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又稱癡呆或腦退化症,患者多為65歲以上長者,而且年齡愈大,病發的機會愈高。 認知障礙症(dementia)只是一個統稱,涵蓋多引致認知功能下降的疾病,其中較為人熟悉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約佔七成。 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成因則更廣泛,包括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路易體認知障礙症及罕見的遺傳基因疾病等。

認知障礙症除了會影響患者本人外,亦對身邊的家人和照顧者帶來沉重的壓力。 身體活動亦同樣重要,定期進行帶氧運動除了可以控制體重,亦有助刺激腦部。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長者每星期完成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或75分鐘劇烈帶氧運動,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而每次運動至少持續10分鐘11, 12。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研究成果

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初期病徵除了認知功能衰退外,也會同時出現柏金遜症狀,並可能出現幻覺和妄想等。 日常自理能力會漸漸降低,須別人協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中一些較複雜的事情,如外出購物、乘搭交通工具等。 部分患者的社交認知及抑制能力會變差,影響社交能力或不加思考而作出不適當的行為。 看完這些有關認知障礙症的內容後,如果你擔心自己的認知能力可能出現問題,請按以下連結,前往「自我檢查」。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Vascular Dementia)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是認知障礙症中第二常見的成因。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是指由腦血管疾病導致的認知障礙症。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大致上分為兩類型:中風後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及腦小血管病變。 中風後血管性認知障礙症(Post-stroke Dementia)中風後,大概有10%患者會患上嚴重認知障礙症,另外 30%患者會出現輕度認知障礙 8,9。 因應腦細胞死亡的大小或位置,中風會對患者的認知能力如記憶力、思考、推理或語言能力造成影響。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能力不及:當他們未能處理或完成某些工作,便產生挫敗感

「輕度認知障礙」是指記憶力比同年齡的衰退程度嚴重,但還未致癡呆症的程度。 也就是說在這階段,患者的生活還沒有被其記憶力衰退所影響。 其中有六成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在他們的有生之年裏會演變成認知障礙症。 兩成更會在十八個月內發生,可惜暫時未能準確預測認知障礙症會發生在哪些患者身上。

  • 所以在日常的家居生活中,照顧者宜在特定位置,貼上明顯而又大的指示標語或字句。
  • 認知障礙症一般會分為3個階段,分別為初期、中期及後期。
  • 因應他們的記憶力日漸衰退,且較難處理複雜的溝通內容。
  • 胖人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堅持運動,結果是越不動就越不想動。
  • 根據 精神健康檢討報告 (2017),香港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患者高達100,000,接近長者人口十分之一。

身體不適應運動 在進行運動時,身體不適應運動量、運動強度、氧氣消耗量等因素,會導致疲憊感和體力消耗較快,從而使肥胖者更不願意參與運動。 其次,要吸收足夠的維他命B12、 C及E,前者是防止患上老人癡呆的關鍵,後兩者則可保護神經細胞及血管,預防認知障礙症。 與患者溝通時,亦應用簡單句子發問,盡量讓他們可以簡單回答「是」與「不是」。 遇到患者不能即時作出回答,亦應保持耐性,用平和聲音,鼓勵他們回答。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家人要留意並記錄藥物的副作用,及在患者服藥後,其行為及情緒上的表現和轉變,並在覆診時向醫生報告,讓醫生可按情況跟進治療方法及藥物劑量

因此,與患者溝通時,照顧者可以用平穩的音調,緩慢清楚地把話說完,好讓患者慢慢理解你的意思。 日常生活這樣的語速並沒有問題,但如果要與認知障礙患者溝通的話,就要改改這習慣。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2025 年紀越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反應速度會減慢,容易誤解對方的表情、語氣或動作的意思。

  • 這是萬萬不可的做法,長者患了病也有自尊,他能夠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態度。
  • 研究亦發現,身心運動(Mind-body exercise)如耍太極可有助減慢認知能力衰退13;伸展運動亦有助維持腦部健康。
  • 在運動過程中,他們會對自己的表現過於關注,擔心被別人評價或嘲笑,産生壓力和自卑心理。
  • 很多認知障礙症患者仍然有能力完成部份自理活動,如梳洗、穿衣、進食等。
  • 這些症狀為患者帶來額外的障礙,令他們的認知功能、活動能力、自我照顧能力、生活質素大大降低。

中等強度帶氧運動包括急步行、慢跑、 遠足和游泳等;劇烈帶氧運動包括跑步、踏單車和球類活動等。 研究亦發現,身心運動(Mind-body exercise)如耍太極可有助減慢認知能力衰退13;伸展運動亦有助維持腦部健康。 我們應尊重和接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相信他們仍有價值。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因此,我們會善用長者的剩餘能力,讓他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會過份地替他們完成。 此外,亦盡量避免用幼稚的語氣與長者接觸,令他感到自卑和難受。 現時本港對早發性認知障礙症的診斷、治療及支援服務也較為缺乏。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記憶診所

因此,雖然目前未有根治認知障礙症的方法,但詳細的分析及準確的診斷,對病人及家屬仍非常重要,既可讓他們釋除疑慮,亦有助及早為將來作出適當安排。 積極參與有益的社交和個人活動 參加有意義的社交和個人活動,能夠減輕焦慮、抑鬱、自卑等負面情緒,提高個人的心理狀態和身體健康水平。 對於肥胖的運動心理問題,可以採取綜合性的措施,包括情緒幹預、科學飲食、適量鍛鍊、參與社交活動、合理安排休息等。 誘發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健康問題 由於肥胖病人缺少運動和自信,容易産生憂鬱症、焦慮症等問題,從而使得身體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 以上因素在肥胖者身上互相影響,形成了一種更複雜、更多元的因素系統。 因此,針對肥胖者的運動心理問題需要制定多方位的整合性解決方案,如提高心理素質、改變錯誤觀念、建立正面的行為習慣、採取適當的體育鍛鍊方式等。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常見問題

每一次中風都會有機會令患者的認知能力再次急劇惡化,患者的認知會呈梯級式衰退。 腦小血管病變(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腦小血管病變是導致認知障礙症的其中一個很常見的成因。 腦小血管病變患者不一定會經歷中風,但會有漸進式的認知退步,這一點與阿茲海默症非常相似。 除了記憶力退步外,患者的腦筋會變得不靈活及思考速度變慢,俗稱「腦轉數慢」。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處理暴力行為

患者可能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種類及程度的情緒行為症狀。 常見的症狀如抑鬱、焦慮、日夜顛倒、疑心大、易怒、妄想、幻覺等。 當認知障礙症患者作出這些行為時,照顧者千萬不要當場質問他們,因為照顧者的責罵可能會令他有所畏懼或抗拒。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認知症の親が卑猥な言動を繰り返す…どう対応すればいいのか【名醫が答える病気と體の悩み】

自我效能感降低 肥胖者往往認為自己無法進行有效的運動,缺乏自信心。 這種感覺常常會影響他們進行正常的身體訓練或戶外活動,出現運動上的不適應。 認知障礙症因大腦神經細胞病變,引致腦部功能不正常地衰退,繼而影響記憶、思維、語言、判斷能力、行為及性格。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會逐漸下降,但是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增強肌肉、加強骨骼和關節,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身體的平衡和協調能力,減少跌倒的風險。 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在患病期間出現不同的情緒及行為改變,每位患者的改變,都不一樣。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包括腦部創傷、腦部良性腫瘤或腦積水、病毒感染、缺乏維生素及荷爾蒙、精神問題如焦慮及抑鬱、藥物中毒、酗酒等。

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團隊分析了2012至2018年間,因認知功能問題獲轉介到腦神經科專科門診的65歲或以下病人。 研究了93名病人,最常見病因為阿茲海默症(約70%),其次為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約20%)。 他們的平均發病年齡約58歲,最年輕的病發時僅38歲,患有代謝異常遺傳疾病「尼曼匹克症」。 中大團隊及外國的研究顯示,認知障礙症是可以避免的。 如若患上認知障礙症,只要及早開始接受治療,對病情便越有幫助。 一般人普遍認為,年紀變大,記憶力衰退是正常的退化,無需因此尋求專業協助;加上大部分患者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出現問題,更不會主動求醫。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情緒行為問題

此外,研究工作對預防及治療認知障礙症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醫療研究有助找出患病成因、疾病機理和對不同範疇的影響,因此,科研人員可透過這些發現而對症下藥,研發出有效預防及治療認知障礙症的方法。 我們希望大眾可以接受及支持本中心的研究工作,為未來及下一代帶來福祉。 這些症狀為患者帶來額外的障礙,令他們的認知功能、活動能力、自我照顧能力、生活質素大大降低。 同時,這些症狀也往往成為照顧者壓力的來源,精神及體力上沉重的負擔。 身體發福的人有可能産生對運動的心理障礙,這種表現可能對於每個人來説略有不同。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認知障礙症 (前稱老人癡呆症/腦退化症)

每二+位六+五歲以上的人士中,就有一位會患上認知障礙症。 若我們能及早察覺其徵狀,是有機會減慢記憶力衰退的速度。 所以盡早讓懷疑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接受評估及治療是十分重要的。 有人以為認知障礙症患者只會「無記性」,其實認知功能還包含判斷、組織、語言、情感等,不同疾病會影響大腦不同區域,病徵亦會大相逕庭。 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主要影響大腦海馬體,海馬體主管短暫記憶力,因此初期徵狀主要為「無記性」。 至於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主要影響額葉(負責思考與決策)和顳葉(負責語言),患者未必有明顯記憶衰退,但可能會做出有違常規行為或出現明顯語言障礙。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問題 4 : 認知障礙症患者不聽勸技巧 4: 避免使用命令式的用字和語氣

因此,認知障礙症的早期診斷主要依賴家人和朋友的觀察。 認知障礙症是因大腦神經細胞病變而引致大腦功能衰退的疾病,患者的記憶、理解、語言、學習、計算和判斷能力都會受影響,部分且會有情緒、行為及感覺等方面的變化。 根據 精神健康檢討報告 (2017),香港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患者高達100,000,接近長者人口十分之一。 初期柏金遜病主要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後期患者有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症症狀。 雖然柏金遜病能引致認知障礙症,但兩者的病因、症狀、治療都有所不同。

例子:你的目標是每星期至少運動150分鐘:首先,設定一個可行的時間表,然後給自己3個月的時間去達成這個目標。 照顧者面對這些情況,最好的應對方式是靜靜地等患者說完話,簡單附和幾句後,再引導他到正確答案。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這樣既不會打擊患者的自信,又可以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 採取科學的飲食控制措施 通過減少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等高卡路裏食品消耗,增加蔬果、全穀類、蛋白質等食物的攝入,合理飲食以達到減肥效果。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認知障礙症並非正常老化,而是因患者的腦細胞出現病變而急劇退化及死亡,導致腦功能衰退。患者的認知能力會逐漸喪失,包括患者的記憶力、語言能力、視覺空間判斷、執行能力、計算和決策等方面,以致日常生活、行為及情緒亦受影響。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特別的個體,沒有一試萬靈的方法,上述的例子亦只是一些簡單的表達。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比較好的解決方法通常都需要照顧者細心觀察及多次試驗才能找到。 推廣關注及預防認知障礙症有賴社會各方的共同協力,網站提供各類型實用資源分享,歡迎醫護人員、社工、教育人員和普羅大眾下載。

認知障礙症行為問題: 治療方向

照顧者可以等他完成任務後說聲謝謝,這種訓練可以讓患者得到成就感與自我實現的感覺,培養正面的人生態度。 這意味著身體需要的熱量也會減少,導致身體産生疲勞、倦怠和懶惰的感覺。 健身的困境 肥胖者往往不能快速地達到自己想要的運動結果,缺乏及時見效的動力和信心。 往往會對自己的運動成果進行過度的幻想,無法滿足自己的期望,從而進一步降低自信和積極性。 認知障礙症的種類繁多,包括阿茲海默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散播性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額顳葉認知障礙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