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把物品放錯位置,像把拖鞋放進書櫃、水果放到垃圾桶等,過後更想不起自己把這些物品放到哪裡。 另外,更可能因找不到物件而懷疑人、外傭偷竊。 腦退化症的先兆是經常忘記別人的樣子、開始看不清楚顏色,甚至經常因為看不清楚而跌倒,閱讀時變得很喫力。 許多腦退化症的亞型(Subtypes)是神經退行性的,蛋白質錯誤折疊是這些亞型的一個主要特徵[30]。

在美國,65歲以上患有腦退化的人口預計到2025年將達710萬。 6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終於批准了國內首款緩解阿茲海默症的藥物Aduhelm,稱「掌握實質性證據」顯示該藥能夠減少大腦中的致病斑塊。 藥物雖被一些專家稱為「重要的里程碑」,並受到病人及關注組織歡迎,但爭議在過去一年持續發酵。 腦退化症是一種令人記憶和認知能力逐漸衰退的疾病,它影響著全球大約5000萬人,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每年全世界約有近1000萬這類新增病例。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兩種方法都是主要利用先進儀器掃描腦部影像,去檢查腦部是否有萎縮或異物(血液凝塊、腫瘤等),再判斷當事人是否因萎縮或異物而出現腦退化症的症狀。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症狀九:斷絕社交、不再工作

腦退化症引起的行為問題或精神分裂症狀,目前的醫生經驗上經常以抗精神病藥治療,但也有一派的專業醫師不建議這麼做,因為這樣的藥物治療其實幫助有限,卻可能增加病人因為藥物副作用的死亡風險。 腦退化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而是因患者的腦細胞出現病變而急劇退化及死亡,導致腦功能衰退。 不過,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佔腦退化病例的60-70%)的病因至今仍然不明。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是全球最早發現腦小血管病與中風及認知障礙相關的研究團隊之一。

  • 原來,食物確實有可能幫助你:雖然並沒有什麼特殊成分,但是地中海風格的健康食譜對於身體和神志有最正面的作用。
  • 腦退化症影響語言能力、理解力、運動能力、短期記憶、辨認日常用品的能力、反應時間、個性、執行能力、解題能力。
  • 現為腦神經科專科醫生,1995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兼任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醫學院名譽臨牀助理教授。
  • 此外,高血壓是腦小血管病的主要成因,研究團隊為2,150名市民量血壓後,發覺只有34%人處於正常的水平,即120/80mmHg或以下;同時逾半血壓過高人士未曾確診。

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腦內斑塊和神經纖維纏結會逐漸擴散到不同腦部皮質區,病症發展速度與病患診斷之年齡及身體健康情況存有關聯,如下乃3個阿茲海默症壽命之病癥階段。 在香港,三分一85歲或以上長者患有腦退化症,年紀越大,出現腦退化症的機會越高。 當香港人越來越長壽,就代表了有腦退化症的人士會越來越多。 有研究指「肚餓」的感覺會引起煩躁、情緒不安的反應;更指喫早餐能幫助集中精神,因為腦細胞依賴葡萄糖作燃料,經過一晚休息後,血液中葡萄糖會較低,養成進食早餐的習慣對維持腦部健康非常重要。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症狀三:難以處理日常瑣事

腦退化症與年齡(老化)息息相關[22],約3%的人口在65到74歲之間得到腦退化症,另外19%的人口則在75到84歲之間,而將近一半的人口超過85歲得到腦退化症[23]。 腦退化症於2010年造成約48萬6千人死亡[24]。 隨着老年人口逐漸增加,腦退化症也變得越來越常見[22]。 但如果考慮特定年齡層的腦退化症盛行率,盛行率的數字卻可能隨着時間下降。 這樣的現象至少可以在發達國家見到,原因是在這些國家中風險因子的控制較良好[22]。 腦退化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老人失能原因[5],在美國每年會造成六千零四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在此之餘,由於長者照顧往往不被納入一般醫療體系內, 各國對患腦退化症的羣體的數據嚴重不足,也就無法進行更進一步的社會資源調配。 雖然一些研究顯示,食譜可能在大腦健康和預防腦退化方面有關鍵作用,但是至目前為止還很少有研究能夠提供證據,證實食物與這種疾病之間的關聯。 腦退化患者不一定完全依賴照顧者,如果發現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上有退步,就需要耐心地指導他們重新學習自理,例如洗澡,確保患者保持一定的自理能力,這樣做可以幫助緩慢腦退化情況。 醫生可以透過患者的身體檢查結果、家族病史等去判斷當事人是否患有腦退化症。 醫生會跟隨《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則手冊第五版》中的6個指標判斷:社交認知、語言、注意力、記憶及學習、動作、執行能力。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臉盲症】韓劇霸道總裁患病梗之一 患者現實有苦自己知

然而,不同於傳播力驚人的新冠病毒、給患者帶來巨大身體疼痛的各類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腦退化症似乎遠不及前者緊迫,且多發於長者間、初期往往只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在不少國家,腦退化症甚至連確診都成問題,社會整體對之的認知程度偏低,更遑論政府和產業對患病人口的照顧問題。 近年,不少研究顯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參與不同類型的興趣小組和活動,多動動腦筋,將有助延緩腦部退化的速度。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不妨多到長者地區中心參加活動,擴闊生活圈子、培養興趣和嗜好,如打麻將、繪畫、書法班、太極班、健康操、參加義工服務等。 腦小血管病初期未必有明顯病徵,但如病情惡化,患者則會有認知功能受損、抑鬱、步履不穩、尿頻、失禁,甚至增加中風及認知障礙症風險。 國際研究指出,患者出中風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比一般人分別高2.3倍和1倍。

  • 迄至目前,腦退化症成因仍是未知,但專家相信此病徵是由多種非單一因素所引起,而病因會因人而異。
  • 腦小血管病初期未必有明顯病徵,但倘若情況惡化,患者不但會出現認知功能受損、抑鬱、步履不穩、尿頻或失禁,嚴重更可能增加臨牀中風及認知障礙症風險。
  • 頻密出現行為問題,包括坐立不安、沒有方向感、常迷失方向、遊走、易激動、驚恐、幻覺、幻聽、妄想、混亂及抑鬱等。
  • 驗血能夠驗出和判斷當事人是否身體缺乏特定維他命(B12)或是否患有甲狀腺疾病、腎病、肝病等而出現與腦退化症的類似的症狀。
  •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是全球最早發現腦小血管病與中風及認知障礙相關的研究團隊之一。

另外,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預計於2021年內正式推出免費手機應用程式「智活心智測試」。 測試是由美國資深老人科醫生設計,然後經過香港方面調整,透過測試者的記憶或分析能力,判斷是否出現腦退化症狀,例如測試者要記住幾個詞語,或者將時鐘調整至指定時間等。 與賽馬會的問卷不同的是,測試者需要直接完成問卷,為了顧及不識字的測試者需要,中文大學特別開發語音版本。 中期患者的「認知」、「判斷力」和「理解能力」出現嚴重障礙,失去自理能力及進行大部分日常活動的能力。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治療長期頭痛

同樣地,原本姿整、愛乾淨的人,變得不修邊幅、髒亂。 例如忘記了怎樣前往經常光顧的街市、無法列出每日待辦事項、出門去圖書館,總是會忘記攜帶圖書證、玩遊戲時,忘記了遊戲規則,例如忘記了打麻雀的規則。 拋開藥物效果不談,該款靜脈注射藥每年5.6萬美元(約合港幣44萬元)的費用更把許多患者擋在門外。 可以想像,即便Aduhelm在近一兩年內獲得其他國家通過並投入使用,也只有極少數患者受惠。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阿茲海默症

在發病初期,病患伴侶及家人可能會察覺對方性格的變化,舉例來說,一個向來樂觀的人或變得容易發怒、情緒容易激動,有的病患也不再像從前能應付繁忙的生活步調。 難以記起短期記憶,但長期記憶、語意記憶和工作記憶(如何喫飯)影響較少。 這個時期,患者通常能表達簡單的想法及獨立地完成很多事情,但是大部分需要認知力的活動可能需要他人協助。 阿爾茨海默病佔全世界腦退化症病例的 60-70%。 阿爾茨海默病最常見的徵狀是短期記憶喪失和找詞困難。 視覺空間功能出現問題(經常迷路)、推理、判斷和洞察力失敗。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飲食治療腦退化症

腦退化症患者通常會因為照護需要或是用藥(英語:chemical restraint)而被限制人身自由,這也引起了違反人權的疑慮[4]。 相對少見的失智成因則有常壓型水腦症(英語: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柏金遜症、梅毒、以及庫賈氏症等[12]。 同一個人可以同時得到超過一種腦退化症[4]。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世界腦健康日2022 預防腦小血管病

目前並不建議全面進行一般民眾的腦退化症篩檢[16]。 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團隊早前進行全港社區腦健康研究,篩查550名40至75歲市民,發現當中逾六成半參加者罹患不同程度的腦小血管病。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2025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藉「世界腦健康日」鼓勵大眾關注腦健康及疾病,提高預防及治療腦疾病的意識。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中大利國偉腦神經學教授、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及香港腦科學會會長梁慧康教授及助理教授葉耀明醫生。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長者遊盪不懂歸家

此問卷被評為有效分辨長者是一般衰退還是腦退化症狀,所以獲普遍用作家屬的初步評估工具。 但以上方法都需要到醫院找專業醫生去診斷,眾所週知公立醫院排期相當漫長,有可能要等到幾年後才能看醫生,而私家醫生的費用也相當昂貴,不是所有市民都能夠負擔。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因此,如果欲瞭解究竟是普通老化,還是患上腦退化症的徵兆,不妨完成網上問卷作初步判斷。 透過專門為疑似患上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簡單智能測驗(MMSE)」和「臨牀失智評估量表(CDR)」而設,透過測驗上簡單的問題和指令式問題,去判斷當事人的語言、執行能力、記憶力等。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症狀五:臉盲、色盲、難以平衡

我有位腦退化症病人,最不喜歡天黑,如果身在家中就要嚷著出街;如果已在街上就要回家。 原來她年輕時需要照顧多名子女,習慣每天黃昏前到街市買餸,或入夜前回家煮飯,這個習慣多年不變,跟隨晝夜的規律已深印在她腦海裏。 高血壓是引致腦小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團隊亦為超過2,150名市民量度血壓。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血壓標準,成人正常血壓水平應為120/80mmHg 或以下。 是次篩查發現只有34%市民的血壓處於建議水平,另有28%市民收縮壓高於140mmHg或舒張壓高於90mmHg,當中近六成人從未確診高血壓。 為提升世界各地關注和付諸行動以減輕腦神經疾病負擔,世界神經病學聯合會將每年7月22日訂為「世界腦健康日」。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健康飲食:一天之際在於早餐 不喫會減壽?

專家相信,只需每天30毫克的堅果或者全麥食品就能有助於對抗腦退化——它們還是蛋白質、礦物質和纖維的重要來源。 運動可以刺激腦部,讓人產生愉悅、滿足感,減緩神經細胞流失的速度。 即使只是散步、爬樓梯或做家務,同樣有健腦作用。 除此之外,氧氣和「葡萄糖」是腦部最基本的必需能源,運動不但增加血流量到腦部,還可增加血供應量。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治療

對腦退化患者的社會支援是否充足,直接決定了人們能否「有尊嚴的」老去。 許多國家由於護理人手的短缺,導致患者的心理需求被忽視,甚至於對患者不人道的對待情況頻常。 產業內部存在的問題、社會福利體系的漏洞,都迫使各國重新重視腦退化問題,只有這樣,到腦退化症患者真正激增的時刻,社會纔不至於束手無策。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症狀一:無法記住聽過看過的事物

雖然不少阿茲海默症患者在65歲或之後發病,但亦有年紀較輕的患者。 迄至目前,腦退化症成因仍是未知,但專家相信此病徵是由多種非單一因素所引起,而病因會因人而異。 若父母或兄弟姊妹是腦退化症病患,其家人罹患此疾病的機率也較高,因此推測腦退化症可能與基因有關。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全球有1.5億人 確診「這疾病」WHO發出警告

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英語:DSM-5)中腦退化症被視為一種認知障礙,並再依其嚴重程度分類[14]。 腦退化症的診斷通常根據患者的病史,以及經過一系列心理衡鑑(英語:cognitive testing)與醫學影像檢查,並搭配抽血檢查,來找出可能的病因[15]。 簡短智能測驗是其中一種常用於初步評估的工具[5]。 預防腦退化症的方式,主要是減少常見的風險因子,比如說高血壓、吸煙、糖尿病、以及肥胖症等[4]。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認知(記憶、思維、語言)

坊間雖然有各式各樣的營養補充劑,如各種抗氧化物、維他命、奧米加3脂肪酸補充劑等,聲稱可預防或改善認知障礙症,但現時並沒有研究足以證明服用補充劑有效。 最常見的腦退化症種類是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症)。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病人會遺忘剛剛發生的事(短期記憶差),而較久以前的記憶(長期記憶)則相對在發病初期不受影響。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治療方法

此外,平日多步行能亦能改善患者的體能表現,從而減低跌倒風險。 有研究顯示,65歲或以上人士之中,有10%會患上不同種類的腦退化症,年紀愈大,患病風險愈高。 每天維持足夠睡眠時間,同時需保持良好睡眠品質與環境。 若無法充分休息,大腦的疲勞難以恢復,記憶力及注意力等功能受損,中風機會亦隨之增加。 (左起)中大利國偉腦神經學教授、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及香港腦科學會會長梁慧康教授及助理教授葉耀明醫生。 對照顧者的要求,例如家人提點加衣時,會表現「冷淡」和「不合作」等。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中大證實抑鬱症與快速眼動睡眠期行為障礙共病患者的直系親屬更易出現腦退化徵狀 研究發現為促進精準精神醫學和預防腦退化疾病提供新見解

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只要記憶力下降,第一時間只會聯想到自己開始變老,但原來他們可能患上腦退化。 世界衛生組織發出警告,全球罹患「腦退化症」的人口,在2050年將達到1.52億人,罹病率將會持續攀升,其實「腦退化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是患者的腦細胞出現病變,而急劇退化及死亡,導致腦功能衰退。 很多最後診斷為腦退化症的個案在住院初期時出現過激烈的混淆徵狀。 老人也可能因其他藥物、手術、感染、睡眠不足、飲食不正常、脫水、換住處或是個人危機而有智能改變之徵狀。 腦退化症影響語言能力、理解力、運動能力、短期記憶、辨認日常用品的能力、反應時間、個性、執行能力、解題能力。 就算沒有智力衰退的跡象,也常有妄想(阿茲海默型有15-56%),例如懷疑鏡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25] 。

腦退化症初期,若能及早確診及接受治療,便能延緩大腦退化,也可讓患者家人有足夠時間準備照顧患者的安排,避免病情惡化後,打亂日常生活,或因患者缺乏監護而到處溜走出現失蹤的情況。 及早發現,可以透過不同治療方法減慢病情惡化,例如「乙醯膽鹼酯解脢抑制劑」。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2025 有妄想症患者情況更差,他們常以為醫護人員要迫害他們,所以情緒激動,破口狂罵,同房病友只能活受罪。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 香港政府將重推「23條」:與《國安法》有何差異?

此外,頭部受傷者、唐氏綜合症病患也有較大機會患上腦退化症。 相反,在日常飲食方面,必須讓大腦攝取充足營養,均衡選擇食物和分量至為重要。 各類食物所含營養不同,長者可依從健康飲食金字塔進食,以吸收不同的營養素,供應大腦及身體所需。

研究發現,長期處於壓力荷爾蒙下會造成神經元的大量死亡,導致腦部海馬體等區域萎縮。 因此應該學習壓力調適的知識及技巧,如練習放鬆、正向思考和自我肯定等。 有研究證實,常與家人、親友、鄰居、同事往來的互動者,除延遲心智衰退外,壽命也會較長。 2月8日是 #國際腦癇日,今年香港以「你我都是二十分之一:認識腦癇 守望相助」的公眾教育推廣活動響應。

不過,現時大眾對腦退化症的認識僅限於長者記憶減退的症狀,對腦化症的種類、發病階段、徵兆、判斷方式等認識較少,有人甚至以為腦退化症和自然老化沒有分別。 因此,Toby 為大家簡介腦退化症,讓大眾可以及早預防或應對病情。 晚期患者腦部萎縮,相繼失去記憶系統、認知及其他大腦的功能。 世界腦退化症日係每年嘅邊一日2025 患者失去所有照顧自己的能力,需要完全依賴照顧者。 頻密出現行為問題,包括坐立不安、沒有方向感、常迷失方向、遊走、易激動、驚恐、幻覺、幻聽、妄想、混亂及抑鬱等。 世界神經病學聯合會將每年7月22日訂為「世界腦健康日」,今年主題為「促進全民腦健康」,而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便呼籲大眾管理好可引致腦小血管病的風險因素,建立健康生活模式,預防中風、認知障礙症等腦部疾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