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發展局文件,政府計劃由2025年起於中部水域交椅洲填海1000公頃,以建造3個280至380公頃的工島,當中四分一土地作住宅用途,另外的部分則分作商業及經濟用地、道路、政府及公用設施之用。 政府期望於島嶼建設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活化社區的藍綠走廊及一系列的現代化建設。 影子長策會成員鄒崇銘則認為,政府花費巨資建造跟人工島相關的交通基建,但只能連接北大嶼山和港島西,對香港其他地區的通達性仍然不足。

  • 政府表示,選擇在中部水域填海,是因為考慮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中部水域的海洋自然生態敏感度相對較低。
  • 綠色和平又指樂見政府近日訂立即棄塑膠政策,但現階段的政策,未見有投放資源推動可重用餐具借還系統、發展無包裝產品配套等,恐令即棄膠的棄置量轉移至其他即棄物物料,例如紙、竹等,無助解決本港垃圾量高企問題。
  • 因此即使面對嚴峻財政狀況,基於社會長遠好處,重要基建仍會按計劃進行 [73]。
  • 發展局發言人昨日指出,水流及水質分析研究顯示,只設兩個島嶼會令水流減漫,或會對生態構成影響,因此改為三個島嶼並以「Y形」水道作分隔。
  • 時任立法會議員範國威和郭家麒質疑填海造地後的住宅以新移民人口為主,而社會亦應討論是否要繼續接受無上限的中國大陸人口湧入香港[107]。
  •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在接受採訪時曾指出,目前經濟狀況不理想,私人市場建設減少,政府與私人發展商爭奪工人開展工程的情況會有所減少,從而令發展成本降低。
  • 管大量公屋不涉現金收益,但其經濟效益等同建私樓土地,並兼具其他社會功能,如縮減輪候公屋年期,減低劏房需求,至令低收入家庭不用擔心居住問題,緩解社會情緒,減少社會怨氣[33]。

守護大嶼聯盟召集人謝世傑稱,交椅洲一帶水域擁有極具生態價值的完整珊瑚區,是部份魚類的常用通道,除影響生態外,將對梅窩及大嶼南的環境亦構成壓力,面臨市鎮化[98]。 明日大嶼懶人包2025 明日大嶼懶人包2025 不過,香港大學地理系副教授吳祖南曾指出,填海時生態敏感的地方需要避開,如海豚或珊瑚生存的地方,需要避開。 前天文臺臺長林超英表示,氣候暖化使超強颱風增多,人工島難以抵擋極端天氣,提高風暴潮風險,而東大嶼都會位處海中心深水位置,必須設計針對10米以上高度湧浪的防禦工程,才能避免出現超強颱風山竹襲港時杏花邨及海怡半島的受災情況[88]。 林超英認為,如果填海建人工島忽視氣候變化引起的海水上升,只參照目前標準,則將來在人工島上出現威尼斯一樣的海水淹浸是科學上可預期的事[89]。

明日大嶼懶人包: 相關文章

綠色和平表示《施政報告》中與碳中和相關的政策上屆政府已於2020的《施政報告》提出,促請政府以帶領全港邁向碳中和為目標,提出更多措施,並就全港建築物設節能減碳措施。 綠色和平表示歡迎政府提出2027年年底前投入約700輛電動巴士和約3,000輛電動的士的目標,認為政府須加速運輸轉型,減少整體車輛數量,以減少運輸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但是次《施政報告》隻字未提與可再生能源相關的新措施,綠色和平表示失望。 至於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途經港島西、人工島、欣澳、屯門東,並伸延至北部都會區的洪水橋,以接駁規劃中的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可更便利港深往來,促進香港與大灣區的融合發展、互聯互通。 發展局初步建議在人工島A島及C島各設一個車站,並於鐵路沿線增設多個轉乘站;同時探討於堅尼地城增設車站轉乘港島線的可行性。 「明日大嶼」計劃涉及龐大面積填海,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必定會造成嚴重的破壞,使市民不能再享用有關的天然資源,損害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不利於香港市民的生活素質。

守護大嶼聯盟亦指出,使用建築廢料作填料有不少限制,如需顧及特定的尺寸要求和配合土地用途的理想沉降速度[77]。 2020年7月,政府有意在本屆立法會會期結束前,再次把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研究撥款呈交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議,最後未能趕及會議結束前處理。 撥款本來需在下屆立法會重新提交事務委員會作討論,但政府後來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而推遲立法會選舉,現任立法會的會期延長一年,政府把撥款申請再次呈交財務委員會[13],並於2020年12月4日獲通過[14]。 研究將探討中部水域人工島的交通、財務融資安排,如研究順利及社會支持,會在2025年作分區大綱圖修訂等法定程序,社會將於2025至26年視乎數據作決定。

明日大嶼懶人包: 相關條目

發展局在2019年3月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為中部水域人工島相關研究申請撥款,研究期為2019年中至2023年,需時42個月,研究費用為5億5040萬[10],研究內容最少包含兩項基建項目的法定環境影響評估。 研究撥款於2019年5月25日獲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通過,曾有計劃於同年6月呈交財務委員會審議[11],惟因應「逃犯條例」修訂的社會氣氛,項目被重新編訂至財務委員會會議議程中較後的位置[12]。 (記者 聶曉輝)因應交椅洲人工島的規劃,發展局初步建議興建全長約13公里的貫穿港島西、人工島及大嶼山東北連接路,成為首條無須經九龍來往港島和新界西北的主要幹道。 明日大嶼懶人包2025 同時,興建全長約30公里接駁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以香港大學站為起點,但走線與2019年建議的經屯門南站至內河碼頭站有異。

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龍子維按照「2020年香港空氣污染分佈預測」分析,明日大嶼部份填海地區,如港島西北及交椅洲以東等,將與空氣污染超標的地區重疊,發展計劃及新增的交通流量將加劇空氣污染情況[105]。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明日大嶼懶人包2025 明日大嶼懶人包 Climate Change,IPCC)預計至本世紀末2100年,在最極端的估算下,全球水位將上升最高約1米。 另外,根據現時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所要求的填海準則,亦必須將因為氣候變化而應該會發生的水位上升一併考慮[91]。 惟近年進行中的機場第三條跑道填海工程,於2020年5月被揭發造價由152.6億港元超支至232.8億港元,機場管理局的內部文件表示,填海工程超支的原因出於中國海砂出口政策的改變,令工程無法取得珠江三角洲海砂出口批文,只能從其他國家採購海砂,不論耗時及成本俱大增[85]。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於2020年大爆發,在經濟逆轉的形勢下,政府因推出多項抒困措施,令 年度財政赤字高達逾2,576億港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多番指出在財政資源運用上需「睇餸食飯」 [70]。 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在2017年已指出隨着多個新市鎮如洪水橋、元朗南和錦田南等相繼發展,2025年新界西將會新增40多萬人口。

明日大嶼懶人包: 發展局

根據新的公私營房屋比例,預料「明日大嶼」下的住宅土地,同樣會有七成劃作公營房屋,三成撥出私樓發展。 按此推算,根據政府就交椅洲人工島的規劃,若連計約400萬平方米商業或寫字樓的樓面面積的商業用地,預料交椅洲人工島可於10至20年內,為政府庫房帶來9,700至11,400億元的賣地收入 [52]。 守護大嶼聯盟亦表示,如「明日大嶼」最終新增人口達到估算上限的110萬,以勞動人口60%計算,即有66萬的工作人口,但東大嶼人工島新增工作職位未能完全達致原區就業,大量跨區工作人口已使東大嶼人工島本來就有連接市區的龐大需要。 而且連接人工島的道路,不論以高架道路或海底隧道方式興建,均需克服不同的技術條件,預計建設成本高昂。 如採取興趣-營運-轉讓的模式建造,隧道或鐵路營運商亦需以較高的收費補貼基建的建設和營運成本,不利人工島的交通往來,亦未能疏導新界西部現有道路的負荷[44]。 政府又指,新增的土地儲備,可讓現時市區的稠密人口分散,重置舊區人口,以加快落實舊區重建。

  •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曾分享當地有約25%土地從填海得來。
  • 另外,有高達86.2%的受訪者認為本港房屋供應不足、居住環境差與香港土地短缺非常有關係或有點關係[124]。
  • 政府又指,新增的土地儲備,可讓現時市區的稠密人口分散,重置舊區人口,以加快落實舊區重建。
  • 綠色和平促請政府須立即為發展快熟棕地訂立具體指標,正視其發展潛力,以解決逼切的房屋問題,並撤回為生態及財政穩健帶來重大威脅的明日大嶼填海工程。
  • 為避免佔用A島核心商業區的土地,連接路於人工島的登陸點將設於C島,但會提供一條支路由連接路接駁至A島以確保核心商業區的通達性。
  • 本土研究社於2019年3月亦發現,深圳前海自貿區展示廳內的「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運輸系統圖」顯示了一條直接連接深圳、屯門、大嶼山及東大嶼人工島的高鐵支線。

交椅洲人工島位於香港島西面,大嶼山及新界西北的東南方,處於十分重要策略性位置。 計劃中所提供的全新運輸走廊,可連接港島北、大嶼山和屯門沿海一帶,配合人工島發展,同時加強新界西北的運輸容量。 本土研究社於2019年3月亦發現,深圳前海自貿區展示廳內的「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運輸系統圖」顯示了一條直接連接深圳、屯門、大嶼山及東大嶼人工島的高鐵支線。 前海管理局證實了相關構思,但香港政府從未有向市民披露相關資訊,引起對東大嶼人工島發展目標的質疑[42]。 由於2018年中美貿易戰、2019年社會運動以及2020年冠狀病毒疫情已令香港多個行業受到衝擊,就此,多名學者指出香港在未來不能再依賴單一產業,而要轉型發展其他產業才能走出經濟困局。

明日大嶼懶人包: 「明日大嶼」新方案出爐 人工島建21萬夥住宅

而「明日大嶼」作為「雙門戶」,亦需有多項跨境交通基建配合才能成事,人工島計劃只會成為「超級大白象」或「超級黑箱」。 明日大嶼懶人包2025 而香港在經歷過社會運動後,中國內地對香港經濟定位的變化,亦會對明日大嶼的經濟社會效益做成不可預計的影響[40]。 根據規劃目標,人工島的25%土地將撥作住宅用途,興建約19萬至21萬夥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為7比3,住宅單位平均面積擬增加一至兩成,預計可容納50萬至55萬人口,並提供27萬個就業職位,居民將無須跨區工作。

明日大嶼懶人包: 公眾參與

2016年10月27日,政府發佈「香港2030+: 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東大嶼都會」被列作香港其中一個策略增長區,建議填海面積1000公頃,此乃「東大嶼都會」首次包括在政府有關土地規劃和城市發展的諮詢文件中。 在當中的專題資料冊中,政府指出了興建東大嶼都會需面對生態、環境、海上交通航道、漁業資源等限制[7]。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曾表示,政府不排除以「鐵路加發展」或透過發行債劵的方式融資 [59]。 明日大嶼懶人包2025 而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則認為,發債以外,還可以通過公私營合作模式(PPP模式)來發展計劃。

明日大嶼懶人包: 填海有錢賺,唔使擔心超支?

據統計,至2046年,樓齡為70年或以上的私人住宅單位將達326000個,潛在影響100萬人 [22]。 新發展區如獲妥善規劃,可一併解決舊區樓宇老化、人口密度過高、公共休憩空間/社區設施不足的問題,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城市的宜居度,亦提供更多土地應付人口老化需要增加的社區設施。 發展概念中會設策略性道路及鐵路網絡,包括連接屯門沿海各地區及交椅洲人工島的西部海岸鐵路、連接交椅洲及欣澳的鐵路、交椅洲及大嶼山連接路、連接交椅洲及香港島的道路和鐵路,以及推展一條與北大嶼山公路並行的P1高速公路和改善位於屯門西南部龍門路 [18]。 南段的初步設計會以海底隧道的形式建造,連接交椅洲人工島及於港島西接駁四號幹線成為第四條連接港島的過海隧道。 為避免佔用A島核心商業區的土地,連接路於人工島的登陸點將設於C島,但會提供一條支路由連接路接駁至A島以確保核心商業區的通達性。

明日大嶼懶人包: 明日大嶼願景

前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上任之初,曾表示將開展一場「土地大辯論」,謀求社會就土地發展及供應選項的共識。 由政府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2018年4月26日開展為期五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而公眾參與文件把「東大嶼都會」列為18個土地選項之一,建基於香港2030+提出的1000公頃填海面積進行諮詢[8]。 於2018年10月林鄭月娥發佈「明日大嶼願景」時,香港2030+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參與報告尚未發佈。 2018年5月,團結香港基金公佈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就香港市民對覓地建屋看法的最新民意調查。 結果顯示,逾六成受訪者認為,香港需要開闢沙田新市鎮般大的新市鎮,以改善居住環境及支持香港長遠發展。

明日大嶼懶人包: 計劃內容

雖然港鐵公司已着手落實為西鐵綫加卡車、加密班次和提升信號系統,但 2025年西鐵綫已達飽和,因此新界西的鐵路系統必須訂立一個長遠方案,以解決西鐵綫乘客過剩問題[45]。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陸振球亦撰文指出,明日大嶼能真正去馬,便能倒逼新界「地主」或發展商加快土地發展,以避免在明日大嶼真箇推出賣地或樓盤落成後出現的競爭。 現在政府少了阻力,真希望能夠在民生和土地問題多下工夫,爭番口氣,不單有利穩定樓價令香港人更易負擔買樓和可以有較大的居住空間,且也有利提升香港的整體競爭力 [27]。

明日大嶼懶人包: 有關「明日大嶼」的社會討論

此外,亦有倡議使用將軍澳第137區、未被使用的迪士尼樂園第二期土地,作為東大嶼人工島的替代發展方案。

明日大嶼懶人包: 公眾支持的聲音

2018年10月14日下午3時,守護大嶼聯盟、土地正義聯盟等團體發起遊行,在銅鑼灣遊行至政府總部,反對「明日大嶼」填海計劃,高舉「反對東大嶼人工島」、「明日香港我哋話事,禍留後代;林鄭離曬譜,唔要人工島」、「漠視民困,掏空儲備」等抗議標語。 團體未有估計遊行人數,只表示遊行有大批市民參與,已清晰的表達了民間對東大嶼都會人工島的不滿和憤怒。 明日大嶼懶人包 時任立法會議員朱凱廸估計有約一萬人參與,而警方估計最高峯有5,800人參與[126]。 在香港多個地方,亦先後有不少市民自發展示「反對東大嶼都會計劃」及「東大嶼萬億填海禍延三代」等橫額,以表達對政府推行此項目的不滿[127][128][129][130]。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曾分享當地有約25%土地從填海得來。 面對氣候變化問題,當地選擇用填海的方式紓緩及應對相關影響,包括現時運用「污田(polder)」的填海技術。

明日大嶼懶人包: 交通運輸

而且建築成本受通脹影響,每年增長至少20%,即總成本約9,000億 明日大嶼懶人包2025 [67]。 有網民亦曾就倡議的公私營發展方案提出多項質疑,包括私營資金來源及比例、私營公司的日常運作細節等 [68]。 不少金融和工程界人士俱曾表示明日大嶼計劃可透過實施多種財務方案,輔以賣地收入等,令財務上切實可行。

他認為,隨着「全體香港人合資有限公司」的成立,日後可以此向本港及全球投資者發債,作為發展明日大嶼的方案融資1.1萬億元的主力[75]。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會長黃偉雄亦撰文指出,香港正值經濟不景氣之際,政府更應在此時重新檢視全部工程預算,在工資與材料因應疫情而有所調整之下,調低相應預算,並盡快作出其他基建研究,將短期有經濟成效的工程推前加快上馬,通過工程創造就業機會,帶動各行各業盡快復工[58]。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在接受採訪時曾指出,目前經濟狀況不理想,私人市場建設減少,政府與私人發展商爭奪工人開展工程的情況會有所減少,從而令發展成本降低。 另外,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鄒廣榮指出,人工島為香港增加的土地儲備,亦有利於增加政府收地時的談判籌碼。 政府必須有大量土儲作為談判條件,不然土地持有人可以「吊高來賣」,倘有「明日大嶼」的土地作後盾,收地必更為順暢[39]。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歡迎計劃,相信人工島能應付龐大的房屋需求,也為多元產業提供商業空間,對香港長遠發展起關鍵作用。 不過,港島西至大嶼山東北連接路在C島着陸,與A島仍有相當距離,不便利前往商業區的交通,建議考慮在A島增加隧道出口,或者將登陸點移近A島。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報告提出將東大嶼都會填海面積由1,000公頃增加至1,700公頃,提供26至40萬住屋單位,配合北大嶼山及屯門等地填海,創建超過2,000公頃「明日大嶼」計劃,面積相等於八個長洲。 政府消息預計總成本為6240億元,約佔一半財政儲備,但市民至少等14年纔有屋居住。 特首林鄭月娥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包括在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興建人工島、發展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等。 政府表示,選擇在中部水域填海,是因為考慮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中部水域的海洋自然生態敏感度相對較低。

明日大嶼懶人包: 施政報告2022|綠色和平對強推「明日大嶼」感失望 促發展快熟棕地

北段的初步設計以高架橋及隧道連接人工島至正在規劃中的十一號幹線及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近竹篙灣的位置亦會興建一條道路連接北大嶼山公路。 發展局表示,整個項目發展屬於有經濟效益的長遠投資,無須純倚賴公共開支推展項目。 除了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支付外,政府亦考慮加入一個或多個融資方法,包括發行債券、公私營合作(例如以建造—營運—移交模式興建主要運輸基建及鐵路加物業發展模式興建鐵路等),以便適度運用市場力量。 發展局昨日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交代去年6月開展的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的階段性結果和初步建議。

明日大嶼懶人包: 「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的三大爭議

長春社亦認為,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未完成最終報告前就展開填海研究,是不尊重民間聲音[114]。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亦指,團結香港基金的發展建議包括在「長洲以南」的水域重置貨櫃碼頭及現時在棕地上運作的工業,而現時政府有關中部水域人工島的撥款研究申請,也包括「長洲以南」的水域,顯示相關團體有機會早已得悉政府的發展方略[115]。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2018年12月31日發佈公眾參與報告,因公眾參與的內容乃建基於1,000公頃的發展規模,報告只備悉政府已於2018年施政報告發表了「明日大嶼願景」的1,700公頃發展方案。 小組的問卷和電話調查的結果雖然顯示分別有62%和58%的受訪者認為應該發展東大嶼都會,但小組同時委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就所收集的意見作質化研究,當中顯示接近七萬份有關東大嶼都會的意見,有超過九成俱反對該項目,當中18-29歲受訪者反對東大嶼都會計劃的比率亦超過一半。 黃遠輝表示政府不可直接把小組所收集的民意套用至涉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計劃[134],但因小組的最終報告對九成人反對東大嶼都會計劃的數據隻字不提,仍引起不少公眾非議[135]。

明日大嶼懶人包: 環境問題

3個島嶼皆以一「Y 形」水道分隔各島,亦打算於暫名為A島及C島設立地鐵站,鐵路將途經港島西、人工島、欣澳、屯門東及北部都會區的洪水橋,亦有機會接駁至規劃中的港深西部鐵路。 2018年12月,香港經濟民生民主聯盟公佈委託香港民意調查中心就市民對於在大嶼山東部填海的意見調查。 結果顯示,60.1%受訪市民非常贊成或贊成於大嶼山東部填海以增加土地供應,比不贊成或非常不贊成市民多出24.9個百分點。 另外,有高達86.2%的受訪者認為本港房屋供應不足、居住環境差與香港土地短缺非常有關係或有點關係[124]。 此外,如政府打算以地價收益填補工程支出,則反映日後人工島上新闢的土地亦需賦予較高的地價,才能收回成本,市民依然難以承擔新增的私人房屋樓價。 明日大嶼懶人包 而若政府以發債融資方式,利息支出會變成實際支出,以「明日大嶼」工期預計最快14年計算,利息成本高達至少1,500億,即總成本超過7,500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