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爲這些強而有力的證據表明,同理心具有演化、生化與神經學的基礎,即使是人類最先進的同理心形式也建立在更基本生理運作形式上,不過藉由情感交流、社會依附等相關的核心機制保持聯繫,像是透過父母的照顧[101]。 涉及同理和關懷的核心神經迴路包括腦幹、杏仁核、下丘腦、基底神經節、島葉和眶額皮質[102]。 Iain King在其2008年出版的《如何隨時做出好的正確決定(How to Make Good Decisions and Be Right All the Time)》一書中指出,同理心的對錯由“本質”或“DNA”決定。 並且強調了同理心的獨特性,因爲其具有所有可以瞭解倫理學觀點的特徵[90]。 首先他指出,同理心具有“部分自立”的特性,他的形成與產生有部分基於我們內部自身,一部份則是由外部產生的,而道德動機也是如此[90]。
加上老師引導可達到意義統整,將認知、情感與表達三要素加以統整,同時最大化學習之樂。 同理心遊戲 同理心遊戲2025 未來研究應進行學生端之量性與質性評量,以驗證教學成效。 綜上,遊戲式學習為創新教學策略之一,運用遊戲式學習概念設計的桌遊教具,其優點在於能提供學生充滿樂趣與挑戰的環境,對教與學雙方具正面價值,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由於同理心實踐的養成超越了認知的層次,僅有知識的理解仍不足夠,過程中涉及情感的辨識與尊重,還有溝通或表達的訓練[18],這都需要重覆練習、討論與反思。
同理心遊戲: 情緒
舉二例:(1)如病人希望隨時打電話,但病房有限制通話時間,若不說「這是醫院規定我們也沒辦法」那可以如何表達? Wheeler、Marrett和Lahey[28]從護生、護理之家住民和老師三種角度來比較同理心層次,發現學生與老師的同理心層次顯著相關,然而個案的同理層次與學生或老師卻無相關。 顯示,專業人員所認為的同理回應與病人知覺有差距,病人在意更多的情感成份。
- 至於教學者對遊戲式學習的看法,Karadag[23]發現老師對遊戲式學習持正向觀點,除了讓學生達到學習效果,學習過程亦是趣味的。
- Martin Hoffman是一位研究同理心發展的心理學家,他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感受同理心的能力[18]。
- 分享反思:好玩和幽默的情緒會有助於你在這個遊戲中創造性的發揮,可能會使你靈機一動,模仿出種種出人意外的叫聲,獲得滿堂喝彩,或者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而在遊戲中,感到尷尬的心理卻會使你羞於開口,假如你有幽默感,學動物叫就更容易開口。
- 當你繼續集中神志於錶盤和指向12的指針的時候,你開始感到時間好像開始凝固了。
- 同理心是需要練習的,那些說天生的,或許你成長在一個很有同理心的環境,能夠接納他人與你不一樣,能感覺他人的難處與不適與人同行,但不是每個人的家庭都內建同理的體質,像是傾聽的耳朵、等待的耐心、不批判詆毀的口氣。
- 同理心的身段是需要練習的,有時候不只是文字或話語,更重要的是神情、語氣、姿勢、態度,感覺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距離。
在生老病死的醫療場域裡,面對受苦的靈魂,護理師如何共感、承接及回應是一大考驗,培養護生的同理能力是護理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護理人員若能站在病人的角度瞭解其感受,可提升照護品質與病人滿意度[1][2]。 同時,運用觀察-思考-懷疑的技巧(來自書本《讓思考變得可見》),藉由觀察影片中三個腳色:熊、羚羊及狐狸,就可以發現同理心的要訣。 (5) 揭曉與計分:從出題者開始,順時針輪流翻開代表自己個人感受的選項卡,也可藉此分享為何有這種感受。 計分方式為:單方猜對+1、雙方猜對+3、雙方猜錯+0。 同理心遊戲2025 (4) 猜測拍檔的情緒:嘗試猜出自己拍檔面對這個情境會擁有甚麼感受,打出對應數字的選項卡,牌面向下放在拍檔面前。
同理心遊戲: 角色扮演很重要!2種遊戲讓孩子體驗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不只女性有產後憂鬱,有將近五分之一的… 即使如此,在這篇貼文的後半,Ben Cureton 也向玩家們強調在《遺跡2》中達成真正的 100% 完成度,其實只是個額外的挑戰,也鼓勵社羣中的玩家能夠同心協力,分享彼此的發現。 同理心在許多科學和應用領域(例如音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犯罪學[11]到政治學、心理治療、心理學、生理學、物理治療、護理科學、教育、哲學、語言學、醫學和精神病學,再到管理或營銷。 初期的同理心研究主要由自填式問卷量表進行,隨着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同理心研究採用神經科學進行,像是fMRI已被應用於研究同理心的功能性解剖學(functional anatomy)[63][64]。 小貼士: 當遇到一大班小朋友,家長可以與小朋友玩此遊戲,讓小朋友認識其他人。
2.5~7人為一個小組,每個組選出一人記載本組所想出的主意的數量,在一分鐘之後,推選出本組中最新奇、最瘋狂、最具有建設性的主意,想法最多、最新奇的組獲勝。 同理心遊戲 (1)在紙上列下你曾經成功完成的工作(如:辦一項社團活動、微積分考90分以上、打電動超過原有記錄),並於其後想想完成這項工作需要有哪些技能,並將之列下。 同理心遊戲2025 當你繼續集中神志於錶盤和指向12的指針的時候,你開始感到時間好像開始凝固了。 現在,慢慢地,分針開始沿着錶盤走動,開始的時候很慢,然後稍快,後來更快。
同理心遊戲: 不同類型同理心的影響分佈
他們可以選擇在婚禮的任何時候將禮物交給培訓師扮演的新郎、新娘,以最能表現他們的情緒為佳(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他確實送過這樣禮物,給他加分)。 所有玩家(包括「情緒大師」)就聽到的情況,從中央8張情緒卡中選擇最貼切自己的感受,並打出對應數字的選項卡,牌面朝下放在自己面前。 初期的同理心研究主要由自填式問卷量表進行,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同理心研究採用神經科學進行,像是fMRI已被應用於研究同理心的功能性解剖學(functional anatomy)[63][64]。 憤怒同理(Empathic anger)則是一種來自於愁苦同理的情緒[55],憤怒同理對於幫助慾望和懲罰慾望都有直接影響。
- 人類識別他人身體感受的能力與人的模仿能力相關,並且似乎建立在人對於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後能產生相應動作或表達其感受的先天能力的基礎上[23]。
- 此教具刺激對話,協助思辨同理心三元素間的關係[19],發現同理心公式的好處在提供初期指引,但探求彼此的觀點異同與觀點背後的脈絡是進一步的學習,最重要的是能溫柔回應個案情感。
- 因此芝加哥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Jean Decety認為,同理心不是人類的專利。
- 對於一些缺乏社交技巧的兒童,這個成功突破是需要成人的協助纔可以成功的。
- 《認知與情緒(Cognition and Emotion)》期刊的另一項薈萃分析則調查了215個樣本,指出女性在非語言的情感認知上較具有優勢[87]。
- 在批判性思考方面,Cicchino[21]指出遊戲式學習的優點包括:以學生為中心、小團體、教師為促發者(facilitator)、以問題作為學習發展的載具。
- 多陪伴孩子一起玩扮演遊戲,鼓勵他發揮想像力,編創不同故事情節與人物互動,爸媽可以適時拋出想法,引發孩子更多想像和創造,讓遊戲豐富有趣。
- 筆者深感教學環境的改變,反思同理心教學在護理教育中的現況,發展此創新教學策略,期望師生雙贏在快樂學習環境中。
平均而言,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同理心;而不分性別來說,同裏心較高的孩子在整個成長過程中的同理心會一直是較高的狀態[89]。 進一步使用事件相關電位(ERP)之類的大腦研究工具分析發現,在看到人類痛苦的狀態向,女性具有比男性更高的EPR波值[89]。 另一項使用N400工具進行的研究則發向,平均而言女性在應對社交情況時的N400值較高,並且與受試者進行的同理心自我報告結果正相關[89]。 一項結構性fMRI研究並發現女性在後下額葉和前下頂葉皮質區域具有較大的灰質體積,這與鏡像神經元相關[89]。 女性在情感和認知同理心之間也有更緊密聯繫的傾向[89]。 扮演遊戲,是孩子愛玩的遊戲之一,因為有機會用自己的節奏和步調,反覆練習所學到的認知概念與技能,從中試著表達情緒,解決衝突和麪對挑戰。
同理心遊戲: 建立同理心小方法:讓孩子猜猜我們心裡想什麼?(新增遊戲)
大概兩歲的兒童通常會透過對應另一個人的情緒狀態來產生一些情緒反應,透過這樣的過程,兒童開始表現出同理心的基本行為[45]。 但也有一些案例在一歲時就產生一些同理心的雛形,因為兒童開始明白,就像自己的行為一樣,其他人的行為也是有目標的[46][47][48]。 有時候,幼兒在兩歲時就會安慰或是關心別人;同樣在兩歲,有些幼兒則會用或「假裝」或是「虛假」的概念來玩弄或是愚弄他人作為遊戲,這些行為要產生的前提就是孩子必須要知道別人在想什麼[49]。 為了發展這些能力,孩子必須要透過更多面對面的互動機會。 同理心並非一種全有全無的事物,而是有不同程度之分的,也因此同理心具有「較多」或「較少」的衡量。 同理心遊戲 同理心互動的典範涉及一個人以「公認的」可容忍方式去準確的識別另一個人持續的刻意行為、相關情緒狀態與個人特徵。
同理心遊戲: 桌遊教育相關書籍推薦
平均而言,女性受試者在同理心商的得分通常高於男性,而男性在系統化商數這兩個商數的區分是由「同理心與系統理論建立的,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對他人的反應可能建立在「情緒與認知的同理」或是「系統化的分析與建構」之上[77]。 同理心遊戲 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男女性則通常在有較低的同理心商數,系統化商數則較高[38]。 同理心遊戲 可憐通常是指另一個人遇到麻煩並需要幫助,但因為自己無法解決問題,對某人「感到抱歉」;情緒感染則是指一個人(特別是嬰兒或暴徒)以模仿的方式「捕捉」其他人所表現出來的情緒,而不必對正在發生的情況有所認知[25]。
同理心遊戲: 個人工具
舉例來說:如果該情緒是以身體感受為中心,那麼同理心的核心即是掌握他人的身體感受。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情感中更重要的是以信仰和慾望的組合為中心,那麼同理心就會掌握決定了這個情感來源的信念和慾望。 這一種能力,是將自己想像成另一個人的複雜想像過程。 同理心遊戲 不過,識別情緒的基本能力可能是天生的[19]並可能在無意識中實現,且它可以藉由訓練以不同程度的強度或準確度來達成[20]。 謝明霏指出,「同理心」是指對他人的遭遇能感同身受,在合理範圍內接納他人的情緒,想法與行為。 除了從遊戲中讓孩子對他人肢體缺陷感同身受外,父母平時可以適時交付孩子一些任務,或讓他分擔家事,不僅能體會爸媽的身心狀況,讓孩子學習照顧別人,進而付出關心。
同理心遊戲: 分享給朋友學習
該研究還發現,當兒童看到一個人故意傷害另一個人的時候,大腦一些參與道德推理的區域也會被激活[51]。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別在於,同理心是對他人的情緒、想法、立場、行為等有真正的理解;而同情心則更多是情緒上和他人產生共鳴;但兩者之間確實有重疊之處。 兒童能透過觀察別人、模仿學習、認同和反思來發展其良好社交行為。 當兒童在玩集體遊戲表現良好社交行為時,得到成人或同儕清楚描述的讚許和回應,他們便可明瞭到自己的優點並加以鞏固。 集體互動遊戲的性質需要合作和尊重遊戲規則才能快樂地玩遊戲,它可以作為一種自然的篩選工具,讓教師識別未能合作完成遊戲的兒童,及早介入提供更多支援,讓兒童及早於互動遊戲中學習人際社交和加強自我控制的能力。
同理心遊戲: 桌遊助人趣
根據“初級看護假設(primary Caretaker Hypothesis)”,史前的男性與初級看護人並沒有與女性相同的壓力,因此可以解釋現代情感識別和同理心在性別上的差異[89]。 愁苦同理(Empathic distress)是感受到另一個人的痛苦,這種感覺可以轉化爲憤怒同理、不公正的感覺或內疚感。 這些情緒可以被視爲親社會情緒,有些人則認爲可以視爲道德行爲的動機[55]。
同理心遊戲: 建立同理心的三格桌遊|沒有標準答案,孩子換位思考與尊重不同的開始
此外,針對不同類型腦損傷患者的研究也證實了情感和認知同理心之間有所區別[33]。 明確來說,下方額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似乎是情感同理心共鳴的作用區域,腹內側前額皮質(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則似乎可以調節認知同理心[33]。 在不同的情況下情感和認知同理心會有不同的影響,並造成不同的行為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