要」問卷調查報告
爭取成立全民養老金的人士中,不少指出設立全民養老金便可解決長者貧窮的問題,甚至指政府不成立全民養老金,便是罔顧長者貧窮的現況。 大部分民間倡議的全民養老金都是每月3,000元至3,500元,3,000元至3,500元又如何解決貧窮長者的生活呢? 以2017年6月30日的水平,申領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的單身長者(60歲或以上),平均每月領取6,115元。 綜援的水平是香港基本的生活需要,甚至有人(註:大多是爭取成立全民養老金的朋友)批評綜援水平不足。 換言之,3,500元是不能滿足長者在香港基本的生活需要。 而以現時綜援制度來說,長者領取綜援後便不能領取其他社會保障的現金福利,即是就算香港成立全民養老金,領取綜援的長者都不會獲益。
長者貧窮: 人口高齡化現況
調查包括基層長者對現有公營醫療及健康服務的意見及長者牙科治療及護理現況。 新一屆政府上任在即,樂施會今日發表「年長人士及長者貧窮與就業問題研究」報告,推算「一養一」的兩老家庭最容易「入不敷支」,家庭財政每月約有1,500元赤字;逾八成受訪年長人士或長者認爲,現時與老人相關的社福政策保障不足。 人口老化下,預計長者貧窮情況將會更爲嚴峻,樂施會促請新一屆政府全面檢視安老扶貧政策,包括將長者生活津貼調高至每月至少4,400元(參考一人住戶貧窮線制定)、檢討護老者津貼及相關政策等,協助長者脫離貧窮,在社區安老。 與其他已發展地區一樣,隨社會進步及環境因素不斷改善,本港市民的平均壽命持續延長。 長者貧窮 長者貧窮2025 本港歷史及人類發展史上,均沒有應對「超高齡社會」的經驗,可預見的是,社會面對長者人口在退休保障、健康醫療、長期照顧、活躍晚年及長者社會參與上的需要,應發展整體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