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海是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半島南部西貢市對出的一個海域,受到西貢半島、滘西洲和牛尾海所包圍。 西貢對面海 海域內的主要島嶼為橋咀洲,其他島嶼則包括炸魚排、枕頭洲等。 西貢墟附近設有碼頭,受到避風塘所保護,停泊有不少香港僅餘的蜑家戎克船(即中國帆船)。
- 海域內的主要島嶼為橋咀洲,其他島嶼則包括炸魚排、枕頭洲等。
- 西貢市亦有兩個主要公眾碼頭,有定期和租賃的船隻,前往西貢海的多個島嶼。
- 改建後改為開放式設計,成功吸引不少遊客,並獲得建築師學會評審的垂青。
- 但風平浪靜過後,他們各自回到自己的船,牛郎織女般只在泊岸時相見,一年大約兩三回。
- 但是香港水上人並未納入新界原居民的法律定義之中,故此難以準確估計西貢墟有多少人口及其祖先,於1898年之前已經居住西貢一帶。
關於觀音誕活動,會另文介紹,在此附上一些照片,先作分享吧。 今午(25日)12時20分,執法人員接報指,沙塘口海面一名姓謝(50歲)男子,玩直立板時疑墮海遇溺昏迷。 事主被救起後送往西貢對面海執法部門基地,惟事主已陷入昏迷,奄奄一息,再由直升機送往東區醫院搶救,可惜延至下午約2時終告不治。 勝娣的船泊在糧船灣,有時風猛,船泊在筲箕灣的金時也要駛進糧船灣避風頭,勝娣家姐有次撐隻船仔到金時的船,遞一張戲票說有人在西貢戲院等你。 結果金時來到西貢戲院看見勝娣,並且發現全部上畫的戲她已經在港島看過了,抱着「西貢真係落後」的不屑陪勝娣再看一遍餘麗珍做的粵語片。 西貢對面海2025 對面海邨佔地約17萬平方呎,共有4組共26幢大廈,各樓高5層,4組大廈分別命名為海昌樓、海寧樓、海泰樓及海富樓。
西貢對面海: 中原地產將軍澳團隊 服務伸延至西貢區 西貢市中心分行營運半年 聯繫兩區物業資訊
因為這邊與對岸的西貢墟隔着一個海灣,西貢墟的人就叫它對面海,這邊的寧靜與西貢市中心的熱鬧形成對比,可以見到舊日的西貢一面。 這個名字獨特的屋村,是位處香港最東面的公屋,也是香港首個發展的「郊區公共屋村」。 四組大廈依山而建,層層遞高,只樓高五層,不設電梯,卻有醒目的圓形窗戶,尖角屋頂與鮮紅的牌匾。 萬宜水庫歷史根據水務署資料,香港的食水供應始於1851年,開掘五口井,市區才開始有食水。 1963年、1967年香港經歷嚴重水災,政府曾經要4天供水一次,及後興建全港最大的水塘萬宜水庫。
曾經有報導記述因風吹雨打,這條鄰近海邊的舊村屋頂經常漏水,但村民沒有個人業權,拿的是集體牌照,沒法申請政府資助,於是漁民的年輕後代自己組織維修隊,用以前補漁船的技術修好屋頂,只花了五萬元,與外邊的報價差20倍,這促使村民以後更加團結,親力親為。 這裏共有69個單位,只有100到300平方呎,是香港少數合作社房屋,也是少數現存由慈善機構興建的平房村。 這村子起初由明愛負責管理,後來業權轉交至由村民組成的合作社,成為只能住不能賣的合作社房屋。 村裏現時約有一百人居住,大多是老人家,個個都是退休漁民,曬得一身黝黑,有種舊時漁港的況味。
西貢對面海: 中原地產陳沛堯擴充團隊 西貢市中心分行開業3個月 強化地區優勢
西貢區的西貢市中心@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467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5,279人。 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翠塘花園,逸瓏海滙,西貢苑,西貢花園,西貢大廈。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5,750,年齡中位數為 42.3歲。 對面海是香港新界的一個地方,位於西貢區南部的半島,因與西貢墟有一灣之隔,處於海灣的另一面,所以得名。 對面海,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對九龍人來說是指港島,對港島人來說是指九龍,不過到了西貢,就應該是指和西貢有一灣之隔的地區了。
今日西貢公眾碼頭沿街都是這些擺賣海鮮的攤檔,並且有一些海鮮菜館。 而周遭的海域亦設有養魚排,例如政府指定的麻南笏、雞籠灣、滘西、大頭洲、吊杉灣、糧船灣魚類養殖區,提供海鮮予西貢墟及其他香港魚市場。 現時仍有漁民於牛尾洲一帶潛水捕捉海膽,以供開設於西貢墟的自家海鮮菜館出售[18]。 由於西貢半島大部分地方未開發,是香港的「後花園」;而西貢市位於市區和西貢半島之間,交通便利,故此成為遊客往返西貢半島等郊野地方的重要中途站,因此食肆商店林立,每逢假日遊人如鯽。
西貢對面海: 西貢三星灣 交通方法
例如新界環迴公路系統、西貢公路的建立,令到西貢墟來往香港市區大大方便。 而在二戰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據稱西貢墟亦曾受惠,曾經成為走私熱點之一[8][10]。 而原新界理民府之一的西貢民政事務處(中文名曾名為西貢理民府,現屬民政事務總署,但英文名Sai Kung District Office不變),曾位於西貢墟內的親民街34號西貢政府合署[14],但現已搬到位於將軍澳坑口的西貢將軍澳政府綜合大樓。 而前述安置居民的萬宜灣新村、沙咀新村[8],以及將軍澳新市鎮,不少土地均是填海造地而來,大大影響西貢墟、將軍澳、坑口等地的地貌。 而政府亦繼續為該批鄉村舉行鄉郊代表選舉(或稱村代表/村長選舉)。 雖然香港政府沒有公佈新界各村的原居民、居民選民數字,但西貢墟內萬宜灣新村、沙咀新村仍有舉辦原居民村代表選舉去估計,西貢墟仍有不少新界原居民居住。
西貢堂成立於1947年,是香港五旬節聖潔會的一個堂會。 我們以建立一所神喜悅的教會為目標,實行主耶穌基督吩咐的大使命。 「基督的心 發揮恩賜 建立教會 與主同行」是本年度的主題。 由於西貢人口並不多,一般都是靠巴士和小巴來往,主要集中來往港鐵彩虹站、鑽石山站、坑口站、烏溪沙站,乃市區進入西貢的中轉站。
西貢對面海: 西貢 Lake Court, Tui Min Hoi 對面海泰湖閣村屋出租-臨海, 近市中心 出租單位
然而基於來往香港市區的交通因道路發展而變得方便,吸引不少外來人口遷入,當中不少為外籍人士[21](非華裔人士)。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西貢市中心選區的9,623人之中,有191人報稱為白人(約2%西貢市中心人口;比全港平均值略高),而菲律賓人、印尼人則各有207及279人,雖然後兩者未知有多少為外籍家庭傭工。 而華人(統計不分籍貫)則佔90%或 8,698人[19],比全港平均值92%略低[22]。
西貢對面海: 大廈資料:對面海村屋
之後經過伯多祿村,憑名字已知是和宗教有關,可惜走得太快,又被海上的小艇景色所吸引,結果錯過了探遊村中的教堂(St. Peter’s Village Mass Centre)。 按教會資料,這教堂屬西貢聖心堂區,於1981年至1997年服務,如今景況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西貢對面海: 區議會議席分佈
但是香港水上人並未納入新界原居民的法律定義之中,故此難以準確估計西貢墟有多少人口及其祖先,於1898年之前已經居住西貢一帶。 無論西貢墟的原居民,或是由西貢一帶被政府重新安置於西貢墟的水上人,均有不少人以捕魚為生。 西貢對面海2025 西貢對面海 因為經濟發展,西貢墟亦逐漸跟隨漁民轉型,發展成一個進食海鮮的勝地[8],供西貢本地及非本地居民享用。
西貢對面海: 對面海
結果二胡婆婆和其他藝術家在Facebook一起為此事眾籌,籌了不足5萬元,他們將這筆錢發放給各方的藝術家後,再度向區議會申請小型計劃資助,無論如何也用任何方式繼續試。 為了安置受郊區重建影響的原區人士,香港房屋協會在香港政府的財政支持下,於1983年底首次在新界地區興建「郊區公共屋邨」,由於獲提供免息貸款及無須支付地價,故租金低於市值,第一個「郊區公共屋邨」便是對面海邨。 枕頭洲(英語:Cham Tau Chau),是香港的一個島嶼,地區行政上屬於西貢區。 位於西貢以南,大鏟洲、橋咀洲以北,西貢海以內,並沒有居民居住。 炸魚排(英語:Cha Yue Pai),是香港的一個島嶼,地區行政上屬於西貢區。
西貢對面海: 加放盆栽遮擋紙船的「香港」及「獨立」新聞標題
姑娘仔張雪芹去年寫了一份計劃書,以藝術作為工具,讓官門漁村和萬宜漁村的老漁民說出官門道的過去,計劃名為「水下漁灣的故事」,呼應爾冬陛的「水中的故鄉」。 藝術的方式包括:戲劇創作、作曲作詞、裝置展覽,她邀請漁民認識一班藝術家,包括梁以瑚(二胡婆婆)、黃詠楓、吳文基,以及一人一劇場的成員,他們一起教伯伯婆婆畫畫、剪貼,每次婆婆說「我乜都唔識㗎!」他們會反過來請教婆婆:這條是什麼魚? 」去年姑娘仔填了幾千張表格向兩個機構申請資助:何鴻毅基金和藝發局,兩次都成功進入最後評估階段,但是最後收到的通知卻是:關注的漁民範圍太細了、藝術手法太多了。
西貢對面海: 對面海村屋附近配套設施
經過一年多聚會後,搬往西貢大街三十二號(現址對面,當時為舊碼頭所在),租用二樓聚會。 而早年立墟時存在的油麻莆村、灰窰下村,早已消失[20],村民改為居住多層大廈。 兩者現僅存於地名油麻莆、灰窰下(位於西貢墟灰窰裏)。 不少人放假都愛到西貢走走喫喫,有否想到走到對面海? 這裏指的是地處西貢一隅的「對面海村」,在地圖上不能直接通往,但其實沿碼頭和西貢海鮮街一路散步過去,十多分鐘就到了。 適逢白沙灣觀音誕,為方便去看賀誕,於是利用早上的空檔,到西貢對面海走走。
西貢對面海: 對面海村屋的交通站點
只是1968年前有一天,有人通知官門水道要收,全部人要搬走,要開會商量一個人賠多少錢。 爾冬陞在獅子山下系列拍過《水中的故鄉》,說的是當年建萬宜水庫被遷走的其中一羣客家人,如何得到英政府賠償而搬到西貢市中心。 另外西貢亦有巴士和小巴路線通往北潭湧、黃石碼頭和海下灣等西貢鄉郊地方。 西貢對面海 西貢市亦有兩個主要公眾碼頭,有定期和租賃的船隻,前往西貢海的多個島嶼。
西貢對面海: 對面海邨
西貢市(英語:Sai Kung Town)又稱西貢墟(英語:Sai Kung Market)或西貢市中心(英語:Sai Kung Town Centre),是位於香港新界東部西貢區的小型市鎮,靠近西貢半島,面向西貢海。 西貢市位處鄰近地區各鄉村的中心,所以附近的地區亦稱為「西貢」。 除了教會外,另一個村民共用的地方就是立於官門漁村中的大禮堂。 初初搬上岸時,喜慶日子的傳統婚嫁儀式,漁民盡量維持不變,以前船上結婚要凌晨三點用船接新娘、擺七次酒喫七餐飯,上岸以後大多在大禮堂擺酒宴客。
之後進入蕉坑特別地區,一探六大慈善機構同捐而建的祿善亭。 西貢對面海2025 之後登上前往三星灣的山脊,俯瞰排滿遊艇的白沙灣,並兼眺望對岸的戲棚。 聞得遠處傳來的鑼鼓聲,便匆匆下山,經蕉坑口及輋徑篤,出西貢公路,趁熱鬧去。 官門漁村和萬宜漁村的設計完全不同,官門漁村是排列式獨立石屋、只約30戶,而萬宜漁村則是直立式一梯兩夥大廈,住了近170戶,兩者都是屬私人擁有、可買賣。 兩條村住的本都是同姓親戚,但是大部分時間,大家關門各自各生存,後生時搵食,老來看電視。 火勝他們一家11個兄弟姊妹以前每一日也會船泊船,男的坐一臺、女的坐一臺,全家一起喫飯,小朋友沒有位子,邊喫邊玩。
西貢對面海: 遠離煩囂︱走到西貢「對面海村」 尋訪不一樣的屋村建築
由西貢文仔記主辦及本堂協辦的「愛心麵贈長者」,對象為六十歲以上長者,費用全免,每位長者可享用一碗雲吞魚蛋麵,需預先聯絡本堂登記。 香港開埠初年來往西貢一般只能利用海路,直到1940年代日佔時期日軍興建西貢公路連接至清水灣道,最初只有單車徑般闊度,1955年才擴闊至現有闊度。
在此接上小徑,往山上走至山脊,便見路標指示,左轉前往祿善亭。 西貢對面海 西貢對面海 此亭建於1997年,由香港六大慈善機構(仁濟醫院、樂善堂、東華三院、保良局、博愛醫院、和仁愛堂)一同捐助而建,並由當時的候任行政長官揭幕。 小小涼亭,所費不多,位置亦頗偏僻,相信遊人不多,但竟有如此隆重的安排,實在有趣,值得探究一下。
西貢對面海: 對面海村屋 Tui Min Hoi Village House
即使經常到西貢的遊人,相信也很少到對面海,其實除了可乘坐綠色小巴從西貢市直達外,也可沿西貢海邊,輕鬆閒遊前往。 西貢對面海2025 這處沒有甚麼特別名勝,但卻有好幾條村,在某程度上代表著不同的歷史片段,配合這兒一帶的寧靜環境,頗值一遊。 不過大禮堂現已關閉封起,那些結婚、生日喜慶的共聚隨年月消失,大禮堂一直荒廢沒有人用,政府於是想收回重建。 根據地區小型工程報告,2011年已討論將大禮堂拆卸,改建為休憩處,但是大禮堂屬於私人業權,由村民共同擁有,所以拖至今年,項目依然處於「有待評估」的階段。
西貢對面海: 三星灣|2小時輕鬆行山路線 白沙灣超美沙灘 路線懶人包+打卡靚景
近年,西貢市陸陸續續進駐了許多特色小店及精品小食,集中在西貢海濱公園、舊墟、宜春街及市場街一帶,漸漸發展出一個充滿歐陸風情的悠閒文化。 往海邊方向走去,便會見到自成一角的伯多祿村,它不似屋村格局,被海風侵蝕得略顯破舊,像停留在上個世紀。 村落建於60年代,因颱風襲港,大量漁民變成難民,於是神父協助爭取,向政府租地建成「漁民村」,幫上岸漁民解決住屋問題。 對面海是香港新界的一個地方,位於西貢區南部的半島,因與西貢墟有一灣之隔,處於海灣的另一面,所以得名。 海濱公園在2003年改建前,周邊被厚圍牆和隱蔽的行人通道包圍,因此使用率偏低。
西貢對面海: 對面海邨介紹
將軍澳新市鎮發展前,該處是西貢區最主要的已建區,因此區內重要公共設施,如西貢政府合署、西貢街市等亦位於此。 這個房協首個發展的「郊區公共屋村」(第二個是沙頭角村,而第三個則為西貢翠塘花園),是於1985年落成,主要是安置受政府清拆影響的西貢地區居民。 此處雖位於郊區,但位置及環境都相當不錯,換作是今天,其位置肯定是豪宅的理想發展地。 從西貢望向對面海,已可見半山上的黃白色教堂,相當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