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山中心有兩個分別位於毓華街及惠華街的主要出入口,位於惠華街的出入口連接有蓋巴士總站、小巴站、的士站,於毓華街方向設有兩層停車場。 慈雲山中心設計橫跨多個不同高度的平臺,居民可利用貫通慈雲山各屋邨和屋苑的有蓋行人通道及天橋網絡到慈雲山中心及作上下山之用。 慈雲山中心樓高7層,建築樓面面積約40萬呎,商用面積約為23萬呎。 慈雲山觀音佛堂 慈雲山中心位於慈雲山區中央地段,是區內居民的生活匯聚點,區內屋苑林立,除了服務區內居民,慈雲山中心亦為黃大仙、鑽石山等附近一帶逾十萬居民提供購物消閒設施。 二次大戰前,慈雲山較為荒僻,稱為狗蚤嶺,後來因山上有觀音廟,民間遂改稱當地為慈雲山。
- 2017年,商場五樓惠康超級市場結業,一樓百佳超級市場搬到五樓惠康超市原址,而四樓裕滿人家及鄰近的店舖結業。
- 道場莊嚴,請勿觸摸寺內之佛像、法器或植物。
- 它位於荷李活道文武廟旁邊,但歷史較文武廟為短。
- 鹹豐元年,本港成立四環更練之時,人們在文武廟集會籌備;當時文武廟已很殘舊,四環的商家,發起重修文武廟,將廟址擴建為三間建築物,其一為文武廟本身,另外建一間公所和一間觀音佛堂。
翻新後街市於6月23日重開,改名為「慈雲山市場FRESHIN」,大部分為建華的新商舖,只有少量舊商舖。 地區組織慈雲山街市居民關注組、監察公營街市發展聯盟、慈雲山建設力量、黃大仙區區議員黃逸旭及民主黨發起為街市舉辦悼念活動,為其劃上完滿句號[11]。 另外,往日顧客要在巴士總站前去慈雲山中心較高樓層,只可從惠華街商場三、四樓入口進入,再在商場內接駁電梯。 現時新建的電梯由慈雲山(中)巴士總站直達商場五樓,有如「飲管」,把顧客「引進」商場,電梯每日的使用量高達過萬人次,有效增加人流[6]。 商場改善工程於2005年起展開,提升工程把2004年吉之島百貨遷出後空置的五樓及六樓的樓面轉變為「購物街」購物環境,為顧客帶來更多購物選擇。 最近引入的新商戶,包括著名的書店及多間特色食肆,以及將七樓的商場管理處及慈民邨管理處遷出後騰空的面積改建成的商舖及匯診中心,預料能進一步提升商場較高樓層的顧客流量。
慈雲山觀音佛堂: 商場相片集
(資料來源: 一九八七年《 東方日報》 一「香港人須知」專欄)。 而慈觀古道,相信是過去往來慈雲山與附近觀音山村使用的通道,而古道發展至今,已成為附近居民的晨運熱點。 拾級而上,登上慈觀古道頂端,會馬上到達沙田坳道,走多幾步就會見到紫荊亭,俯視東九龍一帶景色,經一端樓梯向上行就可以到達獅子亭。 而高約488米嘅慈雲山數碼電視發射站就可以經獅子亭到達,沙田坳獅子亭一般可以隨意接駁獅子山路段,如慈沙古道或獅子山頭等,亦可隨時退出,適合快閃遊。 慈山寺位置偏遠,但都有多架巴士及小巴來往港鐵大埔墟站至慈山寺。 出發前記得查清班次,以免候車太久而錯過預約進場時間。
依循梯級直上可登慈雲山觀音廟、大雄寶殿,又叫慈雲山觀音佛堂,沿路會見到唔少歷史痕跡,竹林處處,遍佈樹蔭,環境清幽,但部份角落破落不堪,彷彿曾經係寮屋區之類居住地方。 請穿著莊重的服裝, 例如有袖上衣、長褲、七分裙或七分褲。 請勿攜帶任何香煙、酒精飲品、葷食、海產。 道場莊嚴,請勿觸摸寺內之佛像、法器或植物。
慈雲山觀音佛堂: 慈雲 山 發射站 行 山
後來要開闢太平山街,把廟前的石拆去,把登廟的入口處,改在旁街。 地藏,以「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為名,意指如同大地一樣蘊藏無數善根種子。 天地萬物皆由大地而生,而地藏負責教化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超渡救濟一切地獄的眾生。 由於地藏王出現在釋迦牟尼入滅後至佛彌勒降世期間,其地位祟高,因而被列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每逢觀音誕,均有眾多善信前往慈雲山觀音佛堂參拜。 至於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的「觀音開庫」,即觀音菩薩開金庫,借錢於民,更有不少善信慕名前來向觀音借庫,祈求財運亨通。
- (1853年),此廟的一項大型的修葺工程於一九九八年完成。
- 而觀音廟的後山的「照寶石」和「姻緣石」更是聞名於祈求財寶及姻緣,故吸引了不少信眾參拜。
- 民間組織領匯監察就批評領展藉詞重新發展、改善商場,企圖令小商戶被迫搬遷或結束營業,例子見領展拒絕承諾目前的商舖可在商場翻新工程後繼續經營。
- 從前在官湧村和廟街一帶的居民,在榕樹頭建了一間「社學」;即是方橫六里內的公立書院。
- 慈觀古道係一道連接慈雲山市中心、慈雲山觀音廟、沙田坳道嘅路線,可以步行到達沙田坳獅子亭、觀音佛堂、慈雲山發射站。
漁民出海捕魚,常遇風浪,在風高浪急之時,求神打救,有人求天后娘娘或洪聖大王,亦有人求觀世音菩薩。 得救之人,為酬謝神恩,建廟於海邊供奉,故此香港有很多的天后廟、洪聖大王廟和觀音廟。 慈雲山觀音佛堂2025 其中望海觀音,是漁民所建立的,觀音望海而知海潮之音,隨時打救在風浪中掙扎的漁民。 從慈雲山觀音廟旁的小路拾級以上,可接上沙田坳道,經沙田坳的獅子亭,沿衛奕信徑第5段可到達沙田沙田坳邨及博康邨,路程約為4.5公里[2]。 佛堂內設有供奉觀音的水月宮和供奉釋迦牟尼、藥師佛和阿彌陀佛的大雄寶殿。
慈雲山觀音佛堂: 商場改善工程
一間是近北面的,稱「觀音古廟」;一間近南面的,叫「社壇觀音樓」。 兩位觀音菩薩,一南一北,保佑南北坊眾。 觀音廟的名稱,往往各有不同,有稱觀音廟,或稱觀音堂,亦有稱觀音樓,但廟街的觀音樓則稱之「社壇觀音樓」,相當特別,而社壇就是一社團的社廟。 現在廟內以觀音為主,土地為副,有後來居上之意。 按照中國神學的觀念,觀音的地位是高過土地的,觀音大士駕到,土地公公自然要恭迎他上座。 本來觀音堂的廟門,對正現在的太平山街,一列長石級,直登廟門。
每年度之「觀音開庫」寶誕,吸引大批善信前往參拜。 該觀音廟,在淪陷時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凌晨)先後經歷日軍兩次大轟炸,附近的屋宇被炸毀了不少,而它則始終屹立不動,片瓦無損,絲毫無損,真正神奇。 觀音佛堂初期並未安奉觀音,衹作為四環更練的總部,後來取消了打更巡更制度,才將更練館改成觀音佛堂。 現在該廟的門額,是用鏡架鑲成,與別的廟的門額用石刻成有別。 望海觀音像下兩旁護山牆後來裝飾了四十幅瓷磚拼畫(每幅拼畫用磚塊廿八件),描繪了佛陀,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事磧,活靈活現。
慈雲山觀音佛堂: 地藏王菩薩
開光的意義,即是說:這雖然是藝術家所塑的石像,但經過開光之後,神靈即附在其上,成為一位真神。 慈雲山觀音佛堂2025 醒獅和金龍也有開光的儀式,在開光時,用硃筆加以點睛,即表示這一獅一龍,栩栩如生,有真神附上。 這二間廟,同在榕樹頭天后廟的範圍內,故此,在這範圍內就有兩間觀音廟。
慈雲山觀音佛堂: 廟宇服務
觀音廟建於清朝鹹豐三年 (1853年),此廟的一項大型的修葺工程於一九九八年完成。 廟門石刻門聯雲:「座上蓮花,饒有西湖三月景;瓶中楊柳,分來南海一枝春」。 慈雲山觀音佛堂 「公所」的門聯:「公道自在人心,公事期諸公辦;所在無分中外,所行無忝所言」。
慈雲山觀音佛堂: 慈雲山觀音佛堂
考1889年重建觀音廟時,紅磡與土瓜灣都已經列入香港版圖,故有「所在無分中外」之句。 約所建,三約是紅磡約,鶴園角約及土瓜灣約。 慈雲山觀音佛堂 在建廟之初,廟分三座,正座為觀音廟,左為「公所」,右為「書院」。 現在左邊公所改為中醫診所;右邊的書院,闢作紅磡三約街坊會衛生部。
慈雲山觀音佛堂: 商場前身
佛堂後面則有姻緣石和照寶石,據說祈求姻緣及財寶十分靈驗。 慈雲山觀音佛堂位處沙田㘭道,建於清朝鹹豐3年(1853年),有逾150年歷史,1970年代至1990年代曾進行修葺和加建工程。 博物館建於觀音聖像座下,收藏從歐美、日本、臺灣、香港各地蒐藏佛教藝術文物,部分展品有數百年,甚至近千年的歷史,為香港唯一一間以佛教藝術為展覽主題的博物館。 建於鹹豐三年(1853年) ,慈雲山觀音佛堂位於慈雲山南麓東面,是由行走古道的觀音善信所集資興建;它亦是慈雲山名字的由來。 1853年由經商驛旅始建,至1975年華人廟宇委員會轉交東華三院管理。
慈雲山觀音佛堂: 廟宇及文化單位介紹
請勿帶同寵物進入寺院(陪同視障人士的導盲犬除外)。 走進慈山寺後,就會去到主佛殿區,包括坐落於寺院主中軸線的山門、彌勒殿以及大雄寶殿。 各個殿內都有造工精細的佛像和裝飾,氣氛莊嚴肅穆,不妨放慢腳步慢慢欣賞。 慈雲山觀音佛堂 慈雲山觀音佛堂 2019年,商場五樓平臺花園進行翻新,改建為慈雲山歷奇樂園,並於2020年7月2日免費開放,並在樓梯底提供儲物櫃供顧客使用。 惟因為區內爆發疫情,歷奇樂園已於7月中封閉。
慈雲山觀音佛堂: 慈雲山觀音佛堂骨灰龕
最出名乃「觀音開庫」,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慕名前來紅磡觀音廟借庫者絡繹不絕。 慈雲山觀音佛堂 近年,到這裡參拜的善信更高達十多萬人次。 鹹豐元年,本港成立四環更練之時,人們在文武廟集會籌備;當時文武廟已很殘舊,四環的商家,發起重修文武廟,將廟址擴建為三間建築物,其一為文武廟本身,另外建一間公所和一間觀音佛堂。 福德祠的門額上,刻有「光緒二十九年重修」(1903年)。 「觀音古廟」的橫額,上寫「庚戌年冬月重修」(1910年),是福德祠重修之後第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