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偏於寒濕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濕熱者,可與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可配附、白朮等同用。 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咳逆,嘔逆,惡阻,洩瀉,遺精,淋濁,健忘等症。 茯苓所含的卵磷脂和膽鹼,能增強和改善大腦功能。 其所含的茯苓素利尿功效較佳,有助於降血糖和減肥。 她提醒大家,如需清熱、袪濕、健脾,生薏米和熟薏米可同時用,不過生薏米具清熱功效,過量或長期進食令到身體寒涼,故脾胃差的人要慎用生薏米。

假如病位在體內的內濕,主要影響脾胃功能,脾喜燥惡濕,宜利小便、健脾,常用中成藥如六君子湯,或煲黨參白朮茯苓瘦肉湯飲用。 【處方】 半夏1兩(湯洗7次),茯苓2兩,熟地黃2兩,橘皮1兩2錢,細辛1兩2錢,人蔘1兩2錢,芍藥1兩2錢,川芎1兩2錢。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分,當歸(切,焙)1分,牛膝(酒浸,切,焙)1分,羌活(去蘆頭)1分,枳殼(去瓤,麩炒)1分,荊芥穗1分,檳榔(銼)1分,木香3銖。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1棗大(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先以水煮黑豆,取汁1盞半,加生薑半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木通(銼)3分,升麻半兩,羚羊角(鎊)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桑根白皮(銼)3分,大黃(銼,炒)半兩,馬藺根1兩,樸消1兩。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二十八:茯苓湯

春天潮濕難免出現身體疲倦、皮膚痕癢等現像,此時少不了利用去濕食材如土茯苓、薏米等煲個去濕湯水,紓緩不適的狀況。 中醫經常強調健脾的重要性,當陽氣不足,氣血會不順,臟腑缺乏滋養。 《黃帝內經素問》記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虛生濕,身體會感到怠倦、精神不濟、心情抑鬱、膚色黯淡,去濕的治本之法便應該「健脾」。 茯苓湯 女士們如果怕水腫,也不妨喝有助去濕、消腫的湯水,既補充水分,亦能保健有益身體。

  • 請教註冊中醫師楊恩劍寧,她謂「同氣相求」,春天外在環境的濕引動了體內的濕,使濕氣加重,易出現「春困」的症狀,如睏倦、疲乏、頭昏欲睡,即使睡醒後精神依然不佳及發熱出汗等。
  • 【處方】 赤茯苓1錢,桃仁(去皮尖)1錢,甜瓜子(研)2錢,芒消2錢,大黃(炒)2錢,牡丹皮2錢半。
  • 闕麗容中醫師指出,濕疹患者平時就應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以避免食物對身體帶來過敏、加重濕熱,甚至加重炎症反應。
  •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切碎),大棗2個(擘破),煎取8分,去滓頓服,早晚、食後各1次。
  •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1棗大(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處方】 赤茯苓(去皮)3兩,桑根白皮(銼)3兩,防己3兩,木香3兩,黃芩(去黑心)3兩,郁李仁(湯浸,去皮,研)2兩半,木通(細銼)2兩,大腹七顆(連皮子銼)。

茯苓功效禁忌一體兩面,例如原本就容易尿頻者,在不便於跑廁所的期間就建議減少茯苓用量 ,以免茯苓的利尿效果讓你更加離不開廁所。 但臨牀上也常以利尿來處理因為脾胃虛弱水濕內停導致的頻尿,健脾利水以從根本改善頻尿的問題,所以有頻尿困擾的患者若不清楚到底能不能使用,可以諮詢你的中醫師。 丹皮和芍藥看做是佐藥,丹皮可以散瘀,同時可以制約桂枝的辛溫,不至於溫之太過,因為桂枝茯苓丸做丸藥,服用時間較長。 所以溫得太過容易動血,芍藥益陰養血,又能緩急止痛。 在仲景時代,赤、白芍是不分的,所以在《神農本草經》講到芍藥的時候,可以利小便,破陰結,利小便包括疏通津液,破陰結包括活血,利血痺,所以芍藥丹皮同用,既有活血作用,同時又有防止過於溫通。

茯苓湯: 《醫心方》卷二十二引《產經》: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3兩,紫蘇葉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3兩,升麻3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兩,柴胡(去苗)3兩,檳榔(銼)12枚,犀角(鎊)3兩,梔子仁3兩。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白朮(銼,微炒)1兩,防己3兩,黃芩(去黑心)3兩,射干3兩,澤瀉3兩,桑根白皮(炙黃色,銼)3兩,澤漆葉(切,微炒)1兩。 【處方】 茯苓2兩,防己1兩半,橘皮1兩,玄參1兩,黃芩1兩半,澤瀉1兩半,杏仁2兩半(去尖皮),白朮1兩半,大豆1升半,郁李仁2兩半,桑白皮2兩半,澤漆葉(切)1升,豬苓1兩半。 【處方】 茯苓5兩,黃芩5兩,梔子仁5兩,芒消5兩,赤石脂2兩,升麻2兩,紫菀2兩,生麥門冬5兩(去心),竹葉(切)1升,香豉1升(熬),石膏8兩(碎,綿裹),生地黃(切)1升。

  • 春天潮濕難免出現身體疲倦、皮膚痕癢等現像,此時少不了利用去濕食材如土茯苓、薏米等煲個去濕湯水,紓緩不適的狀況。
  •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沉香半兩,甘菊花3分,訶黎勒皮2兩,藿香(去梗)1兩,木香半兩,檳榔(銼)1兩,白朮1兩,枇杷葉(拭去毛,炙)10片,枳殼(去瓤,麩炒)1兩,甘草(炙)1兩。
  •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淡竹葉1握(切碎),白朮1兩,甘草(炙)1兩,枳實(去瓤,麩炒)1兩,人蔘1兩,梔子仁1兩,大黃(銼,炒)2兩,黃芩(去黑心)3兩。
  •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柴胡(去苗)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桑根白皮(銼)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葛根(銼)3分,甘草(炙,銼)半兩,桂(去粗皮)1分,人蔘1分。
  • 今次推介7款土茯苓湯水食譜,包括土茯苓淮山牛蒡湯、雪梨土茯苓湯等,有助紓緩皮膚痕癢不適狀況。
  •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蔘1兩,海藻(洗去鹹,焙)2兩,海蛤1兩,半夏(為末,生薑汁和作餅,曬乾)1兩,甘草(炙,銼)1兩,庵(艹閭)子1兩。
  • 脾胃虛寒、容易腹瀉肚痛的人、痛風、孕婦慎服。

白茯苓粉15克,粳米100克,胡椒粉、鹽、味精少許。 2粳米、茯苓粉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燉至米爛,再加味精、鹽、胡椒粉、攪勻即成。 每日2次,早、晚餐服用,健脾胃,利水腫,可用於老年性浮腫。 茯苓湯 苡仁200g,茯苓粉10g,粳米200g,雞胸脯肉50g,幹香菇4個。 先煮米,沸後放入紅棗,至粥將成時放入茯苓粉,用筷子攪勻即成。 茯苓湯2025 常食有健脾、益氣、安神功效,可用於頭暈、乏力、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一七七:茯苓湯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羌活(去蘆頭)1兩,當歸(切,焙)1兩,人蔘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芎藭1兩,石膏(火煨)1兩,黃耆(銼)1兩。 【處方】 當歸3克,川芎3克,炒白芍3克,熟地黃3克,土炒白朮3克,茯苓3克,澤瀉3克,黃苓3克,梔子(酒炒)3克,炙甘草3克,薑汁厚朴3克,麥門冬3克(去心)。 茯苓白朮冬瓜薏仁湯有清熱利濕、健脾益氣的功效,有標本兼治之功,脾胃的消化功能良好,濕氣自然更易排走。 此湯水屬性稍涼,加薑能緩解冬瓜的寒涼性質。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去白,炒)1兩,人蔘1兩,白朮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1兩,木香(炮)1兩,五味子1兩,乾薑(炮)半兩。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桑根白皮2兩,防己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芎藭1兩半,甘草(炙)3兩,芍藥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麻黃(去根節,先煮,掠去沫,焙乾)1兩半。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半兩,枳實(去瓤,麩炒)半兩,人蔘3分,白朮3分,五味子3分,半夏(湯洗7遍)1分。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風(去叉)1兩,人蔘1兩,白朮(銼,炒)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甘草(炙)1兩。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十:茯苓湯

利尿是茯苓最重要的功效,能夠排除人體中多餘電解質,幫助消水腫、小便不利,從而改善體內濕氣過多的困擾。 茯苓被古人視為「四時神藥」,就是因為它是味甘、淡,屬性質平和的藥物,運用功效廣泛,且能與不同藥物為伍,一年四季無論哪種邪氣入侵身體,茯苓都可起到功效。 茯苓是生活常用的藥材之一,但你可能從沒注意,其實常見的四神湯、茯苓糕內都有茯苓的身影,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我們處處都得用到茯苓?

茯苓湯: 方出《聖惠》卷五十三,名見《普濟方》卷一七九: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木通(銼)2兩,芍藥1兩半,吳茱萸(湯洗,倍幹,炒)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尖)1兩,檳榔3枚(銼),紫菀(去苗土)1兩。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乾薑(炮)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半兩,食茱萸半兩,熟乾地黃(洗,焙)3分。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2兩,人蔘2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紫蘇(微炒)1兩,酸棗仁(炒)5兩。

茯苓湯: 茯苓、土茯苓分不清?5大茯苓功效用法中醫教你一次懂

闕麗容中醫師也建議,濕疹患者日常可透過簡單的食療方式改善,例如冬瓜排骨湯、四神湯、綠豆薏仁湯、紅豆薏仁湯等。 但切記千萬別喝冰的,一定要退冰,否則冰品會把熱悶在身體裡,反而影響氣血運行不利於脾胃排濕的動作。 綠豆茯苓老鴨湯有清熱氣、解濕毒的功效,但是如果你帶有身體虛寒、胃部冷痛、腹瀉便溏、腰部疼痛、寒性痛經的症狀,就不建議飲用。 此外白茯苓所研磨的細粉除了製作食材,也可以加一些蜂蜜水用於敷臉,白茯苓功效可幫助人體代謝,使肌膚氣色更好,並起到一定抑制黑色素的作用,進而淡化斑點。

茯苓湯: 《朱氏集驗方》卷二:茯苓湯

【處方】 茯苓1兩,當歸3兩,甘草2兩(炙),黃芩1兩,術3兩,石膏如雞子1枚,杏仁30枚,芍藥2兩,芒消1兩。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吳茱萸(湯浸,焙,炒)1兩,人蔘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白朮3兩。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石膏1兩半,芍藥3分,半夏1兩(湯浸7遍,炒令幹),細辛(去苗葉)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五味子半兩,麻黃(去根節,沸湯掠去沫,焙)1兩,桑根白皮(銼)1兩。 【處方】 茯苓半兩,黃柏半兩,黃連半兩,龍骨半兩,人蔘半兩,乾薑半兩,黃芩半兩,桂心半兩,芍藥半兩,當歸半兩,梔子仁半兩,甘草半兩,赤石脂1兩,大棗12個。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半兩,柴胡(去苗)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桑根白皮(銼)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葛根(銼)3分,甘草(炙,銼)半兩,桂(去粗皮)1分,人蔘1分。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二十七:茯苓湯

另對CCl4所致大鼠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使谷丙轉氨酶活性明顯降低,防止肝細胞壞死。 石醫師表示,最簡單的袪濕方法是煲薏米水飲,可添加茯苓、眉豆、赤小豆以增強袪濕功效。 薏米分生薏米和熟薏米(又稱炒薏米),生薏米具清熱、袪濕、利尿功效較強、消瘡排濃等功效,熟薏米性平微溫,健脾、止瀉功效佳,反而利尿功效一般。 註冊中醫師石敏棋表示,從中醫角度,天氣潮濕會加重人體的濕氣,這是外濕引起內濕。 外濕是天氣,內濕是脾胃功能障礙,天氣的外濕會影響脾胃。 近日天氣潮濕得很,天文臺較早時間已預告「春分」(20日)當天,最高相對濕度達100%!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六十七: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1銖,熟地黃1銖,半夏(制,炒黃)1錢半,旋覆花7分,人蔘7分,白芍(炒)7分,川芎7分,桔梗7分,甘草(炙)7分,橘紅7分。 【處方】 茯苓8分,川芎8分,蘇葉8分,前胡8分,半夏(制)8分,桔梗8分,枳殼8分,乾薑8分,陳皮8分,當歸1錢,生地1錢,白芍1錢,臺黨5分,桑白皮6分,甘草3分。 茯苓湯2025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2兩,旋覆花2兩,生乾地黃(微炒)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細辛(去苗葉)1兩半,芎藭1兩半,人蔘1兩半,芍藥1兩半,桔梗(去蘆頭,炒)1兩半,甘草(炙令赤色)1兩半。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五十九:茯苓湯

當脾虛的時候,這些津液就可能會滯留在體內,濕毒內積容易生病,造成身體水腫、精神不濟、大便溏爛等症狀。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人蔘1兩,麥(薛米)(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1兩,陳曲(炒)1兩,半夏(薑汁浸2宿,切,焙乾)1兩,草豆蔻(去皮)3個,青橘皮(湯浸,去白)半兩(炒)。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澤瀉1兩,白朮1兩,黃連(去須)1兩,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銼)1兩,大黃(生)半兩。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人蔘1兩,白朮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五味子1兩,黃耆1兩,桂(去粗皮)2兩。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兩,桔梗(銼,炒)2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透)2兩,白朮2兩,人蔘2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半。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桂(去粗皮)3分,芍藥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生乾地黃(焙)半兩,木香半兩,芎藭半兩,鬼箭羽3分,桃仁(去皮尖雙仁,炒)3分。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九十三:茯苓湯

【用法用量】 每服6錢匕,以水2盞,加大棗3個(劈破)同煎,去滓,取1盞,空心溫服。 臨臥時,如欲出汗,服藥了,以生薑熱粥投之。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碎),大棗3個(劈破),竹葉3-7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2次。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切碎),大棗2個(擘破),煎取8分,去滓頓服,早晚、食後各1次。 【功效與作用】 骨蒸肺萎,心松戰慄,煩熱善忘,精神不寧,夢寐飛颺,吐血,身體疼重或癢,多生瘡癬,腳氣。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半分(拍碎),大棗2個(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晚再服。

【處方】 茯苓5兩,栝樓5兩,知母4兩,小麥2升,麥門冬5兩(去心),大棗20個(去核),生地黃6兩,萎蕤4兩,淡竹葉3升。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鱉甲(醋多,去裙襴)3分,木通(銼)3分,郁李仁(微炒,去皮)3分。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桑根白皮2兩,防己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芎藭1兩半,芍藥1兩半,麻黃(去根節)1兩半。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枳實(細銼,麩炒)3分,桂(去粗皮)3分,桑根白皮(銼)3分,人蔘3分,大腹皮(並子)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木香半兩。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五味子(炒)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柴胡(去苗)1兩半,桂(去粗皮)1兩,檳榔(銼)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六十:茯苓湯

【功效與作用】 因傷冷飯水泄,一夜走十行,變作白痢,次日其痢赤白,腹中(疒丂)痛,減食,熱躁,四肢沉困無力。 茯苓湯2025 【功效與作用】 憂怒並氣攻,血溢停留胃管,噯聞血腥,嘔吐飲食及妊娠惡阻,中脘宿冷,冷血侵脾,惡聞食氣。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9升,煮2升合,絞去滓,分溫3服,每服約去如人行7-8裏。 須利,加檳榔末1兩5錢,湯欲熱時入之,3日服1劑,屢服5-6劑,可則停。 以水3升,先煮麻黃10沸,去沫,納諸藥,煮1升合,分為4服,100日兒1日服盡。

茯苓湯: ~ 小貼士: 菜檔或生草藥檔常有新鮮土茯苓賣,以肉色白者為佳.但頗易氧化,去皮後皮色會迅間變鐵鏽色,鮮品較乾品療效佳.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甘草(炙黃)1兩,芍藥(銼,炒)1兩,桂(去粗皮)1兩,當歸(切,炒)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黃耆1兩半(銼)。 【處方】 茯苓湯 赤茯苓(去黑皮)2兩,前胡(去蘆頭)2兩,生乾地黃1兩,人蔘1兩,桂(去粗皮)1兩,芍藥1兩,甘草(炙,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 【處方】 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蔘1兩,海藻(洗去鹹,焙)2兩,海蛤1兩,半夏(為末,生薑汁和作餅,曬乾)1兩,甘草(炙,銼)1兩,庵(艹閭)子1兩。 「四季脾旺不受邪」,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的功能旺盛,人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襲。 茯苓最為人所知的功效是「健脾利濕」,能幫助調養脾氣。 中醫認為脾胃是負責吸收、運送營養津液至五臟六腑的重要系統,讓人體得以正常運作。

茯苓是第二組佐藥,和桂枝相配,可以增加溫陽化氣,利水消痰,考慮針對了痰和瘀。 【處方】 生黃芩3分,當歸身4分,肉桂5分,炙甘草5分,豬苓6分,茯苓6分,澤瀉1錢,芍藥1錢5分,蒼朮2錢,生薑2錢,升麻2錢,柴胡2錢。 【處方】 半夏(湯泡7次)1兩,赤茯苓(去皮)1兩,橘紅1兩,枳實(去瓤,麩炒)半兩,桔梗(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 【處方】 茯苓2分,蚱蟬3個(炙),雀甕2個(炙),蛇蛻皮半分,鐵精1分,芍藥1分,麻黃(去節)1分,黃耆1分,柴胡1分,當歸1分,人蔘1分。 【處方】 赤茯苓1錢,桃仁(去皮尖)1錢,甜瓜子(研)2錢,芒消2錢,大黃(炒)2錢,牡丹皮2錢半。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2兩,澤瀉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杜仲(去粗皮,炙)2兩,桑白皮(銼)3兩,桂(去粗皮)1兩,磁石(搗如麻粒大,淘去赤水)4兩。

茯苓煎劑(10g/kg)未能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用40g/kg的劑量則使麻醉時間較對照組更顯著延長,隨著劑量的加大,鎮靜指數也隨之增加。 這種協同作用,可能是由於它們的中樞抑製作用所致,也可能是妨礙了戊巴比妥的分解與排泄而致麻醉時間延長。 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茯苓對家兔離體腸管有直接鬆弛作用,對大鼠幽門結紮所形成的潰瘍有預防效果,並能降胃酸。

茯苓湯: 《聖濟總錄》卷八十三:茯苓湯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3分,黃連(去須)3分,生乾地黃(焙)3分,梔子仁3分,桂(去粗皮)3分,栝樓根3分,大黃(銼,炒)1兩,黃芩(去黑心)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1兩。 【處方】 赤茯苓(去皮)3兩,桑根白皮(銼)3兩,防己3兩,木香3兩,黃芩(去黑心)3兩,郁李仁(湯浸,去皮,研)2兩半,木通(細銼)2兩,大腹七顆(連皮子銼)。 【處方】 半夏3兩(湯洗10次),茯苓1兩8錢,熟地黃1兩8錢,橘皮1兩2錢,細辛1兩2錢,人蔘1兩2錢,芍藥1兩2錢,川芎1兩2錢,旋覆花1兩2錢,桔梗1兩2錢,甘草(炙)1兩2錢。 【處方】 麥冬1錢半,茯苓1錢半,半夏1錢半,陳皮1錢半,白朮1錢半,人蔘1錢,甘草1錢,烏梅半個。 【處方】 赤茯苓(去黑皮)1兩,桂(去粗皮)1兩,黃芩(去黑心)1兩,升麻半兩,常山半兩,蜀漆甘草(炙,銼)半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