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師認為表達藝術治療比傳統的談話療法新穎,她也嘗試過藝術治療,但最終認為前者在不同領域下,更能有效地紓發壓力。 她又指,表達藝術治療與自身藝術天分並不掛鉤,而且過程中想進行甚麼都可以,只要充分表達出來,心理就能得以治療。 「我現時仍會照著治療師的教導,當遇到壓力,就自己進行表達藝術治療,以達到紓緩效果。」由此可見,表達藝術治療對減壓有一定成效。 表達藝術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它融合了不同藝術媒介的治療模式,分別是視覺藝術、音樂、戲劇、舞動及文字創作。 表達藝術治療亦是非言語為主導的溝通模式,能排除言語帶來的一些限制和困難,透過五感的探索,去發現人與生俱來的美感、想像力以及創造力。
這是一個泥塑治療的例子:當事人揑了一個正方形的盒,有蓋,內裏也擺放了一個泥造的圓球。 於是,黃嶽東運用心理治療的技巧,讓當事人明白他做每一步背後都有一個目的,都希望有實際功用,「有用」就是他的心魔。 他建議當事人把盒子清空,不盛載東西,當事人也覺得失去了功用,無法接受。
表達藝術: 【表達藝術治療】「表達+藝術+治療」你聽過嗎?讓人抒發內心情感、思緒、難以言喻的事情
疫情初期,求助者會因恐懼感染新型肺炎或缺乏防疫物資,而產生心理壓力,或因自我隔離而產生孤獨感及被排除感。 其後,疫情掀起在家工作的模式,在家時間比以往長,導致原有的兩性或夫妻關係問題浮現,再而引發更多磨擦,形成導火線。 因員工會擔心上司認為他們沒有努力工作,或沒有下班時間,長期處於工作模式,令精神壓力長期高企。 課程讓你學會使用簡單的材料,如電線、海棉、膠水、線、布料、羊毛、珠子、鈴鐺或飾品,創作屬於你自己獨特的「心靈公仔故事」。 通過這個溫和而講求直覺的創作過程,讓你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發揮創作力,塑造屬於自己形象的「心靈公仔」,並透過創作故事及故事敘述,表達當下心境,與其他參加者互相分享溝通,揭開公仔背後的「故事」。
然後黃嶽東慢慢邀請當事人把圓球拿遠一點,再遠一點,這樣一步一步展示,才讓他領悟「給予自己空間」也是十分重要。 沒想到杜蘇芮颱風整夜狂襲,「福氣」大貓也被強勁的風勢吹倒,同是作者的裏長謝錫元也說,被吹垮也是料想到的結果,感謝這個美好的作品。
表達藝術: 「表達藝術治療」 基礎應用證書課程 – 透過不同物料進行藝術活動
藍博士在浸大創新服務學習中心(CISL)協助下,推出了廣受歡迎的「Creativity, Wellbeing and Art Therapy」服務學習課程,向學生介紹藝術治療。 我們相信每人均可用藝術啟發內在的潛能,透過藝術,分享創意、資源、新發現、淚水、歡樂和樂趣,從而提升健康和福祉。 藝術帶來清晰的腦袋、體恤的心、能量和可能性,讓我們得到更好的轉變。 周雪甄是註冊音樂治療師,她認為,音樂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讓人與人連繫起來,許多時當事人都不善於表達,但樂器卻能充當橋樑。 此前,他已在歐洲和美國的會議和工作坊上作推廣,特別針對不熟悉該模型的藝術治療師。 他在浸大修讀社會工作,畢業後成為註冊社工,但長久以來對靈性和生命意義的追尋,驅使他前赴加拿大修讀神學碩士學位。
常見的例子如邏輯思維及言語技能未成熟的孩子,可透過藝術嘗試去體會或展現抽象的思想及情感。 而戲劇或角色扮演,可增強溝通能力和同理心,有助引進新的思維角度,跳出固有框框,不論兒童或成年人,都可以從中獲得啟發。 藝術能提供一個創意無限的空間,使人在輕鬆和富趣味的活動中,去自由地表達自己。
表達藝術: 表達藝術之「心靈公仔故事」證書課程
Celia在過去7年間於加拿大成功申請資助,將表達藝術治療的方法應用於學校、青年人、長者的服務上,成功提升參加者溝通能力,促進成長,達至多元文化融和與長幼共融的目的。 表達藝術2025 黃雯詠小姐為本地不同機構提供個案治療或小組形式表達藝術活療服務。 天力亞太顧問高級顧問及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蘇瑞雯 (Sandy) 指出,因疫情而尋求協助的個案有明顯升幅。 根據他們去年1至7月於亞太地區所調查的數字顯示,有42%求助者因疫情而引起心理問題而尋求諮詢,而且有68%的諮詢者為男性,可見男士們的壓力管理能力比女士低。
- Sandy相信,治療過程並非單向關係,而是互相影響及成長,從而更瞭解自己,豐富人生閲歷。
- 一本包涵表達藝術治療理論與實踐的實用概覽,當中有實用的活動構思、經驗分享、個案故事及反思,亦是作者作為表達藝術治療師的應用日記,具本土特色的表藝術實踐必讀參考書。
- Sandy介紹一本由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的創辦人維克多.弗蘭克(Dr Viktor Frankl)撰寫的哲學類書籍。
- 透過藝術製作過程,參與者更可以瞭解自己以及發掘的內在的需求。
許多藝術治療師原本都是藝術家、教師或者職業治療師,並參與社區心理衞生團隊的工作。 較普遍接受藝術治療的對象包括:長期病患者如癌症、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羣等;成癮防治的人士如戒酒、藥物等;有學習障礙及泛自閉症人士,近年也有應用於應對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以及照顧戰後的難民及兒童。 課程特色
表達藝術: 有慈善組織辦工作坊推廣表達藝術治療 透過不同藝術媒介抒發情緒
「心靈公仔故事」可以被應用為表達自己的一種有效治療方式,亦是連繫內心世界的輔導工具。 謝鳳婷小姐於為不同學校、非牟利機構提供表達藝術治療服務,曾服務學生、特殊需要兒童、家長、長者、視障人士等組羣。 謝姑娘亦提倡健康促進論的概念, 在個人及社區層面推動以藝術建立身心靈健康及其重要, 鞏固內在資源以面對環境中的逆境及挑戰。 黃嶽東為註冊輔導師(CCoun)、註冊藝術和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AThR&REAT)、陶藝家及香港中文大學兼職講師。 他修畢香港大學輔導學碩士學位,並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取了純藝術和心理學碩士學位。
表達藝術: 課程詳情
兒童不像成人能用豐富的字彙來表達自己,但他們可以透過「玩」來表達。 遊戲治療即是給兒童一個機會,讓他們能透過遊戲表達自己的困擾和感覺,就好像成人用「說的」來 表達一樣。 當累積的壓力被釋放出來,兒童開始學習面對並解決困擾,進而達到正向的成長與發展。 心理劇是結合戲劇藝術呈現的團體心理治療模式,在導演的引導下,重新演出生命故事中的各個角色,身歷其境中深入對自己與他人的理解,擴大自己的彈性與創造力,在夥伴的真心交流中,更有行動力地去面對挑戰。 結合藝術、音樂、遊戲、書寫及心理劇等多元模式,依照來談者的特質,提供符合其需求的表達性素材;以有別於單一口語表達的工作方式,陪伴來談者突破生活僵局、破繭而出。
表達藝術: 「表達藝術治療」 基礎應用證書課程 – 學員彼此分享
他曾為社會工作者等不同專業人士舉辦工作坊,作為其外展和知識交流工作的一部份,過程中他發現其創新的藝術應用模式和培訓,能提高參與者的專業表現,減少身心虛耗和同情心疲憊,提升專業助人的技能和效率。 作為一個藝術治療師,除了為求助者提供輔助,Sandy自己也堅持終身學習。 表達藝術2025 要站在對方角度感受,才能顧及細微之處,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她又表示,而學懂如何抽離亦尤其重要,因為求助者會傾瀉很多心底情感出來,作為治療師要懂得抽離情緒,才能作出專業的治療方案。
表達藝術: 服務方式
「其實,這些都是以藝術作為媒介,深入我們內在創造力的泉源,讓我們重新掌握自己,覺得自己有能力走出困惑。」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聯合情緒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輔導員黃嶽東解釋這個做法的核心。 任何人都可進行藝術創作,因為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表達自我的本能。 她又指近年收到越來越多有關移民潮的情緒求助,中心會籌辦更多社區工作坊,令表達藝術治療更加普及喚醒大眾更重視心理健康。 在羣體活動中,參與者可從成員身上得到支持,彼此分享,互相協助解決問題。
表達藝術: 表達藝術治療體驗工作坊
表達藝術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方式,提供了非語言的表達及溝通機會,並為其提供安全的空間與媒介抒發情緒及想法。 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以優異成績於香港大學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畢業,另於英國修畢以深度心理學為基礎的聲樂心理治療課程成為Austin聲樂心理治療師。 有多年於學校、社福機構、商業機構及私人執業的治療經驗,服務對象主要包括青少年、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受情緒困擾的人士、少數族裔、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認知障礙患者等。 曾獲香港各大學邀請擔任講者,現於美國索非亞大學擔任兼任講師,亦為國際表達藝術治療協會董事會成員及Rising Star得主。 她曾於多個國家提供表達藝術治療培訓,包括美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印度和中國內地等。
表達藝術: 活動
逾6成受訪者表示壓力來自政治或社會環境及疫情,疫情壓力亦源自與人交往機會減少及擔心患病。 表達藝術 達中等至嚴重抑鬱程度的受訪者增至23%,創2012年以來新高。 要調節心理健康,不但有傳統的心理輔導,同時亦有多種藝術治療可供大眾選擇。 表達藝術治療是一種融合視覺藝術、音樂、戲劇、舞動及文字創作等藝術媒介的治療模式,透過藝術參與及創作達至身、心、靈治療效果。
表達藝術: 「表達藝術治療」 基礎應用證書課程 (第14屆)
表達藝術治療是融合表達藝術及心理治療,一種以綜合藝術作為工具的治療方法。 據國際表達藝術治療協會的定義,表達藝術治療是透過利用不同的藝術媒介,包括視覺藝術、舞動、戲劇、音樂、寫作及其他創意活動,達至個人及社區的進一步發展及成長。 表達性藝術治療、藝術創作課程,是我們的特色;結合「藝術」、「遊戲」與「心理劇」,讓毛蟲陪伴你一起成長。 俗話說:「一副畫勝過千言萬語」,正道出藝術能夠傳遞 許許多多複雜感受的奇妙能力。
表達藝術: 港人壓力爆煲 表達藝術治療成新出路
不過,在團體中進行藝術治療也有缺點,譬如成員較多,而情緒困擾很多時涉及私隱,這樣保密可能遇到困難。 而在處理一些較敏感的問題,譬如少數族裔問題,有可能遇到標籤化或污名化的問題。 表達藝術 普林茨霍恩(Hans Prinzhorn)於1992年出版《精神疾病患者的藝術造詣》,講述精神疾病患者創作藝術的經驗。 這本書鼓勵了一些從納粹政權移居英國的精神科醫生,蒐集了更多相似的繪畫。 香港藝術學院位於香港藝術中心10樓之學院本部現正暫時關閉以進行裝修工程,於學院本部進行的短期課程亦已暫停,在裝修工程後,短期課程將以新的面貌於約2020年3月重現。 抑鬱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 5% 的人口患有此病,香港的情況尤為嚴重,不少研究已指出精神健康疾病在香港相當普及,過去兩年的新冠疫情令問題雪上加霜。
Sandy相信,治療過程並非單向關係,而是互相影響及成長,從而更瞭解自己,豐富人生閲歷。 Celia 為註冊社工及社工督導超過30年,在香港及加拿大擁有多年運用表達藝術治療的技巧和知識,應用於兒童、青少年、老人、社區、智障人士和精神康復者服務上的經驗。 通過表達藝術的手法,推廣心理健康,策劃和推展多個大型藝術共融計劃及工作坊。
課程介紹表達藝術療法(EXAT)中使用的五種不同表達藝術形式(視覺藝術、形體藝術、創意寫作、音樂、戲劇)。 通過體驗式學習,學員將知識藝術創作如何達到治療效果,例如釋放壓力,發掘自己的長處和弱點等。 表達藝術2025 表達藝術2025 由於EXAT注重於藝術製作過程,而不是藝術品的審美欣賞,因此學生不需具有任何藝術創作經驗。 即使有輔導經驗,亦未必能夠自我調整心理狀態,曾任教多年的陳老師便是如此。 她主要負責高年級學生的文憑考試,但疫情下的文憑試接連受到影響,加上社會運動和長期網上授課等難關。 陳老師曾經感到喘不過氣,造成長期焦慮,加上夜夜失眠,需要尋求各種心理治療。
在此情況下,社會上急需具成本效益並以社區為本的非藥物療法,而藝術療法正好滿足此需求。 藍博士所做的突破性研究,旨在探索陶泥和混合媒介藝術治療如何改善不同羣體的心理狀況,而在學童和專業人士羣體中取得的研究結果尤其鼓舞。 藍博士是藝術治療專家,他會與世界各地的藝術治療師和社會工作者分享專業知識,相關的研究結果可幫助人們面對壓力和抑鬱問題。 表達藝術2025 但其實任何年齡的人士,不需要什麼藝術技能或經驗,均可接受表達藝術治療。 因為治療師會陪伴着客人整個治療過程,按照不同情況為個別人士,定立治療目標及方案,協助客人不斷探索、瞭解及嘗試不同的藝術媒介,以最適合的方式去進行治療。
表達藝術: 「表達藝術治療」 基礎應用證書課程 – 課堂中自由地進行創作
近年坊間開始興起很多非傳統療法,而其中最令人覺得好奇的,莫過於「表達藝術治療」,因為藝術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及遐想,但同時也比較難捉摸,被用作治療更有點令人摸不着頭腦。 今次身兼畫家及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的林熙Snowy會為大家解答。 音樂治療主要分四大類:行為音樂治療、音樂引導意象、創意音樂治療及心理動力學音樂治療,周雪甄所用的音樂治療方法則結合了後二者。 她舉例說明,以鋼琴與鼓合奏來與當事人建立聯繫,通過節奏快慢輕重,悠揚或短促跳脫的琴音,如你拍幾下鼓,我彈幾下鋼琴,即興彈打互動,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與當事人「交談」起來。
大環境叫人不安,若想改善心理健康,除了傳統的心理輔導,近期流行的表達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也可以是出路。 根據香港表達藝術治療協會指,表達藝術治療與藝術治療的不同之處,在於藝術治療只會以視覺藝術作治療方法,而表達藝術治療的方法主要有5個範疇,包括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及創意寫作。 治療師會融會貫通五種表達方法,針對求助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令他們透過藝術的形式瞭解自我,從而達致自我療癒及增強自我意識。
無論是協助患病的兒童、精神病患者,抑或是有創傷經歷的人士,讓他們走出陰霾,基礎理念都是相信人的創造力有療癒作用。 黃嶽東指出,這套「創造連繫」(Creative Connection)的理論,是以美國心理學家卡爾. 羅哲斯被譽為人本主義的始創者之一,強調人有自我調整的能力,可以恢復心理健康,當中人的「創造力」十分重要。 Sandy介紹一本由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的創辦人維克多.弗蘭克(Dr Viktor Frankl)撰寫的哲學類書籍。 書本講述身為神經學家暨心理醫生的作者在德國納粹集中營的生活,透露如何面對逆境尋找及反思生命意義。 他所創立的意義治療學對Sandy影響尤深:如何從生活中領悟生命的意義,即使面對難關,也積極地面對現實,努力追求生命意義,好好生存及生活。
表達藝術: Facebook: Healing Arts 表達藝術治療及心理輔導
表現藝術治療是透過藝術創作過程來達至心理治療和個人成長的效果。 透過藝術製作過程,參與者更可以瞭解自己以及發掘的內在的需求。 表達藝術 不少人都體驗過藝術能令身心放鬆,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藍建文博士正致力探索藝術治療能怎樣改善人的情緒健康,緩解抑鬱。 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這日在西九文化區舉行工作坊,推廣表達藝術治療,參加者可以在大自然下自由作畫,並和其他人分享創作概念,有家長趁假期特意帶小朋友來體驗。
表達藝術: 表達藝術治療入門
在融洽的氣氛中,參與者亦可從其他成員的回饋中獲得啟發,從他們身上學習。 「加入了混合媒介藝術製作小組的學生,其頭髮皮質醇水平大幅下降,心理機能也有所增強。」藍博士現正與生物系黃港住教授等一衆浸大同事合作,分析從兩項研究的參與者收集所得的頭髮皮質醇樣本。 在一項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優配研究金資助的研究中,藍博士正進行隨機對照試驗,探索陶藝對香港約 100 名中學生的影響,監測學生頭髮中一種與壓力相關的荷爾蒙——皮質醇的水平。 一本包涵表達藝術治療理論與實踐的實用概覽,當中有實用的活動構思、經驗分享、個案故事及反思,亦是作者作為表達藝術治療師的應用日記,具本土特色的表藝術實踐必讀參考書。
表達藝術: 香港表達藝術治療協作社(前身為香港表達藝術治療基金會)是於香港成立的一個非牟利註冊社團。
他目前為聯合情緒健康教育中心兼職輔導師和表達藝術治療師,服務對象包括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成年人和青少年、特殊教育需要學生、LGBT社羣及有情緒問題的性工作者等。 表達藝術2025 疫情爆發初期,市民人心惶惶,主要因缺乏防疫物資而產生恐懼。 疫情持續至今超過一年,香港人難免累積了不少負面情緒,包括工作、家庭及生活上因疫情帶來的轉變,導致產生各種壓力。 香港心理衞生會公佈「全港抑鬱指數調查2020」,於去年8至9月訪問1336人。
一項針對初中生使用混合媒介藝術的相關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儘管學生面對巨大壓力,但製作混合媒介藝術作品有助他們調節情緒。 我們是一個親切共創的社區羣體,推動用表達藝術促進個人成長、小組發展和社會轉化。 我們盡力支持有志人士在生命、輔導、小組、教育、建立社區和倡導工作中,深入表達藝術的元素。 【Now新聞臺】近年興起的表達藝術治療,旨在運用不同藝術媒介,讓求助人表達內心感受,有慈善組織舉辦工作坊,令參加者透過藝術創作抒發情緒。 另外,藝術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有助不同年齡及需求的人士,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