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ounder Samson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Tong 以及著名作家及註冊營養師曾欣欣 Gloria Tsang 共同主持。 本中心一直歡迎符合申請準則之企業,登記刊登於《社企指南》。 有興趣之社企,請點擊進入下載區,參考申請詳情及下載申請表格。 這本書就是Eric Ries 所著的 Lean Startup (中文譯作《精益創業》)。 作者是個創業者,他不但成功創業,而且能將創業過程的關鍵步驟及方法整理出來,方便所有創業者學習及應用。
其實,除了我剛才提過的幾個政府起動基金之外,社企得到政府的支持,以至商界的支援,一直都較缺乏。 社企既要顧及商業營運,亦要履行社會責任,事實上並不容易。 我所接觸的好多社企朋友,較少要求政府或者商業機構對他們有甚麼直接的資助,反而希望政府以及商業機構,能夠成為他們的合作夥伴,或者是顧客,採購社企所生產的服務或者產品,使到他們能夠持續經營,發揮他們的社會效益。 Dorothy說,社工的專業不只顧賺錢,但20年的社工經驗,令她「摸通」了所有資助計劃的申請方法。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調查發現逾3成社企認為最大難題是人手不足
他指出,商界對社會肩負重大的責任,而企業可透過支持非牟利的慈善項目改善社區。 以香港賽馬會為例,轄下的基金在去年捐出港幣三十六億支持不同的慈善項目。 在這裡講到這一刻,我想特別一提,面對目前史無前例的嚴峻局面,社企正面臨收縮,這個絕對不是我們所希望見到的境況。
- 不過同樣都是說華語的國家,臺、港、中、新由於各自身處的政經結構、文化脈絡和社會環境都有差異,所以談到社會企業的發展緣起,各地都有不同的故事。
- 相反,社會企業的目的不是對投資者提供任何利益回報,除非是那些他們認爲最終可以使他們實現社會和環境目標的部分。
- 要有光Light Be針對他們的住屋問題,為單親媽媽和家庭提供不同類型的居所,助他們脫離「蝸居」。
- 以香港賽馬會為例,轄下的基金在去年捐出港幣三十六億支持不同的慈善項目。
- 但是一傢俬人創辦的社企,若要融資一,二百萬港元,可說是苦無門路。
有27%社企則認為缺乏可持續營運模式是他們面對的最大困難,即使起始時得到政府資助,但資助完結後難以營運下去。 近年,愈來愈多香港年青人都開始追求工作意義多於薪金。 事實上,經營社企如同種花一樣,每一步都不能出錯,否則只會落得失敗的下場。 為大家推介了5本關於社企創業及營運的工具書,讓大家可以一步步成功投身社創之路。 任何有意創辦社企之人士,都必須掌握這套方法,方能事半功倍。 不過,要掌握這套方法並不是讀一兩本書便可,而是需要一些系統的培訓及指導,目前在香港這方面的培訓極為缺乏,而為社企而設的更少之又少,(仁人學社是本港唯一專門為社企提供這方面培訓的機構)。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社會企業
當前香港最需要的是,是一些中介機構(例如社企投資會(Social Investors Club)為社企投供資金(包括股份投資及貸款)。 其後社會創新及創業基金出臺,本以為會有點創新,但結果仍是隻提供資助。 雖然該基金成立之初,確實諮詢過業界,考慮為社企提供貸款,但諮詢對象主要是NGO,他們異口同聲大表反對,甚至表明若將資助改為貸款,便不會申請,最後政府從善如流,繼續祇用資助形式支持各種社企項目,失去了一個突破社企融資困局的機會。 過去十年,湧現了各種不同形式的社企創業計劃比賽,主辦者包括政府、大學、商業機構、平臺組織等。
社企所得的利潤主要用於再投資本身業務,以達到既定的社會目的。 換言之,社企的基本目標是達致其社會目的,而非賺取最高利潤以分派給股東。 按此理解,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會推行支援整體社企界別的推廣活動。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食品業者
幾年間,在全球各地掀起了一場靜默的革命,徹底改變了創業的成功率。 假若說創業的失敗率是90%,但假若你掌握及運用精益創業的方法,成功率可高達60-70%,效果可謂天淵之別。 根據星展社企優化基金在去年的調查顯示,全港只有百分之三十五的社企賺取盈利,百分之三十二點五的社企達收支平衡,而虧損的佔百分之三十二點五。
- 其中參加者最多的是一年一度的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HKSEC),由民政事務局贊助,香港中文大學主辦,對象是全港各大專院校的學生。
- 三月初,我們又再進行一次調查,有 153 間社企回覆問卷,佔全港社企四分之一。
- 而有逾八成受訪社企認為,申請政府資助耗時長,文件繁複,所需人力物力加重中小企負擔。
她坦言,由於政府的一筆過撥款政策,社福機構要求分支部門如地區的兒童及青少年中心,需要以「自負盈虧」形式營運,社工需要不斷找尋可行的資助計劃,直接令她成為了「申請資助達人」。 她亦因此經常為從事中小企的朋友提供意見,她說,許多中小企或慈善機構負責人,都不知原來有許多資助計劃存在。 以中小企為例,政府聲稱資助計劃多達40個,資助金額共350億,但知名度已算高的科技券至去年年頭批出的資助額只佔撥款不足三成,亦有中小企負責人表示,申請手續過於繁複,有初創公司表示與其花時間填表,不如努力找生意。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調查訪問逾100間社企指出 逾三成社企稱人手不足為最大難題
他們的產品不單止做工精美,設計亦相當時尚,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老人家戴著口水肩進食的時候,都能夠「有型有款」,活出尊嚴。 不久之前,我亦透過視像參觀過一間以提供簡約殯葬服務為目的的社企,創辦人不單止開拓殯葬服務新風潮,同時亦提供相關的生死教育,可以說是善終及殯葬服務的新潮流。 我簡單舉出這兩個例子,想讓大家明白,社企的產品和服務已經越來越廣泛,雖然對香港經濟貢獻仍然有限,但社企所創造的社會效益,確實不能夠忽視。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私人出資創辦的社企大放異彩
本會熱心社企事務,多年來舉辦不同的社企活動,積極凝聚社企。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2025 有肥沃的泥土還不夠,花還需要一顆好的種子: 擁有清晰的目標,這樣才能種植秀麗的花朵,營運成功的公司。 一顆好的種子決定了你的公司能走得多遠,花能開得多美的結果。 近年來在世界各地出現了對資本主義企業的深刻反思,與社企的示範作用有莫大關係。 特別是所謂共益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的興起,已在美國,歐洲等地風起雲湧,形成一個席捲全球的企業改造運動。 它是在照顧股東利益的同時,兼顧其他持份者的利益,通過其核心業務及能力,創造對社會及/或環境生態正面的價值。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菲船非法闖入仁愛礁海域 中國海警依法進行攔阻
過去十年,香港社企有長足的發展,與社會創業精神的發揮有莫大的關係。 香港社企數目持續增加,而開設社企的亦不再限於獲稅務豁免的慈善機構,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最新發表的《社企指南》發現,開設社企的私人公司數目首次超越慈善機構,有商人涉足社企,不單可以協助社企維持營運,並可為商界提供新機遇。 社聯社會企業商務中心主管譚穎茜表示,社會在過去4 至5年來愈來愈重視社會投資和社會創新,所以亦有更多「有心人」願意經營社企,現時社企的種類及目標都變得多元化。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張益麟憑著敏銳商業觸覺,無心插柳下,在市場上物色投資及創立具發展潛力的社企。 現時,除TML外,他開拓不同行業的社企業務,進軍醫療保險諮詢服務、長者住房設計、長者科技領域。 早前張益麟更充當「白武士」角色,入股雷煒程創立的「長屋設計」及「長屋科技」的兩間社企。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香港社企「逆市有商機?」
社會企業(英文:social enterprise),簡稱社企,是從英國興起的企業型態,目前並無統一的定義。 概括而言,社會企業從事的是共益性事業,它透過社會創新以及市場機制來調動社會力量,將商業策略最大程度運用於改善人類和環境生存條件,而非爲外在的利益相關者謀取最大利益。 與一般其他私有企業不同的是,它不只是爲了股東或者企業的擁有者謀取最大的利潤而運作。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社會企業的定義在演變中
目前五百二十七間社企中,由非牟利組織成立的社企達八成,共四百二十五間。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2025 換言之,香港大部分的社企創業家也是來自社福界,而他們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如何達到收支平衡。 香港社會企業數目在過去八年增近二倍,並成功申辦二零一六年的社會企業世界論壇,為以社企來扶貧及推動社會創新發展立下新的里程碑。 2012年,香港社會創投基金旗下的社企「要有光」,其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餘偉業(Ricky)構思了「光房」計劃,計劃提供一種嶄新的扶貧方式,讓投資者繼續持有其投資物業之餘,又可以善用物業扶貧,發展至今成一個有盈利的社企。 他認為社企需要有健全財務及有創新精神,不需有太花巧的計劃,但要有清晰的社會使命。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參與成都大運會代表回港後稱對成績感到滿意
請即按「幫襯社企」或「搜尋社企」,瞭解更多社企產品和服務。 有「罰款之都」稱號的新加坡,政府公權力強大,社會福利大部分由政府承擔,只有當政府認為該領域由市場調節效率更高時才會讓民間部門(在政府的指導下)參與進來。 所謂社會創業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指運用創業精神來解決社會問題。 一直以來,估計社企數目屬義務性質,意思是這並非官方統計,而有關團體亦沒有經費來進行有系統的核對,結果是絕不科學,可信性成疑。 每星期為大家搜羅 #Made-in-HongKong 香港初創企業及社會企業的訪談PODCAST節目,以輕鬆短打形式,為聽眾搵到最有趣最#Made-in-HongKong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2025 的微企故事。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創業方法的突破性發展
大概在20 年前,社企的雛形,是一些服務殘疾人士的社福機構孕育出來,當時這些社福機構的庇護工場,成立了一些流動工作隊,以所謂「模擬商業」的理念運作,一方面為殘疾人士提供就業培訓,另一方面比工友賺取更多收入,使到工作隊持續營運。 不久,工作隊由簡單的清潔、速遞、發展到零售、餐飲、以至其他各式各樣的業務,而社福機構,亦將一些具生產力的團隊組成獨立公司,逐漸地形成了香港社企早期的生態圈。 與此同時,在歐洲和北美,已經有很多不同性質的社企成立。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卻認為,社會創新並不侷限於社企。 同為社企創業家的他坦言,「社企並非萬應靈丹」,商業手段只能解決部分的社會問題。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社會企業
即使在英國,號稱有超過7萬家社會企業,也沒有一過大眾接受的社會企業定義,亦即是說,你不能向公司註冊處登記成為社會企業,在公司法下,社會企業並無法人地位。 調查亦顯示,逾七成受訪社企曾遇到過大眾不理解社會企業的情況,加大提供服務的難度,認為香港需統一的社企認證系統。 社企模式發源於英國,而紀治興指出香港社企的表現已貼近英國的水平。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工作暑熱警告取消
他坦言看好未來「銀髮經濟」,故決定注資數百萬元,加入團隊成為長屋設計主席,並解決了社企發現內部問題包括財務管理不善等,遂提出改革,如重組管理及股權架構,定期做業務預測等。 2015 年成立的「長屋設計」,以支援長者居家安老為目標,提供家居維修及裝修的硬件改動服務,而「長屋設計」針對長者居家設計行業,特點是服務要夠快,因為病人往往有著迫切的需要,希望盡快出院。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其次提供的服務亦要有足夠專業,才能滿足到客戶的需求。 社企賺取盈餘的三分二會撥作改善弱勢長者家居的補助計劃,及公司營運和培訓學徒之用。 而「長屋科技」主要研發樂齡科技系統,希望與其他初創企業合作,從而加強智能家居設備的研發。
政府承諾會推動社企的發展,為弱勢社羣創造就業機會及協助他們自力更生,亦向社會各界人士及機構提供一個新渠道,用具創意的方式去滿足不同組別的需要,並以此建立新的關懷文化及促進社會和諧。 在這裡,回應你剛才的問題,究竟社企對香港有多重要呢? 其實好簡單,大家也許知道,今日大部份的社企,都係以聘用殘疾人士,以及為一些弱勢社羣提供就業為他們的主要目標。 一旦社企面臨倒閉潮,最受打擊的當然就是這一班受聘於社企的弱勢社羣。 對好多殘疾人士而言,不論他是精神病康復者、視障人士、肢體傷殘人士等等,一份工作,遠遠多過一份薪酬所為他們帶來的價值,工作帶給他們的社會參與、人際關係,帶給他們的尊嚴,成功感等等,其實都是無價的。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我們的工作
Dorothy直指,中小企只要找到合適的資助計劃,便可得到充足的資源,以找尋到更多客源,突破發展的樽頸位而得到理想發展。 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估計,2008年大約有220家,2016年增至610家,增幅近兩倍。 值得指出是,這數字包括很多由政府資助的社企項目,由志願團體(慈善機構)負責營運。 其中不少已結業或停止運作,但並沒有機制要求它們主動呈報,結果仍留在名單上。
Spark Social近日訪問逾100間社企,探討它們在營運中所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調查顯示,33%受訪社企認為人手不足為目前所面臨最大難題,在社會均在搶人才情況下,資金短缺的社會企業難以挽留人材。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我們致力推動和發展香港及亞太地區的低碳及可持續企業發展活動, 透過一連串的 「3分鐘閲讀」為大家深入淺出剖析及探討可持續企業發展概況及模式。 親切Treats正正是一個共融平臺,讓不同能力和背景的兒童,例如是有學習困難、來自低收入家庭、或少數族裔的兒童,可透過輕鬆有趣的活動,平等參與地認識和互動。 親切Treats在2007年開展「小小共融雜耍家」計劃,透過雜耍令有能力障礙的兒童提升自信心,擴大社交圈子,建立無歧視和平等的社區。
豐盛社企學會主席紀治興援引基督教豐盛職業訓練中心在一九八七年成立的豐盛車房為香港早期社企的雛型。 車房聘請年輕釋囚和前吸毒者為學徒,透過在職培訓鼓勵他們自力更生。 其後中心採取相同的模式在二零零一年成立豐盛髮廊,而髮廊更曾被民政事務局主辦的「社企獎勵計劃」表揚為傑出社企。 然而,兩間社企的創業歷程並非一帆風順,他以豐盛車房為例,在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六年期間持續虧蝕,直至一羣商界出身的「知識型義工」為車房出謀獻策,如減低維修汽車成本等,才扭虧為盈。 作為知識型義工之一的紀治興認為,社會企業家除了需要資金以外,更需要營商知識。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參與成都大運會代表回港後稱對成績感到滿意
許多商業企業試圖認爲他們自己具有社會為目標,而對於這些目標的投入是以最終將其使企業獲取更多財政價值爲目的的。 相反,社會企業的目的不是對投資者提供任何利益回報,除非是那些他們認爲最終可以使他們實現社會和環境目標的部分。 這正正符合了聯合國可持續目標中的目標10 — 減少不平等。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香港社企創業邁向新紀元
其中參加者最多的是一年一度的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HKSEC),由民政事務局贊助,香港中文大學主辦,對象是全港各大專院校的學生。 十年間有數以千計的創業小組參賽,獲得獎金的也有數十家。 本來,這兩種社會企業有着不同的分紅制度,是無可厚非的。 但長期以來,政府所設立的兩個社企資助基金,卻把私人創辦的社企拒之於門外,理由是他們沒有機制規定所有利潤皆需留在社企內。 直至2016年,其中一項基金「夥伴倡自強」才更改了規定,容許私人創辦的社企申請資助,條件是必須承諾分配給股東的利潤不超個三分之一。 一般而言,社企是一盤生意,宗旨是要達致特定的社會目的,例如提供社會所需的服務(如長者支援服務)或產品、為弱勢社羣創造就業和培訓機會、保護環境、運用本身賺取的利潤資助轄下的其他社會服務等。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香港
先放棄現時嘅誘惑,自律地儲一筆錢,令自己有足夠金錢實行自己計劃。 必須要認清自己目標,再一步步循序漸進,社企先可以經營長久。 當你能夠清楚瞭解自我後,你就可以專注地做好一件事,有系統向自己的理想前進。 眾所周知,任何創業的失敗率都是很高,往往在90%以上。 世界各地都有着無數的創業活動,為何沒有人總結到一套有效創業方法,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學者,管理專家,企業家等都未能將它的祕密解構,讓創業者有所遵循。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調查發現逾3成社企認為最大難題是人手不足
他援引英國達至收支平衡或成功賺取盈利的社企總數為百分之七十三,較香港只高出百分之十。 不過,紀治興補充,英國社企在營運上得到政府的支持,例如政府採購佔英國社企平均百分之二十六的收入,而香港社企則只是靠消費市場的競爭。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2025 與此同時,香港的社企人口比例亦較其他亞洲國家高(另見本頁圖表)。 儘管社會創新被視為世界的大勢所趨,許曉暉認為社創文化背後的精神早在中國儒商文化中體現。 她指出,香港作為匯閤中西文化的大都會,企業既秉承中國傳統的儒商文化,樂善好施,又兼具國際水平的管理系統,可建立出一套獨特的社創文化。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香港社企成功例子 食品業者
惟27%受訪社企指出,缺乏可持續營運模式是最大難題,即使在剛起步時得到政府資助,但資助完結後亦難以為繼。 而有逾八成受訪社企認為,申請政府資助耗時長,文件繁複,所需人力物力加重中小企負擔。 總括而言,社企並不算是香港重要的經濟支柱,但是他所帶來的社會效益,他們為公民參與所創造的空間及平臺,是我們香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疫情過後,我最希望社會企業能夠像過去 20 年一樣,繼續蓬勃發展。 在過去兩年新冠疫情,我們一眾兄弟姊妹已經好少一起相聚,今年農曆新年我們亦只可以在網上拜年。 大家聊電話,都會慨嘆,香港這幾年所經歷的,可以說是史無前例。