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大廈設有兩個巨大天井,設計非常獨特,為著名公共房屋建築設計之一,坊間普遍稱雙塔式大廈為「井型公屋」、「天井型公屋」、「井字型公屋」等。 雙塔式大廈只有三款單位設計,由33.1平方米至39.9平方米不等,每個單位都設有獨立廚房、廁所及露臺。 所有單位的廁所都須經露臺進入且不設通風窗,僅靠廁所門框及天花之間的細小空間連接露臺作通風之用。 部份1983年起落成的雙塔式大廈天台設計經過改良,使升降機可以到達頂樓。 另外,因應法例要求,少數1984年落成的雙塔式大廈於廁所設有煤氣熱水爐通風口,但依然不設通風窗,而舊式設計的大廈則將熱水爐通風喉伸延出露臺鐵欄外。
該港媽早在6月於同一羣組發帖,當時她分享指獲首派公屋是油塘油麗邨卓麗樓一個「問題單位」,帖文上載有關配房信的相片,顯示信件寫明單位內發生過自殺或意外死亡事故。 由於事主家中有小朋友,即使該屋邨的環境不錯、出入港鐵站方便,也要放棄,大感可惜,她真的接受不到,希望下次派得好。 由於石硤尾邨經歷多次於不同時期改建及重建,現時包括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六、七十年代至二千年代入夥。 遊走石硤尾邨就好像走進時光隧道,也好像一個活生生的公屋博物館。
井型公屋: 項目編號
因社交平臺Instagram熱潮,令不少外國遊客都會專程到屋邨拍照。 日本藝術家藤原力曾經於橫濱、城崎、馬尼拉、安山與杜塞道夫等城市展開城市探險計畫(ENGEKI QUEST),而今次來到香港,到彩虹邨創作一本冒險遊戲書,參與者可以自行「探險」,尋找當中的細節[28]。 2018年,從讀書時期開始走遍香港二百多個屋邨,並拍下了二十萬張照片的梁瑋鑫以一張拍攝沙田乙明邨最為特色的「外露式樓梯」獲得國家地理會德豐青年攝影大賽「香港地」組別佳作獎,再次把屋邨的美帶到國際[27]。 例子1 – 油塘邨的項目編號「KL34RR」,代表是九龍第34個房委會項目,並按整體重建計劃興建;此編號在更改修飾詞為「RH」後,亦同時對應同一項目內的油美苑及油翠苑。
1985年,577座香港公共屋邨被揭發存在結構問題,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 由於事態嚴重,廉政公署就問題公屋事件著手調查是否有人在興建這些公屋時涉及貪污舞弊。 房委會在1987年起實施「公屋住戶資助政策」(俗稱「富戶政策」),向不再需要資助的住戶減少房屋資助,以鼓勵富戶遷出公屋單位,確保公屋資源合理分配。 租住公屋的住戶(包括中轉房屋住戶)住滿十年或以上,便需要每兩年向房委會申報家庭入息。
井型公屋: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近日一名港媽在社交媒體分享,一家五口輪候公屋8年,最近終兩度獲派單位,並接受了大圍新翠邨的單位。 雖然她對井字型公屋感到抗拒,但擔心再派會更差只好要了。 2003年1月,深水埗富昌邨及黃大仙竹園南邨發生電閘磁石鎖鬆脫,擊傷居民的意外後,房署完成全港4,831扇屋邨電閘檢查,發現251扇電閘需要進行維修,佔總數百分之五[29]。 例子2 – 油麗邨 第七期的項目編號為「KL77/7」,代表是九龍第77個房委會項目,的第七期,現為信麗樓。 平時餐枱只會食飯時才用,但又偏偏也也咋咋佔用大量室內位置。 開放式廚房有外國feel外,將其融入廳區更令空間見使,而用作分隔廚房及廳區的餐枱位置,亦可於其底部放洗衣機或雜物,一物多用兼盡用空間。
2009年,房屋委員會試行以環境保護物料──礦渣微粉,局部代替水泥作為樓宇外牆,比起前者可以減低9成的碳排放量、節省成本及減少牆身裂紋的情況。 環境保護物料比一般石屎的受力及抗腐蝕能力高,亦有助於改善石屎剝落的情況[4][5][6]。 此外,2014年起,公共屋邨將會陸續廣泛採用LED燈,以減少耗電量[7]。 井型公屋2025 雙塔式大廈中央天井是留空的,優點是空氣流通,尤其在夏天塔內單位大多打開門戶以作通風,而每層每戶大門均是互相對望,所以若有偷竊發生,容易被人發現,故其設計上具有保安功能。 天井地下位置為公共空間,可用作舉行活動;大廈兩個天井中間連接處為電梯大堂及樓梯,所有大廈均設有四部升降機,分高低層及單雙數服務,每層均有一部升降機停靠。
井型公屋: 房屋委員會為公共屋邨項目試行環保措施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井型公屋 新翠邨鄰近其母的住處,加上她擔心這次拒絕後,再獲派更差的公屋單位,因此還是接受了,並預算花費約15萬元裝修單位。 她上載了單位內的相片,已清空的單位未算太殘舊,而且露臺頗寬闊。 她對這種井字型公屋的雙塔式大廈不太滿意,又提及單位位處頂樓,屬「冬涼夏熱」,因此最終放棄了單位。 上月他們再獲第二次編配,是約40年樓齡的大圍新翠邨,單位430呎左右,月租2,600多元。
- 香港其實有不少已消失島嶼,而現今城門河畔曾經也有一個島嶼,即使很多住在附近的居民也不知道。
- 為了加強節約能源,並且減少耗電量及碳排放量,運輸及房屋局引入多項環境保護措施,包括引進兩級光度照明控制、LED燈凸面照明器及太陽能光伏板等,相關大廈因而每年節省24萬度電力,加上配合其他措施,總節省的公用設施耗電量達53%[9]。
- 她自小已經是田徑好手,在中三時加入體院「明日之星」計畫,開始接觸單車運動,成為她運動生涯的轉捩點,於2004年決定展開職業生涯。
- 70年代,大阪西成區萩之茶屋一帶是盛極一時的工業地區,也是男性謀求勞動工作的聚集地。
- 香港很早已有為低收入居民設置出租房屋,初期多由志願團體提供,例如於1948年成立的香港房屋協會及於1950年成立的香港模範屋宇會,香港政府只是提供土地。
1992至1993年間曾經所發生全港轟動的屯門色魔事件,引起當時區內居民大為恐慌,有街坊亦曾經自行組織互助小組,護送女士歸家。 康和一型、新十字型及部份和諧一型大廈原本是為居屋計劃而設計,但有部份項目(尤其是居屋第二十三期乙)因政府決定停售居屋而改為公共屋邨出租。 全香港142座公共屋邨的公用地方安裝了約百萬支電燈,每年總耗電量逾億度,對財政及環境均造成負擔。 房屋委員會為了推動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量,於2012年4月斥資逾2億6千萬港元,逐步更換較為節省電力的電子鎮流器,耗電量將會大減3成,預計每年可以節省3千3百萬港元的電力耗資費用,減少碳排放量相當於種植百萬棵樹木。
井型公屋: 大廈及單位設計
只不過,因井字型公屋佔地面積大,亦有風水不佳的說法,因此80年代已被停止興建。 對於不少人而言, 井字型公屋對他們的意義十分大,因為他代表了舊香港融洽的鄰舍關係,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另外,好多電影製作公司都鍾情到井字型公屋拍攝,例如麥浚龍執導的《僵屍》,也曾在坪石邨取景。 井型公屋2025 香港公共屋邨發展源自1953年12月石硤尾木屋區發生的一場大火,香港政府為安頓災民,開始興建簡單實用而租金廉宜的徙置大廈,標誌著香港公共屋邨的誕生[3]。
井型公屋: 香港公共屋邨
不少熱愛攝影的人仕都喜歡拍攝公共屋邨的外貌特色,及後慢慢演變成以公共屋邨作背景,拍攝人像硬照或影片。 井型公屋 當中較為人知曉的有石硤尾南山邨、彩虹邨、觀塘樂華南邨、觀塘坪石邨等等。 井型公屋 近年,因應非標準設計大廈面世,房委會在規劃屋邨時亦會將康體及兒童遊樂設施甚至花園及屋邨廣場等休憩設施與住宅大廈一同因應地盤微氣候等數據而作出適當的設計,使新落成的屋邨的環境較以往更佳。
井型公屋: 香港的住屋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近期房委會公屋輪候冊公佈最新數字,約有25.3萬個家庭正等待上樓,平均輪候時間為5.7年,為21年來新高。這邊廂有家庭苦候有屋住,另一邊廂卻有人獲派公屋後,嫌單位太舊。
1973年,為了配合十年建屋計劃,房委會成立並且取代屋建會,徙置事務處及市政事務署轄下的屋宇建設科則重組成為房屋署。 香港房屋委員會接收了所有徙置大廈、10個屋建會廉租屋邨和17個政府廉租屋邨,合稱為公共屋邨,由房屋署統一負責管理及規劃。 雙塔式大廈(英語:Twin Tower)是香港公屋大廈的一種,由後來升任房屋司及政務司的廖本懷設計,並且經過數次改良。
井型公屋: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從地下看上天,你只能看見三面走廊,最後一面則是雪白的牆壁。 在大廈中央天井留空的設計,有助空氣流通,亦可以有效預防盜竊案的發生。 房委會於1975年在專家顧問的協助下,尋找嶄新興建公屋的方法;當中在麗瑤邨及長青邨所興建的雙塔式大廈開始採用機械化施工法技術興建,其後在餘下的雙塔式大廈均採用上述方法興建[1]。 井型公屋 2017年10月起,房委會進一步收緊富戶政策,租戶的每月入息上限定在入住公屋入息限額5倍,資產上限則定在入住公屋入息限額100倍,其中一項超標便要搬走;又或只要有一人持有本港的住宅物業,亦要搬走。
井型公屋: 問題公屋醜聞
而舊十字型大廈本來是為出租公共房屋而設計[19][20][21][22][23][24][25][26],不過因居屋計劃反應熱烈才決定將絕大部份樓宇轉作居屋發售,祇有類似居屋版本的新田圍邨裕圍樓樓宇是維持出租之用。 1990年代開始,公屋需求大增,房委會開始提高建築密度並減少公共休憩設施面積;1997年推出的八萬五計劃為求提供最多的單位,用盡地積比率,更使建築密度進一步上升,邨內休憩空間所剩無幾。 此現象特別可見於天水圍北的各屋邨,如天悅邨、天逸邨、天華邨等,直至2000年代初八萬五計劃失敗,公共休憩設施面積才得以逐漸增加。 到1980年代起,隨著社會進步,房委會於公共屋邨設有主題式花園和提供多項康體及兒童遊樂設施,供居民作休憩之用;著名的例子包括彩雲(一)邨、美林邨、蝴蝶邨、新翠邨及樂華(北)邨等。 由1987年開始,凡在公屋住滿10年的住戶,如家庭總收入超逾資助入息限額,須繳交雙倍租金,另加差餉。 說起井字型公屋,其實最早的井字型公屋建於薄扶林的華富邨,後來在香港陸續建起60多棟同類型建築。
井型公屋: 雙塔式大廈
2015年7月起,香港部份公共屋邨及居屋被揭發食水含重金屬量嚴重超標的事件。 其中啟晴邨、牛頭角下邨第一期、水泉澳邨、榮昌邨樣本含鉛量,超出世衛標準。 井型公屋 井型公屋 井型公屋2025 特首宣佈針對事件,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並抽驗了45條2005年後落成的公共屋邨,共3806個水樣辦,以及138條2005年前落成的屋邨共2639個水樣辦。 到2016年3月,4個承建商開始為11個受食水含鉛超標影響的公屋邨,更換在公用地方不合規格的喉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