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份人即使無能力或不願意供養父母,然而基於面或道德壓力卻不願意填寫有文件。 綜援入息限額 申請長者生活津貼時,申請人年齡必須為65歲或以上,以及資產及入息必須低於津貼計劃的限額,方能通過資產審查和入息審查。 為讓更多失業人士可獲得支援,政府由2020年6月開始透過綜援系統提供為期6個月的「失業支援計劃」,額外開支料涉及32億港元。 補助金則包括長期個案補助金、單親補助金、社區生活補助金、交通補助金和院舍照顧補助金。 符合資格的受助人亦可獲發放特別津貼(例如租金津貼、水費及排污費津貼和就學開支津貼),以應付其個人或家庭的特別需要。

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昨於網誌透露,3月的失業綜援申請宗數達1,821宗,相較2月的724宗增加逾1.5倍。 若獲立法會財委會通過,經電腦系統調整及人手招聘工作完成後,最早於6月的申領月份實施,為期12個月。 傷殘津貼/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申請人可親自或由親友代其前往其住區內的社會保障辦事處﹐或用電話﹑傳真﹑電郵﹑網上表格或郵遞方式提出申請﹐亦可由政府部門或其他非政府機構轉介。 有年老、殘疾或經醫生證明為健康欠佳成員的受助家庭,如連續領取援助金達12個月或以上,可按家庭中這類合資格成員的人數,獲發每年一次的長期個案補助金,作為更換家居用品和耐用品之用。 為鼓勵受助人就業和繼續工作,社會福利署(社署)設有「豁免計算入息」的安排,即在評估受助人應得的綜援金額時,無須在援助金額中扣減的工作入息。

綜援入息限額: 綜援2023|6. 就業支援補助金

雖然我每次聽到這些語帶侮辱領取綜援人士的說話都有些「火滾」,但總是要忍,盡力解說。 15至59歲身體健康正常的申請人,如失業或每月從工作中所賺取的入息或工作時數少於本署所定標準,必須積極地尋找全職工作及依照本署規定參加自力更生支援計劃。 單身人士的租金津貼由現行每月最高1945元調高至2475元,家庭有兩名合資格成員的租金津貼由現行每月最高3915元調高至4370元,家庭有三名合資格成員的租金津貼由現行每月最高5115調高至5245元。 長者生活津貼的入息限額,單身人士由現行每月8160元調高至8690元;夫婦的入息限額由現行每月13,410元調高至 13,860元。 有部份子女即使無能力或不願意供養父母,然而基於面子或道德壓力卻不願意填寫有關文件。 以2019年6月底時有54.7萬人領取長生津作參考,領取長生津從而脫貧人數的只有15.4萬人,主要原因是單靠長生津金額本身10不足以脫貧,上述脫貧的數字中,是要住戶有其他收入,加上長生津收入才高於貧窮線。

  • 綜援計劃之所謂「綜合援助」,是將1993年前的多項「公共援助」計劃(公援)整合,為不同情況下(退休、失業、殘疾等)收入未足以在香港過一個基本生活水平的人士及其家庭,提供現金的援助。
  • 我在這裏特別要講解其中一項,即在今年2月1日起增加了豁免計算入息的上限,由過往的每月2,500元,增加至4,000元。
  • 為了讓更多失業人士可以獲得支援,政府由今年6月開始透過綜援系統提供具時限(為期6個月)的「失業支援計劃」。
  • 有年老、殘疾或經醫生證明為健康欠佳成員的受助家庭,如連續領取援助金達12個月或以上,可按家庭中這類合資格成員的人數,獲發每年一次的長期個案補助金,作為更換家居用品和耐用品之用。

2 在綜援制度的家庭總需要,是指這個家庭最高可以領取的援助金額,當中主要包括了標準金額、租金津貼及其他特別津貼和補助金。 與此同時,綜援計劃下的資產限額及公共福利金計劃下的長者生活津貼(包括「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下的長者生活津貼)的資產及每月入息限額亦會調高,而綜援計劃下的租金津貼最高金額則維持在現行水平。 不同類別的受助人可以按其個別情況領取每月發放或一次過發放的特別津貼(例如租金津貼、學費津貼、特別膳食津等),以應付個人或家庭的特別需要。 表二顯示於2019年2月1日的每月平均綜援金額,除了一人住戶外,其他住戶人數住戶的每月平均綜援金額略低於2019年的貧窮線8;換言之,單靠綜援只能幫助部分受助住戶脫貧。 這也是何以2019年年中領取綜援人數約為31.8萬,當中只有約一半人,即15.5萬人,可以脫貧的原因。

綜援入息限額: 申請人須要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職津除了協助有需要人士脫貧外,兼有「防貧」的作用,有助減低收入不均的情況。 目前,綜援計劃下的援助金大致可分為標準金額、補助金和特別津貼。 綜援入息限額 綜援入息限額 不同類別的受助人會獲發不同的標準金額以應付其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例如食物、衣服鞋襪、燃料電費和耐用品。

  • 以2019年6月底時有54.7萬人領取長生津作參考,領取長生津從而脫貧人數的只有15.4萬人,主要原因是單靠長生津金額本身10不足以脫貧,上述脫貧的數字中,是要住戶有其他收入,加上長生津收入才高於貧窮線。
  • 當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推出公共年金計劃時,政府便調校領取長生津資格,讓長生津與公共年金可以作出配合,加強長者的退休保障,詳細的討論可見於2018年5月6日的網誌。
  • 有關個別個案所獲發的援助金額,請向 社會保障辦事處的職員查詢。
  • 申請人必須符合居港規定及接受經濟狀況調查,方可獲得援助。
  • 13早在2011年中央政策組的一個研討會上,我提出公共年金的概念,經多次在公開的場合討論,最後在退休保障的諮詢文件《退休保障˙前路共建》的附件六中出現了「羅致光博士的公共年金計劃」。
  • 香港現時透過公共財政支持的長者入息保障制度,主要為綜援、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齡津貼制度。

不過,要留意的是,在2019年的綜援計劃下,領取綜援人士若有工作收入,每人最高可獲豁免計算2,500元,換言之可讓更多住戶脫貧。 職津分三層:全額、四分三額及半額,收入上限分別為每月不高於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之50%、60%及70%。 一般來說,前者(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會較後者(所有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高。 綜援入息限額 換言之,除了領取四分三額或半額職津的住戶原來的收入相信都已經是超越貧窮線之外,部分領取全額職津的住戶的收入也會超越貧窮線,所以只有部分領取全額職津及收入低於貧窮線的住戶能夠在數據上視作獲得政府幫助而脫貧。

綜援入息限額: 津貼2023|綜緩計劃申請資格 – 1. 居港規定

近日亦聽到另一個錯誤的說法指,若家中有人有工作便不能申領綜援。 當然,若以上例子的4人家庭,本來有兩人工作,但其中一人失業,而另一人月入20,000元便不能申領綜援;但若其收入只有12,000元,這個家庭仍可申領綜援;而且在綜援中有收入豁免計算,現時最高為2,500元 。 如上例中:收入為12,000元,總需要 為16,000元,便可領取6,500元(16,000 – 12,000 + 2,500)綜援資助。 綜援計劃的目的,是以入息補助方法,為那些在經濟上無法自給的人士提供安全網,使他們的入息達到一定水平,應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綜援計劃之所謂「綜合援助」,是將1993年前的多項「公共援助」計劃(公援)整合,為不同情況下(退休、失業、殘疾等)收入未足以在香港過一個基本生活水平的人士及其家庭,提供現金的援助。 這是給予香港居民的一個安全網,亦是香港作為一個相對富裕社會的應有之義。 當然,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自力更生,更要為不可預期的逆境未雨綢繆。 不過,在現時的經濟大環境,並不是憑個人力量就可扭轉逆境。 長者生活津貼及公共年金的配合,便可以為長者提供一個穩定收入,更可補足現時不少退休人士的強積金未足以滿足的基本生活需要。 日後,要加強退休保障,首要的便是推行計劃中的取消「對沖」及強化強積金的制度(包括推行積金易以減低強積金的管理成本、為低收入僱員代供強積金等)。

綜援入息限額: 津貼2023|綜援資產限額

此外,住戶中每名合資格兒童可獲每月1,400元的兒童津貼。 以一個每月收入低於22,400元的四人家庭為例,如當中包括兩個兒童,每月便可獲得最高4,200元。 若以上述綜援例子中的四人家庭計算,每月便有最高13,200元(9,000元+4,200元)應付生活開支。 在決定一個家庭是否符合資格領取綜援時,社署會考慮整個家庭的資源和需要。

綜援入息限額: 津貼2023|綜緩計劃申請資格 – 2. 經濟狀況調查

於上星期網誌,我指出除了公共房屋作為減貧及紓緩貧富懸殊最有效的政策以外,列第二至第四位的便是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長者生活津貼(長生津)及在職家庭津貼(職津)計劃。 近月有政策研究員指香港政府有一條「扶貧線」,令人莫名其妙。 香港的福利制度中,為有經濟需要的家庭提供援助的各項政策(主要包括醫療、教育、房屋及社會福利),會就不同政策目的及考慮因素,設立不同的收入或/及資產限額,所以香港政府基本上沒有一條「扶貧線」。 剔除因通脹而調整的因素,不同住戶人數的綜援受助家庭,所得金額實質增加1.1%至8.1%不等(見表二)。

綜援入息限額: –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

「公共年金」的概念在微觀上可以改善退休長者的生活質素,宏觀上有助維持整體社會的消費能力。 由於不少長者在退休時有一筆的退休金(如強積金),但由於不知是否足以應付長年退休生活,不少會節衣縮食;在人口高齡化,退休人士所佔比例上升,上述節衣縮食的集體行為,在宏觀上便會對整體消費力上做成壓力。 在上屆政府最後一份的施政報告便提出要「研發金融產品,讓長者善用資產,以增加退休後投資收入的穩定性」。 政府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其中一項措施為放寬綜援資產限額上限一倍,為期6個月,自住物業首12個月不計入資產限額。

綜援入息限額: – 長者綜援開支不斷上升

申請人可親自前往區內的社會保障辦事處,或用電話、傳真、電郵、郵遞或網上表格方式提出申請,或由政府部門或其他非政府機構轉介。 在設計上,綜援和職津兩個系統都有鼓勵就業的成分,綜援主要是透過豁免計算入息,而職津是透過設立三層工時要求,鼓勵多勞多得。 除此之外,計劃下的長期個案補助金、單親補助金、社區生活補助金、交通補助金等亦於2月1日起有所調整,詳情可按此瞭解更多。 8香港2019年的一人至六人以上住戶的貧窮線分別為4,500元、10,000元、16,600元、21,400元、22,100元及23,000元。 在接到申請後,本署職員會安排約見申請人和進行家訪,以查覈申請人的實際情況及所提供的資料。 14若以強積金管理局最近公佈的過往20年平均回報率5.1%計算,則月入7,200元,供40年強積金,退休時便會約有109萬。

綜援入息限額: 香港各項老人院資助、養老計劃總結:

以上述的四人家庭每月9,000元收入的例子計算,綜援給予的每月援助(11,000元)較職津(最高4,200元)為高,其中最重要的分別在於申領綜援的資產上限較申領職津的資產上限低。 以恆常的綜援制度計算,一個四人家庭(兩名成人、兩名兒童、全數是健全人士)計算,資產上限為88,000元,而職津四人家庭的資產上限則為548,000元。 社署發言人表示,特首於2019年施政報告中宣佈了一系列改善綜援的措施,當中包括一次性大幅增加租金津貼最高金額。 同時,公共福利金計劃下的長者生活津貼的入息限額亦會於7月1日起作出相應調整。

綜援入息限額: 特別津貼

獲發院舍照顧補助金,以減輕他們的院費負擔。 受助人從新工作賺取的首月入息,可獲全數豁免計算(即無須扣減綜援金額),但受助人必須在過去兩年內未獲此項豁免。 對於 已領取綜援滿兩個月的個案,不論受助人的類別,可享有豁免計算入息的安排。

綜援入息限額: 津貼2023|高齡津貼、傷殘津貼、綜緩:2月1日起金額調高3.7%|長者生活津貼增至4,060元|附申請方法

由於香港長者入息保障制度的不足,綜援成為保障長者入息的重要機制。 2012年,香港領取綜援的長者佔長者人口約13%,而領取長者綜援的人數則由2001年的逾15萬人上升至2012年的逾18萬人。 根據樂施會委託政策二十一於2010年進行的調查[6],估算全港約有33萬長者符合領取綜援的資格,當中只有57%有領取綜援,即有超過四成(14萬)長者合資格領取綜援而沒有領取。 6由於當年7月的申領月份才實施新津貼水平,以現金流計算,當年的全年開支只計及由8月開始派發經調整後的職津水平,而未足以反映調整津貼金額之後全年開支總額的影響。 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成立「香港年金有限公司」於2018年年中推出公共年金13計劃。 綜援入息限額 綜援入息限額 由於「公共年金」的概念對一般巿民來說較為陌生,我於2018年4月29日的網誌中,試圖減低不少人「對公共年金的誤解」。

正是如此,我們更要支援家庭,讓其在可能範圍內發揮其功能,而非以社會取代家庭的功能。 當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推出公共年金計劃時,政府便調校領取長生津資格,讓長生津與公共年金可以作出配合,加強長者的退休保障,詳細的討論可見於2018年5月6日的網誌。 簡單來說,若一名65歲退休男士,擁有100萬(包括強積金14在內),將85萬放入公共年金計劃,每月獲得約4,930元,加上高額長生津每月3,815元,每月便可以獲得8,745元。 綜援入息限額 當然,由於強積金只實施了21年,更因現時仍可以用僱主的強積金累積金額抵銷遣散費/長期服務金(「對沖」),所以現時退休人士可獲100萬或以上強積金的人數不多。 由於大部分退休長者,沒有固定收入,在貧窮線只考慮收入的侷限下,不論有多少資產,也會較易被界定為貧窮。

綜援入息限額: 入息審查

00/01年度香港的經濟環境仍然欠佳,因此相信長者綜援大幅下降的主因是新制度取消了大量原本合資格長者的領取綜援資格。 1 現時仍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輪候審理的多項綜援改善項目之一,便是將最高豁免入息上限大幅提升六成至每月4,000元。 2018年6月,政府推行高額長生津,讓那些資產較少的長者一個金額更高的長生津。 在2019年,長生津讓15.4萬人脫貧及降低整體貧窮率2.2個百分點,減貧效果稍為提升。

由於不同情況的人士(兒童、成人、長者、單親、殘疾人士等)都有不同的需要,加上不同的政策考慮,在綜援計劃下,他們的「基本需要」都有所不同。 當年,就算提出對有經濟需要的人提供援助,都會受到嚴厲批評。 13早在2011年中央政策組的一個研討會上,我提出公共年金的概念,經多次在公開的場合討論,最後在退休保障的諮詢文件《退休保障˙前路共建》的附件六中出現了「羅致光博士的公共年金計劃」。

綜援入息限額: 津貼2023|綜緩計劃申請方法

現時所有合資格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長者每月可領取2,390元,大約只等於全港工資中位數的16%[8] (2016年長生津金額提升至2,495元)。 而高齡津貼方面,65-69歲長者需通過資產及收入審查才能領取,70歲或以上長者則不設任何資產及收入審查。 香港的高齡津貼給予每月劃一的保障水平[每月1,235元(2015年數據)] ,大約只等於全港工資中位數的9%。 前述根據樂施會的研究,一名長者約需4,613元才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因此長者生活津貼及生果金制度皆不足夠長者維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為了讓更多失業人士可以獲得支援,政府由今年6月開始透過綜援系統提供具時限(為期6個月)的「失業支援計劃」。 在這個「失業支援計劃」下,健全人士的資產上限加倍,以一個4人的健全人士住戶的限額為例,便由88,000元增加一倍至176,000元。

《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出,在2019年,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後,仍有39.1萬名長者被界定為貧窮11。 不過,我們留意到在過往的調查,如在於2018年的調查中,居於沒有領取綜援住戶而被界為貧窮的長者,有80.6%表示沒有經濟需要12。 這或反映貧窮線是由於只考慮收入,便會將那些可能是有資產但沒有穩定收入的長者界定為貧窮。 公共年金的設立,目標之一便是協助退休長者將部分資產轉變成穩定的收入。

綜援入息限額: 津貼2023|綜援計劃標準金額詳情 – 65歲或以上的長者

巿民對香港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制度有不少誤解,要減少這些誤解亦只能不斷解說,甚至要重複解說。 我在2020年4月26日的網誌曾作一些解說,不過傳媒對於解說部分沒有興趣,並沒有報導。 過了不久,在立法會又聽到有議員說甚麼「有手有腳,唔想申請綜援」。

2008年金融海嘯,香港失業增加,失業綜援個案數字回升,到2009年8月升至34 266宗,之後便逐步回落。 約10年後,到2019年3月下降至11 696宗,亦是1996年7月以來最低的數字。 然而,中美貿易糾紛、社會事件、疫情發展等,令香港的失業率由去年初的2.8%,攀升至今年第一季的4.2%:同步地,失業綜援個案亦上升至今年3月的14 647宗,一年內增加了25%。 社署又指,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的申請人可透過郵遞方式提交申請,毋須回港辦理有關的申請手續,市民如有查詢,可於辦公時間內致電向各區社會保障辦事處查詢。 職津依據工時分三層,即非單親住戶每月工時要求為144、168及192小時,而單親住戶為36, 54及72小時。 以入息為香港從事經濟活動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150%或以下的住戶為例,如達上述工時要求,便可分別獲得每月1,000、1,200及1,400元全額津貼2。

綜援入息限額: 經濟狀況審查

長者生活津貼的政策是在上屆行政長官在參選時的承諾,期後他在上任後第一次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宣佈落實。 到2017年,長生津讓14.2萬人脫貧及降低整體貧窮率2.0個百分點。 綜援資助及老人院綜援金額每月由 $4,060 至 $11,070 不等,另外根據綜援長者的需要設有額外特別津貼。 申請人可親自前往其區內的社會保障辦事處或用電話、傳真、電郵或郵遞方式提出申請,或由政府部門或其他非政府機構轉介。

綜援入息限額: – 社會保障

由於上述三個制度都有透過公共財政進行再分配的效果,因此是解決長者貧窮問題的重要制度。 然而有不少意見認為,在現行社會保障制度下,不少長者仍然得不到基本收入保障,而隨著人口老化及長者貧窮化,此三項制度將更難達至確保長者脫貧的目標。 為協助受到失業影響,而令家庭收入下降至不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人士,不論是從公援至綜援,都是這個制度的功能。 綜援入息限額2025 在早期,這更是主要功能之一;只因人口高齡化,今天過半數領取綜援的都是年長人士。 在2003年9月,失業綜援個案為51 372宗,是歷史的高峯,隨後逐步減少,到2008年10月降至31 000宗。

綜援入息限額: – 高齡津貼無釐定支付水平的機制

現時長者領取的綜援金金額偏低,以單人健全長者為例,每月可領取3,200元的標準金額(2015年),連同其他特別津貼,每月所得的平均綜援金額約為5,548元[1],約等如工資中位數的37%[2]。 或許有人說「有手有腳、有骨氣」不申領綜援,但領取綜援的朋友同樣「有手有腳、有骨氣」,更是能屈能伸,大部分領取失業綜援的家庭都只是短暫需要社會的支援,渡過難關,便能自力更生。 在這個艱難時刻,是社會伸出援手的時候,為有經濟需要的家庭提供所需現金支援。 12這項資料在近年調查有一個明顯的趨勢,便是有愈來愈高的百分比貧窮長者表示沒有經濟需要:2015年為67.9%,2016年為71.4%及2017年為80.1%。 從每一年數字的變化中,最明顯的是這些雖然被界定為貧窮長者,比例上愈來愈多是有領取長生津。 換言之,雖然單是領取長生津,在統計上仍未脫離收入貧窮,但不少都認為自己沒有經濟需要。

以四人家庭為例,於今年2月領取綜援金額平均近1.7萬元。 若受助人可以全職或兼職工作,可獲豁免計算入息限額4,000元9,收入便可以更充裕。 至於要判斷綜援的援助金額是高或是低,便有一定的主觀因素;綜援的援助金額每年調整都是依據通脹水平,2019年的顯著實質改善,是香港回歸以來的首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