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柴灣角起步,踏元荃古道上引水道,繞山至下花山,先探問路石,然後經烈女宮、報德亭和樂心園上走上花山,踏山林間村徑至蓮花山公立學校。 續接走元荃古道和麥徑出清快塘,欣賞盛開的睡蓮,然後下降深井離開。 荃灣蓮花山位處大帽山西南,現時網上對荃灣蓮花山的資訊都頗為混亂,現在比較主流的說法是蓮花山最高點是高海拔578米的蓮心頂,北面有花山頭、南面有花山尾兩個山頂。 另外,蓮花山附近有石龍拱、上花山及下花山等山峯。
- 據《香港本地風光.附新界百詠》指,荃灣的蓮花山又叫「蓮華山」,簡稱「花山」,分為上、下花山,主峯謂「五佛冠」;其南面另有一峯,因山上有一塊方形岩石,故名「三寶佛印」。
- 在此以前的舊地圖,則將此峯標作「Pak Sha Kiu」(白沙橋)。
- 接上來往元荃古道及麥理浩徑九段的山徑,左轉走至元荃古道,再左走返回石龍拱的涼亭。
- 由此右轉,走過草坡,接碎石徑上攀至石龍拱山頂。
- 元朗八鄉」,相信昔日這兒應有不少人在此往返,但到了今天,少見遊人,如非刻意尋覓,便很容易錯過這地標了。
媽閣站主體工程於2023年2月27日完工[45][46]。 並於2023年3月起開展列車運行測試工作[47]。 下花山2025 路線貫通氹仔主要出入境口岸,包括澳門國際機場,氹仔客運碼頭及蓮花口岸,同時途經住宅區、旅遊區以及商業區。 至山坳處,有一廟,昔日入山多危險,故村民建廟祈求出入平安。
下花山: 蓮花山.石龍拱.下花山
有說上花山和下花山各有別名,分別作「五冠佛」和「三寶印」,相信源於其西北面的蓮花山。 據《香港本地風光.附新界百詠》指,荃灣的蓮花山又叫「蓮華山」,簡稱「花山」,分為上、下花山,主峯謂「五佛冠」;其南面另有一峯,因山上有一塊方形岩石,故名「三寶佛印」。 氹仔輕軌車廠與獲判建設廠的合作經營體完成解除合同程序後,工程將重新判給並預計2017年重新動工興建,預計2019年通車[10]。 2012年2月21日,輕軌第一期氹仔市中心段動工,全段長近兩公里,設四車站,是首段開工的輕軌線。 下花山 工程造價為四億八千九百萬元,工期至2015年5月[7]。
臨近七渡河,元荃古道與圓墩郊遊徑相交,兩者皆可抵大欖自然教育徑(馬路),時間與距離相約。 石龍拱位於荃灣,高度474米,一般可經由元荃古道上攀;另外也可由麥理浩徑第九段經蓮花山再由石龍拱北面的小徑上攀。 從柴灣角起步,踏石級行上半山的引水道車路,往右環山走。 接近烈女宮時,於右邊覓林中小徑下走,至一分岔路口,便見路旁的問路石,上刻「上 下花山 連花山上花山,下 元朗八鄉」,相信昔日這兒應有不少人在此往返,但到了今天,少見遊人,如非刻意尋覓,便很容易錯過這地標了。
下花山: 工程圖片
別過石龍拱,攀過蓮花山南脊的一彎山嘴,使是連續下降的石屎梯級。 抵達大欖林道,有橋橫過蓮花石澗之上源,今日仍流水淙淙,有行山隊於此開爐大休。 青馬大橋、汀九橋及昂船洲大橋,從山上下望這個「橋島」青衣,昔日喚作春花落的地方,的確正在沉淪。 九龍方向的三重山脈,最前方為金山及走私嶺,中間為畢架山、獅子山及雞胸山,最後為飛鵝山、象山、東山及東洋山,剎是精彩。
2011年9月14日,「輕軌一期氹仔市中心段建造工程」進行)公開招標競投。 承建項目為輕軌一期氹仔市中心段的建造工程,即西灣大橋氹仔出入口至氹仔排角之間一段輕軌高架行車天橋,以及海洋花園、澳門賽馬會、澳門運動場和氹仔舊城區四個輕軌車站[4]。 由荃灣廣安醫院對面石階沿元荃古道起步,上行經過引水道後繼續,再經過山上小村後沿泥路見山頂石羣上行,注意:天雨不合。 下花山 由柴灣角起步,沿元荃古道的水泥級上走,接引水道後右轉。
下花山: 列車
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果實瘰瘰,名字是無人不曉的火龍果。
這義塚是由潮籍人士組成的慈善閣佛道社,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動道眾,收拾香港各區土地開發時掘出的數百具無主枯骨而收葬於此,附近還有報德亭、樂心園和福德古廟,規模也不小。 過了義塚後,續沿山徑上走,經過荒村廢田,最後來到蓮花山公立學校。 下花山2025 元荃古道,乃昔日往來元朗十八鄉至荃灣的一條要道,始於大棠,終於柴灣角,翻越大欖腹地及蓮花山一帶之山嶺。 古道雖存,卻大部份路段已遭石屎破壞,或建成馬路,只留下田夫仔至大棠一段尚有郊野氣息,而最古典者非南坑排古道一段莫屬,保留了昔日石砌古道的韻味。 荃灣附近的山野,較少踏足,其中有不少小村,如上花山、下花山、上塘和清快塘等,部份已荒廢,但亦有如清快塘的喜香農莊般重生,今天就來輕鬆走一趟。
下花山: 氹仔線
元荃古道是當局依照昔日居民往來元朗及荃灣兩地的路線而修建的行山徑,「元」指元朗,而「荃」則指荃灣。 這條古道對當時元朗十八鄉的農民來說,是經這路把他們的農作收成運到荃灣的市場販賣,尤其是吉慶橋,是當時居民的必經之橋。 下花山2025 按今天的地圖所示,蓮花山的位置近蓮花山林道南端,約483米高。 我曾經懷疑過,蓮花山可能是指現在474米的石龍拱,畢竟地理位置上比較符合「上」、「下」兩村的形容。 下花山 下花山 又指蓮花山「頂有峯五,各如半月形,稱五佛冠⋯⋯右脈南行,為巒四,延數百碼,形如蓮藕⋯⋯南有峯,頂立方形石,稱三寶佛印。」由此可見,文中所述的蓮花山實為一列的屏風。
下花山: 下花山
昔日村舍,今成為農莊,變成遠足人士常到之處,不少人到來賞花,而今天正好看到盛開的睡蓮,非常動人。 此村校頗具規模,相信曾為附近鄉村村童提供學習基礎,現雖已荒廢,倒變成了行山的明確地標。 於此踏上元荃古道,往西走一段後接上麥徑大道,直走至清快塘,轉入左邊小徑往喜香農莊。 想像一下,如果全香港所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消失了,而我們又要由荃灣到元朗,除了走路、騎馬、騎牛、坐馬車、坐牛車外,似乎再沒有別的方法了。 遠在清朝,居民交通不便,來住兩地,除了較有錢的可以騎馬或坐馬車外,大部份的百姓,需要走路,甚至連運送貨物,也得要擔著行。 由荃灣到元朗,最短的距離是經上花山、田夫仔及大欖湧水塘。
下花山: 路線資料
2023年8月11日,配合媽閣站延線總測試以及預試營運等相關工作,原蓮花口岸站改名為蓮花站[22]。 良久即離開林道,跨過蓮花石澗上源,踏過田清橋,來到田夫仔露營場。 眾人多在此處南走清快塘,隨即抵達深井結束行程;我們則續走古道,向七渡水前進。 進入郊野公園界線,是全程最開揚的石龍拱山腰路段,未能擺脫石屎路徑,幸仍不乏以雙腳抗議而踏出清晰泥徑可走。
下花山: 蓮花山 石龍拱 下花山 鱷魚朝天
在石龍拱下的涼亭休息者眾多,有意一登者卻少之又少。 一直認為石龍拱觀景臺的風光頗佳,是元荃古道其中的一個亮點,殊不知山峯上的視野更為優勝,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最為筆者驚喜的卻是山下蓮花山村校前極具懷舊味道的水泥滑梯,古老當時興嘛。
下花山: 營運資訊
廟後可沿古道抵大棠山道乘巴士回元朗市中心,或接走南坑排古道抵十八鄉南坑排,亦可棄徑東接環迴馬路(已封鎖及廢棄,只可行山,不能行車),為大樹下西路一部份,即可抵油渣埔。 接上馬路,右轉至大欖林道交匯處,此地匯集多條山徑,包括元荃古道、大欖自然教育徑、麥理浩徑第十段,以及大欖湧郊遊徑。 至七渡水,即吉慶橋所在地,涼亭處有大片草地,為眾多郊遊者、越野單車手休息之地,連同拜山者亦在此用餐。
下花山: 車站
此外,坊間亦有資料指蓮花山是由483米高的山峯起,一直朝東北方向延伸至荃錦坳:當中483米、579米和508米的山峯,分別稱作「花山尾」、「蓮心頂」及「花山頭」。 下花山 現時比較能確定的,是上花山村和下花山村的位置:前者在石龍拱以北,後者則在石龍拱之東面。 據黃佩佳前輩的《香港本地風光.附新界百詠》所述,蓮華(花)山高1531英尺(即約466米,相信當年的測量數字與今日有一定誤差),簡稱「花山」,並分為上花山、下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