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中學由辦學團體自資經營,沒有政府補貼,收取學費也比較高。 跟大部分直資中學一樣,私立中學可自行決定中一收生辦法,不需要參加教育局制定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 不少家長就是看中私立小學的活動教學模式,比傳統學校的填鴨式教育輕鬆,即使學費不菲都願意為子女報讀。 大部分私立小學都設有聯繫、一條龍中學,方便子女將來升學。 拔萃女小學為私立小學、女校、基督教,全年學費為$70,000,1860年創立,以英文為教學語言,該校的小六學生可以選擇直接升讀其結龍中學──拔萃女書院。
現時全港有 60 間直資中學,約佔學校總數的 13% 左右。 私立中學及國際學校:除了官立、資助、直資之外,香港中學體制還包括「私立中學」與「國際學校」。 這些中學由辦學團體自資經營,沒有政府補貼,收取學費也比較高。 跟直資中學一樣,私立中學可自行決定中一收生辦法,不需要參加教育局制定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 2001至2015年間,學生人數由95萬降至69萬,中小學總數減少233 直資私立 間,惟直資學校由29間增至82間,增幅近兩倍。 政府2001年起容許直資校大幅加學費,以吸引現有資助學校參加直資計劃,翌年起多間傳統名校相繼轉為直資。
直資私立: 一條龍學校(油尖旺區)
計劃目標是促進優質私立學校的發展,鼓勵提供高教育水平的非官立中學及資助學校,提高私立學校的教育質素。 受此計劃資助的學校稱為直資學校,有相對高的自主權,可自訂課程、收費及入學要求,接近私立學校。 同時,直資學校可得到政府按合資格學生人數提供的資助。 最初期的直資計劃由1991年9月起在中學推行,成功加入的學校可以收取學費並同時獲得納稅人對每名學生的資助,限制是學費不能多於資助額的三分之二,否則不會獲得資助。 當時只有五所「愛國學校」、五所國際學校,以及恆生商學院提交申請。 恆生商學院及另外一所國際學校並未獲教育署批准加入[2]。
- 在2001年,政府再修訂直資計劃的條款,容許直資學校大幅增加學費,學費限制更改為不能多於資助額的二又三分之一倍。
- 在全球任何國家當中,不少家長均傾向選擇以品德教育為重,多於選擇着重學業成績的學校,此舉更易提高小朋友多讀書的機會,整體發展可能比其他小朋友更好。
- 灣仔區12校網有3所資助女校,包括瑪利曼小學,是該區不少女生家長的第一志願。
- 全部官立中學都是無宗教背景,而大部分學校是男女校,只有 3 所男校(皇仁書院、英皇書院、觀塘功樂官立中學)及 2 所女校(何東中學、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另外,亦整合了不同地區國際學校學費比較,讓家長們為孩子升學做足準備。 不少家長心儀一條龍學校,皆因子女入讀一條龍小學後,可直升其結龍中學,免卻選校煩惱。 創立於2015年的德萃教育機構開辦及營運7間學校,包括3間幼稚園、3間小學及1間中學,落實幼小中一條龍教育。 位於沙田石門的直資龍校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是全港第一間由大學開辦的附屬學校,實行小班教學,並著重學生「全人發展」。 學生可選修DSE課程及英國普通教育文憑試高級程度課程(GCE A-level),因此深受家長歡迎。
直資私立: 一條龍學校(中西區)
家長如果一心想做後備選擇,在報讀前就要向小學先了解清楚,選擇容許家長同時參加統一派位的學校。 私立小學、直資小學可以自行收生,不需通過教育局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 入學申請程序及時間由學校決定,一般會比教育局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早。 整個收生程序由申請、面試至取錄,通常會於9月至3月內完成,家長應及早向學校查詢,並提交申請。 直資小學只提供本地課程,不過由於較少受教育侷限制,在課程編制、教學模式上有一定自主度,介乎私立及官津學校間。
國際學校中學:私立中學也包括:國際學校開辦的中學。 香港大約有 33 所國際學校提供中學課程,各自開辦不同國家及國際文憑組織的課程。 官立小學、津貼小學所有學生,都需通過教育局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申請,分為第一階段的「自行分配學位」,及第二階段的「統一派位」。
直資私立: 香港直資小學入學申請日期一覽(2022年入學)
根據教育局網頁,如直資或私立中學認同一條龍辦學的理念,學校可自行與其他擁有相同教育理念的學校協議採用「一條龍」辦學模式。 只設一輪面試的救恩曾收到約2,500份小一申請,平均約28人爭一個學位。 校方只設一輪面試,內容為小組活動及以小組形式與校長面談。 直資私立 救恩於2020/21年度全年學費為$59,800。 1945年創校的漢華中學(小學部)與漢華中學是一條龍升學,致力培養學生具備優良的中華文化素質,以普通話教授中文,並推行「一生一體藝」課程。 面試共分兩輪,梁麗美校長表示注重有品德、禮貌、待人接物良好及全人發展的學生,亦希望學生「好發問、愛分享」。
- 政府後來提出的「一條龍」辦學模式,規定「結龍」的中小學必須使用相同資助模式,亦令部份學校轉為直資,例如深水埗區的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
- 由於買位政策只是一時權宜之計,政府在這段期間亦以各種方式(例如新建學校)不斷擴充公立學位,同時減少從私校買位。
- 即使是聯繫小學,都有一定的升中優勢,有助舒緩子女升中壓力。
- 簡單來說,官立和資助中學均提供免費中學教育,而直資和私立中學則收取學費。
私立獨立學校計劃:根據政府的用語,私立學校當中有部分是「私立獨立學校計劃」學校。 現時總共有 8 間這類中學,他們分別是: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弘立書院、啓新書院、智新書院、滬江維多利亞學校、耀中國際學校、基督教國際學校。 由稱「資助小學」,通常由宗教或慈善機構等辦學團體開辦,並向政府申請津貼,因此學生不需要繳交學費。 想成功入讀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的話,建議加強訓練語言能力,因為該校校長主要看重國際幼稚園畢業生的兩文三語能力。 當然有,自行分配學位為每所小學提供小一學額的大約 50%收生;餘下 50%學額由教育局統一分配。 Sundaykiss已整合不少名校校網,如:34校網、41校網等學額及涵蓋屋苑。
直資私立: 一條龍學校(大埔區)
香港的中學主要分為四大種類:官立學校、資助中學、直資學校及私立學校,大部分的中學(約佔八成)屬於「資助中學」。 簡單來說,官立和資助中學均提供免費中學教育,而直資和私立中學則收取學費。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是新界西唯一一間一條龍直資IB學校,故宏信的學位競爭激烈,約9至10人爭一個小一學額,校方會首選具優秀英語能力者。 宏信書院本學年由林克忠校長新上任,之前曾擔任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及救恩學校的校長。 除了英基學校協會轄下的小學外,本港的所有國際小學都屬於私立小學。
直資私立: 津貼小學
私立小學與直資小學最大的分別,除了課程與學費之外,在於申請學童可否參與教育局的小一統一派位「大抽獎」。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尤其小學階段,足以影響子女性格品行。 作為家長當然不想子女被同學帶壞,因此學校的校風就相當重要。 小學的校風好壞全看學生質素,如果學生普遍純品、乖巧,校風自然較好,子女與這些同學做朋友都不易學壞。 當年,香港政府推行的九年強迫教育需要大量學位,而官立及資助學額不足以應付突然而來的龐大需求。
直資私立: 拔萃女、聖士提反書院開啓中一申請!香港直資名校哪裏好,家長紛紛“爭崩頭”
男拔附小提供150個小一學額,2019年度收到約4,000份小一入學申請,平均約27人爭奪一學額。 學校設有60多個選修科目,分為體藝、科學、語言文化及個人發展四大類。 又稱「津貼中學」,教育經費絕大部分來自政府,但其管理則由學校的法團校董會/校董會負責。
直資私立: 私立中學名單及學費排名
校網 74 的 涵蓋地區,教育局提供的 學校名冊。 直資私立2025 選校最重要的其中一個考慮,就是子女的興趣和能力,從來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最適合的學校。
直資私立: 學費最平全屬直資
然而直資學校的學費「因校而異」,家長應該先了解直資學校的收費,確定能夠負擔,才安排子女入讀。 而個別直資學校可能教學水平參差,家長亦宜先了解心儀的直資中學,選擇真正適合自己子女的學校。 政府後來提出的「一條龍」辦學模式,規定「結龍」的中小學必須使用相同資助模式,亦令部份學校轉為直資,例如深水埗區的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 保良局陸慶濤小學由1988 年由保良局創立,到1933年先後開辦香港培正中學、小學和幼稚園。 傳統名校跑馬地聖保祿天主教小學校舍為二級歷史建築,為推行全日制,校舍展開改建及擴建工程,包括加建一座設24個課室的大樓。 在工程進行期間,師生需暫遷至柴灣跨區上課,校網則仍保留於灣仔區, 小學學額亦維持不變。
直資私立: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
其中,國立高中有86校、4125名,私立高中有106校、9652名。 根據教育局網頁,一條龍辦學模式是讓擁有相同理念的中、小學加強合作,以加強學校對學生的認識和照顧,提升中、小學教育連貫性,減低小學生升中的適應困難。 因此父母於選校時,可考慮以小朋友的性格及學校的品德教育為選校條件,而非一味盲目追求傳統名校。 有人亦指出不少小朋友入讀直資、私立學校後同樣跟不上學習進度,既感到大壓力,同時又要繼續努力達成父母的期望,最後無論身心發展都不如選對了學校的孩子來得好。 直資私立2025 網民認為港媽應為小朋友選對了學校,天天開心上學而感到高興,而非感到憂心。
直資私立: 香港直資小學小一入學申請時間一覽
私立獨立學校計劃:根據政府的用語,私立學校當中有小部分是「私立獨立學校計劃」學校。 現時總共有 8 間這類小學,他們分別是:拔萃女小學、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弘立書院、啓新書院、智新書院、滬江維多利亞學校、基督教國際學校。 根據私立獨立學校計劃營辦的學校不會獲得政府提供經常資助,但可獲政府以象徵式地價批地,以及提供一筆過工程設備津貼,目的在促進優質私立學校的發展。 政府會按學生人數提供一定資助,學生仍需要繳交學費,但費用較私立小學便宜。 學校可自行收生,毋須經教育局的「小一入學統籌辦法」。
位於中西區的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創校超過160年,以中文教學,學生升中派位成績優異。 每年約有8成學生獲派第一志願中學,逾六成升讀直屬中學嘉諾撒聖心書院,另有不少學生入讀拔萃女書院、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協恩中學、庇理羅士女子中學、英華女學校等著名女校。 直資私立 南區直資男校聖保羅書院小學有直屬中學聖保羅書院,2020年慶祝創校169週年,現任麥志豪校長曾任聖保羅書院副校長,中小學關係密切。 學校近年配合男生的特性,加入體驗和探究式學習,並推行STEAM教育。 2022至2023年度聖保羅書院小學學費為港幣30,000元。
直資私立: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
由於初期計劃未能吸引資助學校參加,教育署多次修改直資計劃的條款。 不過,儘管政府推出各項優待措施,依然沒有受資助學校的青睞。 直資私立2025 播道書院中小學一條龍,採用「4-4-4」的課程模式,分為小一至小四、小五至中二和中三至中六三個學習階段。 中小學均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高中則提供本地中學文憑試(HKDSE)課程。 日前學校公佈了22-23年度入學詳程,學費方面,現最新公佈是21-22年的$21,300,但有關學費或會因應教育局提供的直資單位津貼而調整。
救恩被視為「Happy School」,小一至小六設不同的「單元」課程,其中小三至小六設有體育單元,包括各種球類活動,更開辦了山藝班。 1938年創校的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的直屬中學為直資名校聖士提反書院,設有IB課程。 聖士提反採取「Inquiry-based Learning」(簡稱IBL)教學法,重視學生的語文及自學能力,並找出感興趣的課題研究。 按位津貼中學:歷史上有一少量的中學叫「按位津貼」,這些學校跟普通資助學校相同,獲得政府的資助,區別在於「按位津貼」是以實際學生人數計算資助,不是以「開班數目」計算的。 這些學校後來都轉為直資學校,現時全港僅餘兩所按額津貼中學,包括「聖公會諸聖中學」及「匯基書院」。
最後教育統籌委員會於1988年因應各種需求,發表了直接資助計劃的建議,利用私校提升香港的教育質素。 灣仔區的男校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於2018年遷往北角百福道新校舍, 直資私立2025 並轉為全日制小學,屆時將由12校網改為東區14校網。 直資私立 華仁小學有直屬英中香港華仁書院,遷至14校網後直屬關係不變。 不過香港華仁書院18年申請轉為直資中學失敗,與華小暫時還未「脫龍」。
直資私立: 一條龍學校(元朗區)
現時該校全年學費為$39,500至$48,000不等,小五、六的GCE課程則收$59,000,但擬於新學年加學費,中一學費計劃增至$51,000。 而校長陳狄安亦將於2021年9月接任英華書院校長。 幼稚園老師經過3年的教育,對子女的能力、性格等有一定了解,亦大概知道子女在整體學生中屬於甚麼程度。 而且,陪學生經歷過多次升小選校階段,對區內小學的評價自然更全面。 因此,如果家長對小一選校毫無頭緒,不妨問問幼稚園老師意見,瞭解子女適合哪類型的學校,以作參考。
第三,直資中學享有一筆按學校合資格學生人數計算的政府津貼,但仍可收取學費。 相較官立中學和資助中學,直資中學有相對高的自主權,可自訂課程和入學要求。 直接資助計劃,簡稱直資,是1991年開始推行的香港教育資助計劃。
直資私立: 私立小學、直資小學
學生的學術成績佳之餘,在音樂及藝術方面表現尤其突出。 該校有不少高官名人子女就讀,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長女也曾就讀,加上每年學費高達$63,000,故有「貴族學校」之稱。 九龍城傳統名校喇沙小學已有逾60年歷史,該校與直屬中學喇沙書院教學理念一致,非一條龍學校。 在傳統教學法外,學校計劃在課程加入探究式學習、STEM教育,加強學生在數理、科學上的能力。 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及其一條龍中學拔萃男書院,均為本地直資名校,可說是本地男校一哥。
直資私立: 學費$15,001-$20,000直資私立小學
德望是本地具口碑及名氣的女校之一,亦是少數設有中小幼的女校,小學及幼稚園屬私立學校,中學則為直資。 1860年創校的拔萃女小學被譽為女校中的神校,其一條龍直資中學拔萃女書院名人校友輩出。 女拔學生在學術和音體藝方面均表現出眾,每年於學界比賽囊括多個獎項,而且出名重視閱讀,學生的語文水平高。 學校設四班小一,提供約140個學額,每年吸引約3,000人報名,競爭相當激烈。 學校設兩種課程本地課程和國際課程,前者學費為$39,900而後者為$42,600。 學校現正招收2021/22年度小一候補生,名額約60個,有興趣的家長須於7月9日前於辦公時間內親臨學校校務處辦理入學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