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會盡力確本網站的資料無誤,唯網站所載的資料只供參考之用,如有錯誤或疏漏,概不負責。 本明白上述資料之提交即表示本人同意信諾使用及/或轉移本人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並可收到有關其產品、服務及特別優惠的直接促銷資訊。 長者抑鬱 當訂閱電子通訊,代表閣下同意接收家福會發出的活動、宣傳和籌款資訊。

  • 外地的研究指出,情緒病患者包括抑鬱症於接受適當的治療後,成功康復的機會接近80-90%。
  • 其實家庭治療對成年人,甚至老人家也一樣有幫助(正如陳先生的例子)。
  • 前言
  • 因為抑鬱症患者常令家人感到束手無策,家庭治療的目的之一是幫助家人認識抑鬱症,並且讓家人知道可以怎樣幫助患者。
  • 故此,只要患者及早接受藥物和心理治療,並得到家人和社會支持和理解,抑鬱症是可以受控制和治癒的。

除了因為自身經歷,長者有可能是因為缺乏傾訴對象,沒有渠道抒發負面情緒而患上抑鬱,因此心理治療尤為重要。 不只青少年,孕婦中約有兩成恐出現產後憂鬱症,增加自殺風險,衛福部提出青少年免費諮商服務的下一步,將研擬與婦產科合作補助產… 二○一四年起年輕族羣的自殺粗死亡率逐年攀升,如何防治青少年自殺,一直是衛福部難以克服的議題,從呼籲國人改掉「烤肉」習慣、高樓難防衝動性跳樓等,始終沒辦法從根本結構,改善青少年抑鬱,或是自殺率攀升的議題。

長者抑鬱: 老年抑鬱症的治療方法

而長者所面對的問題比其他年紀的更加多,如退休,身體毛病,及喪偶等問題。 什麼人會於老年時發病,是取決於他們應付問題的能力,所得到的支援,性格,以及腦血管的健康程度等因素。 患者腦部細胞中的神經傳遞物質失去平衡,產生各種抑鬱徵狀。

  • 聯合報每天推出「圖解新聞」,希望藉由圖像設計幫助讀者理解生硬內容。
  • 家庭治療在香港相當普及,因為有很多曾在北美受教育和訓練的家庭治療師,在香港的大學和資助機構中工作,也有私人執業者。
  • 曾經,我在笑林寺最後一集提過血清素,這是一個只有我和阿晶get到的gag,血清素是我們「續命」的重要藥物。
  • 一般來說,臨牀上要治療老年抑鬱症,會透過處方抗抑鬱藥物、提供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以及社會上的支援,例如社工在各方面包括鄰裏、居住環境的改善支援等,從而減低患者抑鬱症病情轉差或出現自殺風險。
  • 早前明愛鄭承峯長者社區中心(深水埗)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團隊於第五波疫情期間向深水埗區長者郵寄情緒健康物資,鼓勵長者照顧及評估自己的精神健康需要,並於需要情緒支援時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及介入。
  • 如果家人仍受過去的家庭問題纏繞,影響到家庭的生命力,就需要家庭治療師更深層的介入,像陳先生的個案中醫生所扮演的角色。
  • 並鼓勵他們參與社區精神健康中心的活動,從而建立支援網絡。

該會建議有情緒問題的市民應及時向身邊的人或相關機構求助,不要將負面情緒堆積,而社會亦不應給精神病患者貼上負面標籤。 長者抑鬱 如果發現身邊人經常提及死亡字眼,或上網搜查關於自殺資訊,突然疏離社交圈子,將一些珍貴物件贈送他人或與朋友道別,以上均為有自殺傾向的舉動,可協助尋求適切幫助。 老人自殺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題目,在預防工作的焦點上,多則集中在支援長者、推廣健康的晚年生活等。 實在,自殺與抑鬱症的關連亦不容忽視,外地已有不少調查顯示約有六至九成長者自殺前,皆有抑鬱徵狀。 據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在零三年的一項調查研究中發現,在十三句描述長者抑鬱症的句子中,被訪者平均只能正確回答五句句子,平均分約三十九分。 早前禁毒常務委員會調查發現,中學生及大專生最常吸食的毒品為大麻。

長者抑鬱: 疫情新常態|每10名長者1個變抑鬱 照顧認知障礙患者最高危

根據衛生署數字,香港每100位成年人,便有3人患有抑鬱症。 長者抑鬱症的情況更加嚴重,每10個長者就有1個有抑鬱徵狀,如情緒低落,失眠等等。 世界衞生組織更預測在2030年,抑鬱症將成為人類健康沉重壓力的首位,可見抑鬱症相當普遍。 長者抑鬱2025 如果身邊長者,或你自己出現以上徵狀,請盡快與社工或專業人士查詢及尋求協助。

如有需要醫生會安排患者進行電腦掃描、磁力共振(MRI)或抽血檢查,此舉可同時排除抑鬱症狀由其它疾病引起。 受訪者中60-79歲佔66%,80歲或以上佔34%;女性佔比76%,男性24%。 長者抑鬱2025 長者抑鬱 有3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及/或家人或朋友曾經感染新冠病毒,65%表示未曾有有關經新冠病毒感染史。

長者抑鬱: 樂齡同行計劃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昨日發表去年全港自殺死亡個案數據分析。 長者抑鬱2025 該會根據死因裁判法庭的數據進行分析,顯示去年共1,080宗自殺死亡個案,較前年的1,010宗增加70宗,按年升6.95%;以每10萬人自殺率計,去年較2021年升1.03,平均每天約2.96人自殺身亡。 分享會播放參加者的訪談,張先生(化名)表示初時吸食大麻令整個人十分放鬆,所有感官都會放大,並與一班朋友同時吸食會感受到他們的快樂,又指朋友創作歌曲時會透過食大麻獲得靈感,認為頭腦當刻會更清晰。 作為長者的至親,除了多關心及多加註意他們的情緒及行為外,亦可鼓勵他們培養興趣,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保持開朗的心境,活得更有意義。

如果抑鬱屬中度或嚴重,一般會以藥物配合心理治療,二合為一效果最佳。 抗抑鬱藥(如SSRI、SNRI等)能夠增加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紓緩抑鬱徵狀及預防復發。 運動可以促進代謝,增加身體能量的消耗,減少體重,改善身體的脂肪代謝和血脂水平,降低罹患肥胖和高脂血症的風險。

長者抑鬱: 相關文章:

雖然隨著年齡增長,人的睡眠時間會減少,但研究小組補充,對於 70 歲及以上的人而言,儘管睡眠時間短,但運動對認知功能的益處仍然存在。 做運動的好處有很多,過往更有不少研究發現,做運動可以改善長者的認知能力。 然而,近日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年齡約50至60歲的長者,若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即使經常做運動亦不能防止記憶力和思維能力下降。

長者抑鬱: 身體方面

長者安居協會早前表示今年首7個月接獲近百宗長者致電求助個案,逾半求助者為獨居長者。 不少人擔心子女移民後,未能自理,主動查詢入住院舍安排;也有些長者擔心子女不適應新環境,部分人有情緒低落,甚至出現自殺念頭。 長者抑鬱 另一機構利民會在過去一年也接獲逾百宗求助,超過一半求助者是移民人士的家屬,包括長者因為要與親人分離,出現嚴重情緒反應,部份人擔心家庭失去經濟及照顧上的支援,出現持續焦慮情緒。 在英美和香港,家庭治療的主要對象是:因為病態家庭的影響,在情緒和行為上產生問題的兒童和青少年。 家庭治療的理念和技巧,也是在處理這些個案中慢慢演化出來的。

長者抑鬱: 需要協助處理索償?

有些抑鬱的長者會有較明顯的焦慮徵狀,而抑鬱徵狀反而較少。 可惜因為很多人覺得年老被各種健康及生活問題影響到心情不愉快,抑鬱是正常不過的事,所以很多時都不能及早被發現,以致錯失了治療的機會。 其實老年抑鬱症有可靠的治療方法,若果你留意到自己的情緒長期低落,如持績了一至兩星期,甚至對你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你必須盡快尋求協助。 針對抑鬱情況,可為患者進行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簡稱 CBT),在進行評估後,會先分析患者的思想、行為及情緒如何影響其心理和日常生活,並與患者共同訂立目標及治療計劃。 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把這些技巧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例如記錄自己的想法,藉此誘導他們的想法回歸現實和更加正面。 隨著身體機能衰退,長者們除了擔憂生理健康,亦有可能會面對經濟壓力,甚或至親的離別,加上近年受疫情影響,種種因素或會導致他們情緒低落、徬徨或焦慮,久而久之更會轉化成抑鬱。

長者抑鬱: 健康生活

在強化這個防護網的過程中,我們正正給予機會讓長者發揮他們的專長。 他們不僅成為社區推廣精神健康的重要支援,更在臨牀服務上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 長者義工於疫情下也可以跨越種種挑戰,積極參與精神健康相關培訓,為自己增加抗逆力的同時,更幫忙分擔社工的工作,包括協助聯絡長者,瞭解他們的需要,提供陪伴減低孤獨感,以及發現需要支援的長者,及時為他們配對相關服務。 關於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有研究顯示,本港約有10%長者出現抑鬱徵狀。

長者抑鬱: 長者抑鬱症家庭治療

那一次在Manner Club聊起了阿晶的抑鬱症時,她忍不住失聲痛哭,我在一旁完全深有體會,抑鬱症的存在如此霸道,又如此無常,當它來臨時我們甚至無法獲得身邊人的理解。 我們很清楚,人們都討厭散發負能量的人,大多數人都不願相信人的精神是會生病的,為了在這社會生存下去,我們都不得不偽裝成一個「正常人」。 我心底裡十分佩服阿晶的勇敢,向世人坦誠自己的病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過程中心裡必然經過了無數的掙扎,而且說了出來難免有很多不被理解的難聽聲音。 長者抑鬱 曾經,我在笑林寺最後一集提過血清素,這是一個只有我和阿晶get到的gag,血清素是我們「續命」的重要藥物。

長者抑鬱: 3 抑鬱風險因素

抑鬱症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老年抑鬱大多由不愉快的經歷所引起,例如一些突如其來的打擊或是持續的狀態:喪偶或親朋離世、嚴重疾病或長期痛症、獨居、經濟困難、缺乏社交等等。 家人或朋友容易將症狀誤解為身體不適或以大眾對長者的標籤合理化,從而忽略患有抑鬱的可能性。 同時,長者較少表達自己和向身邊人求助,令抑鬱徵狀不容易被察覺。 林教授續稱,在外子女透過視像通話,未必能及時觀察到父母的狀態轉變,同時可能會怕子女擔心而隱瞞健康問題。 並鼓勵他們參與社區精神健康中心的活動,從而建立支援網絡。 另外,有社工建議計劃移民的人士,要及早為留下的老人家尋找支援,例如預早兩個月找社工、護理員協助,避免老人家在同一時間面對離別、失落的情緒,又要突然迎接太多陌生人,可能會更難受,此外需要預留時間勸說老人家接受相關服務。

長者抑鬱: 【長者抑鬱】本港長者自殺人數創新高 心理學家籲4方面自測抑鬱風險

社工關姑娘於是安排與黃伯伯對話瞭解其即時狀況,及時發現狀況需馬上安排急症及精神科服務。 幸好於中心及公共醫療系統兩者的配合下,現在黃伯伯的情況已轉趨穩定。 值得留意的是,有以下風險因素不代表長者已患有抑鬱,但透過認識這些風險因素,有助我們更瞭解自己和身邊長者的情緒變化,提升個人對精神健康的敏銳度。 有見及此,賽馬會於2016年起撥款8,700萬元開展支援長者精神健康的「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由港大和多間社福機構合作改善長者晚年抑鬱問題,在四個地區包括葵涌、觀塘、深水埗和將軍澳推行。 長者抑鬱 計劃培訓了21位社福專員和242位義工,透過外展接觸10萬名長者,當中有4,300名長者有抑鬱傾向,需要心理保健及介入。 在社工介入後,98%長者情況獲改善,其餘2%則轉介到公營醫療機構進行治療。

第五波新冠病毒疫情對香港市民造成前所未有的環境壓力,而長者更是其中主要的高危羣體。 缺乏物質及社交上的支援令他們更容易衍生抑鬱、焦慮及孤獨等情緒問題。 因此,「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香港大學團隊連同其中29個合作推行計劃的社福單位,於2022年4至6月進行香港長者情緒健康電話訪問調查,成功向4,921名60歲或以上長者進行電話訪問,瞭解他們的精神健康近況。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接連有藝人或名人罹患抑鬱症,甚至因此輕生,敲起疫後精神健康的警號。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昨日表示,去年共1,080宗自殺死亡個案,自殺率14.73,為15年以來最高,其中抑鬱患者的自殺風險更較一般人飆升20倍。 該會分析,疫情期間不少情緒輔導服務受影響,令部分精神病患者無法求助、痛苦難訴,累積大量負面情緒容易「爆煲」。

長者抑鬱: 長者社區照顧及支援服務

2020年新冠疫情第二、三波時,有抑鬱風險的長者比率為8.4%,焦慮的長者比率為7.4%。 與2020年同期的電話訪問結果相比,具抑鬱和焦慮風險的長者比率都有大幅提升。 長者抑鬱2025 2022年第五波疫情之下,女性、獨居、過往有精神健康困擾、自己曾經感染新冠病毒、和因為新冠感受到更大壓力的長者比其他長者面對更大的精神健康風險,需要更多的關注。 抑鬱是老年人士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亦是導致長者形成自殺念頭的風險因素之一。 在本港每十位長者就有一位有抑鬱、焦慮症狀,當中以60-79歲為最高危一族。

長者抑鬱: 研究指中醫藥可助降低吸毒者吸食大麻意欲 改善抑鬱、暴躁及焦慮

人本身會經歷不同的情緒,亦能感受到如何掌控它們,這是正常的。 但若果情緒出現問題,控制情緒的感覺失去了,反而常常被某種情緒籠罩,更甚是影響其心理、生理和日常生活的時候,這可能需要接受醫生診斷,以瞭解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 外地的研究指出,情緒病患者包括抑鬱症於接受適當的治療後,成功康復的機會接近80-90%。 故此,只要患者及早接受藥物和心理治療,並得到家人和社會支持和理解,抑鬱症是可以受控制和治癒的。

進一步瞭解自己與身邊的長者有否出現抑鬱狀況,亦可試試網上情緒健康問卷。 抑鬱症成因眾多,包括遺傳因素、生理因素(如腦部的血清素失調,影響情緒控制)。 當人面對重大壓力事件,例如經歷親人逝世、婚姻破裂、退休、欠債、出現長期病患等,都有機會令人患有抑鬱症。

長者抑鬱: 心理治療

若非細心觀察,即使是同住家人,都未必能夠察覺到他們的行為或情緒是否有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解釋,長者亦會在患病、痛症、喪偶和家人相處問題時,觸發情緒問題,而疫情期間,長者需要搶購糧食、廁紙和排隊買口罩的情況,也使他們感到抑鬱、焦慮,有機會引發情緒問題。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副總監林一星教授曾指出,若子孫移民,留下的長者過往依賴他們照顧,被遺棄的感覺會較重,子女與接替的照顧者,需清楚交代之後的日常安排、各樣細節等等。 若父母一直以照顧子孫為生活重心,子孫移民,會頓時感到失去人生意義,也會擔心子女在外國的生活而焦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