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豐紗廠的導賞團中,參加者及團體可以瞭解到南豐紡織舊廠房如何活化成為嶄新的南豐紗廠,並將荃灣區的紡織歷史連接未來,邁向創新科技與時尚融合的發展方向。 今年世界之約@南豐紗廠以「失敗」為主軸策劃《失敗同樂會》以一系列運動及心靈工作坊來關注打工仔的身心健康。 由6月15起至8月1日開設 「失敗認領處」,細說多個失敗故事。 麥錦生說當商會想要多些車,便會主動問司機有沒有興趣。 他又說,以前幫商會造小巴牌,他開價是百多元,但商會連路線牌計入線費達20萬元,司機「冇20萬就唔使埋嚟條線攞客」,而且每月尚要交管理費。
手寫 小巴牌 、手雕神主牌、手刻麻將,這些都是在外國人眼中視為珍寶的技術及工藝品,我們卻總是在它們被外國人熱捧後,才後知後覺去珍惜。 第一代小巴價錢牌是以花碼寫成,其後就變為第二代的中國數字牌,不久再改成現時的阿位伯數字牌。 據麥錦生表示,花碼字在香港開埠時便已通用,「當時(上年紀七、八十年代)無論街市、茶樓都係寫花碼字」。 到七十年代,香港輸入外傭,因為她們看不懂花碼字,結果小巴價錢牌在八十年代初便改為阿拉伯數字。 隨著時代變遷,小巴逐漸被取代,手寫小巴牌的需求因而下降。
手寫小巴牌: 香港獨有的回憶 – 小巴牌
雖然大丸百貨於1998年結業,小巴站亦已遷至糖街,但是不少乘客下車時,仍舊會喊「大丸有落」來示意下車。 謝先生稱,目前業界人手不足嚴重,早前已率先聯同10名行家,往內地進行首批申請面試,望一取得配額已可有合適人選即申請來港。 小巴膠牌多為白底加上紅、藍字,紅色大字代表終點站,藍色細字代表途經的地方,這個你或許已經知道。 手寫小巴牌2025 手寫小巴牌 但原來另外數款膠牌包括藍底黃字、綠底白字、黃底紅字等均蘊藏了小巴業界行規。
他藉此鼓勵年輕人遇到困難時,不要輕易退縮,應盡自己能力、耐性,把事情做到最好。 大丸有落經常乘小巴往來灣仔和銅鑼灣的朋友,一定聽過「大丸有落」這句話。 其實「大丸」指的是以前位於銅鑼灣記利佐治街與百德新街交界的大丸百貨。
手寫小巴牌: 小巴牌匙扣 – 香港製造
白底膠牌以紅、藍書法字體為特色,多年來為無數乘客引路。 考考你,你知道圖中花碼價錢牌上,寫的是甚麼數字嗎? 小巴價錢牌最初以花碼字寫成,其後改為中國數目字;再到七十年代,香港輸入外傭,改用阿拉伯數字後,便一直沿用至此。 ▲工作坊以小班教學,每節十個學生,麥師傅亦會執筆示範。
- 手寫 小巴牌 、手雕神主牌、手刻麻將,這些都是在外國人眼中視為珍寶的技術及工藝品,我們卻總是在它們被外國人熱捧後,才後知後覺去珍惜。
- 1969年政府曾承諾白牌車只要補錢便有車牌可合法經營,而當年只有少量禁區,紅色小巴的自由度很高。
- ▲工作坊以小班教學,每節十個學生,麥師傅亦會執筆示範。
- 全港僅餘手寫小巴膠牌師傅麥錦生接受《香港01》訪問時解釋,紅Van車頭膠牌底色原來別有含意。
當時在經營上遇到困難,可為了年幼的孩子和五六個夥記的生計,即使壓力大也咬緊牙關堅持下去。 後來小巴牌機械化生產,集體運輸服務完善,業界對小巴牌的需求大減,這行業逐漸息微。 傳耆是一家由本地領先數碼營銷公司 — Fimmick於2016年孕育的社會企業,旨在推廣跨代溝通,尤其著眼於傳統一輩及數碼新生代之間的交流。 手寫小巴牌 我們致力聯繫師傅、發掘手藝作品背後的價值及意義、並共創融合社會參與及互相尊重的社羣。 訂製手雕麻雀及小巴牌製作時間將會延長,詳情請參考產品簡介。 |滿HK$300免運費(香港地區)| 如需郵寄至墨西哥及愛爾蘭,請先與我們聯絡查詢郵費。
手寫小巴牌: 小巴價錢寫法為外傭而轉?
據指,花碼是由南宋的「算籌」演變而來,在明代中期開始流傳,當時蘇杭一帶經濟貿易蓬勃,不少商人雲集,花碼就被用來為交易計數。 不久蘇杭一帶市民便通用花碼,故花碼又稱「蘇洲碼子」。 麥錦生「教路」,價錢分兩行,上一行寫的是數字,下一行寫的是單位,如下一行刻着「元」,即上一行的第一個數字為個位數。 例如〤〥下方是「元」,即是4.5元;若下方寫的是「十元」,便會是45元。
媒體的報導讓年輕人重新認識這段歷史,更幫麥師傅為小巴牌尋求出路,例如開通面書專頁。 其後陸續有年輕人透過網絡認識麥師傅,提議製作迷你小巴牌,並創作「過三爆四」、「成功出pool」等潮流字句。 麥師傅在平日乘車、逛街時,亦會細心留意時下的潮流用語幫助創作。 產品上的用語範圍廣泛,包括政治時事、動物權益等等。 惜好景不常,回歸談判期間,香港前境不明朗,迎來生意的慘淡期。
手寫小巴牌: 小巴牌中牌
兩年前,一位女孩前來訂製數十個小巴牌,在上面寫上不同國家名。 當時麥師傅覺得很特別,細問之下得知,女孩快將失明,希望在小巴牌上寫上曾踏足的地方,以作留念—將經歷記錄下來,把回憶藏於心。 麥師傅一直以來為不少年輕人訂製小巴膠牌,曾經有一位女孩於情人節前夕,特意訂製一個西環往荃灣通宵線的小巴牌,原來她居住在西環,男朋友則住在荃灣,每次約會後,男朋友都會送她回家,再乘同一輛小巴回去,真是既貼心又浪漫。 1969年政府曾承諾白牌車只要補錢便有車牌可合法經營,而當年只有少量禁區,紅色小巴的自由度很高。 不過現在禁區愈來愈多,加上政府開放紅色小巴可換牌做綠色專線小巴,紅色小巴數量不斷減少。 麥錦生亦講及以前舖位為地下連一樓,店內有7、8個夥計。
手寫小巴牌: 「紅Van養活我一家」 招牌師傅40年小巴緣
對於紅Van,麥師傅指「係我嘅全部」,「幫我創業,守到而家亦都有個價值。由1982年參與紅Van嘅工作,到而家淨返我一個,我覺得有個使命感,我唔做就冇」。 當社會日益進步,不少傳統行業只能步向式微的道路,「手寫小巴牌」亦難逃這命運。 然而,香港仍有一位師傅堅持製作,望把這門手藝傳承開去,他就是麥錦生師傅。
手寫小巴牌: 手寫小巴牌工作坊
手寫小巴牌師傅麥錦生,16歲開始學師寫招牌,從油麻地炮臺街的一間樓梯舖做起,一步步發展到自置物業,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店舖。 70、80年代正值小巴生意蒸蒸日上的時候,因紅Van(紅色小巴、公共小巴)無固定路線,在未有海底隧道之前,佐敦道碼頭客流量大,載客小巴絡繹不絕,麥師傅在機緣巧合下開始了書寫小巴水牌(小巴牌)的生涯。 他感慨紅Van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不但養活了他一家人,還是他一生為之拼搏的事業。 公共小巴營辦商負責人謝先生向《香港01》表示,旗下兩間主要營運葵青區公共小巴的公司,已向運輸署申請輸入外勞,料涉及20個名額。 他表示,運輸署第一輪的配額審批預計需要一個半月時間,營辦商在取得配額後,纔可到內地找合適申請者。
手寫小巴牌: 由「手寫」至「絲印」再變「雕刻」
▲參加者親手寫上精心設計的字句,為家增添一份特色。 南豐紗廠獲邀為香港藝術發展局第十五屆「校園藝術大使計劃」的策劃夥伴,夥拍藝術家曲淵澈以跨媒體藝術呈現另類的編織故事。 從編織反思一種日常作活如被賦予不一樣的功能,如何能顛覆我們的日常生活。 情況就如今天的智能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但同時也能成為一把雙刃劍。 回想當時沒有高科技,寫招牌都是用書法體,看到當時這行業收入不俗,便萌生入行的念頭。 他說,可透過內地勞務公司介紹的中介公司尋找申請人,亦可自行尋找合適人選,但最終必須透過指定的內地勞務公司申請來港工作,包括入境處審批在內等,預料內地申請來港程序也需時兩個月,故首批司機最快或要11月纔到港。
手寫小巴牌: 小巴牌系列
15 歲起接觸廣告設計,至今從事小巴牌行業接近40年。 七十年代初在旺角一間招牌鋪學師,並在1978年於佐敦開設自己的招牌鋪服務附近街坊。 故此,1982年便搬到現時「巧佳廣告公司」鋪位,當時門口便是小巴站,小巴司機見他有寫字的經驗,便找他寫小巴牌,生意漸上軌道。 1984年,政府批准小巴加裝空調,以致小巴數目增加,手寫小巴膠牌行業因而進入全盛時期。
手寫小巴牌: 小巴
麥師傅希望透過工作坊可傳承紅van的文化,同時讓人瞭解紅 van 歷史,讓現代人再次執筆寫字,從而開始習字。 手寫小巴牌 80年代是紅 van 的全盛時期,麥師傅每個月可賣2-300塊 小巴牌 ,但近年政府慢慢把紅 van 轉型做綠色專線小巴,現在來買小巴牌的司機買少見少。 「由於紅 van 的服務路線、服務時間、班次、收費都不受政府監管,收 $1又得,$100又得,在不少日本人眼中是別具特色的交通工具。」麥師傅說。
手寫小巴牌: 佐敦小巴資料館 手寫小巴牌麥師傅親自打理
麥師傅即席示範,用毛筆堅持一筆一劃手寫,更保留寫繁體字傳統,絕不寫簡體字。 麥師傅寫紅VAN水牌已有30多年,只見他每落一筆都絕不猶豫。 雖然小巴文化資料館已經開幕,但由於疫情關係,現階段只接受團體預約到訪,暫未正式對外開放,不過相信隨著疫情緩和,將會不日對外公佈,大家可以留意Facebook公佈開放日。 館內左右牆身裝上大型燈箱,展出由麥師傅自己的私人珍藏與其他人捐贈的小巴歷史藏品,如舊報紙、舊相片等,稍後更會於館內安裝真車的19張小巴座椅。 館的打卡位定是1:1紅Van車頭,其基本設備通通還原,如舦盤、波棍、水撥、燈號及照明等,連散銀膠架都有,細緻度十足,大家也可坐上小巴司機位,體驗一下小巴司機的工作日常。
手寫小巴牌: 小巴膠牌以白底膠牌以及紅、藍書法字為特色,上面寫上目的地及價錢,多年來為無數乘客引路。1984年,政府批准小巴加裝空調,以至小巴數目增加,手寫小巴膠牌行業因而進入全盛時期。
今年開幕的「小巴文化資料館」,亦圓了麥師傅的夢,透過豐富的相片和展品,展示給訪客小巴發展史,鼓勵新生代進一步認識小巴文化。 麥師傅樂意跟年青人接觸,他十分欣賞年青一輩的創意,他們提出的「潮語」亦令他開了眼界。 手寫小巴牌 麥師傅認為,做禮品不是最重要的方向,他更重視向年青一輩介紹小巴文化、書法藝術,因此每次開辦手寫小巴牌工作坊時,他都會先花一個小時的時間介紹小巴的歷史背景,再開始示範小巴牌的製作。 政府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本月17日起接受申請,運輸及物流局回覆指,截至週三(26日),機管局及運輸署分別接獲2份航空業及7份小巴或客車行業申請。
手寫小巴牌: 工作暑熱警告下午4時50分取消
麥錦生寫小巴水牌30多年,從以前為師傅寫牌、到自己開舖,見證過紅Van最風光時刻,也見證着紅Van正漸漸走向歷史盡頭。 另外,也有舊報紙、舊相片、路牌等展示小巴歷史。 資料館共有兩層,樓上則展示各式各樣的手寫小巴牌和不同款式的小巴牌鎖鑰扣,分別寫上不同字句,如「香港加油」、「前面有樂」以至一眾潮語,相當過癮。
手寫小巴牌: 手寫小巴牌-小巴膠牌二三事
專線小巴牌以白底以及紅、藍書法字為特色,上面寫上目的地及價錢,昔日全是用人手寫在膠牌上,甚至連收費都用「花碼」標示。 多年來為無數乘客引路,是一個真正屬於香港人的故事。 在小巴行業40年,麥師傅自信熟諳小巴歷史,也非常珍惜這段流金歲月。 他仍記得消失了的大丸、銀都、旺角先施、香港紗廠,當年用心書寫的每一粒字,仍然歷歷在目。 麥師傅說:「小巴水牌在紅Van擋風玻璃前面,不僅僅一個牌那麼簡單,紅Van陪伴著香港最風光的時光,我覺得小巴在香港的發展史上都有重要的角色!」當招牌字一個個變成了電腦字,手寫字漸漸式微,他感到十分可惜。
手寫小巴牌: 香港首個小巴文化資料館 1:1紅Van車頭+手寫小巴牌精品 不日將設導賞團
做紅色小巴生意,難不免要與江湖人物打交道,麥錦生輕輕帶過交集,但又不諱言小巴行業的內幕,更提及為免得罪兩方人士,所以另設公司專接政府救護車、警車工作。 於夾縫間努力生存去養大子女投身社會,麥錦生的故事體現了香港人的拚搏辛勤及靈活變通,這份精神跟小巴水牌一樣,值得流傳下去。 他一直有辦小巴文化資料館的念頭,但礙於本身位於佐敦的工作坊閣樓空間有限,所以一直未付諸實行,早前碰巧工作坊樓下有空置舖位,所以便租下,小巴文化資料館便應運而生。
驟眼看花碼數字有如「鬼畫符」,除了一、二、三較容易明白外,其他數字均難以分辨。 全港唯一手寫小巴膠牌師傅麥錦生,30多年前入行一直為小巴寫花碼,由他細說數字「演變」最適合不過。 不過,到自己開店,他便明碼實價,即使是藝人吳業坤為演唱會宣傳海報找麥師傅製作小巴膠牌,他亦只收「平民價」。 麥錦生指對方帶了兩個助手來訂牌,並沒有講明是為了演唱會之用,他笑言「我(最初)唔知佢係邊個嚟㗎,(訂牌)『友情價』百幾蚊、幾百蚊係咪玩㗎,咁貴嘅?原來係演唱會嚟嘅,佢出咗張海報我先知係佢」。
由於疫情關係,雖然資料館暫時只接受團體預約到訪,但於月中亦有小巴膠牌書寫工作坊和導賞,不妨留意一下。 大約十年前,由於店鋪立於廟街附近,平日不少遊客經過。 麥師傅解釋小巴牌的由來後,他們都被這香港獨有的產物深深吸引,紛紛購買、拍照,甚至放上他們國家的旅遊雜誌,引起了香港傳媒的注意,吸引了電視臺和雜誌的訪問。 出身貧困的麥錦生,12歲已開始打雜工幫補家計,最初在鞋舖工作,鞋舖倒閉後,他16歲開始在招牌舖做學徒,從學寫毛筆字開始,勤奮練習,寫得一手好字便是他謀生的重要技能。
手寫小巴牌: 香港工匠:不死手寫 小巴牌 變手信再創熱潮
1978年,麥錦生開始自立門戶,在炮臺街街尾的樓梯舖寫招牌。 談到如何與小巴結緣,還與他租舖的位置有關,「不是我入行,是這行來找我的。」當時的炮臺街是一條非常熱鬧的街,有8條小巴路線以此為總站,直通港九新界,他的店舖門口正是小巴站,司機看到他會寫字,就請他幫忙寫小巴牌。 當時他只是當兼職來做,夜晚收工後,有空就幫這些司機寫一寫。 全港僅餘手寫小巴膠牌師傅麥錦生接受《香港01》訪問時解釋,紅Van車頭膠牌底色原來別有含意。 外國有工匠概念,手工藝有價,工藝品再貴都有人買,工匠再艱辛都有 人做。 其實香港也有工匠,但你有珍惜過這些香港獨有的手工藝嗎?
手寫小巴牌: 香港人
麥錦生回想最風光的時期,是在1984至1986這兩年間,當時政府規定小巴由「熱狗」全改為冷氣小巴,4,000多架小巴要轉車款。 新車出廠後,小巴需要麥師傅幫忙下設管、燈箱等才能營業,所以「出咗車第一站就係嚟呢度」。 麥師傅說最墟冚的一次是舖外整條街停滿了等待加設備的小巴。 手寫小巴牌 麥錦生第一份工是在鞋舖做雜工,自12歲開始,在店裏傳遞、收拾鞋履。 直至三年後,鞋舖因大廈拆卸而結業,麥錦生才轉工。
麥師傅表示,「香港只有十八區,地名數量並不足以令手寫小巴牌延續下去。」近年,不少港式潮語湧現,有不少年輕人向麥師傅訂製潮語小巴牌,製成一個個精緻小巧的鑰匙扣,以另一種方式推廣手寫小巴牌。 八十年代,小巴是主流的交通工具,全盛時期有數千輛小巴日以繼夜地接載乘客,手寫小巴牌的需求很大。 當時,本職是製作膠片招牌的麥師傅在炮臺街自立門戶,碰巧店舖外有數個小巴站,小巴司機欣賞麥師傅的一手好字,遂請他手寫小巴牌以顯示小巴的起點與終點站。 現在多人買小巴膠牌是為了紀念,憶起以往滿街小巴均掛着這樣的一塊水牌,為下一代留住老香港的印記。
運輸及物流局回覆最新數字,指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下,截至週三,機管局及運輸署分別接獲2份航空業及7份小巴或客車行業申請。 紅色小巴營運自由度高,不受法例規管路線、班次及收費,可說是「冇王管」。 麥錦生指曾經為小巴司機做過最貴每位100元的價錢牌,「100蚊係30年前嘅100蚊喎,30年前啲人一日都搵唔到100蚊啦」,尤其是颱風天,司機開「天價」屢見不鮮。 除了用字有所變更,小巴膠牌的製作方式亦改了兩次。 麥錦生1982年開始手寫小巴招牌,其後變為絲印,即以絲網刮油漆到膠牌上,但麥錦生指絲印的缺點是當太陽照曬下,容易因紫外線而分解,新牌「落地」三個月後顏色就會變淡,於是他一度黏上透明膠紙,但效果不彰。
手寫小巴牌: 文化
說起小巴,大家都不會陌生,畢竟大家由小至大都一定坐過,而近年手寫小巴牌更成為一股文青熱潮, 為日漸式微的手寫小巴牌工藝,找到一個新的方向,繼續傳承下去。 手寫小巴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那麼,小巴的歷史呢? 手寫小巴牌師傅麥錦生先生抱著這樣的想法,開辦香港首個小巴文化資料館。 政府為求監管小巴,於是鼓勵營辦商將紅色小巴轉營綠色專線小巴,並致力為專線小巴開發新路線。 手寫小巴牌 麥錦生指「因為每條綠色線都有個話事人,呢個人一定要冇案底、唔係黑社會,正當生意人。總之有啲咩事(政府)就捉呢個人,如果犯法就捉佢坐監,咁佢咪驚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