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查詢時,指醫管局自2014年起規劃新增普通科門診服務,並以八分鐘的診症時間為基準;至於專科的診症時間,局方只稱「會因應病人的臨牀情況及複雜性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診治新症需時比舊症長。 是次本地調查由香港生物精神醫學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網上問卷,成功訪問4,340名18歲以上的香港居民,當中最多人認為壓力(97%)是情緒病成因之一,另外分別有逾八成受訪者認為承受逆境的能力較低和個人性格悲觀也是成因之一。 很多病人都覺得這消息來得太突然,依依不捨,其中一位年老病人的幾句話令我感受良深,這是一位70歲的婆婆。 那天的診症完結,當我跟她說這是最後一次在診所見面時,她雙眼泛著淚水,說捨不得我離去,永遠會記得我這位曾幫她開門的醫生。 我聽後呆了一呆,心想這是平常不過的事情,又不是為她做了甚麼大的事情。
大腦如果血管堵塞,可導致中風,大腦萎縮可導致失智症,而假若大腦中微妙的化學物質失去平衡,就可引致不同種類的精神疾病。 王明爍醫生2025 其中,精神分裂症就是一種慢性的嚴重腦部疾病,因為大腦內負責訊息傳遞的化學物質多巴胺活動不正常,令患者出現幻聽幻覺等症狀,它的成因尚未完全確定。 80年代初,剛剛大學醫科畢業的王明爍選擇投身精神科,他記得當時不僅病人覺得自己無希望,就連整個醫院精神科都冷冷清清,不受重視。 培訓人才需時,政府有必要盡快訂下理想的社康護士對病人比例,宏觀規劃人手。
王明爍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王明爍又指,抗抑鬱藥不會如傳統安眠藥、酒精、毒品等物質般導致上癮;副作用方面,一般而言十分安全,醫生亦會監察和調節藥量,如現嚴重副作用時,會建議停藥或轉藥。 香港生物精神醫學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於今年9月24至29日進行網上調查,成功訪問4340名18歲以上市民,56%屬在職人士,9%受訪者表示正患有情緒病,19%曾有情緒病史。 Joey約十年前察覺自己情緒有異,工作時經常哭泣,「會匿埋喺廁所喊,又會打牆、打門,打到手腫曬,眼淚不停流,控制唔到」,Joey最終決定求醫,確診抑鬱症,「原來係我成長背景一路積累嘅問題無解決好」,服藥半年後,自覺病情好轉,遂決定停藥。
- 資深精神科醫生王明爍在醫管局工作逾30年,他也認為現時約六分鐘的診症時間不理想。
- 聖經上的教導一定要在生活上實踐出來,才能讓我們更明白主所教導的真理,活得更像主耶穌基督。
- 雖然普查顯示精神病患病率不低,但求助率卻只有至26%,可見精神病仍是社會中的禁忌。
- 大腦如果血管堵塞,可導致中風,大腦萎縮可導致失智症,而假若大腦中微妙的化學物質失去平衡,就可引致不同種類的精神疾病。
- 數以十萬計的精神病患求診,早已令公院人手超負荷,2016年至2017年公院精神科醫生流失率達6.4%,在各項專科中排第三。
- 抑鬱症屬腦部疾病,並非患者可單靠自身意志力控制,倘乏適當治療,長期情緒問題會對身心造成嚴重影響,增復發機會,進一步傷害腦部,因此如情緒有異,應及早求診,「病向淺中醫」。
王明爍醫生解釋,雖然悲觀性格的確是風險因素之一,但絕非單一成因,其他包括環境,如生活壓力大和遺傳都是風險因素。 由於情緒病是一種腦部疾病,患者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線素、多巴胺、穀氨酸等)失去平衡,令患者情緒受影響,並非患者可單靠自身控制,故不應將患上抑鬱症完全怪罪於患者的個性。 王明爍說,第二代藥物大大減輕嗜睡、手腳僵硬的副作用,對病人來說是一大喜訊。 「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樣,精神疾病也可以透過長期的藥物治療,去調節腦部的化學物質,從而令病患慢慢康復。」王明爍說,一些病患擔憂精神類藥物會帶來肥胖、手腳僵硬等副作用,醫生就要盡量配合他們,選擇副作用較小的藥物。 六分鐘診症,相當於2008年公立醫院普通科門診的平均診症時間。 王明爍醫生 王明爍醫生2025 當年,面對社會質疑診症時間過短,醫管局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建議合理的診症時間。
王明爍醫生: 生活 POWER-UP
最初醫生加大抗抑鬱藥劑量,但效果欠佳,商討後決定使用新機制藥物。 患者用藥兩次後因副作用一度想停藥,經醫生鼓勵下決定多試一次,之後情況開始好轉,並在第4次用藥前反思自己為何想自殺,至今情況穩定。 王明爍醫生2025 王醫生希望社會大眾多加認識情緒病,如發現自己情緒有異,應盡早求醫接受治療,醫生在評估過情況後,可從多方面入手,包括藥物及心理治療等,協助患者擺脫情緒病的困擾。 以Joey為例,她就因為友情、感情上多次遇到挫折而情緒低落,更曾於上班時沒法控制情緒到洗手間擊打牆壁和門,導致手部受傷。 直至一次嘗試自殺而被媽媽發現,她感到非常內疚才決定求醫接受治療,醫生確定她患有抑鬱症,處方藥物治療。 服藥後情緒漸漸穩定下來,她回想其實應及早求醫,得到適切治療,讓自己平伏下來。
資深精神科醫生王明爍在醫管局工作逾30年,他也認為現時約六分鐘的診症時間不理想。 雖然他會花約一小時在新症病人上,但剩下的三小時便要看逾20個病人,只能拉上補下。 王明爍醫生2025 「和他們聊天,瞭解他們的狀況,是要令他們覺得醫生不只對『病徵』有興趣,是對他整個人感興趣、有意幫助他。」王明爍說,醫生須給予病人機會訴說不快,即使這未必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但至少可讓他們宣洩。 單從診症時間甚至比不上普通門診來看,精神科醫生面對的嚴峻壓力可想而知。 王明爍醫生2025 歐陽國樑指出,為精神科病人診症,應該先和對方聊天,瞭解他們在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難,然後才討論症狀。 一名35歲女性,疫情後確診抑鬱症,其後出現自殺念頭,甚至已準備有好相關工具。
王明爍醫生: 調查:95%受訪者認為社會對情緒病患者存歧視
而伴隨着醫療技術的發展,目前,第二代精神科藥物的針劑已有四星期注射一次或三個月注射一次等形式,這意味着病患不需要天天謹記定時服藥,只需隔一段時間回醫院覆診和注射針劑,這對於抗拒服藥或需要工作的病患來說,都較為方便。 坊間總認為精神病患者是心理或性格有問題,但其實背後真正病因,出在大腦。 行醫30年,王明爍醫生每日的對手就是複雜的大腦,平日坐在診症室,他總喜歡拿出一個醫學大腦模型和圖示,與病患及家屬分享大腦結構和疾病原理。
- 走出診症室,王明爍常常參與講座,分享精神病知識,講座上聽眾總是踴躍提問。
- 久而久之,自己已成習慣,不當一回事,但想不到這位病人因此滋生如此濃烈的感受!
- 據食物及衞生局統計,2016年至2017年度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及診所的精神科病人數目逾24萬,其中4.9萬為嚴重精神病患者。
- 「和他們聊天,瞭解他們的狀況,是要令他們覺得醫生不只對『病徵』有興趣,是對他整個人感興趣、有意幫助他。」王明爍說,醫生須給予病人機會訴說不快,即使這未必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但至少可讓他們宣洩。
- 雖然他會花約一小時在新症病人上,但剩下的三小時便要看逾20個病人,只能拉上補下。
- 《我的事務所》時段內嘅「腦」實講
- 去年11月,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查詢時,指醫管局自2014年起規劃新增普通科門診服務,並以八分鐘的診症時間為基準;至於專科的診症時間,局方只稱「會因應病人的臨牀情況及複雜性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診治新症需時比舊症長。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建議政府增撥資源,包括增加精神科專科人手、廣泛使用新機制藥物、推動保險公司覆蓋長期精神科治療費用等,增加治療頑治性抑鬱症的成功率。 王明爍醫生2025 香港生物精神醫學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表示,不少港人仍對情緒病患存有誤解,例如分別有83%及82%受訪者認為承受逆境能力較低及個人性格悲觀是抑鬱症成因。 抑鬱症屬腦部疾病,並非患者可單靠自身意志力控制,倘乏適當治療,長期情緒問題會對身心造成嚴重影響,增復發機會,進一步傷害腦部,因此如情緒有異,應及早求診,「病向淺中醫」。 精神病藥物具嗜睡、難以集中、流口水、手震和身體僵硬等副作用,病人即使離院,適應生活也不容易。 若醫生能密切跟進病人用藥情況,當能更有效調節用藥,助他們融入社區。 現時醫管局會安排精神科社康護士,社工或職業治療師等擔任「個案經理」,上門跟進病人用藥情況,以及復康過程中的心理和適應問題。
王明爍醫生: 建議廣泛使用新機制藥物
為你解構腦功能健康,以及情緒相關嘅常見問題。 不過,王明爍明白,自己的診室和藥物並不是患者的人生終點,一步步協助患者重新投入家庭和職場生活,讓社會接納不同社羣,纔是最重要的。 康復之路固然並非只靠專業醫療人員便能輕易走過;然而,專業人員的資源規劃卻是必須做好的一環,唯其如此,精神病康復者才能再次融入社區,繼續走康復路。 生活 Power Up 網站 收錄香港超過 30,000 名註冊西醫及執業醫生(14,000 名西醫、10,000 名中醫、2,400 名牙醫、3,600 名物理治療師)的基本資料。
王明爍醫生: 王明爍醫生
去年5月,時任食衞局長高永文指,每名社區精神科醫療專業人員(如精神科社康護士、社工等),平均同時照顧40至60名病人;2015年香港護士協會的調查也發現,精神科社康護士對病人的比率是1:55,相比起英美兩國的個案經理比率,分別為1:21及1:29,香港的比例明顯太高。 香港心理社會服康會、明愛全樂軒及香港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3個組織委託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民調與研究中心,在今年7至8月以面談或電話訪談形式,成功向454名精神分裂或思覺失調患者的照顧者進行問卷調查,瞭解他們照顧患者時所面對的壓力。 2015年,醫管局招聘的精神科護士減少,部分未覓得職位的畢業生批評開辦課程的院校濫收學生,而院校則批評醫管局不肯請人。
王明爍醫生: 工作時經常哭泣 服藥半年後病情曾覺好轉
明愛全樂軒高級督導主任黃敏信表示,部分精神病患者家屬因照顧患者而情緒受困,若情緒持續會令病情惡化至生活及情緒受影響。 該組織建議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除了增撥資源改善精神專科服務,亦要增加對照顧者的支援。 王明爍醫生每天都在打仗,在公立醫院精神科看診的日子,他每天平均問診55位病人,業餘時間他擔任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舉辦講座、組織研究、出席訪問,希望大眾對精神病誤解少一點,認識多一點。
王明爍醫生: 醫ZONE: 王明爍
調查結果顯示「拒絕覆診」和「拒絕服藥」是造成照顧者壓力的主要來源,分別得分4.29和4.19,當中5分屬最大壓力。 照顧受訪者期間,有78%受訪者曾感到憂慮,有49.8%因照顧患者而減少與外界接觸,45.8%因而失眠。 王明爍醫生2025 最新的治療方向是選擇一種多機制抗抑鬱口服藥物,此類藥物擁有SSRI的好處,同時又能以不同的激動劑和拮抗劑來調節5—羥色胺受體,除了增加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亦會增加與抑鬱症有關的腦部物質如多巴胺、膽鹼、組織胺和麩胺酸等,以調節腦神經傳遞信息。 相比以往的SSRI,多機制抗抑鬱藥物可達到更佳抗抑鬱效果。 疫情逾年,王明爍提到,有從事美容業的女病人受社會環境轉變,影響病情,亦有經營貨運業生意虧損,誘發情緒病。
王明爍醫生: 調查:港人對情緒病有不同誤解 專科醫生籲大眾多瞭解情緒病
他曾跟進一位病人,十多歲起患妄想症,覺得家人會在水和食物中下毒,「在家也不肯喫家人做的菜,堅持自己做飯,我很難和他建立關係。」病人最初服用的是第一代精神科藥物,副作用較大,會令手腳僵硬、坐立不安,有時需要母親陪伴在外行走一個小時,才能穩定下來。 他的藥物依從性不高,致病情愈來愈惡化,腦細胞也受到傷害,結果,20 多年來一直在醫院和社區出出入入。 到了病人40 多歲,黃光磊對他作社區跟進,由於二人曾在病房接觸,他纔不至於對黃光磊毫無信任。 現時醫管局七個聯網的精神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各異,由45至146星期不等(表),當中新界東最誇張,長達三年。 在等候期間,原本病情穩定的也會惡化;而病人繼續居於社區欠缺支援,也增加慘劇發生的機會。
王明爍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開門_王明爍醫生
醫管局該年度接獲186名應屆畢業生求職,但該局首階段僅聘用了69名精神科註冊護士及7名登記護士。 同年,香港護士協會公佈調查指出人手不足問題,受訪者的工作壓力高達8.2分(10分為滿分)。 醫院一直未能為這位病人提供較少副作用的新一代藥物,他的病情遲遲未見大改善。 黃光磊經常和他談「湊仔經」,建立朋友般的關係,才終成功說服他轉到自己的社區覆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