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購買的食品,只要是含有冰粒或從雪櫃中取出,便不用付5毫的膠袋費,例如「七仔」便利店用膠盒包裝的三文治、外賣壽司、鮮奶、汽水等。 《經濟日報》調查發現,商戶膠袋徵費水平不一,大部分均指每個膠袋收費5毫,但有商戶收費逾5毫,包括周大福收1元,榮華最多收3元,而海洋公園更最高收5元。 另外,徵費涵蓋的三大零售類別,即超級市場、便利店、健康護理和化妝品店,總膠袋棄疊量就佔2.55%,有1.1245億個,較2016增加7%。 雖然健康護理和化妝品店減少5.3%,但仍難抵超級市場和便利店14%及13.6%的升幅。
《產品環保責任(塑膠購物袋)規例》(第603A章)則列明全面推行膠袋收費的執行細節。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膠袋徵費實施多年,惟去年港人膠袋棄置量升至約41.8億個,被質疑每個膠袋徵費5毫已「失效」。 環境局今日(19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把膠袋徵費上調至1元,並取消現時對冰凍或冷凍食品及已被非氣密包裝完全包裹食品的豁免安排。 疫下不少市民轉買外賣,建議繼續豁免盛載非氣密包裝外賣膳食的塑膠購物袋,不過限制免費派發數目為1個。 環境及生態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指,0.5元膠袋徵費的經濟抑制效力可能已經減弱,估計增至1元後,在堆填區棄置的塑膠購物袋可以減少約四分一,目標為於12月31日起實施。 此外,新計劃下收緊豁免的情況,只有購買沒有包裝或並非完全承載於任何包裝的食品,或購買以非氣密包裝的餐飲外賣,纔可獲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並以每單一交易一個免費袋為基本原則。
膠袋徵費1元: 超市、便利店、化妝品店 棄置1.1億膠袋
此外,海洋公園表示,會因應膠袋的大小收取1至5元的費用,收得費用將會全數撥捐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較早前我曾在本專欄裏談過有關硬幣的設計,想不到讀者們竟相當感興趣。 更有一些讀者回應,對於我「坦白招認」是洋紫荊硬幣設計的「罪魁禍首」表示諒解。 膠袋徵費1元 這又叫我想到,大家可能都想知道有關本港貨幣一些比較有趣的資料。 所以,我打算再把有關硬幣的一些花絮公諸同好,與各位像我一樣喜歡收集錢幣的同道中人分享。 該名曾投標的生產商批評,上次入標時政府掌握了全港膠袋製造商運作詳細資料,以至過去5年的合約數量等,今次細節地設計新計分制,的確令人懷疑當局是否已有心水生產商。
環保署認為,過往數年的巡查可見,絕大部分的零售商戶均遵從法例要求收取塑膠購物袋費用,整體遵規比率已達致甚高水平。 署方會不時調整執法策略,以便更有效地策劃巡查和集中執法力度,打擊少部分違規商戶的違法行為。 香港地球之友早前表示歡迎議案終於獲得通過,認為此舉是香港在減廢道路上,邁向國際水平重要的第一步。 但是反對設立 18 個月的「準備期」,因為垃圾徵費計劃經過十多年的討論和諮詢,認為大多數香港市民已經作好準備。 另一方面,環境局文件亦提到,目標於2023年下半年實施的「垃圾徵費計劃」,初步建議在措施初期一段短時間內,向全港約290萬住宅住戶提供免費指定袋。 就原定2025年實施的「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環保署亦正積極考慮提早實施的首階段計劃。
膠袋徵費1元: 外賣
環境保護署早前提交與立法會的文件指出,載於非氣密包裝的生鮮食品,由於包裝已能有效與外在環境分隔,並能避免滲漏或濺溢,故建議取消豁免徵費。 優化計劃12月31日起實施,政府會向業界和市民宣傳優化措施,並制定良好作業指引,讓業界明白相關要求。 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計劃)首階段於2009年7月7日實施,涵蓋3,000多個主要為大型連鎖超級市場、便利店及健康護理和化妝品店的零售點。
- 政府早前建議將膠袋徵費上調至每個1元,惟有立法會議員倡「加碼」至2元。
- 工聯會社區幹事李嘉恆表示,豁免原意是平衡食品衞生需要,但這些膠袋往往不能重用,建議商戶提供誘因,鼓勵市民減少使用膠袋。
- 而三人家庭為例,若每日使用一個10公斤或15公升的指定垃圾袋,每日須繳付約1.1元或1.7元。
- 今年7月時,有立法會議員認為政府方案「唔夠辣」,提議將膠袋徵費增至每個兩元,加大阻嚇力。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立法會早前通過優化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的法例,下週六(31日)起實施,膠袋收費由5角提高至1元,並取消現時對盛載冰凍或冷凍食品塑膠購物袋的豁免。 環境保護署副署長陸嘉健今日(21日)介紹新計劃時表示,以往原則上買10個蘋果可取10個免費膠袋,而新計劃實施後,每單交易只能提供一個膠袋「盡量裝滿」,除非有特殊情況纔可獲多於一個免費膠袋。 儘管首階段計劃初步取得成功,但其涵蓋範圍有限,在受規管的零售界別以外的零售類別內,膠袋的堆填區棄置量仍有上升。 膠袋徵費1元2025 在2011年5月,政府就應否及如何擴大膠袋徵費計劃,展開了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 整體而言,社會大眾支持擴大計劃的涵蓋範圍至整個零售業界,以進一步處理香港過量使用塑膠購物袋的問題。
膠袋徵費1元: 香港一元硬幣
他更稱,行內很多「老行尊」英語水平有限度,今次只供英文標書且招標期短,相信上次無投標的生產商亦難以參與,令人猜疑或有意排除部分較小型的生產商。 今次招標更將印刷防偽特徵的特別墨水,列入成本當中,又將膠袋回收物比例由之前的五成,下調至兩成,並准以使用超市裝生果用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及一般膠袋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生產。 有生產商解釋,市場上的HDPE的回收料相當較少,價錢亦較貴,但多一項選擇亦可取,再加上今次營運服務費用,沒有與通脹掛勾計算波動,「咁始終我做生意,個成本真係要計清楚,呢條數都要有一定錢」。 膠袋徵費1元2025 至於分階段實施的「管制即棄膠餐具計劃」,文件指,考慮到即棄膠餐具問題的迫切性,社會亦普遍對計劃反應正面,環保署正積極考慮提早實施首階段的管制。 膠袋徵費1元2025 當局表示,新法例生效後有一個月的寛限期,若發現有違規的情況,將會主要以勸喻為主,令公眾及商戶可以盡快適應。 膠袋徵費1元 但如若發現有商戶多次違例,可處以2000元定額罰款,甚至檢控。
政府自2009年起推行首階段膠袋徵費,2015年起擴大至所有零售點,商戶派發膠袋須收取至少5亳。 2015年數據顯示,當時膠袋棄置量大幅下跌至39億個,其後棄置量持續回升至2018年的45億個。 A:外國政府普遍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推行環保,但香港卻於八十年代才慢慢起步,明顯較外國遲緩,這是與香港的經濟模式轉型有關。 香港於千禧年代才開始由工業模式逐步轉型為金融模式,容許環保政策由式微的工業界別入手,帶起整體環保工程。 膠袋徵費實施逾10年,多次被批評每個膠袋徵費5毫成效漸減。 政府早前建議將膠袋徵費上調至每個1元,惟有立法會議員倡「加碼」至2元。
膠袋徵費1元: 豁免與例外:(一)因食品衞生而用的袋
《星島》取得最新一份英文版標書,披露取消要求製造商在港設廠的要求,但要求生產商必須持有ISO9001驗證,亦要求運輸時設有GPS定位追蹤等。 有曾投標的生產商表示,價錢仍在計算中,雖然今次毋須在港設廠,但當局在更多方面加設要求,暫時估計價錢或會減少約兩成,仍未達到當局早前預期的四成。 由食環署收集但無法以指定垃圾袋包妥的大型廢物,如傢俬則須於棄置前貼上指定標籤,並劃一收費11元。 而大型固體廢物,包括來自工商業處所的廢物的棄置費用將大幅上調,由現時每公噸收費約38元,提升至365元起。 在新例下,有3個情況可以豁免徵費,第一項是「因食品衛生而用的袋」,包括餐飲外賣及沒有包裝的食品,基本上是採用一單一袋的原則,則每單一交易最多一個月免費袋。
膠袋徵費1元: 收費責任在於商戶
對於市民拿取膠袋的原因,六成半受訪者解釋是為了衞生,亦有近六成人表示因購買的物品必須使用膠袋承載。 其他原因還包括方便(34.1%)、商店主動提供(19.3%)及留待自用(16.1%)。 政府在實施膠袋收費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包括:部分商戶可能為了方便顧客而違法派發膠袋、執法人員不足等。 從4月1日開始,無論你在任何貨品零售點購物,只要你購買的物品不符合豁免膠袋費用的範圍,就要支付每個膠袋至少5毫的費用。
膠袋徵費1元: 政府建議修例上調膠袋徵費至一元
但只適用於首個膠袋,假設你去麵包店買麵包,已經用平頭膠袋裝載,你再向店員索取膠袋便需要支付膠袋費用。
膠袋徵費1元: 棄置量按年增15% 2017年棄置44億個
升幅最多是報紙雜誌店,雖然所佔的比例只有0.28%,即1,233萬個,但按年增加110.1%。 本港的硬幣由政府發行,面額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和1角。 1993年推出洋紫荊設計硬幣,取代原來的英女皇頭像設計系列(但英女皇頭像硬幣仍然是本港的法定貨幣)。 首先面世的洋紫荊設計硬幣是1993年1月發行的5元和2元硬幣,其後是1993年10月推出的1元、5角和2角,以及1994年5月推出的新1角硬幣。 膠袋徵費1元2025 最遲面世的洋紫荊設計硬幣是1994年11月推出的10元硬幣。
膠袋徵費1元: 垃圾棄置將按量收費 違者罰款
至於沒有或只得部份包裝的食品,仍可獲得豁免,例如散裝的生果及蔬菜、沒有任何包裝的麵包及海鮮等。 當局指,每單一交易只可獲一個免費膠袋,不過如免費膠袋未能盛載所有食品,或只用一個膠袋可能會令膠袋破損,以及把多種食品放在同一免費膠袋會令食品的品質受損,上述三個情況下則可額外提供一個或多個免費膠袋。 雖然不用在港設廠,生產商可在全球任何地方製造指定膠袋,但公司必須已獲ISO9001驗證。 有生產商稱,這樣做法相對聰明,透露當局在3月初時曾聯絡他們「建議」廠商可考慮申請驗證,被問到是在投標時已取得,還是中標時擁有驗證,當局則未有正面回應。 同時,當局更集中要求生產商專注於運輸安全上,成本計算包括運輸使用的卡板、包裝等,運輸的車輛上亦必須設有GPS定位追蹤。 《星島》於去年11月底獨家披露,由於標書標價過高,垃圾徵費指定膠袋招標取消,事隔4個月,當局終再次重新招標。
膠袋徵費1元: 全面推行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 (2015年4月1日-2022年12月30日)
政府亦為所有綜援人士增加標準金額,並補貼每人每月10元。 政府將於明年開始就生產指定膠袋招標,料由6至8間廠每月生產共9,600萬個膠袋,垃圾袋將分作9種大小,由3公升至100公升。 環保署表示,指定垃圾袋的具體設計未落實,但有防偽特徵讓市民容易識別,指定膠袋亦會採用特別字體,亦會印上二維碼(QR code),以及膠袋批次編號。
膠袋徵費1元: 香港文匯網
換言之,政府最遲須於今年10月開標,此後設有3個月試運期,有望追趕當局目標於今年內推行垃圾徵費計劃。 不過,若然價格仍是太貴,或其他不可預計的因素,一旦再度取消標書,甚至流標,落實垃圾徵費計劃更是無期。 環保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胡勁欣表示,預料2022年3月將展開第一次指定垃圾膠袋招標,9月會開展第二輪。 她透露,大約需6至8間本地中小型膠袋廠生產指定垃圾袋,現時有約30間廠表達意向,全部均有10年或以上製造經驗,預計屆時膠袋每月每間廠總產量達900萬至1,200萬個,即全港月產最多9,600萬個。
膠袋徵費1元: 垃圾徵費要點2:3人家庭預計每月需付33至51元
然而,若商舖店員不瞭解法例,就與政府宣傳不足有密切關係。 膠袋徵費1元2025 根據環保署數字,首階段膠袋徵費徵收金額每年遞增,在2010至2013年,金額由2,500萬元增至3,300萬元,增幅32%,每年派發膠袋數量由5,000萬個增至6,600萬個。 長春社副總監黃子勁分析,由於報紙膠袋屬收費膠袋,加上愈來愈少人買報紙,料主要膠袋是來自雜誌。 他認為市面上的雜誌為求催促銷量,會隨書附送贈品,為了方便者拿取,會預先將雜誌及贈品用膠袋包在一起。 將膠袋類別細分,除了麵包餅食店、百貨公司及家居用品店、健康護理和化妝品店外,其他膠袋的棄置量都按年上升。
膠袋徵費1元: 垃圾徵費重點4:違反垃圾徵費條例將被罰款1,500元
修訂又收緊豁免,只有購買沒有包裝或並非完全載於包裝的食品,或購買以非氣密包裝餐飲外賣,纔可獲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並以每宗交易一個免費袋為基本原則。 在收緊豁免範圍方面,當局保留「用作包裝的膠袋」及「隨服務提供的膠袋」兩項豁免,至於盛載冰凍或冷凍食品,及完全載於非氣密包裝食品的膠袋豁免則建議取消。 而散裝食品例如無包裝蘋果,以及用紙局部包好的麵包等非氣密包裝的食品,則每單一交易限提供一個免費膠袋。 環境局最新文件指,考慮擴大即棄塑膠產品的管制範圍,至一些在公眾參與過程中未有提及的即棄塑膠產品,例如膠枱布、耳塞、食物膠籤,廣泛用於物流氣珠膠膜包裝,以及食肆免費派發給食客的手套等。 相關的《促進環保責任(雜項修訂)條例草案》,計劃最快今年內提交予立法會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