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兩層距離較遠,乘客需愈5分鐘走過車通道才能轉乘另一路綫的列車,故此站規定乘客於尾班車開出前7分鐘不可入閘的車站之一(另一個為博覽館站),與其餘各站的5分鐘不同。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2017年7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將香港廣播中心由濠豐大廈40樓頂樓,轉租至黃竹坑香葉道41號中高層全層單位,面積約11,744方呎,月租約33萬元,呎租約28元。 1999年8月16日太古地產及時代華納簽約承租濠豐大廈29樓至40樓共12層樓面,總面積133000平方呎,作為時代華納亞洲區總部,其中40樓將成為CNN的香港廣播中心。 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之地,鰂魚湧的交通需求相當大,也是香港的交通樞紐,是港島綫及將軍澳綫的交匯點。

  • 鰂魚湧的範圍隨着時代的變遷亦有所不同,而且在政府的規劃圖及學校網,鰂魚湧一帶的地區一直都歸入北角的範圍。
  • 戰後的1950年代,由於出現中國可能收回香港的不確定性,很多東南亞企業遷出香港,但有不少在1960、1970年代陸續迴流。
  • 地鐵公司注意到,該站乘客流量達每小時45,000人次,早已超出35,000人次的設定流量,加上日後將軍澳綫通車後所帶來的龐大乘客量,實有需要增設一個轉車站。
  • 而4號月臺並為港鐵極少數沒有在管道牆壁上設置廣告燈箱的月臺之一,在前觀塘綫的「紓緩鰂魚湧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以及將軍澳綫通車後至今仍未有加設。
  • 當時為了使乘客熟習轉車安排,故只開放油塘站;該站成為觀塘綫與將軍澳綫的臨時終點站。

位於港島東中心37樓,服務對象主要爲鄰近的寫字樓的上班一族及附近居民。 擁有8000平方呎樓面的餐廳提供多元化的美食選擇,包括輕便小食、印度、意大利,越南和日本料理等。 PUBLIC擁有無敵山景和海景,橫跨餐廳的多個LED螢幕將播放最新的國際新聞和體育賽事。 太古坊共有600萬平方呎的寫字樓,共10座建築物,全部以光纖網絡連接,並設有專用衛星電訊站。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人口移民史

港島東中心是一個主要的商務地址,這座大型綜合建築內有超過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300 間跨國企業。 這裡的空間樓底高而且自然光線充足,可以一邊欣賞維多利亞港的壯麗景色,一邊欣賞美麗的山景。 因此,你可以在步行距離內找到你需要的一切,包括時尚的 EAST Hotel 和令人難忘的太古城購物中心。 證監會、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總部都設在鰂魚湧太古坊。 此外,由於香港政府銳意發展東區,因此很多政府部門如會計及財務匯報局由中環和灣仔搬遷到鰂魚湧辦公,亦不少的跨國企業的辦公室選址於如太古坊,例如安永、法國巴黎銀行、LVMH、波士頓諮詢公司、富而德律師事務所等。 除了私人商業區太古坊外,區內亦有大型港島區規模最大的購物中心及商業中心之一的太古城中心。

  • 東區足球隊是東區體育會轄下的一支地區足球隊,現時於香港甲組足球聯賽角逐,以小西灣運動場為其主場。
  • 東區人口接近六十萬,在香港十八區排第四[3];毗鄰的灣仔區卻只有十五萬,全港第二少[4]。
  • 港鐵免費接駁巴士只於鐵路事故期間提供服務,詳情可留意港鐵公佈,或站內告示。
  • 除了為本地及跨國企業提供超過500萬平方呎的辦公樓面積,太古坊亦配備國際化的商務及休閒設施,包括東隅服務式住宅、多用途場地ArtisTree等。
  • 2003年成功將太古地產持有的匯圃高爾夫球場(位處太古城的範圍內)的地積比率轉移,一同計算在港島東中心的地盤面積及發展樓面,與毗鄰的萬邦工業大廈(Melbourne Industrial Building,原華蘭路16至18號)合併發展。
  • 如欲查閱此站附近前往各港鐵車站的公共交通工具資料,可參考「乘車應變錦囊」,或瀏覽運輸署網頁。
  • 2017年7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將香港廣播中心由濠豐大廈40樓頂樓,轉租至黃竹坑香葉道41號中高層全層單位,面積約11,744方呎,月租約33萬元,呎租約28元。

在「紓緩鰂魚湧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後,觀塘綫在2001年9月27日起改以北角站為總站,掉頭隧道並於同年11月封閉。 由於鰂魚湧站周邊200米範圍內並沒有設置公眾洗手間,故港鐵公司於2008年1月決定在該站近A出口興建洗手間。 洗手間已於2011年3月19日完成工程並隨即開放予乘客使用。 鰂魚湧站[註 2](英語:Quarry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2025 Bay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東區鰂魚湧、七姊妹及寶馬山地底,屬於港鐵[註 3]港島綫與將軍澳綫的鐵路轉乘站,於1985年5月31日啟用。 鰂魚湧站是現時全港鐵系統中第五深的車站,深度達42米[註 4]。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車站位置

而車站的轉乘通道設計迂迴,對乘客造成不便,故此直到1997年前地鐵公司纔在車站加建升降機,情況才稍有改善。 此外,由於香港政府銳意發展東區,因此很多政府部門由中環和灣仔搬遷到東區辦公,加上不少的跨國公司的辦公室選址於港島東,如太古坊,令東區承接了新核心商業區、經濟中心及政治中心的功能。 2002年8月4日,將軍澳綫局部通車,取代觀塘綫過海地位,原屬觀塘綫的北角站及鰂魚湧站改屬將軍澳綫。

此站亦曾是港鐵海拔最低車站(-38米),不過紀錄亦已於南港島綫2016年12月28日通車時為金鐘站打破(-39米)。 此站是最接近東區海底隧道的鐵路車站,亦是港島綫唯一大堂設於地面的車站,現時是港鐵第四深的車站,深度達42米。 太古坊設有行人天橋連接港鐵鰂魚湧站,位置也近於毗鄰的太古城及太古城中心的太古站。 太古坊由太古地產發展,其前身是一系列工業大廈,該區早於19世紀末已是太古糖廠的所在地,是香港其中一個歷史最悠久的工業區。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大廈資料:東港中心

而東大堂的通道層設有「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4]。 鰂魚湧站深入地底,月臺狹窄,乘客須前往另一層月臺纔可轉車,並非轉車站的最佳選址。 地鐵公司注意到,該站乘客流量達每小時45,000人次,早已超出35,000人次的設定流量,加上日後將軍澳綫通車後所帶來的龐大乘客量,實有需要增設一個轉車站。 因此,地鐵公司於1996年建議將觀塘綫伸展至北角,以提供一個效率高、容量大的轉車站;北角站會增建兩個月臺,乘客只要走到對面月臺,便可轉車。

如果在香港以外地方致電的話,請在電話號碼之前加撥地區號碼「852」(不適用於駐海外辦事處)。 本網站的所有資料均由有關決策局/部門及有關機構提供和更新。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2025 觀塘綫列車在3號月臺(現4號月臺)落客後,便會利用月臺西面的調頭路軌調頭往對面月臺上客。 此站是唯一一站曾經採用此安排:在兩面都是同一路綫使用的島式月臺其中一面落客後,調頭往對面月臺上客。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車站擴建

1984年,日本財團提出以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建造-營運-移交)形式建東區海底隧道,地鐵當時答允。 1984年初,政府有意發展東區海底隧道,作為行車和鐵路兩用隧道,其中鐵路部分以地鐵[註 3]觀塘綫延伸至香港島。 原計劃觀塘綫在太古站與港島綫交匯,但因為要遷就行車隧道的走綫,地鐵[註 3]當局只能大幅度改建鰂魚湧站作為一個「十」字型轉車站,乘客需要步行數分鐘才能抵達另一路綫之月臺。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車站用途

觀塘綫東隧段於1989年8月6日通車,觀塘綫鰂魚湧站下層月臺及模範裏大堂亦落成啟用,鰂魚湧站成為觀塘綫的總站,亦是唯一與港島綫交匯的車站。 新月臺比港島綫月臺更深入地層,乘客要前往港島綫月臺層轉車,需要通過狹長的通道、上落自動扶梯、還要多次拐彎,異常迂迴。 港島綫於1985年5月31日通車,鰂魚湧站原有部分亦同步啟用,車站在地下深處隧道內,設計只為配合中等流量,月臺較為狹窄。 原來設計並非作轉車站之用,當時尚未有下層月臺和相關的轉車通道,亦未有模範裏大堂。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車站歷史

當時為了使乘客熟習轉車安排,故只開放油塘站;該站成為觀塘綫與將軍澳綫的臨時終點站。 此安排一直維持至同月18日調景嶺站至寶琳站一段通車為止[14]。 為統一地鐵系統的上下行月臺編號,故前地鐵由2001年9月27日起將車站3號月臺(上行月臺)及4號月臺(下行月臺)編號互換,以符合未來將軍澳綫之上下行編排。 現時,鰂魚湧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餅店及銀行等[3]。 由於港鐵的收費區是不能進食,因此大部份售賣食物均不會設在收費區內。 此外,鰂魚湧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包括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3]。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港島東中心最近成交紀錄

原定觀塘綫過海延綫計劃以太古站為總站,為了遷就東區海底隧道管道設計,最終無法連接太古站,唯有改動此站成為一個非跨月臺轉車站。 兩層月臺呈十字型設計,中間設一樓層,有3條通道連接上下兩層。 上層月臺靠5條通道連接,下層月臺則只靠3條通道連接,2層月臺重疊的部分亦設2條樓梯和1部升降機互相連接。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車站結構

辦公大廈以高科技為賣點,吸引多家跨國企業設立總部(如國際商業機器),其中包括資訊科技、消費品及廣告公司。 周邊地區近年發展成一個富有外國特色的飲食、娛樂區域,格調與中環蘇豪區相似。 1990年代初,隨著經濟發展及轉型,香港工業北移,商業大廈的需求上升,太古地產開始把區內陳舊的工業大廈重建,並翻新上述三座樓齡不大的工廠大廈,成為高級辦公大廈。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而整個商業區的名字,亦由原先的「太古工商業中心」,更改為現時的「太古坊」。 證監會、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總部都設在太古坊。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車站藝術

鰂魚湧的人口主要來自北角人口以及企業的擴展,除了在這些企業工作外,因為地理位置上遠離廣府人聚居的深水埗區一帶以至其餘族羣聚居地,外區中產較少遷入,很多閩籍富豪亦經常在鰂魚湧上班[7]。 但在很多香港人的眼中,鰂魚湧是一個偏遠的地區,但鰂魚湧地理位置鄰近北角,不少以閩南話為母語的臺灣人以及新加坡人亦很喜歡在鰂魚湧置業,區內也有些價格較低的住宅,也有筲箕灣以及柴灣人口的第二代置業。 香港早期為閩籍華商來往福建以及南洋的中轉站以及金融商業中心。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2025 港府在開埠以來集中資源發展商業中心中環以及在南洋商家聚居的銅鑼灣。 戰後的1950年代,由於出現中國可能收回香港的不確定性,很多東南亞企業遷出香港,但有不少在1960、1970年代陸續迴流。 隨着戰後銅鑼灣以及北角人口已達到飽和,區內的需求帶動起原屬北角東部的鰂魚湧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商業及住宅區。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政府及司法機構

2008年10月27日,康宏理財總部搬遷至港島東中心34樓[8],直至2013年遷往炮臺山康宏匯為止。 除了西段和東段兩端共四個出口外,亦會設置五個連接點,以加強板道與內陸的聯繫。 建議方案亦包括建造合共三條開合橋,讓船隻在有需要時得以進出擬議板道以內的近岸水域,並降低板道的坡度,創造更舒適的體驗和增加親水性。

其後,港島東中心的前身-益新工業大廈(Aik San Factory Building,原華蘭路14號)及萬邦工業大廈,於同年被拆卸。 港島東中心由太古地產發展及持有,是一座樓高300米的商業大樓[1]。 地盤面積109,929平方呎,總樓面面積為1,537,011平方呎。 全幢大廈共有68層及2層地庫停車場,37及38樓設有一個雙層空中大堂(見圖片集)。 另外車站除了4號月臺(將軍澳綫往北角)為彎曲月臺外,其餘3個月臺均為直線月臺。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2025 而4號月臺並為港鐵極少數沒有在管道牆壁上設置廣告燈箱的月臺之一,在前觀塘綫的「紓緩鰂魚湧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以及將軍澳綫通車後至今仍未有加設。

而在2001年9月「紓緩鰂魚湧轉車站擠塞工程」落成後,不少往返港島綫北角站以西沿綫各站的乘客改用北角站轉車,故此轉車通道的人流已大為減少;至於往返港島綫太古站至柴灣站的乘客仍須使用鰂魚湧站轉車。 此站通車初期鄰近的鰂魚湧是工業區,人流不多且主要集中在上下午繁忙時間;隨著工廠移離香港,此站使用量進一步減少。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2025 東隧落成後,此站成為觀塘綫和港島綫唯一轉車站,將部分荃灣綫過海乘客分流。 當時地鐵實施繁忙時間附加費,鼓勵乘客經東區海底隧道過海,更在此站轉綫通道設置通用儲值票核票機,乘客使用即可享有折扣。 1993年,繁忙時間附加費停止實施,各核票機已拆除,原本安放它們的槽位(niche)也換上了普通金屬板塊,至今已不留痕跡。 鰂魚湧的範圍隨着時代的變遷亦有所不同,而且在政府的規劃圖及學校網,鰂魚湧一帶的地區一直都歸入北角的範圍。

有關工程於1986年6月開始動工興建,而由1989年8月6日起,觀塘綫延伸至鰂魚湧站,鰂魚湧站成為觀塘綫的終點站,並且成為觀塘綫當時唯一一個位於港島區的車站。 在港島綫初建成之時,鰂魚湧站已經設有2個互不相連的大堂,分別位於英皇道近太古坊的東大堂及位於七姊妹模範邨旁的西大堂,兩個大堂均設於地面,為港島綫車站中唯一一個大堂設於地面的車站。 入閘後,乘客需要經過一條長達百餘公尺的狹窄通道,再使用升降機或扶手電梯才能前往月臺層。 該大堂在欣澳站啟用之前,曾是全香港面積最小的港鐵車站售票大堂。 鰂魚湧的範圍,隨着時代的變遷亦有所不同,而且在政府的規劃圖及學校網,鰂魚湧一帶的地區一直都歸入北角的範圍。 自從地鐵港島綫開通之後,鰂魚湧的範圍不斷西移,而原本屬於鰂魚湧的東部,則被稱為「太古城」。

上下行月臺號碼編排,由2001年9月27日起,地鐵將此站3及4號月臺編號互換(因為觀塘綫與將軍澳綫的上下行方向相反:觀塘綫單數月臺號碼是下行而將軍澳綫單數月臺號碼為上行)。 此站的接駁巴士上落客點設於英皇道「北角官立小學」(東行)及「太古坊」(西行)巴士站,分別可用及,或依職員指示前往。 港鐵免費接駁巴士只於鐵路事故期間提供服務,詳情可留意港鐵公佈,或站內告示。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如欲查閱此站附近前往各港鐵車站的公共交通工具資料,可參考「乘車應變錦囊」,或瀏覽運輸署網頁。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月臺

由於鰂魚湧站4號月臺在「紓緩鰂魚湧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前屬落客專用月臺,無人候車,因此月臺隧道壁並未如其他車站般裝設廣告燈箱;即使竣工後該月臺變成往北角方向月臺,亦無補裝。 此站下層月臺西面原有一段調頭路軌,在觀塘綫在2001年9月27日以北角站作為終點站前,讓觀塘綫列車在前3號月臺(現4號月臺)落客後,便會駛進該路軌調頭往對面月臺上客。 「紓緩鰂魚湧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後,觀塘綫在2001年9月27日起改以北角站為總站,該路軌停用後在同年11月被封閉。

東區發展成熟,公共交通及運輸網絡完善,有地鐵、巴士、電車及小巴服務,而東區走廊及東區海底隧道為對外交通重要幹道。 區內教育、醫療、社區及康樂設施完備,亦有大型購物商場及商業中心。 鰂魚湧港島東中心 與此同時,東區也有不少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景點,是市民遊客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2021年6月,有網民選出5個認為最熱的港鐵車站,而鰂魚湧站亦被列入其中之一。 該網民批評車站內空調十分微弱,通風亦不足,加上因為連接車站出入口及月臺的通道冗長,故在通道人流較多時也會感到十分焗促[1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